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2020-12-14 已開雙封9003

這個問題,相信會有很多朋友感到疑惑,包括曾經的我!自古以來,因功被皇帝賜姓者大有人在,比如:漢武帝時休屠王的太子,因休屠王用金人祭天有功而被武帝賜漢姓金,即後來武帝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之一金日磾。

西夏的皇帝元昊,本党項人,因祖先被唐賜姓改為李姓。明太祖時,有日興因有功於朝廷,太祖賜他的姓加一「寶蓋」而成了「宥」,一時,天下「有氏」皆姓「宥」。而對於鄭和、鄭成功,則是另一種情況,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一,鄭和確實被賜姓「鄭」鄭和的出身不詳,本姓馬,回族,因在兄弟中排行三,故小名「三寶」(後三保)。在明朝平雲南之役時俘獲所得,時年11歲,後受宮刑。洪武18年,傅友德、藍玉奉命鎮守北平府時,隨軍前往,自此便留燕王府中服役。

也就是說,鄭和是被俘獲後被迫做了太監。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開始了著名的「靖難之役」。在北平附近的鄭村壩一戰中,靖難軍隊以8萬敵建文帝的王師50萬,最後斃傷王師數萬而勝。此役,鄭和因表現突出,時為燕王的朱棣為感念他的鄭村壩之功,遂賜「鄭」姓。

三年後,朱棣靖難成功,登上了帝位。於是,鄭和的「鄭」姓因被皇帝所賜,亦被稱為國姓。同年,在「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佛說摩制支天經》所撰寫的題記中,有明確標明鄭和法名福吉祥,且已姓鄭。

由於鄭和無法育有子嗣,成名之後便過繼了兄長之子義。因鄭和已被賜姓「鄭」,故其養子也改姓稱鄭義。後鄭義任錦衣衛千戶侯,事見《江寧見志》。

由此可見,鄭和的「鄭」姓,實為國君所賜之姓,故稱「國姓」。事實上,他從未姓過明朝的國姓「朱」。

二,鄭成功的「鄭」並非所賜,乃祖宗所傳。鄭成功應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率軍橫渡臺灣海峽,擊敗荷蘭駐軍,收復了寶島臺灣。可鄭成功的家族淵源大家都知道,父親鄭芝龍,其「鄭」姓並非皇帝所賜,卻又為何被稱為「國姓爺」呢?原來,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後,明朝遺臣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是為南明「弘光」政權。可僅僅幾個月後,滿清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於1645年五月攻破南京,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殉國,弘光帝被俘後為清兵所殺,南明宣告滅亡。

弘光政權滅亡後,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等擁立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元「隆武」。隆武政權的建立,鄭芝龍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朱聿鍵的信任、重用。一天,鄭芝龍將二十出頭的鄭成功引薦給了朱聿鍵,朱初見鄭成功,便非常欣賞他的相貌和才華,拉住他的手嘆道:

「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的」遺憾」感動了鄭成功,在封建時代,能娶到皇帝的女兒應該是非常榮耀的福分。朱聿鍵道出此言,令鄭成功感激涕零,發誓要報效朱明王朝。

沒有女兒可許配,怎麼表示自己的隆恩浩蕩呢?朱聿鍵想了想,頓時有了主意:他將自己的「朱」姓賜給了鄭成功,並將他的名字「森」(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明儼)改為「成功」。

於是,原來的「鄭森」便被皇帝改為「朱成功」了,士兵百姓們皆稱他為「國姓爺」。如果朱聿鍵的隆武政權能夠光復大明,或者能夠堅持十年八載,鄭成功及他的子孫後代可能真的都姓「朱」了。可惜不如人願!朱聿鍵僅僅當了一年多的皇帝,便被清軍抓獲,後絕食而亡——隆武政權宣告滅亡。此時,鄭父芝龍及成功的幾位兄弟已投降滿清,他的母親也在清軍攻掠中自縊身亡。國恨家仇,讓鄭成功對滿清充滿了無盡的仇恨。1647年正月,鄭成功招兵買馬,在小金門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此時,他一再提醒身邊的人叫他「朱成功」,仍是以以國姓而自豪的。

