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到底是什麼人,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麼?

2020-12-11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鄭和之所以能漂洋過海的下西洋,顯然不是鄭和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而是當時的一國之君所決定的。

當時的皇帝叫明成祖朱棣。大家都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他把自己的郎子野心付諸於實際行動中,硬是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回了皇位。明成祖當了皇帝後,為了鞏固皇權,恢復了朱元璋所創建的錦衣衛組織(朱元璋晚年因幡然醒悟錦衣衛殺人太多而取締了錦衣衛組織)。

其實,明成祖付於錦衣衛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職責就是找人,找哪個人——建文帝。要知道,在靖難之亂時,明成祖攻入了國都應天(今南京),但建文帝火燒皇宮,竟然失蹤了。為了找到建文帝,明成帝對錦衣衛發布命令: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但錦衣衛把整個中華大地的地表層幾乎都掀了個遍,仍然一無所獲。為此,明成祖整天茶不思飯不想,思考著建文帝去哪兒了這個問題,畢竟心狠手辣的他覺得斬草不除根,將來究竟是大患,說不定哪天建文帝就以皇帝的身份,號召那些忠誠於他的軍民來討伐自己呢?

就在這個時候,有傳聞說建文帝已經逃到海外去了。於是,明成祖決定擴大搜索範圍,派人去海外去尋找和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派誰去呢?明成祖經過慎重思考,把目光停留在了鄭和身上。

鄭和原本姓馬,小名叫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是屬於不折不扣的少數民族——回族,他們的信仰是西方的伊斯蘭教。當年開國皇帝明太祖率大軍徵討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梁王時,只有十來歲的鄭和被明太祖一眼相中,把他帶回了宮中,後來燕王朱棣無意中見了鄭和,對他很是喜歡,明太宗便順水推舟送給了朱棣做侍童。

在朱棣的培養下,鄭和長大成人後,搖身一變,由孤兒變成了「高富帥」。高當然是指他長的身材高大,很是結實;富當然是他有朱棣這個「義父」做靠山,自然富的流油;帥那就是英俊瀟灑,玉樹臨風。同時,他還是不折不扣的「白骨精」。白當然是在朝廷中他的地位很特殊,遠勝於現代職場中的「白領」;骨當然是指他頗有才華,是做事的骨幹;精當然是他為人聰明伶俐,做事精明能幹。這個在「靖難之役」中就可證明,鄭和當時以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立下了大功。為此,朱棣很是高興,提拔他當了「大內總管」(掌管內宮太監的首領)。

