茶館,北京一個時代的縮影!

2020-12-12 此一食彼一食

茶館,北京一個時代的縮影

出了門兒,陰了天兒,

抱著肩兒,進茶館兒,靠爐臺兒,

找個朋友尋倆錢兒。

出茶館兒,飛雪花兒。

茶館,北京一個時代的縮影,經過老舍先生的筆,凝聚了人藝眾多藝術大師的心血,半個世紀以來在舞臺上長盛不衰。茶館裡那些百年前的達官顯貴、遺老遺少、販夫走卒,三教九流們你方唱罷我登場,展現給世人一幅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畫卷。

自打清末到民國的百十來年裡,北京的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匯聚過京城裡的各色人等。既有八旗後裔、官府差役,也有文人雅士、梨園名伶,還有商販、工匠乃至地痞流氓。不管他們屬於哪個社會階層,都洋溢著一種只有北京人才有的精氣神兒,也使茶館成為最能反映北京社會風貌的場所。

老北京茶館的多種多樣,說起來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野茶館等等。而最具京味兒的就得數《茶館》所展示的那種大茶館了。三五間門面,七八間的進身,木板招牌上刻著「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各種茶的名號。廳堂裡擺放著擦得鋥光瓦亮的擦漆八仙桌和四方武凳。後堂和兩側廂房專設雅間。櫃檯旁邊的爐臺兒上有一把五六尺高的紅銅大搬壺,壺中的水始終呱啦呱啦地開著,為的是隨時給客人沏茶。

北京人沏茶講究用滾開的水,而且沏上後還得蓋上蓋多燜一會兒,掀開蓋得能看得見顏色,圖的是喝個釅。茶館裡的茶具無論瓷粗瓷細,一律得用蓋碗兒。那蓋碗的蓋子,一來是用來撥拉茶湯上漂浮的茶梗、茶葉,二來是為了遮口。在北京人看來,讓人家瞧見尖著嘴吸溜吸溜地喝是非常不雅的。而端著蓋碗優雅從容地喝,那才叫有範兒。

大茶館功能齊全,氣氛熱鬧。從大清早兒開業到掌燈之後上板兒休息,走馬燈似的光顧著各色主顧。最早進來的客人往往是衙門裡的官員和差役,他們是來這兒吃早點的。沏上碗釅茶喝通了,再要上碟點心,邊吃邊聊,之後去各衙門當差上班。

緊跟著這撥主顧進來的大多是遛早或練功回來的旗人。根據清朝的規矩,旗人有固定的錢糧俸祿,但是不許經商做事,而且為了防止「沉絲竹之樂,失弓馬之強」,在四九城內連戲園子都不許有。所以許多旗人如果沒有在衙門裡當差或當兵就只能閒著沒事泡茶館了。這些位爺在茶館裡最大的消遣就是會朋友侃大山——一隻手要託著蓋碗,另一隻手用蓋子擋著嘴悠閒地喝著,從康熙爺的武功侃到乾隆爺的文治,從鐵帽子王侃到劉羅鍋兒,搜尋著縹縹緲緲的記憶深處那些祖宗們的榮耀,他們覺得舒服、自在。漸漸的,這已經成了旗人的生活方式,即使後來破落了,也是依然沉浸其中。旗人是茶館裡的常客,他們可以在茶館裡神聊海哨地溜溜消磨一上午,中午觀照堂倌一聲「幫爺把茶具先扣桌子上」,然後回家吃飯休息,盯到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再殺個回馬槍,接茬兒來茶館消遣。

不過來泡茶館的可不只是旗人。其實老北京人不管是文化名流還是官吏商賈乃至平民百姓都習慣了那種不緊不慢的生活節奏,他們骨子裡就浸潤著一種隨意散淡,追求一種並不鋪張的享受,而茶館的氛圍再合適不過了。

北京人喝茶,喝的是個安逸自在,喝的是個閒適散淡,並不是一件正兒八經的莊重事。白天,普通市民逛街逛廟之後也會經常到大茶館喝碗茶歇歇腳,如果餓了,還可以要上份艾窩窩、糖耳朵或喇叭糕等特色小吃點補點補。傍晚,城裡各大商號裡忙活了一天的掌柜們回家之前會順便到大茶館裡松松心,同時也探聽探聽行情和市場需求。當然,像張恨水那種文人雅士和馬連良那樣的梨園名伶來茶館體驗生活的也不在少數。那時候的茶館不設最低消費,即使平民百姓天天來這點個卯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對於那些來茶館找主顧的工匠和手藝人,花極低的價錢也能坐上一陣子。如果哪位茶客要在這兒耗上一天,中午還可以叫上幾份幹炸丸子之類的簡單小菜或是來上一碗爛肉麵。而那些既賣茶點又賣酒菜的「二葷鋪」甚至經營來料加工,號稱「炒來菜」,確實為顧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相對來說,泡茶館比去飯莊、酒樓更便宜,也更自在。所以大茶館在北京曾經紅極一時。最出名的大茶館有京城八大軒,什麼北新橋的天壽軒,前門大街的天全軒、天仁軒、天啟軒,阜成門內的天福軒、天德軒、天頤軒等等,而地安門外的天匯軒號稱八大軒之首。

有一類叫紅爐館的大茶館,是專給講究人預備的。那裡設有爐灶現烤現賣各種大、小八件兒滿漢點心。就著一碗滾燙的香茶,熱地品上一塊剛出爐的翻毛餅或幅兒酥,那份酥香濃鬱怎是街面上餑餑鋪能比?