1649年,鄭成功奉南明永曆皇帝為正朔,並被永曆封為「延平王」,所以,後人也稱他為「鄭延平」。到了1661年,鄭成功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之後,驚聞父親鄭芝龍被清兵斬殺,鄭氏祖墳被人開挖,加上登臺官兵因水土不服而軍心渙散,兒子鄭經又與四弟乳母私通敗露,內外交困,改使鄭成功急病而亡,年39歲。

臨終前,他痛心疾首,抓破自己的臉面大呼:「我無顏見先帝於地下!」死時面目全非(一說中毒死)。從他的臨終遺言來看,他至死仍是忠於朱明王朝的。這一年,康熙已經即位,「反清復明」已幾無可能,數萬正宗的朱氏皇族要麼已被誅殺,要麼改姓為「東、南、西、北」等,所以,他的兒子鄭經自封延平王之後,已對「朱」姓沒有任何興趣,所以鄭成功的後代不再姓朱,也不稱祖上為「朱成功」了。

後記。我國是一個重視宗族姓氏的國家,一個人的改名換姓是非常嚴肅的事,要麼獲得君王所賜的榮耀,要麼就是迫不得已的苦衷。魯迅筆下的阿Q,因說自己也是姓趙而被趙家暴打,可見一個人的姓氏,無論對於窮人,還是仕宦都有多麼重要了。而明朝的楊士奇因母親改嫁羅家易為羅姓,七八歲的年齡竟一個人偷偷祭拜生父及楊氏先人,被養父發現後準其姓楊,終成一番大業,助君主開創了仁宣盛世,執掌中樞數十年。

