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馬六甲

2020-12-16 Martin兄弟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多次穿越馬六甲,留下動人故事。馬六甲也因為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物產資源而受到他國的覬覦,曾多次淪為殖民地。如今馬六甲有葡萄牙人的城門、荷蘭人的總督府和中國式的廟宇……眾多的古蹟,蘊藏了700年來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等待著你的發現。

荷蘭紅屋Stadthuys,是荷蘭殖民時期留下的建築物,厚厚的紅磚牆,重重的木門,寬闊的石級,與東南亞風格迥然不同,之前一直是政府機構使用,於1980年改為博物館。

荷蘭紅屋Stadthuys隨拍隨記;

荷蘭紅屋Stadthuys隨拍隨記;

馬六甲河是一個小小的狹長海峽,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上下相望。但就是這長長狹窄海洋通道,卻承載著,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互為進出的必經通道,此處每天皆有舉辦泛舟遨遊馬六甲河的活動。

馬六甲河橫穿了馬六甲老城區,所以可以選擇乘坐遊船,一覽馬六甲河沿途風景。 河岸兩邊有很多色彩斑斕塗鴉的老房子,仔細看的話,還能在河裡找到蜥蜴哦!

河岸兩邊有很多色彩斑斕塗鴉的老房子;

被稱為The Eye Of Malaka的摩天輪,在馬六甲海峽沿岸,非常美麗的夜景;

河岸兩邊有很多色彩斑斕塗鴉的老房子;

貫穿馬六甲的馬六甲海峽,當時經常早上晨跑,優勢差點迷路了~

馬六甲河沿岸有很多當地的餐廳、小酒吧、咖啡店等,非常適合發呆,和清邁有點像;

馬六甲海峽於2008年7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是在步行街附近拍到的一個申遺的壁畫;

偷偷的和申遺壁畫合影;

馬六甲雞場街文化坊是一條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馬六甲市,結集古蹟、文化、休閒三體合一的古老街道。這條作為甲市世界文化遺產核心的歷史老街自2000年成立,如今已發展為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

雞場街文化坊的另一頭,像一個步行街,有很多當地的餐廳、娘惹菜、特產店、酒吧、咖啡店、地攤等等;

機場街在馬六甲河沿岸,可以坐船遊覽~

特色餐廳,很有中國風;

海盜船~

當時入住酒店時的歡迎小紅人兒,特別喜慶,當時還和他一起拍了個合照,找不見了;

相關焦點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半生都在下西洋的鄭和01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之間的關係1、馬六甲和華夏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西亞古代典籍《馬來紀年》記載,滿刺加(馬六甲)王國的開國君主是拜裡米蘇刺。拜裡米蘇刺原是淡馬錫(今新加坡)王國的國王,被暹羅(今泰國)兵馬追殺,渡過柔佛海峽北逃,於1402年落腳於一個海邊的小漁村。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2021年8月跑馬六甲馬拉松,追尋鄭和下西洋的足跡!
    提起馬六甲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是的,它是連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它也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必經之地,是我們小學課本裡必讀的故事。
  •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2014-07-01 10:26:10這一方面是由於馬六甲海峽作為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國人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另一方面更因為這座古老的城市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當漫步於馬六甲的大街小巷,總會有一個人的影子浮現在你的眼前——鄭和。  六百多年前,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他的到來深深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 尋訪鄭和在馬六甲的遺蹟
    在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鄭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陸的馬六甲市,尋訪他的足跡。     明朝重臣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古城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100年後,馬六甲被西方殖民者佔據,在殖民者之間的反覆爭奪中,作為港口的馬六甲逐漸沒落。今天,世界最繁忙航道的馬六甲海峽依然以這個小城命名,但其輝煌早已不在。
  • 馬六甲見證鄭和的和平理念
    11月22日下午,正在馬六甲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專門參觀了鄭和文化館,並現場詮釋鄭和的「和」字代表了和平、和諧、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親仁善鄰的生動寫照。這一精當的祥解引起在場人士強烈共鳴。
  • 到馬六甲尋訪鄭和足跡
    配合中國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從鄭和的家鄉、啟航之處至他曾經踏足的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鄭和熱。在馬來半島,如果要追尋鄭和的足跡,就非到古城馬六甲不可。馬來西亞歷史從馬六甲開始,馬六甲王朝曾經輝煌一時,鄭和7次下西洋,據說其中有6次到過馬六甲,這應該不出奇。
  • 胡錦濤訪問馬六甲海峽 追憶鄭和下西洋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馬六甲,是馬來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駐節的地方,是馬來西亞擺脫西方殖民統治、宣布獨立的地方……當地人常說:「了解了馬六甲的歷史,就意味著了解了馬來西亞的歷史。」   歷史的回聲,伴隨著馬六甲海峽的濤聲。11月11日下午,正在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馬六甲。
  • 李克強偕夫人到訪馬六甲 為何專程拜訪鄭和文化館?
    該館館長陳達生介紹:「鄭和當時下西洋以馬六甲為中轉站,他很多貨物都全部集中在這邊。這個地方叫官倉,那我們就在官倉的遺址上建立起這個鄭和文化館。」 鄭和該文化館總面積八千平方米,共三個樓層,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鄭和文化館設有明皇宮、馬六甲廳、媽祖宮、科學航海廳、李甲茶館、鄭和寶船、官廠模型、元明瓷器珍藏、鄭和生平木偶戲,展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數百件瓷器、海產品、寶船模型等,還布置模擬了鄭和船員生活場景。這給很多參觀過這裡的遊人留下深刻印象。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順道剿滅中國海盜據《明實錄》載,鄭和第一次遠航即爆發了一場海戰,不過對手不是國家,而是一個海盜集團。該海盜集團的頭領是祖籍中國廣東的海盜陳祖義。戰爭爆發在鄭和船隊結束遠航返回中國的途中,地點在現在的馬六甲海峽。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帝國開創者穆罕默德在七世紀初創立,起源於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
  • 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三保山,又名中國山,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區東北部。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異獸呈現: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七次「麒麟貢」 鄭和下西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共計三次,即永樂三年(1405)六月至永樂五年(1407)七月、永樂五年(1407)十二月至永樂七年(1409)八月、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主要是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鄭和在馬六甲建了一口井,600多年裡被4個國家爭奪,其中有何緣由
    ——《鄭和》鄭和下西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中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為了尋找當時不見蹤跡的建文皇帝,二是為了完成朱棣要宣揚明朝的國威的任務,三是為了擴展朝貢貿易。這是現代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種種猜測,而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這件事情在對後世的影響上也較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