能文能武,且忠於自己的鄭和成為明成祖這次派遣遠航的最佳人選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就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是什麼原因讓鄭和7次下西洋?難道真是為了宣揚國威嗎?
    那麼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耗費巨資讓鄭和下西洋呢?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揭秘這一段歷史!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官面上有兩個主要的目的,一是向海外蠻夷宣揚明朝天朝上國的國威,二是和中亞各國商談軍事合作,包抄蒙元帖木爾帝國。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探秘那些難解的未知事件
    奇在爆炸的毫無徵兆,其次波及範圍非常大,完全不符合明朝當時應有的科技,最最奇的是死去的人都是未著寸縷。可以說是相當獵奇的一段歷史。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卻跟這三件無解之謎無關,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跟第一件未解之謎有莫大關聯,那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帝國開創者穆罕默德在七世紀初創立,起源於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1405年7月11日,鄭和始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雲南昆陽人,他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其率船隊七下「西洋」,先後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亞的蒙巴薩港)。這七下西洋,又都做了些什麼?目的又是什麼?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遍訪三十國●鄭和下西洋遍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舊港國記載:「昔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全家逃居此地,充為頭目,甚是豪強,凡有經過客船,輒便劫奪財物。永樂五年間,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宗寶船到此。有施進卿,亦廣東人,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就賜施進卿冠帶,歸舊港為大頭目,以主其地。」
  • 明朝:鄭和下西洋如何跟那些國家交流的呢?使用的什麼語言?
    大家好,今天小編分享的是鄭和下西洋當時是如何跟那些國家交流的呢?使用的什麼語言?大家一起來討論下。早期阿拉伯文化並沒有對外輸出的能力,阿拉伯在徵服薩珊波斯後,其文化和政治制度受到了波斯極其強烈的影響,實際上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就是起家于波斯的。
  • 鄭和下西洋為中國帶來了什麼,為何最後停止了,至今成謎
    後來朱棣為鞏固自己統治,更是把一代大儒方孝孺殺掉,這就讓朱棣徹底在讀書人當中失去形象。讀書人都嫌棄永樂朝,懷念建文朝。所以,朱棣為扳回自己形象,就進行鄭和下西洋行動,想要宣傳一下自己統治下明朝的光輝。雖然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學界有很多說法。有的人說朱棣是想找一找失蹤的建文帝,有人說朱棣是想打擊海上的張士誠勢力,有的說朱棣是想消滅帖木兒帝國。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當鄭和船隊停靠在馬六甲港口時,拜裡迷蘇丹看著那些從未見過的大船和威風凜凜的大明軍隊,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震撼,他不斷向鄭和表達對永樂皇帝和大明的尊敬,希望成為大明的藩屬國。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特地給拜裡迷蘇丹帶去了永樂皇帝的敕封詔書,永樂皇帝封拜裡迷蘇丹以王爵,讓馬六甲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西亞古代典籍《馬來紀年》記載,滿刺加(馬六甲)王國的開國君主是拜裡米蘇刺。拜裡米蘇刺原是淡馬錫(今新加坡)王國的國王,被暹羅(今泰國)兵馬追殺,渡過柔佛海峽北逃,於1402年落腳於一個海邊的小漁村。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異獸呈現: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七次「麒麟貢」 鄭和下西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共計三次,即永樂三年(1405)六月至永樂五年(1407)七月、永樂五年(1407)十二月至永樂七年(1409)八月、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主要是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作為大航海時代前奏的鄭和下西洋  從1405年開始,明政府想重建與南洋的朝貢關係,決定派遣宦官鄭和、王景弘等率領船隊數次下西洋,與亞非各國建立起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鄭和原姓馬,名和,雲南昆陽州人,據說在家排行第三,字三保。世奉伊斯蘭教,祖父和父親曾赴麥加朝聖,幼年就耳聞奇聞逸事。
  • 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為的是什麼?朱棣死後,他的結局如何
    可憐朱允炆能力稍遜,左右親信之人又非能臣,齊泰、黃湜不過兩個急於立功之輩,李景隆更是難堪重任,乃至於他雖然佔據了絕對優勢,卻也將一手好牌打爛,稀裡糊塗地輸給了朱棣。 李景隆之流更是無恥至極,眼看朱棣打到南京來了,竟然跑去給朱棣開城門,朱允炆用這樣的人焉有不敗之理。
  • 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與他的寶船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明成祖朱棣為了褒獎他,敕建靜海寺。這座位於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廟,取名「靜海」,寓意為「四海平靜、天下太平」。靜海寺曾經珍藏和栽種過鄭和所帶回的大量珍寶和珍稀植物,晚年的鄭和還在這裡居住過。
  • 【鄭和研究】從越南史料看鄭和下西洋與佔城的關係
    但在越南浩如煙海的漢籍史料中至今還沒 有發現過任何關於鄭和訪問佔城的記載;越南的 歷史學家也從來不承認這一歷史事實。其原因 撲朔離迷,令人不解。為此筆者試圖通過對越南 現存中文漢籍史料的梳理,爭取從另外一個角 度,對鄭和下西洋與佔城的歷史背景做一些粗淺 的分析,尤其對越南史料中為何沒有這段歷史的 記載提出新的思考。
  • 揭秘鄭和曾七次下西洋,為何沒有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舉世震驚,而且他航海時的裝備簡單,又比鄭和航海的時間晚了八九十年,可是為什麼不是鄭和先發現新大陸呢?1405年,明成祖就派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兩萬多人,從江蘇出發,開始遠洋,這時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 當初鄭和下西洋帶回一「麒麟」,如今畫像公開,看後讓人哭笑不得
    該文字是記載當初鄭和下西洋的故事,鄭和下西洋更是對我國有深重影響。不僅如此,對於這件事也有很多相關的描述,例如當初鄭和下西洋曾經帶回來一個麒麟。麒麟一直在我國被稱為神獸,因此如果鄭和真的帶回來麒麟。一定會引起當朝統治者的重視,不過那時鄭和帶來的麒麟畫像被公開之後,大家看到之後都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