相關焦點

  • 《茶館》舊北京一個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寫盡時代的興衰
    片名:《茶館》是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一部經典的代表名著,真的是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故事通過對舊北京一個大茶館的興衰描述,反映了時代變更人們的一個生活狀態,作品於1982年北京電影廠製作,歡迎品味經典,一起探討
  • 《茶館》一部影片濃縮舊時代社會的縮影,人民的沉重
    《茶館》一部影片濃縮舊時代社會的縮影,人民的沉重無數詩篇是描繪不盡出一個時代的,無數的畫卷是畫不出一個社會的,無數的嘆息也是匯聚不出一個嶄新的未來的。茶館最初是老舍先生筆下創作出來的話劇,老舍先生一生筆耕不綴,勤奮創作,寫下了許多的文學瑰寶。奈何在文革混亂的那個年代,不忍屈辱投河自盡了。而我也因此感到十分的汗顏,茶館這樣一部優良的作品,本應該在中學時代就看過的電影,可一直沒有真正的想去看過,只是在斷斷續續的老舍先生的作品當中。破碎不完整的了解過一些關於茶館的原著。
  • 讀老舍的《茶館》,看三個舊時代的北京社會風貌
    茶館,一個很普通的名詞,但卻意義非凡。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以來,「茶館」變成了「茶樓」、「茶社」。變成了一種享受,一種文化。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個劇本,隨後被後人拍成電影、電視劇、曲劇,也充分體現了後人對此作品的重視,它描繪了一幅半個世紀,舊時代的歷史,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茶館》以北京裕龍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勝利後三個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
  • 《茶館》從一杯茶中看盡一個時代的興衰
    來往的賓客,有提籠架鳥的大爺,有拿羅盤八卦以算命為生的神棍,還有拿著古玩玉器四處向賣派的倒爺,更有成天把玩蛐蛐或蟈蟈,能在茶館一座坐一天的頑主,總之三教九流,在這個不大的茶館都能夠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而這就是著名戲劇《茶館》的原型。
  • 新中式茶館能否成為下一個茶飲的進階階段?
    茶館文化一度風靡中華大地。常見的就是一壺熱茶就能聊一個上午,在來一盤零食,更有甚者可以聽段評書和相聲。茶館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飲茶習俗開始普及的唐宋時代。它萌芽於西晉,成形於唐代,發展、完善於宋元明清,繁榮於近代和解放初期,輝煌於當代,而今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寥寥無幾了!它應運而生,隨時而變。
  • 重慶舊時光縮影,都在這個街頭茶館裡,裡面人山人海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市井文化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茶館作為街頭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在這裡留下了太多的傳說和軼事,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館越來越高檔和迷人,離之前的市場氛圍越來越遠,今天,我們走進重慶保存最好的老茶館,喝幾碗蓋碗茶,品味最真實的市場生活。
  • 茶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 茶館,演繹著那個時代的人間百態,記錄著那個時代的生活疾苦
    茶館改編自老舍的同名話劇,講述的是一個茶館隨著時代的步伐沉浮,時代的變遷也從這個茶館完美體現出來,電影是一九八二年上映的,電影中的演員個個都是老戲骨,演技臺詞都是教科書式的,一舉一動都是戲,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沒有一個動作是多做得,一分一秒不想錯過,一字一句仔細斟酌,演的是喜怒哀樂
  •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
    《茶館》:時代是英雄的時代,生活卻是人民的生活一開始總是讀不懂老舍,偶爾讀懂的還是他的救世情懷。從《駱駝祥子》再到《茶館》,我看見的是人世的心酸。老舍是一個旗人,一個被時代捨棄的身份。老捨出身貧寒,如果清王朝沒有顛覆,我想老舍應該過得很不錯,只是時代更迭,錯過的就永遠的錯過了。北京至今還有一個茶館名字叫做《老舍茶館》,這大抵是對老舍的祭奠,雖和老舍先生有著共同之處,這裡的茶館卻不是書中真正的茶館,只不過是取其名號罷了。
  • 一間老茶館,一個時代的記憶
    記得第一次坐於茶桌前認認真真的飲茶是2017年的一個冬日,那日的陽光像今日昆明的一樣和煦,就是在那樣一個陽光燦爛的天氣裡刻畫著,我們坐在保山市板橋鎮"百年老茶館"裡與茶結緣的模樣。大學世界裡,嚮往的永遠都是詩和遠方。
  • 重慶交通茶館,一個幾十年的老茶館,讓你感受最市井的生活
    交通茶館位於重慶黃桷坪四川美院老校區的旁邊,它不僅僅是一個喝茶的場所,也是重慶的時代縮影。在這裡,每一個茶客都會不自然的放空思想,靜靜的享受不易得到的慢時光。交通茶館,保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交通茶館裡每天都會有很多的重慶本地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三三兩兩的茶客聚集在一起,喝茶、打麻將、打撲克。一邊喝著茶,一邊用著重慶本地話交流,茶杯的水熱氣騰騰,煙霧縈繞在身邊,這就是老重慶最普通的市井生活吧。交通茶館是一個廉價的娛樂場地,豐富著重慶人的業餘生活,是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
