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2021-02-13 央廣網

1405年7月11日,大明王朝皇帝朱棣在南京頒旨,下令鄭和下西洋。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駛向大海,由此揭開了整個人類大航海的序幕。

2005年,經國務院批准,將鄭和起航的這一天,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作為國家的重要節日固定下來。

鄭和與他的寶船

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明成祖朱棣為了褒獎他,敕建靜海寺。這座位於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廟,取名「靜海」,寓意為「四海平靜、天下太平」。靜海寺曾經珍藏和栽種過鄭和所帶回的大量珍寶和珍稀植物,晚年的鄭和還在這裡居住過。

靜海寺「鄭和紀念堂」

據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介紹,匾額上的四個字——「超前軼後」,是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對鄭和的評價,說他的航海偉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際上這句話用到今天仍然非常恰當。

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接受央廣記者宋歌採訪

六百多年前,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在與各國交往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鄭和下西洋每到一處,都會把中國的曆法、冠服、圖書等贈與當地,還向他們傳播中國的建築、醫學等等。

南京鄭和研究院院長趙志剛:當時,明成祖朱棣曾經給鄭和一個聖旨,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宣德化柔遠人」,「柔遠人」就是和平外交,「宣德化」就是把中國的文明帶到海外,宣傳中國的文化。

央廣記者宋歌採訪南京鄭和研究院院長趙志剛

趙志剛1997年開始參與南京寶船廠遺址的保護與開發,目前遺址公園已經建成。600多年過去了,繁華的船廠早已不見蹤影。今天,我們只能從鳥語花香的寶船廠遺址公園,遙想當年的盛世。

趙志剛介紹,寶船模型是根據當年鄭和下西洋使用的主力船型設計的,它的長度是63米,寬度是13.8米,這樣的船最多可以裝兩千人。

央廣記者宋歌在寶船模型前採訪

鄭和下西洋,與沿海各國在文化交流的同時,還開闢了通商之路,他所開展的經貿活動是多樣化的,其中,「朝貢貿易」是最主要的貿易方式。各國朝貢的東西,明朝的朝廷一般都給予加倍的返還。在這樣政策的刺激下,形成萬國來朝的局面,他們所獻的寶物無奇不有,包括今天我們能在動物園裡看到的長頸鹿。明朝時,長頸鹿被稱為麒麟。

來到今天的淨覺寺,你會看到一幅古畫,畫中的長頸鹿正是六百多年前,外國使者送給中國的禮物。在淨覺寺,記者們見到了鄭和的後人鄭自海。

央廣記者宋歌採訪鄭和後人鄭自海

鄭自海:鄭和怎麼會有後代呢,鄭和還有個哥哥,在南京他做官以後,皇帝賜他一個大澤,就把他哥哥的小孩過繼給他一個,然後就傳下來,鄭和就有後代了,我現在是十九代。

鄭和出生在雲南的回族家族,本姓馬,名三保,所以他還有著一個稱謂就是「三保太監」,直到現在鄭和後人依然信奉的是伊斯蘭教。

鄭和七下西洋,歷經28年。公元1433年,已經62歲的鄭和在他的第七次遠航中,因病死於印度西南的古裡。船隊回國後,明宣宗賜葬鄭和於南京牛首山。這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也就是今天鄭和墓的所在。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記者們跟隨鄭和的後人鄭自海一起來到位於南京牛首山的鄭和墓。

央廣記者與鄭自海在鄭和墓前

鄭和以畢生精力致力於對海洋的探索,發現了許多為當時中國人所不知道的世界,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嶄新的篇章。回望歷史,鄭和七下西洋堪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今天的中國仍然需要鄭和下西洋那「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重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洋強國。

