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2021-01-20 網易

2020-12-21 19:00:30 來源: 向東向南看

舉報

  歷史上有三個人為國立大功的名人,1戰國時期齊國的田叔田憑父子,齊國君賜名孫,2唐朝初期皇帝賜徐茂公國姓李,3明末皇帝賜鄭成功國姓朱,能被賜姓是多麼榮耀的事。鄭和為什麼叫鄭和,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鄭和原名馬三保,深受朱棣的喜愛。朱棣賜姓為「鄭」,注意賜姓和賜國姓不是一回事,朱棣是賜姓,而不是賜國姓,馬三保的鄭姓是因為當時他立功的地方地名叫鄭家壩,所以賜姓鄭,賜名和。朱棣從來沒想過賜國姓「朱」,鄭和也從來不叫國姓爺。

  

  鄭成功的問題就比較複雜,鄭成功原名叫鄭森,鄭成功這個名字不太準確,因為鄭森被賜下朱姓的同時,被賜下成功這個名字,所以要麼叫原姓名鄭森,要麼叫被賜姓名朱成功,叫鄭成功有些不倫不類的。

  鄭成功是我們現在人叫他鄭成功,在南明時期他叫朱成功,外號國姓爺。嚴格來說,他應該被稱為「鄭森」(原名),或者「朱成功」。名「成功」也是跟著國姓一塊賜予的,姓鄭的時候並不叫成功。我們現在通稱「鄭成功」,這是清朝人亂叫一氣的結果。

  

  姓是不會避諱的,漢朝劉姓,唐朝李姓,宋朝趙姓,明朝朱姓在民間都有。除非是有皇上賜姓,遠古時改地改姓,異族漢化改姓,避諱聖人和三皇五帝改姓,否則自行改姓那是大逆不道。

  朱成功強調自己是國姓,表明了自己要向明朝盡忠。古代除非是少數民族歸化,或者改認祖宗,要不然賜姓只是一個榮譽。鄭成功的兒子叫鄭經,鄭成功是自稱朱成功,但是他改了祖宗了嗎?鄭芝龍就不是他爹了嗎?朱元璋變成他祖宗了嗎?都沒有。

  因賜名而改名是正常的,但賜姓並不代表改姓!鄭經沿用朱姓並不合法,因為賜姓只是隆武給鄭成功的榮譽而不是他的,他也並沒有得到永曆的賜姓。

  

  鄭成功的孫子叫鄭克塽,鄭克塽投降的時候提出三不傷,第一條是不傷鄭室一人,那時候就自認姓鄭了。鄭克塽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封海澄公。清朝封了兩個海澄公,黃梧是一等海澄公,鄭克塽是封公不言等的海澄公。

  後周世宗柴榮,其實是用郭榮這個名字當皇帝的,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把他改回去姓柴。這個例子跟鄭家差不多。皇威之下正史就得這麼寫,寫慣了後人也就這麼叫了。鄭克塽決定投降那一刻,就自己拋棄朱姓了。

  

  姓鄭是傳統,姓朱這是古代的意識形態問題,自古忠孝兩難全,他爹鄭芝龍已經投降滿清,他要劃清界限在皇帝賜姓的情況下不可能再姓鄭了。 還有兩個著名例子後周世宗郭榮(柴榮),西夏的党項族拓跋氏賜姓李。

  被賜國姓在封建時代是光宗耀祖的莫大榮耀,鄭成功本來心向朱明,當然認被賜的朱姓。在明朝的政權治下,賜姓之後你再說他姓鄭,就是在罵他了。

  鄭成功的國姓是隆武帝御賜的,清朝官方認為明朝崇禎十七年就亡了,南明都是偽帝,自然不會承認隆武帝給鄭森的賜姓。不過成功之名也是隆武帝給的,清朝應該一起改了才是。《清史稿》裡出現的稱呼是海賊鄭成功、海寇鄭成功這種。

