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馬六甲唐人街:與鄭和有關的中國城(圖)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老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穿行在老城區,一眼望過去,窄小的街道、綿延不斷的騎樓、古老的對聯、滿眼繁體的中文招牌,儼然一個中國江南古鎮。

  鄭和印跡

  馬六甲在15世紀初的時候叫做「滿剌加」,其酋長是拜裡迷蘇剌,原臣服於暹羅國(泰國)。為爭取獨立,於明永樂元年派使者覲見明成祖朱棣,以求封賜建國。明成祖遂遣使視察,策封拜裡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並制金印、大理石封賜碑文。為弘揚大明威德,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率龐大船隊出海,經印尼到達馬六甲,宣讀詔書,授予金印。從此這裡成為馬來西亞華人最早聚居的地方之一。至今,華人仍然是僅次於馬來人的第二大種族。

  唐人街坐落在馬六甲河北岸,唐人街內還是古老的街道,街道兩旁的店鋪和住宅多為平房和二層小樓,許多建築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有的房屋還保留著滴水簷,簷縫間探出幾根草來。還有很多住房牆上鑲著圖案精美的瓷磚,瑞獅門扣,鑲龍嵌鳳,保持著濃鬱的中國傳統特色。

  始自鄭和,馬六甲唐人街的許多建築自然與鄭和有關。青雲亭是東南亞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始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廟內供奉的主神是觀音大士,所以又名「觀音亭」。青雲亭是優美的中國式建築典範。廟內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鄭和訪問馬六甲的事跡。

  保山亭也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建築風格的神廟,門前有兩棵碩大的榕樹,蒼勁蔥蘢。進亭後有一小院,小院的左邊花臺上供著一尊不到一米高的鄭和石像,據說撫摸石像頭部和腹部能分別給人帶來官運和財運,所以石像的頭腹已經鋥亮。

  幾百年來,鄭和在馬六甲是華人心目中的神靈,他代表著華人開拓進取的精神,也寄託著華人對故鄉的思念。一代代華人拼搏創業,成為今天馬來西亞重要的經濟力量。

  巴巴娘惹文化

  在馬六甲,提到華人,就會說到巴巴娘惹文化,這是華人和馬來人混血而產生的很有特色的一種文化。

  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了後代;也有一部分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來馬六甲駐屯,他的部下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兒子稱巴巴,女兒稱娘惹。

  早期的馬來西亞,對於外族與本地的馬來人通婚,並沒有宗教上的束縛,現在則不同,凡外族人與馬來人通婚,必須先皈依伊斯蘭教。所以當年與當地馬來女子通婚後的華裔,仍然保留原來的宗教信仰,信仰佛教或道教,他們的很多習俗與禮節沿襲中國的傳統。

  雖然是混血文化的產物,但對於華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視。過春節,作為子孫或年幼的一輩,得跪著磕頭、敬茶及祝安。逢春節、清明、農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跟國內也很相似,要擺三牲及飯菜,擺8碗或12碗。

  在婚俗上,巴巴娘惹的家庭也非常講究「門當戶對」,有權勢的華人甲必丹、亭主、殷商家族之間常常聯姻。新郎身穿長袍馬褂,頭帶瓜皮帽,新娘則身穿裙褂、霞披,頭戴鳳冠,身上有眾多點綴飾物。

  有名的雞飯粒

  馬六甲不乏美食,最有名的是海南雞飯粒。有人說,不吃雞飯粒,枉來馬六甲。在馬六甲眾多的雞飯粒店中,有3家比較出名。

  第一家是位於橋頭的中華餐館,第二家是和記雞飯糰,第三家是古城雞飯粒。古城雞飯粒是店面最為豪華闊氣的,門前赫然立著香港食神蔡瀾的推薦模樣,可能因太過豪華,反倒客人顯少;中華餐館據說每到吃飯時間必然顧客盈門,最誇張的時候排隊得排到馬路對過。

