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睜眼頭件事就是沏茶,喝完茶才吃早點。早點以豆漿、油條、燒餅、包子為常品。也有出門至街頭鋪子攤兒,吃餛飩、豆腐腦兒、麵茶、炒肝兒、小豆粥等。
老北京人吃完早點還接著喝茶。喝茶既能解渴生津,也是待客交際之道。過去北京的茶館兒近乎眼下的交際及信息中心。人們熱衷以茶待客,常約上好友到茶館喝茶。在他們的演繹下,老北京的茶文化變得有聲有色。
今天,一起聽聽那些老北京茶館的故事。
魯迅先生就曾多次到來今雨軒,在這裡就餐、飲茗、翻譯小說,《魯迅日記》1924年4月13日記載著:「星期休息,上午至中山公園四宜軒,遇玄同,遂茗談至晚歸。」其翻譯的小說《小約翰》也是在這裡完成的。
張恨水更是離不開「來今雨軒」,這裡不僅僅是他聚會吃飯的場所,也是其著作《啼笑因緣》的誕生地。
「來今雨軒」也是各類文化團體的絕佳「聚集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這裡成立創辦的各種學會、研究會就有十餘個,著名的有1921年1月4日,由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許地山12人創辦的文學研究會;1936年成立的「中國書學研究會」等。
1921年6月30日,北京大學、男女兩高師等五家單位在「來今雨軒」為美國學者杜威離華舉辦送別宴會,學界名流等80人出席,胡適便在其中。後來,他在日記裡這樣寫:「這是1921年的來今雨軒國際文化盛會,當年似此國際文化盛會,在此不知舉行過多少次,如果仔細收集,足可編一本很厚的書,足見一個時代的文化氣氛。」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除了「來今雨軒」,中山公園裡還有幾家別具特色的茶座:春明館、長美軒和柏斯馨。
這些茶座的所有茶桌,都擺在老柏樹蔭中。晚上七八點鐘是高峰時期,一直忙到晚上十點。這些茶座夏天全是露天營業。
春明館裡古色古香,十足的中式傳統風格。來這裡的茶客,多半是清朝的遺老遺少,很少有穿西服或皮鞋的客人邁進春明館。「嶺南近代四家」之一的詩人黃節(1873年-1935年)就是春明館的常客。
來長美軒的客人,有穿洋服的,也有穿中式服裝的。每天下午4點後,這些知識分子們陸續走進長美軒,慢慢兒走到自己常坐的地方坐下。發明速記學的語言學家汪怡、畫家王夢白、數學教育家馮祖荀偶爾也會上這裡小坐。
當時的茶座,還是一個傳播信息的場所,一些不能刊登在報紙上的「秘聞」,在這裡成為最好的談資。
藏書家謝興堯也愛在長美軒喝茶,他經常看到錢玄同、傅斯年的身影,他們喝茶時都愛獨自一人仰天而坐,也不與別人搭訕。
當然,也有不少知識分子不是常去茶館喝茶,他們更願在家喝茶。周作人便是一例。周作人喜歡喝茶,在家鄉紹興,從小就喝茶,漸漸就成了習慣。周作人曾有段時間喜歡苦丁茶,還取了苦茶齋、苦雨齋等齋名。
作家冰心是福建人,福建特產茉莉香片(又名香片茶)。小時候冰心的父親愛喝茉莉香片,但他喜歡放很多茶葉在裡面,泡出的茶水發苦。因此,小時候,冰心從不喝茶。
1929年冰心與吳文藻結婚,苦茶齋老人周作人送來一副日本茶具,竹柄造型的茶壺,配4個帶著蓋的白底青花的茶杯,素雅可愛。冰心與吳文藻都不喝茶,茶具始終只起到水壺的作用。
有一天,聞一多與梁實秋來家裡做客,見到這套茶具都說好,對他們端上來的白開水,自然不滿意。他們就說有這樣素雅的茶具,為什麼不泡茶呢?多浪費。此後,冰心和吳文藻開始在茶具裡放入茶葉,喝起茶來。喝的什麼茶?自然是冰心家鄉福建產的茉莉香片。
除了在茶館裡品茶,最能體現老北京茶文化的,大概要數路邊街頭的大碗茶。民國時期的北京,在大街小巷常見賣大碗茶的攤子,一張矮腳舊桌子,幾把長凳子或矮凳子,幾個大碗,上面是一小塊方形的玻璃片,權當杯蓋。煮一鍋開水,倒入茶壺,茶壺裡一把粗茶葉,經過時間的沉澱,茶水已經涼下來了,大碗茶就開張了。
真正的大碗茶,是用大鍋來煮水,茶具也很粗糙的,就是過去農家常用的粗瓷茶壺,茶杯就是吃飯用的藍邊碗、大蓋碗。茶葉是粗茶,或者茶葉末子。
民國時期,西直門外萬牲園東牆,有一片荷塘,是當年慈禧太后遊玩頤和園登船處,那裡環境幽靜,頗有野趣。柳蔭下搭起了一個棚子,有一口土灶,幾張蘆席鋪在地上,就賣起了茶,茶館的名字很有意思:雨來散茶館。
夏天,客人較多,他們來到這裡,席地而坐,品茗休息。可是天公不作美,忽降陣雨,茶客們無處避雨,就一呼而散,由此得名「雨來散」。
大江南北的茶館,雖然喝茶的風俗不同,但是都供應茶食(茶點或點心),只是茶食的品種不同而已,有燒餅、乾絲、肉餃、酒釀餅、甜點等。南京、揚州的江南茶館,乾絲是必不可少的;廣東人喝茶,茶食有蝦餃、蛋撻、擘酥、馬蹄糕等;北方沒有乾絲,燒餅卻是必不可少。
按照北京史專家金受申先生的分類,北京的茶館分為大茶館、茶酒館(賣茶又賣酒)、書茶館(有說書表演)、清茶館(專門服務生意人)、野茶館(在荒郊野外地方),大茶館又分為紅爐館、窩窩館、搬茶館和二葷鋪四種。
燜爐燒餅是各家茶館都有的茶食,紅爐館供應的茶食有大餑餑、中餑餑,其中槓子餑餑分為甜鹹兩種;窩窩館供應的茶食有炸排叉、糖耳朵、密麻花、黃白蜂糕、盆糕、喇叭糕等;搬茶館供應茶食有焦燜爐燒餅、炸排叉、肉丁饅頭等;曾有一家二葷鋪做的爛肉麵最有特色,形如滷麵,滷汁較淡而不用肉片,風味獨特。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