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兿庫關注 | 藝術交流 讓生活更精緻
東京國立博物館
Tokyo National Museum
此館位於東京東臺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其中國寶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託保管的文物。
東京國立博物館
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由象徵日本歷史的建築物構成,歷來被稱之為"美術館建築與博物館建築的博物館"。主館中分類展出了日本美術品、出土文物、工藝品。
東洋館中陳列著亞洲、埃及等地的美術品和考古文物。另外法隆寺寶物館中收藏有7至8世紀奈良法隆寺中的寶物約300件。館內時常舉辦以某一專題為中心的"專題展覽"以及跨學科的展覽。
本文展示的是東博於80年代初整理出版的部分「中國陶瓷」。
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 攝於80年代初
彩陶渦紋把壺 仰韶文化 高:約19cm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
仰韶文化的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遊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當前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共計2040處,佔全國的仰韶文化遺址數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灰陶狩獵紋壺 後漢 高:約28cm
漢代用泥土為坯胎、經入窯燒制的器物。主要是各種飲食器、貯藏器等容器,也包括其他生活用具,以及專為隨葬而製作的明器。因年代和地區的差異,器物的種類形態、製法、紋飾及燒成溫度等都有所不同。
加彩樂人舞人像(一組) 後漢 高:約14cm
眾所周知,中國漢俑起於殷商時代,河南安陽殷商時代的墓葬群就有墓俑出土。它們被當做隨葬品,因為人形而稱為「俑」。
秦始皇兵馬俑就是震驚世界墓俑群。
至漢代,不再有秦兵馬俑那樣大型且風格寫實的隨葬俑,但漢俑的風格變得更為多樣,所涉題裁也涉及的較為廣闊,人物的姿態與內心活動都變得豐富而多彩。
這三尊舞樂俑小像中,舞俑所呈現的應該就是當是非常流行的「盤舞」。
加彩舞人像 後漢 高:約14cm
此俑在燒制前,先塗上白土,在施以彩繪,因為在土中長年存放,其色彩現已多半脫落。
加彩舞人像 後漢 高:約12cm
綠釉獸環壺 後漢 高:約45cm
綠釉水井 後漢 高:約38cm
青瓷四耳壺 晉 高:約32cm
六朝時以浙江北部為中心,江南各地都燒出了「原始」的青瓷,其釉層較厚,器型則多模仿當時成熟已經的金屬器皿。
黑釉天雞壺 南北朝 高:約27cm
此器肩部裝飾有雞頭,謂之「天雞壺」。此器型一般都帶有大型的壺把,壺嘴做成雞頭的樣式,有人說它是專門做為「明器」而制。
青瓷蓮花紋皿 南北朝 高:約32cm
青瓷圓壺 隋唐 高:約16cm
這件器皿的釉色很像古越州窯的青瓷。素地、釉調、做工都是古越州窯的特點。
白瓷碗 唐 口徑:約9cm
白瓷碗 唐 底徑:約3.5cm
白瓷鳳首瓶 唐 高:約28cm
白陶胎,掛白粉。花式杯口,長頸,頸與杯口間塑貼一鳳鳥,神態栩栩如生。瓶寬肩瘦足,圈底,整體造型極似一隻頭頂花環昂首斂翼的白色鳳鳥,素雅中見高貴。
三彩龍耳瓶 唐 高:約47cm
龍耳瓶的造型可能傳自西方,它和希臘的一種裝飾品安福羅很相似。
此種瓶子在我國大概是在六世紀以後才開始被仿製,北朝末期至隋朝的白瓷就有此一類型的作品。唐三彩的龍耳瓶是屬於同一流派的作品,而本件在瓶身有醒目的貼紋,增加不少裝飾效果。三彩龍耳瓶的遺物常被發現,但沒有一件能夠和此一既大型又優秀的作品相比擬的。
此器型也可謂是唐代三彩的代表作之一。
三彩長頸瓶 唐 高:約25cm
藍彩壺 唐 高:約12cm
三彩壺 唐 高:約25cm
- 歡迎關注公眾平臺微信號 -
《藝庫》愛生活,愛藝術,鑑藏資訊
藝術交流,精緻生活分享!
藝術鑑藏 珍貴藏品交流,請加微信號:yiku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