  和記呢,出名一是味道不錯,二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漁家,丈夫每日出門打漁,妻子在家料理家務養育孩子。一日,丈夫出公海捕魚遭遇印尼人襲擊,從此不歸。嬌弱的妻子為了養活5個孩子,擔負起了家庭的重任,同時也為方便在碼頭等候丈夫,她將米飯糅合雞汁做成飯糰模樣在碼頭賣給漁民。這種便捷的食物很快得到了漁民的喜歡,生意越來越好,並最終從一挑扁擔發展成店面,並逐漸擴大。

  和記的雞飯粒由雞湯烹煮而成,由始至終採用傳統手工,米飯被糅捏成桌球大小的雞飯粒,每一顆都非常的結實飽滿,表皮還透出一層雞油的誘人光澤。一口咬下去,雞湯的濃鬱和飯粒的香甜盈溢於唇齒之間。配飯粒的是白斬雞,皮爽肉滑,色澤金燦油亮,口味鮮鹹,並帶有一股蔥油香,連皮帶肉咬一口,清清淡淡的味道完美地還原了雞肉本身的鮮甜,實在是妙不可言。(子默)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馬六甲唐人街:與鄭和有關的中國城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於馬六甲海峽北岸,馬六甲河穿城而過。老城始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穿行在老城區,一眼望過去,窄小的街道、綿延不斷的騎樓、古老的對聯、滿眼繁體的中文招牌,儼然一個中國江南古鎮。  鄭和印跡  馬六甲在15世紀初的時候叫做「滿剌加」,其酋長是拜裡迷蘇剌,原臣服於暹羅國(泰國)。為爭取獨立,於明永樂元年派使者覲見明成祖朱棣,以求封賜建國。明成祖遂遣使視察,策封拜裡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並制金印、大理石封賜碑文。
  •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在中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一方面是由於馬六甲海峽作為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國人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另一方面更因為這座古老的城市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當漫步於馬六甲的大街小巷,總會有一個人的影子浮現在你的眼前——鄭和。  六百多年前,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他的到來深深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 穿越時空的文明交融 古城馬六甲裡的「唐人街」「圖集」
    1/15)馬六甲簡稱「甲州」,是馬來西亞十三個聯邦州之一,位於馬來西亞半島西邊,與森美蘭州和柔佛州毗連,面積1,720平方千米。是馬來西亞著名的旅遊城市。(5/15)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將中國絲綢、茶葉、瓷器等產品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這裡
  • 尋訪鄭和在馬六甲的遺蹟
    在紀念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鄭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陸的馬六甲市,尋訪他的足跡。     明朝重臣鄭和在東南亞被尊稱為三寶公,在古城馬六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雖年代已久遠,但他的遺蹟仍隨處可尋。位於古城南部的三寶公廟,掩映在高大蔥綠的熱帶喬木之中。
  • 李克強偕夫人到訪馬六甲 為何專程拜訪鄭和文化館?
    馬來西亞當地時間22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結束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一個多小時後,即驅車前往馬六甲州訪問,李總理夫人程虹陪同訪問。馬六甲州同中國淵源深厚。中國古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駐節馬六甲,在當地留下許多友好交往的歷史遺蹟和動人佳話。李克強一行專門來到鄭和文化館參觀。
  • 馬六甲城的中國元素
    中國遊客在格勒邦海灘和老外合影。馬六甲城是一座令中國人青睞的城市--純淨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的熱帶叢林、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蹟,尤其是鄭和下西洋和三保山華人墳塋的故事,磁鐵般吸引了國內遊客參觀瞻仰。馬六甲的色彩交響曲  漫步在馬六甲城,無不感受到大自然之手在這裡塗抹下特別絢爛的色彩。每一絲光波都融入彩雲的脈絡,也讓大地亮堂生輝。
  • 世界文化遺址古城馬六甲:不再下跪的鄭和塑像
