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南宋商人們在馬六甲的經商活動2、鄭和下西洋將大明與馬六甲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俗話說,君王之威,當遠播四海五洲。當鄭和船隊停靠在馬六甲港口時,拜裡迷蘇丹看著那些從未見過的大船和威風凜凜的大明軍隊,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震撼,他不斷向鄭和表達對永樂皇帝和大明的尊敬,希望成為大明的藩屬國。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特地給拜裡迷蘇丹帶去了永樂皇帝的敕封詔書,永樂皇帝封拜裡迷蘇丹以王爵,讓馬六甲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西亞古代典籍《馬來紀年》記載,滿刺加(馬六甲)王國的開國君主是拜裡米蘇刺。拜裡米蘇刺原是淡馬錫(今新加坡)王國的國王,被暹羅(今泰國)兵馬追殺,渡過柔佛海峽北逃,於1402年落腳於一個海邊的小漁村。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華僑華人云紀念鄭和下西洋 馬六甲冀「鄭和精神」助馬中友好
中新社馬六甲7月10日電 (記者 陳悅)10日舉行的「全球華人華僑紀念鄭和下西洋615周年」雲會議上,馬六甲州對華特使顏天祿表示,冀「鄭和精神」能促進馬中「民心相通」,助推馬中友好邁向新高峰。顏天祿在會議上致辭回顧,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駐紮過馬六甲,鄭和在馬六甲期間,沒有侵佔馬六甲任何土地,且將中華文化、中國商品帶到馬六甲,形成「和平、友誼、互補、共贏」為核心的雙邊往來。馬六甲又於2002年同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江蘇省正式結為友好省州,使蘇甲省州因鄭和的緣故「親上加親」。
-
鄭和下西洋的馬六甲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多次穿越馬六甲,留下動人故事。馬六甲也因為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物產資源而受到他國的覬覦,曾多次淪為殖民地。如今馬六甲有葡萄牙人的城門、荷蘭人的總督府和中國式的廟宇……眾多的古蹟,蘊藏了700年來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等待著你的發現。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100年後,馬六甲被西方殖民者佔據,在殖民者之間的反覆爭奪中,作為港口的馬六甲逐漸沒落。今天,世界最繁忙航道的馬六甲海峽依然以這個小城命名,但其輝煌早已不在。
-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2014-07-01 10:26:10這一方面是由於馬六甲海峽作為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國人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另一方面更因為這座古老的城市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當漫步於馬六甲的大街小巷,總會有一個人的影子浮現在你的眼前——鄭和。 六百多年前,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他的到來深深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
2021年8月跑馬六甲馬拉松,追尋鄭和下西洋的足跡!
提起馬六甲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是的,它是連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它也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必經之地,是我們小學課本裡必讀的故事。
-
鄭和在馬六甲建了一口井,600多年裡被4個國家爭奪,其中有何緣由
——《鄭和》鄭和下西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中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為了尋找當時不見蹤跡的建文皇帝,二是為了完成朱棣要宣揚明朝的國威的任務,三是為了擴展朝貢貿易。這是現代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種種猜測,而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這件事情在對後世的影響上也較為深遠。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100年後,馬六甲被西方殖民者佔據,在殖民者之間的反覆爭奪中,作為港口的馬六甲逐漸沒落。今天,世界最繁忙航道的馬六甲海峽依然以這個小城命名,但其輝煌早已不在。
-
尋訪鄭和在馬六甲的遺蹟
在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鄭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陸的馬六甲市,尋訪他的足跡。 明朝重臣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古城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
-
鄭和在馬六甲建了一口井,600多年裡被4個國家爭奪,其中有何緣由
——《鄭和》鄭和下西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中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為了尋找當時不見蹤跡的建文皇帝,二是為了完成朱棣要宣揚明朝的國威的任務,三是為了擴展朝貢貿易。這是現代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種種猜測,而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這件事情在對後世的影響上也較為深遠。
-
傳說與真實:中國文化在東南亞——從鄭和下西洋說起
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但中國文化對東南亞社會和人民影響比較深遠的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影響及效應在數百年後仍不斷擴散,對於我們了解東南亞華人的歷史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鄭和七下西洋,在東南亞留下大量的傳說,甚至被神化和塑造為華人開拓東南亞的先驅,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記憶成了東南亞華人精神寄託的象徵。另馬來亞重要史籍《馬來紀年》記載了有關明朝公主漢麗寶遠嫁馬六甲和番的故事,也成了當地土生華人的身份認同的證據。
-
「全球華人華僑紀念鄭和下西洋615周年雲會議」召開
「全球華人華僑紀念鄭和下西洋615周年雲會議」線上召開傳承「鄭和精神」 講好中國故事日前,由中國鄭和研究會、江蘇省海外聯誼會、陝西廣播電視臺、中國好故事資料庫、國際鄭和協會(籌)等聯合舉辦的「全球華人華僑紀念鄭和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特別是對馬六甲形成各民族、宗教和睦相處、和諧共存的局面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同時,也從海外引進了珍異動植物和名貴藥材、香料等,了解了沿途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藝術。這都促使了當時馬六甲成為一個新的東西方文明交匯和互動中心。所以,至今馬六甲海峽沿岸各國仍保存了許多與鄭和有關的歷史文物和遺蹟,流傳著許多關於鄭和的故事和傳說。這也反映了鄭和下西洋所留下的文化影響以及當地人民對他的景仰。
-
鄭和下西洋,你了解多少
鄭和船隊留下了哪些中國同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話?這又為共建「一帶一路」奠定了哪些基礎? 鄭和,航海史上的先驅 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長暨最繁忙之海峽」。六個多世紀前,中國航海家鄭和,沿海上絲綢之路,多次途經這裡,開展了一場和平之旅。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鄭和航海圖》運用我國傳統繪畫手法,寫實與寫意相結合,以一字長卷畫軸的形式自右向左展開,展現了以南京寶船廠為起點,出長江口,沿東南海岸線直達福建廣東,然後再沿中南半島向西行,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經印度半島到阿拉伯海與阿拉伯半島,直到東非沿岸數十條航路的情景。從今天的地理概念講,《鄭和航海圖》涵蓋了東經四十四度至一百二十二度,北緯三十二度到南緯八度的廣大地域。
-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意圖
鄭和一聽,連忙說道「萬歲,何事?臣不怕危險,只求為陛下分憂。」 「朕要你為朕領兵出海,去完成一項任務。」 「臣願聽其詳。」 鄭和就在那一晚,領受了「下西洋」這一戰略性任務。以前(包括現在)許多人,都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是為了尋找玉璽和建文帝的下落。其實,仔細考慮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一點頂多是原因之一,甚至連主要原因都夠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