  

  朱成功的官方名片就是: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宗人令,國姓成功,從來沒有鄭成功這個稱呼。賜明朝國姓是,隆武小朝廷拉攏鄭成功的一個嘉獎,同時還有永曆小朝廷,和清政府在拉攏。

  隆武除了賜國姓以外已經沒有什麼利益可以拉攏鄭成功,裂地封王是鄭成功本來就有的。鄭成功叫朱成功沒問題,但是說什麼鄭成功是滿清陰謀,真是什麼都敢編了。

  南明殘餘政權不比正統的明朝政權,隆武帝的賜姓並沒有像明朝其他皇帝那樣的含金量,更何況鄭成功也是明末清初一大軍閥,鄭氏更是長期統治福建臺灣地區,這個朱國姓並沒有傳承下來。

  

  總之,我們熟知的鄭成功,你可以叫他本名鄭森,最好叫他朱成功,但是別再叫他鄭成功,這對於朱成功而言,是一種極大的侮辱。他的國姓和名字是一起被賜予的,不可分割的。把朱姓和成功二字分割開來再叫鄭成功,是對收復臺灣英雄的侮辱。

  原名「鄭森」,賜皇家姓,並改名「成功」。也就是說:南明皇帝讓鄭森改叫朱成功,用意太明顯了。後來人叫鄭森或朱成功都對,沒有鄭成功這個叫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自古以來,因功被皇帝賜姓者大有人在,比如:漢武帝時休屠王的太子,因休屠王用金人祭天有功而被武帝賜漢姓金,即後來武帝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之一金日磾。西夏的皇帝元昊,本党項人,因祖先被唐賜姓改為李姓。明太祖時,有日興因有功於朝廷,太祖賜他的姓加一「寶蓋」而成了「宥」,一時,天下「有氏」皆姓「宥」。而對於鄭和、鄭成功,則是另一種情況,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自古以來,因功被皇帝賜姓者大有人在,比如:漢武帝時休屠王的太子,因休屠王用金人祭天有功而被武帝賜漢姓金,即後來武帝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之一金日磾。西夏的皇帝元昊,本党項人,因祖先被唐賜姓改為李姓。明太祖時,有日興因有功於朝廷,太祖賜他的姓加一「寶蓋」而成了「宥」,一時,天下「有氏」皆姓「宥」。而對於鄭和、鄭成功,則是另一種情況,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 大明皇帝姓朱,但為何要賜鄭姓給鄭和、鄭成功?
    說起「鄭」姓,確實是國姓,也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二年時所賜,所以在明朝凡是有點作為的鄭姓男神都被尊稱為「國姓爺」。然而,眾所周知明朝皇帝是姓朱,為什麼明成祖朱棣所賜的「鄭」姓也被尊稱為國姓呢!其實,皇帝賜姓自古就有,並不是明代才開的先河,自西周以來,被皇帝賜姓的有卓著功勳的家族這一慣例已經很盛行,只要被皇帝賜姓的人家,不只是一種榮耀和尊貴,還能封地、加冠御爵飛黃騰達。 在皇帝身邊的人有的直接賜皇帝姓,比如:被唐朝皇帝賜李姓的党項人拓跋氏後裔的李繼遷,也是以後西夏王朝的奠基人,被宋朝皇帝賜姓的則姓趙等。
  • 大明皇帝姓朱,但為何要賜鄭姓給鄭和、鄭成功?
    說起「鄭」姓,確實是國姓,也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二年時所賜,所以在明朝凡是有點作為的鄭姓男神都被尊稱為「國姓爺」。然而,眾所周知明朝皇帝是姓朱,為什麼明成祖朱棣所賜的「鄭」姓也被尊稱為國姓呢!其實,皇帝賜姓自古就有,並不是明代才開的先河,自西周以來,被皇帝賜姓的有卓著功勳的家族這一慣例已經很盛行,只要被皇帝賜姓的人家,不只是一種榮耀和尊貴,還能封地、加冠御爵飛黃騰達。
  • 明朝皇帝都姓「朱」,可為何賜的國姓卻是「鄭」?原因其實很簡單
