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2021-01-12 鄂G闖天下

前言:六百多年前永樂皇帝命太監鄭和統率蔚為壯觀的大明船隊開啟了華夏史上最為燦爛的洲際航海篇章。鄭和所率船隊的規模在當時世界、乃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NO.1,船隊所使用的船舶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船隊所航行的路線代表了當時世界上領先的航海技術,船隊航行的二十八年時間代表了大明之聲威遠播海外。永樂皇帝因開創了這樣的輝煌而被後世譽為大帝,大明王朝因擁有這樣的輝煌而被後世崇仰,鄭和因一手締造了這樣的輝煌而得以成就偉大。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

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

半生都在下西洋的鄭和

01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之間的關係

1、馬六甲和華夏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

馬六甲最早在華夏史料中被稱為哥羅服沙,後被音譯為滿剌加,再後來才被音譯為馬六甲。早在遠古時期,居住在廣東沿海地區的先民們就利用平底舟載上華夏先進的陶器和東南亞地區交易,隨著造船業的發展,秦漢時期越來越多的商人跨海到東南亞地區,甚至更遠的印度洋沿海地區從事商業活動。

東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初具雛形,商人們將華夏的特產通過海路一路販運到古印度,印度商人再接力販賣到地中海東岸地區,最後再由希臘、羅馬等地商人接力到地中海、大西洋沿海地區。

海陸和商路雙管齊下的漢朝

當時羅馬的貴族們皆以能穿上東方絲綢為實力象徵。這條海上商業路線以廣東沿海地區為基地,最後到達歐洲地區,中間必須經過馬六甲,華夏商人們大多都會選擇在馬六甲進行補給和休整。

漢以後,陸地上的商路因為戰爭不斷經常性的中斷,導致商人們只能把更多的選擇放在海上的商路,一直到兩宋時期,海上的這條商路越發繁榮,當時馬六甲地區隨處可見宋朝商人的身影,並且還有不少商人選擇在馬六甲建造商業建築,諸如酒館、客棧、貨棧等。

南宋商人們在馬六甲的經商活動

2、鄭和下西洋將大明與馬六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俗話說,君王之威,當遠播四海五洲。永樂皇帝繼位之後,派遣太監尹慶出海通告南洋地區諸國,意在強化自己的政治威望,其中就有馬六甲國。馬六甲國的開國之君拜裡迷蘇丹原為三佛齊的王子,他繼承三佛齊的王位後面臨著來自滿者伯夷國(爪哇島地區)的巨大威脅,他雖採取不少應對措施,但是最終還是被滿伯夷國所敗。

他帶著自己的親信們逃到淡伯錫(新加坡地區),並利用淡伯錫君主對他的同情之心成功攫取了淡伯錫國的王位,誰知滿者伯夷大軍緊跟而來,吃了敗仗的他再次帶著親信們一路逃到了馬六甲,並建立馬六甲國。馬六甲國因為地處要衝,商業繁榮,很快就被北方的暹羅給盯上,感受到巨大壓力的拜裡迷蘇丹不斷派遣使臣前往大明,請求幫助。

滿者伯夷國的強勢擴張

永樂皇帝本就是通過為人詬病的靖難之役奪得自己侄子的皇位,正是需要秀肌肉、攢口碑的時候,他在第一次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特別讓鄭和幫助拜裡迷蘇丹樹立下威望,緩和下暹羅和馬六甲的矛盾。當鄭和船隊停靠在馬六甲港口時,拜裡迷蘇丹看著那些從未見過的大船和威風凜凜的大明軍隊,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震撼,他不斷向鄭和表達對永樂皇帝和大明的尊敬,希望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特地給拜裡迷蘇丹帶去了永樂皇帝的敕封詔書,永樂皇帝封拜裡迷蘇丹以王爵,讓馬六甲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鄭和後面的五次下西洋是每次必到馬六甲國一趟,保證了馬六甲國的發展秩序,讓馬六甲日益繁榮,馬六甲國王為表親善和謝意,也多番親自到明朝都城朝覲大明皇帝。

馬六甲國疆域

02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推動明朝經濟發展

前文說到永樂皇帝登基之初就派出使者到南洋地區諸國宣喻他登基的消息。從他個人來說,他對如何讓明朝更強大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北邊的蒙古諸部,南邊的安南等國都是他想去徵服的地方,但是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需要財政支撐的。

