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鄭和的故事 | 海上拓荒者——鄭和

2021-02-23 秦淮工會

自公元1405年起,明朝皇帝朱棣派鄭和率領兩萬八千餘人,兩百餘艘船隻七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航程萬餘裡,歷經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強了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繫,也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他的航行, 宣告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鄭和,原名馬和, 洪武四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州的一個穆斯林家庭。父親雖然英年早逝,卻依然在幼年馬和的心中留下「魁岸奇偉,凜凜可畏」的印象。洪武十四年年僅十歲的馬和被遠徵雲南的明軍擄走,身為宦後被送入朱棣燕王府,為其「藩邸舊臣」。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御賜其「鄭」姓以彰其戰功,稱「鄭和」,官至四品。自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 鄭和受朝廷派遣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遠及非洲東海岸,遍及爪哇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示中國富強,將我國古代航海事業推至頂峰,構成中華民族大航海史詩中的壯麗詩篇。

雲帆高張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伏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朱元璋稱帝後,蒙古人退出漠南,大明帝國延續著引領世界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十五世紀初「靖難之役」掀開了王朝新的一頁,朱棣登基伊始即將目光投向海外。到底是出於加強邊防的需要,還是尋找建文帝的政治考量,抑或「教化四夷」等,朱棣的動機我們已經無從探尋, 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充滿雄心與氣魄的皇帝正緩緩開創一番不朽的事業——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永樂三年六月己卯,江蘇太倉劉家港熱鬧非凡,沉寂多年的中國南方海岸驟然活躍起來。朱棣任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佔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從蘇州至福建,到佔城、爪哇、舊港,再至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柯枝、古裡等,歷經兩年的海上航行,鄭和最終在永樂五年九月安全回到中國,隨同他一起前來的還有各國派來朝貢的使者。

永樂五年十一月,鄭和二下西洋,沿同樣的路線由佔城、爪哇到達柯枝、古裡。永樂七年冬,鄭和率領船隊從劉家港起錨,第三次開始下西洋的旅程。他們由佔城出發經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柯枝,抵達古裡, 於永樂九年六月回國。永樂十一年冬,四下西洋,從爪哇到古裡,再向西北航行到達忽魯謨斯、天方等阿拉伯國家,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回國。永樂十五冬五下西洋,經泉州,訪佔城、爪哇,遠至東非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國,於永樂十七年七月返。永樂十九年秋冬,六下西洋,往榜葛剌,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於永樂二十年八月回國。宣德五年六月,宣宗朱瞻基再派花甲之年的鄭和七下西洋,返航中,鄭和於宣德八年四月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返回南京。「雲帆高張,晝夜星馳」,七下西洋,28年的春秋歲月,歷經30多個國家,從東海到紅海,從西太平洋到西印度洋,從東南亞、南亞到西亞、東非,兩百多艘大船,航程萬餘裡,鄭和率領的這隻龐大船隊標誌著一個古老民族從陸地邁向海洋的偉大探索。

協和萬邦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早於歐洲最早進行大航海的哥倫布87年。鄭和下西洋開展的官方「朝貢貿易」與歐洲探險家與航海大發現的海上「稱霸」目標迥然不同。無論是哥倫布,還是達伽馬,抑或麥哲倫,歐洲航海家的地理大發現及隨後的遠洋航海熱潮,無不以巨額財富和暴力為目標和手段,與探險、徵服和掠奪相連。

大明王朝幅員遼闊、國力強盛,既不需要在海外謀求土地,也不需要遠涉重洋尋找黃金。秉承「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的詔諭, 鄭和完成了一次次遠航,傳播了「以和為貴」「四海一家」的中華文明。下西洋期間,鄭和船隊滿載價值不菲、富有特色、門類齊全的中華寶物,作為商貿貨物和饋贈禮品:「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定窯白瓷,「紅釉呈乳濁色,勝似霞光雲彩」的鈞窯瓷器;名貴雅致、 絢麗多彩 的蘇州宋錦、成都蜀錦;各式金銀器物、木石工藝、冠帶袍服等。通過這種方式,各國親見中國器物之美,競相呈獻珍寶、珍禽、異獸,「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祿並獅子。卜剌哇國進千裡駱駝並鴕雞。」同時,鄭和船隊的軍容威儀、文明友善也給各國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各國紛紛遣使來朝,「或遣王叔、王弟捧金葉表文朝貢」。據載,永樂、宣德兩朝,亞非諸國共60餘國來朝貢訪問,永樂九年滿剌加國王率540餘人使團來訪,永樂十五年蘇祿國王率340人使團來訪,永樂二十一年東南亞、南亞、東非16國同時派遣1200人使團來華朝貢。萬國來朝,世界絕無僅有。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七次遠洋航行,開闢了貫通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直達航線,打通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的海上交流要道,建立了一條文明交流航線,使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至極盛並綿延至今。