    明朝皇帝姓朱,可為何賜的國姓卻是「鄭」?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呢?在一些人心裡,肯定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明朝皇帝明明姓朱,可為何在給功臣賜國姓的時候,卻叫「鄭」而不叫「朱」呢?難道朱姓不是明朝的國姓嗎?
  • 同樣被明朝皇帝賜姓,鄭成功被稱作國姓爺,為何鄭和卻不行
    明朝有兩位鄭姓大英雄,分別是鄭和與鄭成功,而且兩人同樣都被明朝皇帝賜姓,但是鄭成功被人稱作「國姓爺」,卻沒有人如此稱呼同樣被賜姓的鄭和,這是為何呢?背後大有學問。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鄭芝龍和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的兒子。
  • 被賜國姓,為何後人只知國姓爺鄭成功?難道明朝國姓爺不姓朱嗎?
    在封建制度下,只要涉及到皇帝的東西就是普通百姓的禁忌,連皇帝姓名中的字都要進行避諱,更何況是皇帝的姓氏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覬覦著皇帝的姓氏,但凡有膽敢擅自使用國姓的人都要被處於處罰,而皇帝為了表示天恩浩蕩,會將皇家的姓氏賜給給功臣,以表示寵愛。
  • 明朝皇帝都姓朱,為何被封為國姓爺的鄭成功卻還姓鄭呢?
    圖:南明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國姓一般都是朝代的名稱或者是當朝天子的姓氏。而明朝作為農民皇帝朱元璋建立的朝代,自然也是以朱姓為國姓了。可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姓爺鄭成功為何不是姓朱呢?既然稱為國姓爺怎麼還是本家的鄭姓呢?
  • 同樣被明朝皇帝賜姓,鄭成功被稱作國姓爺,為何鄭和卻不行
    明朝有兩位鄭姓大英雄,分別是鄭和與鄭成功,而且兩人同樣都被明朝皇帝賜姓,但是鄭成功被人稱作「國姓爺」,卻沒有人如此稱呼同樣被賜姓的鄭和,這是為何呢?背後大有學問。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鄭芝龍和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的兒子。
  • 被賜國姓,為何後人只知國姓爺鄭成功?難道明朝國姓爺不姓朱嗎?
    在封建制度下,只要涉及到皇帝的東西就是普通百姓的禁忌,連皇帝姓名中的字都要進行避諱,更何況是皇帝的姓氏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覬覦著皇帝的姓氏,但凡有膽敢擅自使用國姓的人都要被處於處罰,而皇帝為了表示天恩浩蕩,會將皇家的姓氏賜給給功臣,以表示寵愛。
  •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後是由明紹宗賜姓「朱」,改名為「成功」,所以叫「朱成功」,因為大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世稱「國姓爺」,而能夠被賜國姓,這在明朝是極為罕見的無上殊榮,更要傳諸子孫,整個家族因此高光顯赫,除非日後子孫有叛逆者,否則絕無可能恢復本姓。
  • 鄭和因為被閹割喪失了生育能力,怎麼可能又會有後代呢
    民國時期滬上名醫陳存仁在其《被誤讀的遠行》一書中說:「(鄭和)相貌長得很奇怪,身長七尺,腰大十圍,鼻子很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他小時候喜歡用紙做小船,放在水上玩,這證明了他對水和船有濃厚的興趣。」
  • 南明滅亡後鄭成功曾擁立過一個監國,後來改奉永曆正朔後取消
