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三保山,又名中國山,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區東北部。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馬六甲州的首府地處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通要衝馬六甲海峽中部的北岸,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現在有人口1多萬人。它自古就是天然良港,現在還是一座旅遊城市。

    那一天,我們去三保山遊玩——其實這倒不光是因為大副姓鄭,而是我們當海員的到馬六甲來,出於對鄭和的崇敬,無一不到三保山。遠看三保山鬱鬱蔥蔥,山麓下有三保廟,遊人很多。有文字記載,此廟建於1795年,廟的四周古木參天,樹外雖赤日炎炎,樹下卻清清涼涼,大有人神兩層天的意境。廟的飛簷上彩龍戲珠與黃瓦、紅柱、白牆相配,據說這是象徵鄭和駕飛舟破白浪之意,整個廟宇建築都是中國特色。中堂深處供有頭戴金冠、身穿戰袍、腳登黑靴的鄭和坐像,像前香火常年不絕。

    入鄉隨俗,大副花一美元買了一把香,他分給我們每人幾支,開始我們還嘻嘻哈哈,誰知到了像前,大副進完香,很是虔誠地雙膝跪地,雙手合十,見景生情,我們也上前鞠了一躬,憑弔這位航海的先人。左壁邊上,豎有4塊石碑,其中一塊高約2米,寬不足1米,用中文刻寫著三保廟修造的歷史及捐資華人的姓名,大有千古留芳之意。

    廟前左側的庭院裡,有一尊精製的青石雕像,雕像高八、九十釐米,基座高六、七十釐米,但見鄭和身披風衣,長服遮於腳面,左手握著佩劍,右手背於身後,目光炯炯有神,目視前方,顯得從容、威武,一派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大將風度。像基下的青磚有如北京故宮地板磚,凸凹不平,可見200多年間不知有多少人來此憑弔。

    廟右側有三保井,井口直徑約3米,圓形,井圈高1米,水清如鏡,此井建於1409年,是鄭和與他的士兵開鑿的。當地人為了保護它,特地築起了4米高的護井圍牆。500多年前,三保井是馬六甲軍民的重要水源之一,天旱時也不乾涸,後人把此水視為平安、吉祥之水,過往遊人多喜飲用。廟旁一條馬路被稱為三保街,廟後為三保坡,三保山上有12500多座華人墳墓,很多墓碑可以追溯到明代,為海外最大的華人墳場。山下還有三保亭,亭內供有鄭和塑像,也作花壇及掃墓休息之用。廟左聳立著一紀念碑,表彰在第二世界大戰中抗日殉難的烈士。據統計,馬六甲市的華人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難怪鄭和在這裡受到如此的敬重,說不定這些華人後裔有不少是當年鄭和部下的後代呢。

    一個中國明朝人,為什麼遠在馬六甲還會有人為他建廟豎碑立傳呢?翻翻史書,原來鄭和不僅加深了兩國的經貿交流,還對當年滿刺加王國有過重大貢獻。

    建於1403年的馬六甲,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由於國小,當時受暹羅(泰國舊稱)勢力的控制,每年要向暹羅繳納許多東西。這個小小的王國感到負擔太重了,決心尋求獨立,找一個可以信賴朋友,就求助於「東方大國」——大明王朝的中國。1405年,滿刺加首次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請求保障他王國的獨立地位,1406年,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第一次訪問滿刺加,受到當地國王熱情的接待。1408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又訪問了滿刺加,向滿刺加國王宣讀了明成祖的敕書,賜給國王大批絲綢、瓷器、銅器和金銀等貴重禮物,同時帶去的還有敕封滿刺加王國西山為「鎮國之山」的石碑,碑文是明成祖親自所作,大書法家尚書蹇義書寫。滿刺加國王為感謝中國對他的支持,於1411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帶著妻子、兒女親屬和官員共500餘眾,隨鄭和來中國作友好訪問,向明朝皇上敬獻各種珍貴寶物,明成祖又回賜給他大批禮品回國。就這樣,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馬六甲,很快發展成東方各國與印度洋沿岸國家海上交通貿易的轉換站和物資集散中心,商業和漁業日益發達。鄭和七下西洋,就有五次到馬六甲落腳。

    在馬六甲,鄭和還發揮他軍事家的才能,組織當地軍民築起了古城牆,建了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晚上派人晝夜巡邏,制訂一整套警衛制度,不僅掃除了城內的不安定因素,也利於都城的保衛。

    由於有鄭和的努力,滿刺加國與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1495年,明成祖還將自己的女兒漢麗寶公主嫁給馬六甲蘇丹曼斯·沙為後,隨著公主而去的有500多位男女僕人,這也是馬六甲華人多的一個原因。(海外文摘   劉少才)