歷史傳唱

「絲綢之路」,一個源於西漢、溝通東西方的交通大動脈既伴隨著中華朝代更替忽隱忽興,也隨著中華文明的崛起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人類文明地圖上。從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到600餘年前 鄭和七下西洋唱響中華民族海上絲綢之路的華麗樂章,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在陸海兩條絲綢之路上的對外交往綿延不絕。600餘年後,「一帶一路」再次重述中華民族的海洋戰略與和平外交方略於世界舞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號角再次唱響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和平發展、合作發展、開放包容、共享太平的發展觀和世界觀。海上絲綢之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串起連通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 。通過發揮海上絲綢之路 沿線各國資源優勢,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探尋經濟增長之道,開創地區新型合作,實現全球發展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拂去歷史的塵埃,磨卻時光的積垢。」600年後的今天,鄭和及其航海壯舉正粲然生輝而受到現實的青睞。在中國謀求和平崛起的今天,勤勞聰慧的中華兒女,善於從歷史中汲取養料和智慧,沿著祖先開拓的絲綢之路繼續高歌猛進,認真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立一個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來源:金陵鄭和紀念館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與他的寶船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明成祖朱棣為了褒獎他,敕建靜海寺。這座位於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廟,取名「靜海」,寓意為「四海平靜、天下太平」。趙志剛介紹,寶船模型是根據當年鄭和下西洋使用的主力船型設計的,它的長度是63米,寬度是13.8米,這樣的船最多可以裝兩千人。
  • 馬六甲見證鄭和的和平理念
    此前,《南洋商報》、《星洲日報》、《新海峽時報》、《星報》等馬來西亞主流媒體11月20日同時刊登李克強題為《歷史的航道、嶄新的坐標、揚起的風帆》的署名文章,1800字的份量用了接近1/5的篇幅詳細敘述鄭和與馬六甲的故事,耐人尋味。
  • 【走進東協】「混血古城」馬六甲:尋找「鄭和」故事 感受娘惹文化
    【走進東協】「混血古城」馬六甲:尋找「鄭和」故事 感受娘惹文化   說起馬來西亞,「馬六甲」是一個繞不開的地方,這個地處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的古老城市,可以說是整個馬來西亞歷史的開端,同時它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在那裡不僅有古老的鄭和傳說,多元文化的交融並蓄,更有共建「一帶一路」的新故事。
  • 鄭和「寶船」究竟有多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封建歷史幾千年的領先就是因為我們先進的農耕文明。這也讓封建王朝的統治者特別重視陸地開發,從而輕視對於海洋的探索。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航程最遠的遠洋航行。鄭和當時下西洋的最遠距離到達了非洲東部,隨行的大大小小的船隻達到240多艘,其中最大的船即「寶船」。
  • 鄭和七下西洋: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盛大的海上航行
    15世紀初海上遠徵的原因何在?人們就此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這到底是軍事還是外交遠徵?是揚國威的行為,還是僅僅旨在為皇宮供應豪華物與異國珍寶呢?很可能同時具備所有這些因素。我們最好是指出,此類活動不僅符合在洪武時代形成的計劃目標,而且從當時起就已為在海外地區的一場緊張外交活動作準備了。正是為了海上遠徵和建造一支遠海船隊,中國才於1391年在南京地區植下了五千多萬株樹。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繪製海圖●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航海綜合運用了天文、地理、海洋、氣象、水文及數學知識,選擇最佳時間出航,得以在大海中順利航行。鄭和在繼承前人航海經驗的基礎上,以多年船隊的遠航實踐為依據,精心繪製了一幅完備適用、能獨立指導航海的《鄭和航海圖》。鄭和船隊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鄭和航海圖》功不可沒。
  • 在印度尋找鄭和遺蹟
    然而,鄭和船隊在南印度的活動歷史卻不見蹤影,民間也沒有流傳「鄭和」或「三寶」的故事。惟有科欽海岸孤零零的「中國魚網」牽扯著謎一樣的歷史。這些「中國魚網」如同旗幡一樣吸引著我,讓我不懈地尋覓著鄭和船隊在印度西海岸留下的痕跡。經過4年多的艱難採訪調查,我終於有了出乎意料的收穫。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海峽全長約1080公裡,西北部最寬達370公裡,東南部最窄處只有37公裡,海峽水深25—113米,能通航20萬噸級巨輪,是連接溝通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之間的海上航道,現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隻通過該海峽。中國、日本,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均需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日本將馬六甲海峽稱為自己的「海上生命線」,中國進口石油的85%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運送。