    鄭成功因為離得比較遠,十七天後才得到消息,也是氣急攻心,又因為兒子鄭經的醜事,於四天後暴斃而亡。 鄭成功死後,他的兒子鄭經在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打敗了控制臺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臺南即位。然後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曆帝正朔,並於臺南建寧王府,供歲祿於寧王朱術桂,但未擁立其稱帝或監國。
  • 鄭氏名人:鄭板橋、鄭成功、鄭和,三鄭的趣事
    提到姓鄭的名人,許多人都會脫口而出這三個人的名字:鄭板橋,鄭成功,還有鄭和,三人的英雄事跡載入史冊、寫成書籍,流傳甚廣。這三人除了被眾人所知曉的英雄事跡外,趣事也是不少。古時候的文人墨客以貪戀錢財為恥,所以大多文人不願自已與錢財掛鈎,不願因錢財而讓自己淪為俗人,可鄭板橋卻不然。
  • 唐朝皇帝賜功臣姓李,明朝賜姓朱,元朝呢?
    賜姓,又分為賜國姓、賜他姓、賜惡姓等幾類,其中賜惡姓幾同「賜死」,極為嚴厲,女皇武則天就賜過不少惡姓。當然,最常見的還是賜國姓——帝王們將自己的姓氏賜給有功之臣,以示恩寵,籠絡人心。比如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婁敬、項伯的功績,賜婁、項二氏為「劉姓」;唐代賜有功之臣和歸附的番邦異族為「李姓」者,竟多達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賜外甥李文忠、養子沐英、何文輝等為「朱姓」,南明隆武帝則賜鄭成功為「朱姓」,人稱「國姓爺」……
  • 鄭氏名人:鄭板橋、鄭成功、鄭和,三鄭的趣事
    提到姓鄭的名人,許多人都會脫口而出這三個人的名字:鄭板橋,鄭成功,還有鄭和,三人的英雄事跡載入史冊、寫成書籍,流傳甚廣。這三人除了被眾人所知曉的英雄事跡外,趣事也是不少。古時候的文人墨客以貪戀錢財為恥,所以大多文人不願自已與錢財掛鈎,不願因錢財而讓自己淪為俗人,可鄭板橋卻不然。
  • 鄭氏名人:鄭板橋、鄭成功、鄭和,三鄭的趣事
    提到姓鄭的名人,許多人都會脫口而出這三個人的名字:鄭板橋,鄭成功,還有鄭和,三人的英雄事跡載入史冊、寫成書籍,流傳甚廣。這三人除了被眾人所知曉的英雄事跡外,趣事也是不少。古時候的文人墨客以貪戀錢財為恥,所以大多文人不願自已與錢財掛鈎,不願因錢財而讓自己淪為俗人,可鄭板橋卻不然。
  • 朱元璋姓朱是國姓,明朝百姓要殺豬該怎麼辦,朱元璋想到一妙計!
    避諱又分為國諱和家諱,以國諱為列,主要迴避皇帝的名字,如果遇到了一般用同義字或同音字等來代替,稍有不注意,是會引來殺頭之罪的。宋代,人們為了避諱宋太祖趙匡胤,一般「匡」字會刻意少最下面一橫;漢代,避諱漢高祖劉邦,用「邦」的時候一般改成同義字「國」。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有個地方原來叫開元縣,開了「朱元璋」?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於是「元」改成了開原縣。
  • 鄭成功有自立之心嗎?南明滅亡後他為何不擁立在臺灣的明宗室為帝
    而這個詳細情況和鄭成功沒有立逃亡臺灣的宗室為皇帝有直接的關係。這麼聽起來可能比較亂,在下文中我們進行詳細敘述。我們詳細講南明政權的交替過程就是為了說明白鄭成功不立明朝宗室的原因。從感情上說,鄭成功對隆武帝和永曆帝的感情比較深。隆武時期,鄭成功被賜姓朱,國姓爺也因此而來。而在隆武政權崩潰後繼位的桂王永曆帝朱由榔賜給了他延平郡王的爵位,使鄭氏用合法的道統治理臺灣長達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