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山,又名中國山,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區東北部。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馬六甲州的首府地處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交通要衝馬六甲海峽中部的北岸,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現在有人口1多萬人。它自古就是天然良港,現在還是一座旅遊城市。
那一天,我們去三保山遊玩——其實這倒不光是因為大副姓鄭,而是我們當海員的到馬六甲來,出於對鄭和的崇敬,無一不到三保山。遠看三保山鬱鬱蔥蔥,山麓下有三保廟,遊人很多。有文字記載,此廟建於1795年,廟的四周古木參天,樹外雖赤日炎炎,樹下卻清清涼涼,大有人神兩層天的意境。廟的飛簷上彩龍戲珠與黃瓦、紅柱、白牆相配,據說這是象徵鄭和駕飛舟破白浪之意,整個廟宇建築都是中國特色。中堂深處供有頭戴金冠、身穿戰袍、腳登黑靴的鄭和坐像,像前香火常年不絕。
入鄉隨俗,大副花一美元買了一把香,他分給我們每人幾支,開始我們還嘻嘻哈哈,誰知到了像前,大副進完香,很是虔誠地雙膝跪地,雙手合十,見景生情,我們也上前鞠了一躬,憑弔這位航海的先人。左壁邊上,豎有4塊石碑,其中一塊高約2米,寬不足1米,用中文刻寫著三保廟修造的歷史及捐資華人的姓名,大有千古留芳之意。
廟前左側的庭院裡,有一尊精製的青石雕像,雕像高八、九十釐米,基座高六、七十釐米,但見鄭和身披風衣,長服遮於腳面,左手握著佩劍,右手背於身後,目光炯炯有神,目視前方,顯得從容、威武,一派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大將風度。像基下的青磚有如北京故宮地板磚,凸凹不平,可見200多年間不知有多少人來此憑弔。
廟右側有三保井,井口直徑約3米,圓形,井圈高1米,水清如鏡,此井建於1409年,是鄭和與他的士兵開鑿的。當地人為了保護它,特地築起了4米高的護井圍牆。500多年前,三保井是馬六甲軍民的重要水源之一,天旱時也不乾涸,後人把此水視為平安、吉祥之水,過往遊人多喜飲用。廟旁一條馬路被稱為三保街,廟後為三保坡,三保山上有12500多座華人墳墓,很多墓碑可以追溯到明代,為海外最大的華人墳場。山下還有三保亭,亭內供有鄭和塑像,也作花壇及掃墓休息之用。廟左聳立著一紀念碑,表彰在第二世界大戰中抗日殉難的烈士。據統計,馬六甲市的華人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難怪鄭和在這裡受到如此的敬重,說不定這些華人後裔有不少是當年鄭和部下的後代呢。
一個中國明朝人,為什麼遠在馬六甲還會有人為他建廟豎碑立傳呢?翻翻史書,原來鄭和不僅加深了兩國的經貿交流,還對當年滿刺加王國有過重大貢獻。
建於1403年的馬六甲,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由於國小,當時受暹羅(泰國舊稱)勢力的控制,每年要向暹羅繳納許多東西。這個小小的王國感到負擔太重了,決心尋求獨立,找一個可以信賴朋友,就求助於「東方大國」——大明王朝的中國。1405年,滿刺加首次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請求保障他王國的獨立地位,1406年,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第一次訪問滿刺加,受到當地國王熱情的接待。1408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又訪問了滿刺加,向滿刺加國王宣讀了明成祖的敕書,賜給國王大批絲綢、瓷器、銅器和金銀等貴重禮物,同時帶去的還有敕封滿刺加王國西山為「鎮國之山」的石碑,碑文是明成祖親自所作,大書法家尚書蹇義書寫。滿刺加國王為感謝中國對他的支持,於1411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帶著妻子、兒女親屬和官員共500餘眾,隨鄭和來中國作友好訪問,向明朝皇上敬獻各種珍貴寶物,明成祖又回賜給他大批禮品回國。就這樣,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馬六甲,很快發展成東方各國與印度洋沿岸國家海上交通貿易的轉換站和物資集散中心,商業和漁業日益發達。鄭和七下西洋,就有五次到馬六甲落腳。
在馬六甲,鄭和還發揮他軍事家的才能,組織當地軍民築起了古城牆,建了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晚上派人晝夜巡邏,制訂一整套警衛制度,不僅掃除了城內的不安定因素,也利於都城的保衛。
由於有鄭和的努力,滿刺加國與明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係。1495年,明成祖還將自己的女兒漢麗寶公主嫁給馬六甲蘇丹曼斯·沙為後,隨著公主而去的有500多位男女僕人,這也是馬六甲華人多的一個原因。(海外文摘 劉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