    拜裡米蘇拉的宮殿  2002年因「中國—馬來西亞」的國際課題研究走進了馬六甲城,筆者此後便成了這裡的常客。  馬六甲海峽位於東南亞大陸巽他陸架,與其南部的大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共同成為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通道,而處在東岸南部的則是馬來西亞現存最老的古城—馬六甲城,北距吉隆坡148千米,南距新加坡245千米,從地圖上看,恰好位於馬六甲海峽的「腰眼」處。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貴在行走 | 馬六甲城的中國元素(上)
    馬六甲城的中國元素(上)李貴平 文/圖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像兩隻巨大的手掌,一左一右捧護著馬六甲海峽這一汪翡翠般的海峽,位於「右手掌」西側的馬六甲城,是其「生命線」的起點。馬六甲城是一座令中國人青睞的城市——純淨的海灘、奇特的海島、原始的熱帶叢林、歷史悠久的文化遺蹟,尤其是鄭和下西洋和三保山華人墳塋的故事,磁鐵般吸引了國內遊客參觀瞻仰。漫步在馬六甲城,無不感受到大自然之手在這裡塗抹下特別絢爛的色彩。春陽將它的每一絲光波都融入彩雲的脈絡,也讓大地亮堂生輝。
  • 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三保山,又名中國山,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區東北部。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 探尋鄭和:馬六甲三寶山是如何被保護下來的?
    中新社馬六甲一月二十六日電題:馬六甲三寶山是如何保護下來的?  中新社記者韓勝寶  馬六甲是鄭和七下西洋五次訪問過的地方,這裡有一座三寶山,以「三寶太監」名號命名。春節期間,到此山三寶廟朝拜鄭和的華人絡繹不絕,廟裡的香火很旺。
  • 馬六甲見證鄭和的和平理念
    11月22日下午,正在馬六甲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專門參觀了鄭和文化館,並現場詮釋鄭和的「和」字代表了和平、和諧、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親仁善鄰的生動寫照。這一精當的祥解引起在場人士強烈共鳴。
  • 胡錦濤訪問馬六甲海峽 追憶鄭和下西洋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馬六甲,是馬來半島歷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駐節的地方,是馬來西亞擺脫西方殖民統治、宣布獨立的地方……當地人常說:「了解了馬六甲的歷史,就意味著了解了馬來西亞的歷史。」   歷史的回聲,伴隨著馬六甲海峽的濤聲。11月11日下午,正在對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胡錦濤來到馬六甲。
  • 到馬六甲尋訪鄭和足跡
    配合中國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從鄭和的家鄉、啟航之處至他曾經踏足的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鄭和熱。在馬來半島,如果要追尋鄭和的足跡,就非到古城馬六甲不可。馬來西亞歷史從馬六甲開始,馬六甲王朝曾經輝煌一時,鄭和7次下西洋,據說其中有6次到過馬六甲,這應該不出奇。
  • 亞洲文明新視野 | 在馬六甲感受鄭和印記
    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文/林昊 王大瑋)「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小城。」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中如此記載了鄭和船隊來到當時馬六甲王國的盛景。600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駐節馬六甲。鄭和下西洋讓馬六甲發展成萬國津梁。
  • 2019絲路萬裡行|馬來西亞必遊覽之——南洋小鎮馬六甲
    提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州,大家都不陌生。鄭和七次下西洋,六次都在這裡停靠。2008年,馬六甲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昔日熱鬧非凡的馬六甲現在是什麼樣子呢?跟隨我們2019絲路萬裡行媒體團一起去看看吧。
  • 馬來西亞行八:馬六甲是殖民歷史的見證地,中國城彰顯文化傳承
    說起馬來西亞,您可能只認為是個鄰近國家,新馬泰旅遊的馬來西亞嘛。但說到馬六甲海峽,您頭蓋骨深處一定會挖掘出學習過的硬性記憶。馬六甲的英文是Malacca,馬來文:Negeri Melaka,不知為何被馬來華人給翻譯成了馬六甲。
  • 馬六甲海峽遊記:尋覓鄭和遺蹟,看中國愛好和平的歷史見證
    我們幾個人從吉隆坡乘坐一輛麵包車,趕了3個多鐘頭的路程,去看馬六甲海峽,主要是想看看當年鄭和下西洋留下的一些遺蹟。馬六甲海峽岸邊有個馬六甲市,規模不大,但歷史很悠久。內陸有一條馬六甲河流入海峽,馬六甲市就位於馬六甲河與海峽的夾角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