  • 歐洲議會大廈裡開講「鄭和故事」
    歐洲議會歐中友好小組主席德瓦議員在致辭中表示,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充分說明,即便在中國航海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明代,中國也從未侵佔或殖民過任何國家。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崇尚和平和諧,從不主張擴張侵略。當今世界正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國再次成為創新發展的引領者與推動者。
  • 到馬六甲尋訪鄭和足跡
    配合中國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從鄭和的家鄉、啟航之處至他曾經踏足的南洋地區,掀起了一片鄭和熱。在馬來半島,如果要追尋鄭和的足跡,就非到古城馬六甲不可。馬來西亞歷史從馬六甲開始,馬六甲王朝曾經輝煌一時,鄭和7次下西洋,據說其中有6次到過馬六甲,這應該不出奇。
  • 大航海家鄭和到過東太平洋嗎?揭秘鄭和海嶺的發現與命名
    國際相關組織最新審議通過的海底地理實體命名中,我國提交的鄭和海嶺是格外醒目的一個。曾經率領國家船隊七下西洋的明代大航海家鄭和,到過鄭和海嶺所在的東太平洋嗎?位於大洋幾千米深處的鄭和海嶺是如何被發現的?又為何把這個海嶺命名為鄭和海嶺?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奉大明皇帝之命,帶領二百餘艘艦船、兩萬七千餘人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到達今天的東南亞各國、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非洲東海岸、紅海和波斯灣沿岸的阿拉伯和伊朗等幾十個國家。這次偉大的航行,促進了亞非歐三大洲的文明文化交流和貿易聯繫,把海上絲綢之路推向巔峰。
  • 新加坡大學生赴馬六甲尋覓鄭和足跡 探索明朝歷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15世紀上半葉,明朝航海家鄭和領導的200多艘船艦停駐於馬六甲海峽,龐大的船隊進入馬六甲進行外交活動,中國的強大實力展露無遺。如今,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生穿梭時空,回到600多年前見證這一段宏偉的歷史。  日前,約20名修讀明史課程的國大中文系學生在李焯然副教授的帶領下前往馬六甲古城尋找鄭和的史跡,探索明朝歷史。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東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初具雛形,商人們將華夏的特產通過海路一路販運到古印度,印度商人再接力販賣到地中海東岸地區,最後再由希臘、羅馬等地商人接力到地中海、大西洋沿海地區。
  • 福建泉州臺商投資區:鄭和百崎緣 絲路傳故事——紀新時代文明實踐...
    鄭和是我國偉大的航海家,七次下西洋,開闢了海絲之路,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次數最多、船隊人員最龐大的一次壯舉,比義大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八十七年。此舉更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貿易和友好往來,展示了中華民族文明古國風彩,使許多國家元首或使臣前來中國訪問、進貢,其歷史意義深遠。
  • 鄭和到底是什麼人,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麼?
    鄭和之所以能漂洋過海的下西洋,顯然不是鄭和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而是當時的一國之君所決定的。當時的皇帝叫明成祖朱棣。大家都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他把自己的郎子野心付諸於實際行動中,硬是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回了皇位。
  • 南京冷門景點,和鄭和下西洋有關,不需要門票錢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南京很多景點都是依託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吸引廣大遊客的。如果在南京旅遊的時候去夫子廟、中山陵一代的話,你會發現遊客絡繹不絕,這些景點是去南京旅遊的大部分人會選擇的地方。但是在南京,還有很多幾乎沒人知道的歷史景點,這些景點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還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 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 通訊:在印尼尋找「鄭和」 探海精神鼓舞后人
    中新社印尼泗水7月30日電 題:在印尼尋找「鄭和」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張茜翼  趁著休假,祖籍福建的祥榮一家來到印尼泗水三保廟。這間建於17世紀末的中式廟宇,據說因供奉著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的船隊遺留的桅杆,頗負盛名。  祥榮一家是「四世同堂」,他們對於鄭和各有看法。
  • 【鄭和研究】從越南史料看鄭和下西洋與佔城的關係
    但在越南浩如煙海的漢籍史料中至今還沒 有發現過任何關於鄭和訪問佔城的記載;越南的 歷史學家也從來不承認這一歷史事實。其原因 撲朔離迷,令人不解。為此筆者試圖通過對越南 現存中文漢籍史料的梳理,爭取從另外一個角 度,對鄭和下西洋與佔城的歷史背景做一些粗淺 的分析,尤其對越南史料中為何沒有這段歷史的 記載提出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