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相信會有很多朋友感到疑惑,包括曾經的我!自古以來,因功被皇帝賜姓者大有人在,比如:漢武帝時休屠王的太子,因休屠王用金人祭天有功而被武帝賜漢姓金,即後來武帝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之一金日磾。
西夏的皇帝元昊,本党項人,因祖先被唐賜姓改為李姓。明太祖時,有日興因有功於朝廷,太祖賜他的姓加一「寶蓋」而成了「宥」,一時,天下「有氏」皆姓「宥」。而對於鄭和、鄭成功,則是另一種情況,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一,鄭和確實被賜姓「鄭」鄭和的出身不詳,本姓馬,回族,因在兄弟中排行三,故小名「三寶」(後三保)。在明朝平雲南之役時俘獲所得,時年11歲,後受宮刑。洪武18年,傅友德、藍玉奉命鎮守北平府時,隨軍前往,自此便留燕王府中服役。
也就是說,鄭和是被俘獲後被迫做了太監。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開始了著名的「靖難之役」。在北平附近的鄭村壩一戰中,靖難軍隊以8萬敵建文帝的王師50萬,最後斃傷王師數萬而勝。此役,鄭和因表現突出,時為燕王的朱棣為感念他的鄭村壩之功,遂賜「鄭」姓。
三年後,朱棣靖難成功,登上了帝位。於是,鄭和的「鄭」姓因被皇帝所賜,亦被稱為國姓。同年,在「黑衣宰相」姚廣孝為《佛說摩制支天經》所撰寫的題記中,有明確標明鄭和法名福吉祥,且已姓鄭。
由於鄭和無法育有子嗣,成名之後便過繼了兄長之子義。因鄭和已被賜姓「鄭」,故其養子也改姓稱鄭義。後鄭義任錦衣衛千戶侯,事見《江寧見志》。
由此可見,鄭和的「鄭」姓,實為國君所賜之姓,故稱「國姓」。事實上,他從未姓過明朝的國姓「朱」。
二,鄭成功的「鄭」並非所賜,乃祖宗所傳。鄭成功應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率軍橫渡臺灣海峽,擊敗荷蘭駐軍,收復了寶島臺灣。可鄭成功的家族淵源大家都知道,父親鄭芝龍,其「鄭」姓並非皇帝所賜,卻又為何被稱為「國姓爺」呢?原來,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後,明朝遺臣於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是為南明「弘光」政權。可僅僅幾個月後,滿清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於1645年五月攻破南京,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殉國,弘光帝被俘後為清兵所殺,南明宣告滅亡。
弘光政權滅亡後,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等擁立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元「隆武」。隆武政權的建立,鄭芝龍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朱聿鍵的信任、重用。一天,鄭芝龍將二十出頭的鄭成功引薦給了朱聿鍵,朱初見鄭成功,便非常欣賞他的相貌和才華,拉住他的手嘆道:
「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的」遺憾」感動了鄭成功,在封建時代,能娶到皇帝的女兒應該是非常榮耀的福分。朱聿鍵道出此言,令鄭成功感激涕零,發誓要報效朱明王朝。
沒有女兒可許配,怎麼表示自己的隆恩浩蕩呢?朱聿鍵想了想,頓時有了主意:他將自己的「朱」姓賜給了鄭成功,並將他的名字「森」(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明儼)改為「成功」。
於是,原來的「鄭森」便被皇帝改為「朱成功」了,士兵百姓們皆稱他為「國姓爺」。如果朱聿鍵的隆武政權能夠光復大明,或者能夠堅持十年八載,鄭成功及他的子孫後代可能真的都姓「朱」了。可惜不如人願!朱聿鍵僅僅當了一年多的皇帝,便被清軍抓獲,後絕食而亡——隆武政權宣告滅亡。此時,鄭父芝龍及成功的幾位兄弟已投降滿清,他的母親也在清軍攻掠中自縊身亡。國恨家仇,讓鄭成功對滿清充滿了無盡的仇恨。1647年正月,鄭成功招兵買馬,在小金門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此時,他一再提醒身邊的人叫他「朱成功」,仍是以以國姓而自豪的。
1649年,鄭成功奉南明永曆皇帝為正朔,並被永曆封為「延平王」,所以,後人也稱他為「鄭延平」。到了1661年,鄭成功趕走了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之後,驚聞父親鄭芝龍被清兵斬殺,鄭氏祖墳被人開挖,加上登臺官兵因水土不服而軍心渙散,兒子鄭經又與四弟乳母私通敗露,內外交困,改使鄭成功急病而亡,年39歲。
臨終前,他痛心疾首,抓破自己的臉面大呼:「我無顏見先帝於地下!」死時面目全非(一說中毒死)。從他的臨終遺言來看,他至死仍是忠於朱明王朝的。這一年,康熙已經即位,「反清復明」已幾無可能,數萬正宗的朱氏皇族要麼已被誅殺,要麼改姓為「東、南、西、北」等,所以,他的兒子鄭經自封延平王之後,已對「朱」姓沒有任何興趣,所以鄭成功的後代不再姓朱,也不稱祖上為「朱成功」了。
後記。我國是一個重視宗族姓氏的國家,一個人的改名換姓是非常嚴肅的事,要麼獲得君王所賜的榮耀,要麼就是迫不得已的苦衷。魯迅筆下的阿Q,因說自己也是姓趙而被趙家暴打,可見一個人的姓氏,無論對於窮人,還是仕宦都有多麼重要了。而明朝的楊士奇因母親改嫁羅家易為羅姓,七八歲的年齡竟一個人偷偷祭拜生父及楊氏先人,被養父發現後準其姓楊,終成一番大業,助君主開創了仁宣盛世,執掌中樞數十年。
鄭和與鄭成功雖說都姓鄭,可並無任何牽連。他們一個是被別人給改了祖上傳下來的姓氏,在鄭家壩撿了一個「鄭」姓。一個是讓後人給恢復了他的本姓,棄朱姓不用。
這一撿一棄,見證著大明王朝的興榮衰替——
如果朱棣靖難失敗被殺,鄭和也不會叫做「鄭」和,他的繼子仍會叫他自己的原名馬義。反過來,如果南明政權能夠一統天下,光復朱明王朝,那麼鄭成功這個名字就真的是「朱成功」,他的兒子也會叫「朱經」,後代也隨之姓朱了!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仍在稱他們為鄭和、鄭成功,並一如既往地敬重兩位「國姓爺」,視他們為國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