策劃、編審:趙薇

採制:宋歌

演播:蘇揚

圖文編輯:郝伊人、楊宇靜

本期編輯:朱虹

相關焦點

  • 【歷史】鄭和的故事 | 海上拓荒者——鄭和
    協和萬邦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早於歐洲最早進行大航海的哥倫布87年。鄭和下西洋開展的官方「朝貢貿易」與歐洲探險家與航海大發現的海上「稱霸」目標迥然不同。秉承「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的詔諭, 鄭和完成了一次次遠航,傳播了「以和為貴」「四海一家」的中華文明。下西洋期間,鄭和船隊滿載價值不菲、富有特色、門類齊全的中華寶物,作為商貿貨物和饋贈禮品:「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定窯白瓷,「紅釉呈乳濁色,勝似霞光雲彩」的鈞窯瓷器;名貴雅致、 絢麗多彩 的蘇州宋錦、成都蜀錦;各式金銀器物、木石工藝、冠帶袍服等。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奉大明皇帝之命,帶領二百餘艘艦船、兩萬七千餘人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到達今天的東南亞各國、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非洲東海岸、紅海和波斯灣沿岸的阿拉伯和伊朗等幾十個國家。這次偉大的航行,促進了亞非歐三大洲的文明文化交流和貿易聯繫,把海上絲綢之路推向巔峰。
  • 當年鄭和下西洋,必去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世界第一大港天后宮拜她
    在那個航海靠天吃飯的時代,所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客商以及船員出發前以及歸來後第一件事就是祭拜保護他們的海神——媽祖。泉州市的天后宮,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由於泉州曾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世界第一大港;為了保佑泉州出去的船隻和人員,當地政府將莆田地區的海神——媽祖引進到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探秘那些難解的未知事件
    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卻跟這三件無解之謎無關,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跟第一件未解之謎有莫大關聯,那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早在漢代,南方通往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航路。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在1411年歸國後,史書記載鄭和「數使滇黔百粵,領上密喻蹤跡建文」。由此看出,鄭和在到達一個地方的時候都會傳遞一種希望和平友好相處的理念,但並不是所有地方的人都會買帳,不買帳怎麼辦?不買帳當然就打到他買帳,和平交流的同時又間接地擴大了自己的疆域。
  • 揭秘鄭和曾七次下西洋,為何沒有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舉世震驚,而且他航海時的裝備簡單,又比鄭和航海的時間晚了八九十年,可是為什麼不是鄭和先發現新大陸呢?1405年,明成祖就派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兩萬多人,從江蘇出發,開始遠洋,這時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東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初具雛形,商人們將華夏的特產通過海路一路販運到古印度,印度商人再接力販賣到地中海東岸地區,最後再由希臘、羅馬等地商人接力到地中海、大西洋沿海地區。
  • 貨幣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進程
    特別是在宋元時期,我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升了商船遠航能力,與世界60多個國家有著直接的「海上絲路」商貿往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促進了沿線各國和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順道剿滅中國海盜據《明實錄》載,鄭和第一次遠航即爆發了一場海戰,不過對手不是國家,而是一個海盜集團。該海盜集團的頭領是祖籍中國廣東的海盜陳祖義。戰爭爆發在鄭和船隊結束遠航返回中國的途中,地點在現在的馬六甲海峽。
  • 追尋鄭和「七下西洋」!他們的蹤跡永遠留在這片海!
    不過,記者近日在南海採訪時了解到,海洋地質學家已經把鄭和船隊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還留下了什麼?目前可尋到哪些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 單桅帆船「鳳凰號」啟航重走鄭和下西洋之路
    新華網蘇州8月8日電(記者李燦)一隻名為「鳳凰號」、以風力為主要動力、噸位10噸的單桅帆船,8日從江蘇太倉——599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啟航。它將沿著當年鄭和船隊的航線,重走鄭和下西洋之路,探尋當年鄭和船隊的遺蹟,體驗豐富而驚險的海上生活。
  • 紀念鄭和下西洋614周年 南京牛首山景區「旅遊+」激發新活力
    文旅中國移動端融媒體記者 王焰今年7月11日是我國第十五個航海日,江蘇省南京市牛首山文化旅遊區內的鄭和文化園舉辦「弘揚海絲文化 圓夢中華復興」——鄭和下西洋614周年紀念活動。海絲文化詩詞大賽、青少年航海模型系列賽總決賽等精彩活動讓遊客們直觀地感知鄭和七下西洋,打造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歷史故事。「攬勝推開天闕門,撫心細數遠航痕。波濤萬裡騰牛氣,一嶺青松守海魂。」一首精心創作的壯闊航海詩篇引得遊客交口稱讚,這是榮獲2019「鄭和杯」海絲文化詩詞徵集大賽一等獎的作品《遊鄭和下西洋陳列館》,由江蘇鹽城陸志清創作。
  • 古代出海不帶女水手,為何鄭和卻要帶幾十個大媽和2個接生婆?
    中國歷史上,有兩條絲綢之路,一條是從陸上到達西域的絲綢之路,另一條是從海上達到印度洋乃至東非的絲綢之路。雖然前一條最廣為人知,而實際上後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卻在歷史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在明朝,明成祖朱棣命令鄭和7次下西洋,將中國古代對海洋的探索推向了頂峰。
  • 只知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3000-5000年前便已出現
    那麼海上絲綢之路境界打通又是什麼時候呢?很多人一提起海上絲綢之路經濟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宋朝,或者是想到明朝的重大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但是海上絲綢之路卻並非是在這兩個朝代才興起的,其實真正的歷史上還上絲綢之路經濟,但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產生它的萌芽了。
  • 「鳳凰號」單桅帆船太倉啟航挑戰鄭和下西洋航跡
    中新社太倉八月八日電 (記者 李妮)今天,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一艘名為「鳳凰號」的單桅帆船在鄭和當年的出發地——江蘇太倉劉家港,揮別親朋,駛向大海。三位船員將孤舟挑戰鄭和當年的航跡,並通過鏡頭向世人展現遼闊的海洋世界。
  • 淺析鄭和下西洋時在長樂留下的遺物遺蹟
    像鄭和這樣大規模的遠洋航行,當時在我國以至世界上,都是空前的。鄭和每次遠航,從奉詔到正式開洋,往往相距數月甚至一年多的時間。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碇後,又常在福建的長樂一帶停泊,以待東北季風起,然後從閩江口的五虎門揚帆遠航。此外,還要添購食物和用品,物色通事和航海技術人員:訓練官佐和船員以及修繕船舶等等。鄭和船隊遠航歸來,也往往先在福建停泊。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明朝官方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國正在成為東方世界一個有力的符號,不僅展示了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圈與亞洲各國,以及非洲若干國家交往的宏大場面,也為這個世界即將被充分探索和透徹了解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 印尼巴淡舉行「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啟動儀式
    印尼海洋統籌部、旅遊部和廖內群島省官員共同按下電鈕宣布正式啟動「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 顧時宏 攝    2月21日的巴淡島海邊,一艘紅白相間雕有龍頭、畫有飛天仙女的「鄭和號」輪船旁,雙獅共舞、笛聲長鳴。印尼海洋統籌部、旅遊部和廖內群島省官員共同按下電鈕宣布正式啟動「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