相關焦點

  • 尋訪鄭和在馬六甲的遺蹟
    在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鄭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陸的馬六甲市,尋訪他的足跡。     明朝重臣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古城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到馬六甲尋訪鄭和足跡
    配合中國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從鄭和的家鄉、啟航之處至他曾經踏足的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鄭和熱。在馬來半島,如果要追尋鄭和的足跡,就非到古城馬六甲不可。馬來西亞歷史從馬六甲開始,馬六甲王朝曾經輝煌一時,鄭和7次下西洋,據說其中有6次到過馬六甲,這應該不出奇。
  • 馬六甲見證鄭和的和平理念
    11月22日下午,正在馬六甲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專門參觀了鄭和文化館,並現場詮釋鄭和的「和」字代表了和平、和諧、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親仁善鄰的生動寫照。這一精當的祥解引起在場人士強烈共鳴。
  • 坐鎮三寶山 馬六甲鄭和石像將有永久立身之地
    此間媒體報導,鄭和石像衝破困鎖的「鐵籠」,顯示了馬六甲州政府對鄭和這位歷史偉人貢獻的肯定,同時也肯定了華族歷史的意義及中馬關係的源源流長,讓人振奮、欣慰。  這座紀念館位於馬六甲紅屋區,坐落於馬六甲海岸的半山腰,與馬六甲人民博物館、州元首博物館、文學博物館為鄰。鄭和畫像、迷你石像、仿建船艦、陶瓷餐具、古書等珍藏文物,都標上中文介紹。在紀念館入口處,一眼望去,鄭和石像在高處昂然屹立。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中國專家馬六甲探訪鄭和遺蹟
    中新網馬六甲11月17日電 (黃禧燕)2019國際鄭和論壇15日在馬六甲落幕,參與此次論壇的中國鄭和研究會副秘書長趙志剛教授和南京鄭和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寬濤介紹,通過此次實地對馬六甲多處鄭和遺蹟的考察,進一步豐富了鄭和船隊在馬六甲活動史實的掌握。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半生都在下西洋的鄭和01鄭和下西洋與馬六甲之間的關係1、馬六甲和華夏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100年後,馬六甲被西方殖民者佔據,在殖民者之間的反覆爭奪中,作為港口的馬六甲逐漸沒落。今天,世界最繁忙航道的馬六甲海峽依然以這個小城命名,但其輝煌早已不在。
  • 鄭和下西洋的馬六甲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多次穿越馬六甲,留下動人故事。馬六甲也因為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物產資源而受到他國的覬覦,曾多次淪為殖民地。如今馬六甲有葡萄牙人的城門、荷蘭人的總督府和中國式的廟宇……眾多的古蹟,蘊藏了700年來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等待著你的發現。
  • 探尋鄭和:馬六甲三寶山是如何被保護下來的?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六日電題:馬六甲三寶山是如何保護下來的?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馬六甲是鄭和七下西洋五次訪問過的地方,這裡有一座三寶山,以「三寶太監」名號命名。春節期間,到此山三寶廟朝拜鄭和的華人絡繹不絕,廟裡的香火很旺。
  • 馬來西亞馬六甲唐人街:與鄭和有關的中國城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老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鄭和印跡  馬六甲在15世紀初的時候叫做「滿剌加」,其酋長是拜裡迷蘇剌,原臣服於暹羅國(泰國)。為爭取獨立,於明永樂元年派使者覲見明成祖朱棣,以求封賜建國。明成祖遂遣使視察,策封拜裡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並制金印、大理石封賜碑文。為弘揚大明威德,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率龐大船隊出海,經印尼到達馬六甲,宣讀詔書,授予金印。從此這裡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最早聚居的地方之一。
  • 世界文化遺址古城馬六甲:不再下跪的鄭和塑像
    不再下跪的鄭和塑像  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裡,鄭和、「三保公」或「三寶太監」之名是家喻戶曉的。在馬六甲的歷史中,鄭和的地位也是不容動搖的。  關於鄭和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研究課題,馬來西亞政府一直重資支持。北京大學的孔遠志教授告訴筆者,馬來西亞政府多番邀請研究人士向當地大學生、工商人士演講,主題都圍繞鄭和。
  • 李克強偕夫人到訪馬六甲 為何專程拜訪鄭和文化館?
    中國古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駐節馬六甲,在當地留下許多友好交往的歷史遺蹟和動人佳話。李克強一行專門來到鄭和文化館參觀。 鄭和文化館是私人博物館,位於馬六甲河口的唐人街雞場街盡頭 鄭和文化館建於2005年,由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華僑出資建造,在馬六甲鄭和官倉遺址上建成。
  • 胡錦濤訪問馬六甲海峽 追憶鄭和下西洋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馬六甲,是馬來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駐節的地方,是馬來西亞擺脫西方殖民統治、宣布獨立的地方……當地人常說:「了解了馬六甲的歷史,就意味著了解了馬來西亞的歷史。」   歷史的回聲,伴隨著馬六甲海峽的濤聲。11月11日下午,正在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馬六甲。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馬來西亞馬六甲唐人街:與鄭和有關的中國城(圖)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老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穿行在老城區,一眼望過去,窄小的街道、綿延不斷的騎樓、古老的對聯、滿眼繁體的中文招牌,儼然一個中國江南古鎮。
  •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這一方面是由於馬六甲海峽作為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國人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另一方面更因為這座古老的城市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當漫步於馬六甲的大街小巷,總會有一個人的影子浮現在你的眼前——鄭和。  六百多年前,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他的到來深深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 新加坡大學生赴馬六甲尋覓鄭和足跡 探索明朝歷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15世紀上半葉,明朝航海家鄭和領導的200多艘船艦停駐於馬六甲海峽,龐大的船隊進入馬六甲進行外交活動,中國的強大實力展露無遺。如今,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生穿梭時空,回到600多年前見證這一段宏偉的歷史。  日前,約20名修讀明史課程的國大中文系學生在李焯然副教授的帶領下前往馬六甲古城尋找鄭和的史跡,探索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