鄭和與鄭成功雖說都姓鄭,可並無任何牽連。他們一個是被別人給改了祖上傳下來的姓氏,在鄭家壩撿了一個「鄭」姓。一個是讓後人給恢復了他的本姓,棄朱姓不用。

這一撿一棄,見證著大明王朝的興榮衰替——

如果朱棣靖難失敗被殺,鄭和也不會叫做「鄭」和,他的繼子仍會叫他自己的原名馬義。反過來,如果南明政權能夠一統天下,光復朱明王朝,那麼鄭成功這個名字就真的是「朱成功」,他的兒子也會叫「朱經」,後代也隨之姓朱了!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仍在稱他們為鄭和、鄭成功,並一如既往地敬重兩位「國姓爺」,視他們為國人的驕傲!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1戰國時期齊國的田叔田憑父子,齊國君賜名孫,2唐朝初期皇帝賜徐茂公國姓李,3明末皇帝賜鄭成功國姓朱,能被賜姓是多麼榮耀的事。鄭和為什麼叫鄭和,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鄭和原名馬三保,深受朱棣的喜愛。朱棣賜姓為「鄭」,注意賜姓和賜國姓不是一回事,朱棣是賜姓,而不是賜國姓,馬三保的鄭姓是因為當時他立功的地方地名叫鄭家壩,所以賜姓鄭,賜名和。朱棣從來沒想過賜國姓「朱」,鄭和也從來不叫國姓爺。
  • 大明皇帝姓朱,但為何要賜鄭姓給鄭和、鄭成功?
    說起「鄭」姓,確實是國姓,也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二年時所賜,所以在明朝凡是有點作為的鄭姓男神都被尊稱為「國姓爺」。然而,眾所周知明朝皇帝是姓朱,為什麼明成祖朱棣所賜的「鄭」姓也被尊稱為國姓呢!其實,皇帝賜姓自古就有,並不是明代才開的先河,自西周以來,被皇帝賜姓的有卓著功勳的家族這一慣例已經很盛行,只要被皇帝賜姓的人家,不只是一種榮耀和尊貴,還能封地、加冠御爵飛黃騰達。 在皇帝身邊的人有的直接賜皇帝姓,比如:被唐朝皇帝賜李姓的党項人拓跋氏後裔的李繼遷,也是以後西夏王朝的奠基人,被宋朝皇帝賜姓的則姓趙等。
  • 明朝皇帝都姓「朱」,可為何賜的國姓卻是「鄭」?原因其實很簡單
    明朝皇帝姓朱,可為何賜的國姓卻是「鄭」?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呢?在一些人心裡,肯定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明朝皇帝明明姓朱,可為何在給功臣賜國姓的時候,卻叫「鄭」而不叫「朱」呢?難道朱姓不是明朝的國姓嗎?
  • 同樣被明朝皇帝賜姓,鄭成功被稱作國姓爺,為何鄭和卻不行
    明朝有兩位鄭姓大英雄,分別是鄭和與鄭成功,而且兩人同樣都被明朝皇帝賜姓,但是鄭成功被人稱作「國姓爺」,卻沒有人如此稱呼同樣被賜姓的鄭和,這是為何呢?背後大有學問。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鄭芝龍和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的兒子。
  • 被賜國姓,為何後人只知國姓爺鄭成功?難道明朝國姓爺不姓朱嗎?
    在封建制度下,只要涉及到皇帝的東西就是普通百姓的禁忌,連皇帝姓名中的字都要進行避諱,更何況是皇帝的姓氏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覬覦著皇帝的姓氏,但凡有膽敢擅自使用國姓的人都要被處於處罰,而皇帝為了表示天恩浩蕩,會將皇家的姓氏賜給給功臣,以表示寵愛。
  • 鄭氏名人:鄭板橋、鄭成功、鄭和,三鄭的趣事
    提到姓鄭的名人,許多人都會脫口而出這三個人的名字:鄭板橋,鄭成功,還有鄭和,三人的英雄事跡載入史冊、寫成書籍,流傳甚廣。這三人除了被眾人所知曉的英雄事跡外,趣事也是不少。古時候的文人墨客以貪戀錢財為恥,所以大多文人不願自已與錢財掛鈎,不願因錢財而讓自己淪為俗人,可鄭板橋卻不然。
  • 鄭成功有自立之心嗎?南明滅亡後他為何不擁立在臺灣的明宗室為帝
    而這個詳細情況和鄭成功沒有立逃亡臺灣的宗室為皇帝有直接的關係。這麼聽起來可能比較亂,在下文中我們進行詳細敘述。我們詳細講南明政權的交替過程就是為了說明白鄭成功不立明朝宗室的原因。從感情上說,鄭成功對隆武帝和永曆帝的感情比較深。隆武時期,鄭成功被賜姓朱,國姓爺也因此而來。而在隆武政權崩潰後繼位的桂王永曆帝朱由榔賜給了他延平郡王的爵位,使鄭氏用合法的道統治理臺灣長達20多年。
  • 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明朝人如何避開「豬」這個詞呢?
    那麼明朝呢?「豬」字跟「朱」同音了,怎麼辦?必須避開,這是一定的。否則說「殺豬了」,完全是要造反的節奏,十個腦袋也不夠砍。明朝人是如何避開「豬」這個詞呢?這點問題難不倒充滿智慧的明朝人,用「豕」或者「彘」來替代。其實,朱元璋本人也不是非常介意「豬」和「朱」同音。
  • 鄭成功只承認自己叫「朱成功」,鄭成功之名只因滿清篡改歷史?