當時明朝和西方世界的商路最主要的還是海路,然而明初承續元朝的海洋貿易政策,在沿海地區圈出特定的貿易港口,由這些港口城市專門負責海洋貿易,這種貿易商業成分佔比不像南宋時期那樣高,其中主要成分是一種朝貢經濟,這種經濟模式對於商品的輸出是很有限的。

朝貢經濟

然而明朝建立之後,南方經濟迅速恢復,瓷器業、絲織業等越發繁榮,產出的商品遠遠超出了國內所需,迫切地需要尋找銷路,僅靠朝貢是杯水車薪。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最大的目的是輸出這些多出來的商品,讓明朝的經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很多船隻上都載滿了大明急於外銷的商品,船隊每到一處必銷出不少商品,船隊還是以前面的朝貢模式為基礎,但是同時新增了很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商業模式,諸如由船隊中的明朝官員組織的官貿模式、由明朝民間商人直接和諸國諸地區直接對接的民貿模式等。鄭和在永樂皇帝的授意下在馬六甲設立了商品貿易中轉站,再以中轉站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傾銷明朝商品。馬六甲因此更顯繁盛。

鄭和船隊的商業活動

2、追求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

華夏自古講究一個聖天子在朝,當萬邦來朝。漢武帝、唐太宗,甚至是隋煬帝都孜孜以求這種盛世之景,只是漢武帝和唐太宗成功了,而隋煬帝失敗了。永樂皇帝志存高遠,一心想成為眾人口中的聖天子,自是也想著萬邦來朝,然而西域不通,只有靠南洋諸國才能滿足他的需求了。

聖天子當以威德臨天下,永樂皇帝給鄭和的使命是既要體現他作為大明皇帝的威,也要彰顯他的德。威比較容易,德就比較難了,正好當時伴隨著海路繁榮的還有零零散散的很多海盜在作祟。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為南洋地區消滅了多股海盜勢力,為永樂皇帝贏得了南洋諸國的尊重。

鄭和下西洋順帶滅海盜

另外一方面,南洋諸國都是地小民寡之國,彼此之前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產生戰爭,鄭和秉承永樂皇帝的思想,在對待諸國之間的鬥爭時,始終堅持以大國的姿態來居中調解,不偏頗誰也不袒護誰,有事說事,大家坐下來商量著解決,堅決不允許動用武力,一來二去,那些飽受戰爭之苦的諸國百姓都對大明感激涕零。

值得一提的是,鄭和船隊上始終都帶著強大的武裝力量,但是七次下西洋,從沒有去侵佔南洋諸國一絲一毫的土地,這種只幫人不害人的做法為鄭和、永樂皇帝和大明朝贏得了所有人的敬重,也讓永樂皇帝得償所願,南洋諸國不斷派出使臣,甚至很多王國的國王親自帶隊千裡迢迢去朝覲他。

諸國使臣朝覲永樂皇帝

結語: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始終堅持和諧發展、共同繁榮的對外交流活動。這種活動不像英國、也不像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的海洋殖民活動,它充滿了華夏文明以和為貴的精神力量,為華夏文明的底蘊增加了不少內容,同時幫助馬六甲等地區獲得快速發展所需的和平環境,既彰顯了華夏,也帶動了其他地區,實屬共贏。這也是為什麼至今南洋地區都對鄭和極為推崇的原因。同樣,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也為在華夏歷史上有鄭和下西洋這樣的盛舉倍感自豪和驕傲。

參考文獻:

