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皇帝朱棣在南京頒旨,下令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駛向大海,由此揭開了整個人類大航海的序幕。
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將鄭和起航的這一天,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
鄭和與他的寶船
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明成祖朱棣為了褒獎他,敕建靜海寺。這座位於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廟,取名「靜海」,寓意為「四海平靜、天下太平」。靜海寺曾經珍藏和栽種過鄭和所帶回的大量珍寶和珍稀植物,晚年的鄭和還在這裡居住過。
靜海寺「鄭和紀念堂」
據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介紹,匾額上的四個字——「超前軼後」,是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對鄭和的評價,說他的航海偉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際上這句話用到今天仍然非常恰當。
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接受央廣記者宋歌採訪
六百多年前,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在與各國交往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鄭和下西洋每到一處,都會把中國的曆法、冠服、圖書等贈與當地,還向他們傳播中國的建築、醫學等等。
南京鄭和研究院院長趙志剛:當時,明成祖朱棣曾經給鄭和一個聖旨,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宣德化柔遠人」,「柔遠人」就是和平外交,「宣德化」就是把中國的文明帶到海外,宣傳中國的文化。
央廣記者宋歌採訪南京鄭和研究院院長趙志剛
趙志剛1997年開始參與南京寶船廠遺址的保護與開發,目前遺址公園已經建成。600多年過去了,繁華的船廠早已不見蹤影。今天,我們只能從鳥語花香的寶船廠遺址公園,遙想當年的盛世。
趙志剛介紹,寶船模型是根據當年鄭和下西洋使用的主力船型設計的,它的長度是63米,寬度是13.8米,這樣的船最多可以裝兩千人。
央廣記者宋歌在寶船模型前採訪
鄭和下西洋,與沿海各國在文化交流的同時,還開闢了通商之路,他所開展的經貿活動是多樣化的,其中,「朝貢貿易」是最主要的貿易方式。各國朝貢的東西,明朝的朝廷一般都給予加倍的返還。在這樣政策的刺激下,形成萬國來朝的局面,他們所獻的寶物無奇不有,包括今天我們能在動物園裡看到的長頸鹿。明朝時,長頸鹿被稱為麒麟。
來到今天的淨覺寺,你會看到一幅古畫,畫中的長頸鹿正是六百多年前,外國使者送給中國的禮物。在淨覺寺,記者們見到了鄭和的後人鄭自海。
央廣記者宋歌採訪鄭和後人鄭自海
鄭自海:鄭和怎麼會有後代呢,鄭和還有個哥哥,在南京他做官以後,皇帝賜他一個大澤,就把他哥哥的小孩過繼給他一個,然後就傳下來,鄭和就有後代了,我現在是十九代。
鄭和出生在雲南的回族家族,本姓馬,名三保,所以他還有著一個稱謂就是「三保太監」,直到現在鄭和後人依然信奉的是伊斯蘭教。
鄭和七下西洋,歷經28年。公元1433年,已經62歲的鄭和在他的第七次遠航中,因病死於印度西南的古裡。船隊回國後,明宣宗賜葬鄭和於南京牛首山。這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也就是今天鄭和墓的所在。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記者們跟隨鄭和的後人鄭自海一起來到位於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
央廣記者與鄭自海在鄭和墓前
鄭和以畢生精力致力於對海洋的探索,發現了許多為當時中國人所不知道的世界,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嶄新的篇章。回望歷史,鄭和七下西洋堪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鄭和下西洋那「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重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洋強國。
策劃、編審:趙薇
採制:宋歌
演播:蘇揚
圖文編輯:郝伊人、楊宇靜
本期編輯: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