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六百多年前永樂皇帝命太監鄭和統率蔚為壯觀的大明船隊開啟了華夏史上最為燦爛的洲際航海篇章。鄭和所率船隊的規模在當時世界、乃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NO.1,船隊所使用的船舶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船隊所航行的路線代表了當時世界上領先的航海技術,船隊航行的二十八年時間代表了大明之聲威遠播海外。永樂皇帝因開創了這樣的輝煌而被後世譽為大帝,大明王朝因擁有這樣的輝煌而被後世崇仰,鄭和因一手締造了這樣的輝煌而得以成就偉大。
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
01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之間的關係
1、馬六甲和華夏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
馬六甲最早在華夏史料中被稱為哥羅服沙,後被音譯為滿剌加,再後來才被音譯為馬六甲。早在遠古時期,居住在廣東沿海地區的先民們就利用平底舟載上華夏先進的陶器和東南亞地區交易,隨著造船業的發展,秦漢時期越來越多的商人跨海到東南亞地區,甚至更遠的印度洋沿海地區從事商業活動。
東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初具雛形,商人們將華夏的特產通過海路一路販運到古印度,印度商人再接力販賣到地中海東岸地區,最後再由希臘、羅馬等地商人接力到地中海、大西洋沿海地區。
當時羅馬的貴族們皆以能穿上東方絲綢為實力象徵。這條海上商業路線以廣東沿海地區為基地,最後到達歐洲地區,中間必須經過馬六甲,華夏商人們大多都會選擇在馬六甲進行補給和休整。
漢以後,陸地上的商路因為戰爭不斷經常性的中斷,導致商人們只能把更多的選擇放在海上的商路,一直到兩宋時期,海上的這條商路越發繁榮,當時馬六甲地區隨處可見宋朝商人的身影,並且還有不少商人選擇在馬六甲建造商業建築,諸如酒館、客棧、貨棧等。
2、鄭和下西洋將大明與馬六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俗話說,君王之威,當遠播四海五洲。永樂皇帝繼位之後,派遣太監尹慶出海通告南洋地區諸國,意在強化自己的政治威望,其中就有馬六甲國。馬六甲國的開國之君拜裡迷蘇丹原為三佛齊的王子,他繼承三佛齊的王位後面臨著來自滿者伯夷國(爪哇島地區)的巨大威脅,他雖採取不少應對措施,但是最終還是被滿伯夷國所敗。
他帶著自己的親信們逃到淡伯錫(新加坡地區),並利用淡伯錫君主對他的同情之心成功攫取了淡伯錫國的王位,誰知滿者伯夷大軍緊跟而來,吃了敗仗的他再次帶著親信們一路逃到了馬六甲,並建立馬六甲國。馬六甲國因為地處要衝,商業繁榮,很快就被北方的暹羅給盯上,感受到巨大壓力的拜裡迷蘇丹不斷派遣使臣前往大明,請求幫助。
永樂皇帝本就是通過為人詬病的靖難之役奪得自己侄子的皇位,正是需要秀肌肉、攢口碑的時候,他在第一次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特別讓鄭和幫助拜裡迷蘇丹樹立下威望,緩和下暹羅和馬六甲的矛盾。當鄭和船隊停靠在馬六甲港口時,拜裡迷蘇丹看著那些從未見過的大船和威風凜凜的大明軍隊,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震撼,他不斷向鄭和表達對永樂皇帝和大明的尊敬,希望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特地給拜裡迷蘇丹帶去了永樂皇帝的敕封詔書,永樂皇帝封拜裡迷蘇丹以王爵,讓馬六甲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鄭和後面的五次下西洋是每次必到馬六甲國一趟,保證了馬六甲國的發展秩序,讓馬六甲日益繁榮,馬六甲國王為表親善和謝意,也多番親自到明朝都城朝覲大明皇帝。
02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推動明朝經濟發展
前文說到永樂皇帝登基之初就派出使者到南洋地區諸國宣喻他登基的消息。從他個人來說,他對如何讓明朝更強大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北邊的蒙古諸部,南邊的安南等國都是他想去徵服的地方,但是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需要財政支撐的。
當時明朝和西方世界的商路最主要的還是海路,然而明初承續元朝的海洋貿易政策,在沿海地區圈出特定的貿易港口,由這些港口城市專門負責海洋貿易,這種貿易商業成分佔比不像南宋時期那樣高,其中主要成分是一種朝貢經濟,這種經濟模式對於商品的輸出是很有限的。
朝貢經濟
然而明朝建立之後,南方經濟迅速恢復,瓷器業、絲織業等越發繁榮,產出的商品遠遠超出了國內所需,迫切地需要尋找銷路,僅靠朝貢是杯水車薪。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最大的目的是輸出這些多出來的商品,讓明朝的經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很多船隻上都載滿了大明急於外銷的商品,船隊每到一處必銷出不少商品,船隊還是以前面的朝貢模式為基礎,但是同時新增了很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商業模式,諸如由船隊中的明朝官員組織的官貿模式、由明朝民間商人直接和諸國諸地區直接對接的民貿模式等。鄭和在永樂皇帝的授意下在馬六甲設立了商品貿易中轉站,再以中轉站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傾銷明朝商品。馬六甲因此更顯繁盛。
2、追求萬邦來朝的盛世景象
華夏自古講究一個聖天子在朝,當萬邦來朝。漢武帝、唐太宗,甚至是隋煬帝都孜孜以求這種盛世之景,只是漢武帝和唐太宗成功了,而隋煬帝失敗了。永樂皇帝志存高遠,一心想成為眾人口中的聖天子,自是也想著萬邦來朝,然而西域不通,只有靠南洋諸國才能滿足他的需求了。
聖天子當以威德臨天下,永樂皇帝給鄭和的使命是既要體現他作為大明皇帝的威,也要彰顯他的德。威比較容易,德就比較難了,正好當時伴隨著海路繁榮的還有零零散散的很多海盜在作祟。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為南洋地區消滅了多股海盜勢力,為永樂皇帝贏得了南洋諸國的尊重。
鄭和下西洋順帶滅海盜
另外一方面,南洋諸國都是地小民寡之國,彼此之前經常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產生戰爭,鄭和秉承永樂皇帝的思想,在對待諸國之間的鬥爭時,始終堅持以大國的姿態來居中調解,不偏頗誰也不袒護誰,有事說事,大家坐下來商量著解決,堅決不允許動用武力,一來二去,那些飽受戰爭之苦的諸國百姓都對大明感激涕零。
值得一提的是,鄭和船隊上始終都帶著強大的武裝力量,但是七次下西洋,從沒有去侵佔南洋諸國一絲一毫的土地,這種只幫人不害人的做法為鄭和、永樂皇帝和大明朝贏得了所有人的敬重,也讓永樂皇帝得償所願,南洋諸國不斷派出使臣,甚至很多王國的國王親自帶隊千裡迢迢去朝覲他。
結語: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始終堅持和諧發展、共同繁榮的對外交流活動。這種活動不像英國、也不像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的海洋殖民活動,它充滿了華夏文明以和為貴的精神力量,為華夏文明的底蘊增加了不少內容,同時幫助馬六甲等地區獲得快速發展所需的和平環境,既彰顯了華夏,也帶動了其他地區,實屬共贏。這也是為什麼至今南洋地區都對鄭和極為推崇的原因。同樣,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也為在華夏歷史上有鄭和下西洋這樣的盛舉倍感自豪和驕傲。
參考文獻:
《明史》
《當中國稱霸海上》
《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