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馬六甲尋訪鄭和足跡

2020-12-19 中國僑網

    
    配合中國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從鄭和的家鄉、啟航之處至他曾經踏足的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鄭和熱。在馬來半島,如果要追尋鄭和的足跡,就非到古城馬六甲不可。馬來西亞歷史從馬六甲開始,馬六甲王朝曾經輝煌一時,鄭和7次下西洋,據說其中有6次到過馬六甲,這應該不出奇。
    
    馬六甲城內有一座三保山,一座寶山亭和一口三保井,不多不少都和鄭和有關。

三保山是市中心的綠肺

    三保山是目前海外華人最大的墓山,坐落於市中心,佔地26公頃。說是墓山,卻又同時是遊客觀光的景點及古城人跑步健身之處,人鬼同樂,相信世界上很少有這樣特別而熱鬧的墓山。
    
    三保山最早的歷史,與中國人有關。15世紀明朝漢麗寶公主遠嫁到馬六甲,馬六甲的蘇丹滿速沙(1458-1477)將她和500名隨從安置在此山中。鄭和抵達時,曾經在此山駐紮,隨從之中有人去世,就埋在這座山上,由此看來,鄭和曾在600年前登過此山,而山中的墓碑,可追溯至明朝。
    
    除了歷史意義,三保山也是馬六甲市中心的一座綠肺,佔地雖廣,卻不算太高。上世紀80年代當地華社發起美化三保山運動,今日看到成果。登山路鋪上易於攀爬的梯階和扶手,沿路綠草如茵,枝葉扶疏,還立著不少古城名勝的縮影如紅屋、大鐘樓和海上花船艦等,足見其心思。頂峰是一大片空地,向著海峽的那一邊,可以遙望似個孕婦橫躺在海中央、充滿神秘傳說的五嶼島,另一邊則是匯集了不少美味小吃的三保井路。
    
    三保山麓便是寶山亭和三保井。三保井也稱為漢麗寶井,當初馬六甲蘇丹為漢麗寶公主而掘。曾經駐紮於三保山的鄭和及他的隨從們,肯定也汲用過這裡的井水。據說井水從來不曾乾涸,凡喝過井水的人,將會重訪馬六甲。如果傳說可信,未曾不為鄭和6次來到馬六甲加上一個美麗的註腳。
    
    葡萄牙人佔領期間,馬來勇士為了抗敵,曾在井中下毒,如今井水已不適合飲用。古井猶在,但蓋上了重重的鐵網,遊客們轉而投銀角許願。廟內供有茶水,此水非彼水,但美麗的傳說依舊吸引了不少人要上一杯茶水,應許下一次重臨。
    
    寶山亭據說是為紀念鄭和而建。旅遊指南指出,傳說有一回鄭和的船艦在前來馬六甲時遇上風暴,幾乎翻船,幸而一尾「寶山魚」出現拯救,力撐船身,全船人才倖免於難。
    
    亭內張貼的說明也許比較可信,道出寶山亭是馬六甲青雲亭第八任甲必丹蔡士章在1795年創建,供人們在清明節到墓山拜祭先人之後休息之用,同時也是祭祀無主孤魂的祭壇。
    
    寶山亭是個道教廟宇,主座供奉大伯公。當地華社原想供奉鄭和,但因鄭和是回教徒,當地政府及宗教局不贊成把鄭和當偶像膜拜,因此鄭和無法被擺上神臺。不過,左側天井處有一座小型的鄭和石像,頭戴官帽,手握長劍,披肩飄起,似是迎風而立,威風凜凜。

別錯過鄭和文物紀念館

    要進一步了解鄭和的事跡,不可不到新設立的鄭和文物紀念館。紀念館於今年1月開幕,附屬於升旗山下紅屋區的博物館之內。紀念館的規模並不大,藏有鄭和畫像、仿造船艦、陶瓷餐具、文史資料及相關的研究成果等,並且大都附有中文說明。
    
    千萬不要錯過豎立在館旁的鄭和大石像。石像造型和寶山亭內的小石像一模一樣,但放大了好幾倍,所以更顯威風。
    
    說起這尊大石像,還有一段「滄桑」的經歷。早在13年前,當地一個華團向中國福建定造石像,孰知石像運抵馬六甲後,未能如願豎立於三保山,令「鄭和」過去十多年間一直困在鐵籠,閒置於當地一家汽水廠的空地上,直到今年初才有個穩當的棲身之處。雖然如此,當地許多華社領袖還是希望這尊石像最終能夠立於三保山之嶺。
    
    離紅屋區幾尺之遙,正是曾經繁華忙碌的馬六甲河口。滔滔河水從不間斷地流向馬六甲海峽,遙想當年,鄭和在這裡日看風雲夜觀星辰,率領300艘船隊和萬名官兵巡戈登岸。如今,昔日雄風恍恍惚惚地在河面蕩漾,千帆過盡,只剩幾點船桅。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作者:阿繭)
    