《明史》

《當中國稱霸海上》

《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相關焦點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西亞古代典籍《馬來紀年》記載,滿刺加(馬六甲)王國的開國君主是拜裡米蘇刺。拜裡米蘇刺原是淡馬錫(今新加坡)王國的國王,被暹羅(今泰國)兵馬追殺,渡過柔佛海峽北逃,於1402年落腳於一個海邊的小漁村。
  • 鄭和下西洋的馬六甲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多次穿越馬六甲,留下動人故事。馬六甲也因為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物產資源而受到他國的覬覦,曾多次淪為殖民地。如今馬六甲有葡萄牙人的城門、荷蘭人的總督府和中國式的廟宇……眾多的古蹟,蘊藏了700年來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等待著你的發現。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2021年8月跑馬六甲馬拉松,追尋鄭和下西洋的足跡!
    提起馬六甲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是的,它是連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它也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必經之地,是我們小學課本裡必讀的故事。
  •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2014-07-01 10:26:10這一方面是由於馬六甲海峽作為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國人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另一方面更因為這座古老的城市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當漫步於馬六甲的大街小巷,總會有一個人的影子浮現在你的眼前——鄭和。  六百多年前,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他的到來深深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 尋訪鄭和在馬六甲的遺蹟
    在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鄭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陸的馬六甲市,尋訪他的足跡。     明朝重臣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古城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100年後,馬六甲被西方殖民者佔據,在殖民者之間的反覆爭奪中,作為港口的馬六甲逐漸沒落。今天,世界最繁忙航道的馬六甲海峽依然以這個小城命名,但其輝煌早已不在。
  • 到馬六甲尋訪鄭和足跡
    配合中國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從鄭和的家鄉、啟航之處至他曾經踏足的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鄭和熱。在馬來半島,如果要追尋鄭和的足跡,就非到古城馬六甲不可。馬來西亞歷史從馬六甲開始,馬六甲王朝曾經輝煌一時,鄭和7次下西洋,據說其中有6次到過馬六甲,這應該不出奇。
  • 馬六甲見證鄭和的和平理念
    11月22日下午,正在馬六甲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專門參觀了鄭和文化館,並現場詮釋鄭和的「和」字代表了和平、和諧、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親仁善鄰的生動寫照。這一精當的祥解引起在場人士強烈共鳴。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今天,我們將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和行程是否合理?熱帶、亞熱帶季風的形成及變化特點古代文獻記載,「(中國)船方正若一木斛,非風不能動。其檣植定,而帆側掛,以一頭就檣柱,如門扇。……海中不唯使順風,開岸、就岸風皆可使,唯 風逆則倒退爾,謂之使三面風。」
  • 胡錦濤訪問馬六甲海峽 追憶鄭和下西洋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馬六甲,是馬來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駐節的地方,是馬來西亞擺脫西方殖民統治、宣布獨立的地方……當地人常說:「了解了馬六甲的歷史,就意味著了解了馬來西亞的歷史。」   歷史的回聲,伴隨著馬六甲海峽的濤聲。11月11日下午,正在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馬六甲。
  • 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三保山,又名中國山,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區東北部。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 李克強偕夫人到訪馬六甲 為何專程拜訪鄭和文化館?
    該館館長陳達生介紹:「鄭和當時下西洋以馬六甲為中轉站,他很多貨物都全部集中在這邊。這個地方叫官倉,那我們就在官倉的遺址上建立起這個鄭和文化館。」 鄭和該文化館總面積八千平方米,共三個樓層,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鄭和文化館設有明皇宮、馬六甲廳、媽祖宮、科學航海廳、李甲茶館、鄭和寶船、官廠模型、元明瓷器珍藏、鄭和生平木偶戲,展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數百件瓷器、海產品、寶船模型等,還布置模擬了鄭和船員生活場景。這給很多參觀過這裡的遊人留下深刻印象。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順道剿滅中國海盜據《明實錄》載,鄭和第一次遠航即爆發了一場海戰,不過對手不是國家,而是一個海盜集團。該海盜集團的頭領是祖籍中國廣東的海盜陳祖義。戰爭爆發在鄭和船隊結束遠航返回中國的途中,地點在現在的馬六甲海峽。
  • 馬六甲海峽遊記:尋覓鄭和遺蹟,看中國愛好和平的歷史見證
    我們幾個人從吉隆坡乘坐一輛麵包車,趕了3個多鐘頭的路程,去看馬六甲海峽,主要是想看看當年鄭和下西洋留下的一些遺蹟。馬六甲海峽岸邊有個馬六甲市,規模不大,但歷史很悠久。內陸有一條馬六甲河流入海峽,馬六甲市就位於馬六甲河與海峽的夾角地帶。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帝國開創者穆罕默德在七世紀初創立,起源於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