    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他在1661年橫渡臺灣海峽,次年打敗了當時駐紮臺灣的荷蘭軍隊,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臺灣居民在他死後紛紛修建廟宇紀念他偉大的功績。然而,鄭成功在生平只承認自己姓「朱」,而流傳下來鄭成功的名字其實都是因為滿清改寫歷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鄭家這6位先祖上了名人榜!一個比一個牛!
    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 明朝皇帝姓朱就不許吃豬肉 如果皇帝姓米 老百姓豈不是要餓肚子?
    很多人抹黑明朝上了癮,在不同的目的驅使下,明朝被抹成了「黑朝」,現在又有一個說法流行開來:明朝因為皇帝姓朱,所以不許養豬不許吃豬肉!這就讓人很是擔心:明朝皇帝姓朱就不許養豬吃豬肉,如果皇帝姓米姓範,老百姓豈不是要餓肚子?
  • 鄭成功為何被封為「延平王」?是親王還是郡王?
    早在隆武時期,初出茅廬的鄭成功獻上抗清破敵之策「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得到隆武帝誇獎,並被封為忠孝伯,賜上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有資料稱,鄭成功獻策之地正是福建「延平府」,從此之後,鄭成功和延平結下不解之緣。
  • 鄭成功臨終前,為什麼會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孫子?
    說起鄭成功,大家的印象肯定都是什麼「民族英雄」「抗清名將」「擊敗荷蘭,收復臺灣」之類的,但只有少數人知道,鄭成功臨死之前居然下令殺了自己的妻子、長子和孫子。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鄭成功這個人。
  • 《清史稿》之鄭成功
    明清鼎革之際,抗清最堅決,鬥爭最持久的便是鄭成功,最終以收復臺灣而彪炳史冊。「芝龍嘗娶日本婦,是生森,入南安學為諸生。芝龍引謁唐王,唐王寵異之,賜姓朱,為更名。」鄭成功原名鄭森,母親為日本人,被唐王賜姓「朱」,部下也有稱其為國姓爺。傳奇人物相貌總是不凡,隆武帝一見就「異之」。「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父親鄭芝龍投降,鄭成功苦諫不聽,矢志抗清,氣節可嘆。
  • 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為的是什麼?朱棣死後,他的結局如何
    當時,鄭和已在靖難隊伍之中,伴隨在朱棣的左右,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朱棣在坐了江山之後才賜他姓「鄭」。 於是,如《明史》所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朱棣開始讓鄭和出海,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這事畢竟不能擺在檯面上,所以只能假託「耀兵異域」為由。
  • 鄭和原先並不姓鄭,他也是個有故事的太監
    下了七次西洋的鄭和,人家原來又不姓鄭,好端端的姓馬,雲南昆明人,回族小夥子。可大明王朝不光改了他的姓,而且把他割了,成了一個太監。鄭和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做了三年皇帝了。鄭和的爸爸戰死在沙場。明軍把二百名雲南兒童擄入軍中,很不幸,12歲的馬和是其中之一。1384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很不幸,馬和也帶到了南京,更加不幸的是,他被送入了宮中。各位看官,馬和的人生進入了另一種境界。宮中的男人,除了皇帝,誰還能擁有某些器官。馬和被割了。
  • 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南京鄭和研究院院長趙志剛:當時,明成祖朱棣曾經給鄭和一個聖旨,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宣德化柔遠人」,「柔遠人」就是和平外交,「宣德化」就是把中國的文明帶到海外,宣傳中國的文化。趙志剛介紹,寶船模型是根據當年鄭和下西洋使用的主力船型設計的,它的長度是63米,寬度是13.8米,這樣的船最多可以裝兩千人。
  • 鄭成功的勢力範圍最大的時候有多大?
    再說起海盜,要想在此處立足,都得依附在鄭家的羽翼之下,因為強大的鄭家早已經不是一般海盜能夠對付的了,在崇禎元年左右,鄭家的船隻已經高達700多艘,手下人馬達3萬餘人,並且鄭家的船隻早已經超越海禁近兩百年的明朝船艦。
  • 開臺延平郡王鄭成功陵墓考
    因此,鄭成功逝後,為紀念鄭成功的豐功偉績,把鄭成功的衣冠在金門島建立鄭成功的衣冠墳,以供後人緬懷祭奠。施琅入臺後即三動祭奠鄭成功,對鄭氏父子開創臺灣的功績作了崇高的評價,表示自己率部克臺是為國為民盡職;是奉令行事,對鄭毫無仇怨;因此施入臺後在祭鄭成功陵墓的祭文中表白「與賜國姓有魚水之歡」。評價鄭氏功績是「自南安候鄭芝龍入臺,臺地始有居民開發」是因為「賜姓啟土」才能使臺灣成為「世為巖疆」的中華民族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