相關焦點

  • 尋訪鄭和在馬六甲的遺蹟
    在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鄭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陸的馬六甲市,尋訪他的足跡。     明朝重臣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古城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循鄭和足跡 傳播中華文化
    「鄭和足跡,是一條紐帶,聯繫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歷史文化情誼。」在陳達生眼中,鄭和文化,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代表;鄭和的「和」,代表了和平、和諧、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親仁善鄰的生動寫照。
  • 新加坡大學生赴馬六甲尋覓鄭和足跡 探索明朝歷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15世紀上半葉,明朝航海家鄭和領導的200多艘船艦停駐於馬六甲海峽,龐大的船隊進入馬六甲進行外交活動,中國的強大實力展露無遺。如今,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生穿梭時空,回到600多年前見證這一段宏偉的歷史。  日前,約20名修讀明史課程的國大中文系學生在李焯然副教授的帶領下前往馬六甲古城尋找鄭和的史跡,探索明朝歷史。
  • 2021年8月跑馬六甲馬拉松,追尋鄭和下西洋的足跡!
    提起馬六甲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是的,它是連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它也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必經之地,是我們小學課本裡必讀的故事。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文/林昊 王大瑋)「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小城。」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
  • 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三保山,又名中國山,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區東北部。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所建王城,即今馬六甲市前身,滿剌加王國由此誕生。滿剌加建國之時,正是暹羅歷史上強盛的大城王朝的初期。在暹羅的威逼下,弱小的滿剌加不敢稱國,拜裡米蘇刺也不敢稱王,每年向暹羅進貢40兩黃金,臣屬於暹羅。為了擺脫暹羅的控制,拜裡米蘇刺派使者到中國求援。據《明史》卷325《外國六》記載:永樂元年(1403)十月,明成祖欽派中官尹慶出使滿剌加,「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慢諸物」 。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馬六甲見證鄭和的和平理念
    11月22日下午,正在馬六甲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專門參觀了鄭和文化館,並現場詮釋鄭和的「和」字代表了和平、和諧、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親仁善鄰的生動寫照。這一精當的祥解引起在場人士強烈共鳴。
  • 中國專家馬六甲探訪鄭和遺蹟
    中新網馬六甲11月17日電 (黃禧燕)2019國際鄭和論壇15日在馬六甲落幕,參與此次論壇的中國鄭和研究會副秘書長趙志剛教授和南京鄭和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寬濤介紹,通過此次實地對馬六甲多處鄭和遺蹟的考察,進一步豐富了鄭和船隊在馬六甲活動史實的掌握。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這條海上商業路線以廣東沿海地區為基地,最後到達歐洲地區,中間必須經過馬六甲,華夏商人們大多都會選擇在馬六甲進行補給和休整。漢以後,陸地上的商路因為戰爭不斷經常性的中斷,導致商人們只能把更多的選擇放在海上的商路,一直到兩宋時期,海上的這條商路越發繁榮,當時馬六甲地區隨處可見宋朝商人的身影,並且還有不少商人選擇在馬六甲建造商業建築,諸如酒館、客棧、貨棧等。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文/林昊 王大瑋)「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小城。」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華僑華人云紀念鄭和下西洋 馬六甲冀「鄭和精神」助馬中友好
    中新社馬六甲7月10日電 (記者 陳悅)10日舉行的「全球華人華僑紀念鄭和下西洋615周年」雲會議上,馬六甲州對華特使顏天祿表示,冀「鄭和精神」能促進馬中「民心相通」,助推馬中友好邁向新高峰。顏天祿在會議上致辭回顧,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駐紮過馬六甲,鄭和在馬六甲期間,沒有侵佔馬六甲任何土地,且將中華文化、中國商品帶到馬六甲,形成「和平、友誼、互補、共贏」為核心的雙邊往來。馬六甲又於2002年同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江蘇省正式結為友好省州,使蘇甲省州因鄭和的緣故「親上加親」。
  • 鄭和下西洋的馬六甲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多次穿越馬六甲,留下動人故事。馬六甲也因為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物產資源而受到他國的覬覦,曾多次淪為殖民地。如今馬六甲有葡萄牙人的城門、荷蘭人的總督府和中國式的廟宇……眾多的古蹟,蘊藏了700年來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等待著你的發現。
  • 【走進東協】「混血古城」馬六甲:尋找「鄭和」故事 感受娘惹文化
    【走進東協】「混血古城」馬六甲:尋找「鄭和」故事 感受娘惹文化   說起馬來西亞,「馬六甲」是一個繞不開的地方,這個地處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的古老城市,可以說是整個馬來西亞歷史的開端,同時它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在那裡不僅有古老的鄭和傳說,多元文化的交融並蓄,更有共建「一帶一路」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