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窨得茉莉無上味,列作人間第一香」。
作為茶香與花香融合的典範,茉莉花茶一經問世,就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歷經幾百年而不衰。茉莉花不是我國的特產,根據《史書》記載,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羅馬帝國,在漢朝時期,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從羅馬帝國到波斯和天竺,成為佛教聖花後傳入我國福州,從此落地生根,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茉莉花茶誕生於福建福州,宋代時以香入茶,成為士大夫的香料茶,到明朝中後期,隨著綠茶炒制工藝的興起,茉莉花茶製作工藝得以完善,開始商品化,成為老百姓日常消費茶品之一。清朝以後,茉莉花茶多方出擊,一路沿海路出口歐洲,一路沿陸路北上大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京佔據腳跟,從此迎來爆炸式發展階段,迅速大量商品化。出口海外,咱們先不說,今天我們主要聊聊為何產自南方的茉莉花茶,在北方大受歡迎,為何老北京人都偏愛茉莉花茶,甚至將其當作北京的土特產?
陸羽《茶經》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從茶樹誕生之初,一直到現在,歷經幾千萬年,它們都安靜的生活在我國南方地區。從目前大家公認的四大茶區劃分上來看,西南茶區、華南茶區和江南茶區,是最典型的南方茶區,江北茶區最北也只到山東日照嶗山一帶,雖然往北還有零星茶樹種植,但都成不了氣候,也難有作為。
比山東更北的北京,自古以來就不產茶,但是自宋遼金時代以後,它就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業發達,常住人口眾多,茶葉消費量極大。通過大量史料佐證,我們發現,過去北京人最喜歡喝的,既不是乾隆皇帝御封的西湖龍井,也不是同屬福建的安溪鐵觀音(鐵觀音是近二三十年才在北京興起的),而是福建的茉莉花茶。為什麼是茉莉花茶?前人總結了四個說法,老楊給大家說一說。
第一,水質說。
大家都知道,要想喝一杯好茶,除了茶葉本身的好壞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水質。好水泡好茶,這是中國幾千年來茶葉界先賢們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南方地區水軟,泡茶滋味柔滑甘潤,北方地區水硬,含鹼性大,水質艱澀。
尤其是過去的老北京人,大多喝井水,水質硬澀鹹苦,不管是泡綠茶還是紅茶,口感都很差,破壞了茶湯滋味,再好的茶都得廢了。
經過長期實驗分析,老北京人發現,茉莉花茶的濃鬱香味,可以遮蓋水質的苦澀味,喝起來,香而不浮,爽而不濁,滋味上佳。因此,茉莉花茶就成為了老北京人飲茶的首選。
第二,歷史說。
茉莉花茶是清朝皇家貢茶之一,深受紫禁城裡貴人的喜愛。根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就特別喜歡喝茉莉花茶。曾經在慈禧跟前擔任過御前女官的裕德齡,寫過一本書,叫做《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因為是英文寫作,所以國內還有個更正式些的翻譯,叫做《清宮二年記》。
據這本書記載,慈禧太后晚年偏愛茉莉花茶,最愛喝「茉莉雙燻」,也就是兩次窨制的茉莉花茶。慈禧不僅自己喝,還將其賜給身邊的貴人,導致茉莉花茶身價倍增,一度成為「國花」。所謂上有好者,下必附焉。
北京上流社會紛紛效仿,茉莉花茶一時風頭無兩,最終在普通老百姓階層流傳開來,成為幾代人的最愛。
第三,運儲說。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北方地區不產茶,要想喝茶,必須經由水路或者陸路,從南方產茶區調運。過去道路不暢,交通不便,從南到北,千裡之途,耗時日久。春天,茶葉在南方生產,運到北方地區,往往已是深秋時節。
途中既要經歷漫長的梅雨潮溼季節,又要遭受烈日高溫暴曬,再加上那時候茶葉保持條件有限,儲運技術不到家,往往茶葉還沒運到北京,就已經因日曬雨淋而黴爛變質,沒辦法再飲用。
不管是西湖龍井和黃山毛峰,還是碧螺春,都無法避免,但是茶葉與茉莉花窨制的花茶,則不用擔心這個問題。老北京人稱之為「香片」,就是因為茉莉花茶香氣濃鬱,長期儲存也不用擔心香味散失,任何時候衝泡,都會有一股濃鬱香氣,讓然甘之如飴。
第四,習慣說。
北方人天性豪爽,但認準了一件事,輕易很難改變,這就是所謂的習慣成自然。北方地區飲食口味偏重,喝茶也不喜歡過於清淡的綠茶。
著名作家冰心在《我家的茶事》中說過她父親最愛喝茉莉花茶:我從小就看見我父親喝茶的蓋碗裡,足足有半杯茶葉,濃得發苦。
汪曾祺酷愛喝茶,在散文《尋常茶話》裡這樣寫道:「我不大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由此可見,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已經成為老北京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當然,茉莉花茶價格實惠,哪怕是尋常百姓,也能喝得起,這也是老北京人家家戶戶喝「香片」重要原因所在。
總而言之,茉莉花茶香氣濃鬱,老少皆宜,在漫長的時間裡,一點一滴撬開了北方人的味蕾,一步一步融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就再也離不開了。好了,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裡,你平時喜歡喝茉莉花茶嗎?你覺得以上四種說法,哪種最可信?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您的精彩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