  • 《茶館》:時代洪流裹挾著悲歡離合,亂世之中哪會有真正的喜樂?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話劇,他利用茶館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以及人們談天說地時的對話內容和當時的場景等因素結合起來,勾勒了一幅茶館的興衰和國家興亡的圖畫,也展示了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思想。各自在茶館留下的談資各不相同。《茶館》共有三幕,每一幕就是一個時代。戊戌變法失敗,茶館之中見悲歡這個時期泰裕茶館中處處都寫著「不談國事」的標語,可偏偏常四爺不願遵守這樣的規矩,他一開口就是國事,言語之間還不忘羞辱崇洋媚外的人。
  •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觀《茶館》有感
    小小茶館內形形色色的三教九流人物述說著統治者的昏庸無能、盲目自大,民眾的不覺醒、窩內橫,大清朝的氣數盡了!第二幕:茶館的改良期圖片來自網絡二十年過去了,民國軍閥混戰期間,茶館經過改良變為前茶館後公寓,一些老頑固還守著請安作揖的規矩,妄想著大清復闢。連年的戰爭,大炮時時在北京上空轟隆隆響。
  • 一個茶館,三個時代,老舍寫盡社會疾苦
    我們對於這段歷史的了解大多是在歷史書上或是一些歷史作品,我們發現在這幾個時代最慘的都是那些底層群眾,他們拼了命的想改變自身或者改變一些什麼別的,但迎來的都是失敗罷了。老舍先生寫下了《茶館》的劇本,這部《茶館》將他所經歷了解的那些個時代完整的呈現了在我們面前,通過一個個小人物讓讀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了當時的時代下這些小人物的艱辛和不易。
  • 老北京文化:清末的大茶館,以及民國時的清茶館、書茶館與棋茶館
    過去北京的飲食業,除飯館外,茶館亦為其中主要部分。茶館又分為兩個等級,即:大茶館與二葷鋪(茶飯館)。大茶館局面廣闊,門面自三間到五間不等,後面房屋常是六七進,前設櫃檯和大灶,中為罩棚,後為過廳(俗稱「腰拴」)再後為後堂,兩旁側房的單間,叫作雅座。
  • 我國重慶交通老茶館,見證了幾個時代的起起落落!帶你感受最市井的...
    交通茶館位於重慶黃桷坪四川美院老校區的旁邊,它不僅僅是一個喝茶的場所,也是重慶的時代縮影。在這裡,每一個茶客都會不自然的放空思想,靜靜的享受不易得到的慢時光。交通茶館,保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用的是老重慶原有的磚木建造而成,房頂全是木質的,灰黑的磚瓦和斑駁的牆體透露出獨特的年代感,保留著老重慶老茶館的風格。
  • 數據而論:這是一個中式茶館崛起的時代?
    曾幾何時,茶館文化一度風靡中華大地。南方的阿嬤阿公常常在茶樓叫一壺熱茶就能聊一上午,北方人們則會嗑著瓜子喝著大碗茶,再順便聽一段相聲。如今,這種市井的茶館生意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講究茶香茶道,注重消費體驗的中式茶館。數據俠劉蘇楠從大眾點評的數據入手,分析了中式茶館在這一輪消費升級中的表現。
  • 《茶館》|是故事 更是人生
    一間茶館,仿佛一個社會縮影,迎來送往,三教九流進進出出: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常四爺;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喝茶從來都是欠帳的算命先生;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打算娶老婆的龐太監……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小小的茶館內話盡世間滄桑與悲涼…… 《茶館》改編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話劇
  • 重慶老茶館——交通茶館
    交通茶館位於重慶九龍坡區黃桷坪正街20號,始於1987年,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交通茶館每天早上6點半就開張營業了。茶館不大,老式木架結構,房梁參差不齊,破敗中透露著其獨特的年代感,如同許多老式房屋一樣,茶館整個的採光條件不好,氛圍顯得陰暗慵懶,加上老式條凳,方形老木桌,頓時把我們拉回到爺字輩兒的那些年代。除了下棋打牌,聊天當然是茶館主要的活動,上至世界大事、天文地理,下至鄰居家裡那條小汪,話題無所不包。
  • 營口:從一條老街看一個城市的縮影
    或許走過太多城市、國家的原因,以前總愛喜歡美的事物、好玩的景點,現在每去一個地方,不再是單純的追求旅遊拍照,而是希望能更多的去當地人常去的地方,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了解一座城市更多的人文歷史。遼河老街是營口市的發祥地,也是我國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業的縮影,是探究營口城建史及城建特色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東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商鋪博物館。自1858年開埠以來就以它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個通商口岸,如今更是環渤海經濟帶上重要的一個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