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鄭和7次下西洋?難道真是為了宣揚國威嗎?

2020-12-11 曼珠沙華是一種花

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結束,「三寶太監」鄭和在為期28年的時間裡,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沿海南下一共進行了七次下西洋。在這七次下西洋中船隊遠航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先後造訪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古代的航海事業貢獻巨大。那麼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耗費巨資讓鄭和下西洋呢?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揭秘這一段歷史!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官面上有兩個主要的目的,一是向海外蠻夷宣揚明朝天朝上國的國威,二是和中亞各國商談軍事合作,包抄蒙元帖木爾帝國。但是他在暗地裡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目的,那就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這個目的對於明成祖朱棣至關重要,以至於讓鄭和七次下西洋也要達到這個目的。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這場事變之後朱允炆在放了一把火之後不知所蹤,朱棣以「謀逆」罪抓捕了幾十個前朝舊臣,依然沒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這件事像一根刺一樣讓朱棣寢食難安,畢竟他的皇位是篡權得來的,名不正則言不順,他派遣皇家密探錦衣衛像網一樣灑向全國,到處找尋朱允炆的下落。後來朱棣得到消息說朱允炆已遠遁海外,就緊急派人出使蘇門答臘和爪哇,但是茫茫人海中找一個人如同大海撈針,於是就有了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之舉。那麼為什麼不選別人而選擇鄭和呢?

鄭和下西洋船隊

一是鄭和聰明伶俐非常好學自幼就就博覽群書,學識非常淵博;二是鄭和精通兵法戰陣,在當初朱棣起兵靖難時,鄭和曾率領幾萬大軍策應朱棣並且戰功赫赫。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有傳言說在朱棣信任的人裡面能獨當一面又見過朱允炆的只有鄭和,所以鄭和就是下西洋的唯一人選。

鄭和下西洋船隊

總之,不管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鄭和下西洋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一次航海活動。他在宣揚明朝強大國力的同時,也對發展中國與沿海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友好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焦點

  • 有人說明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真是這樣嗎?真相如何?
    鄭和下西洋主要的目的並不是尋找所謂的建文帝,不過是順帶著的一個小任務而已。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大明的國威,同時開展海上貿易。因為明成祖朱棣畢竟是靠武力推翻朱允炆才取得的天下,很多地方的人都不服他的統治,對他的統治有著很大的異議,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比朱允炆差,也為了展示自己治理下的大明的繁盛,派遣鄭和下西洋,在所經過的地方宣揚大明的威嚴和強盛,同時也利用這個機會加強和各地區國家的交流,獲取經濟利益和奢侈品運回國來,滿足皇帝獵奇的心理,也向周邊的國家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強大,所以明成祖在位期間願意花費重金造船派遣最信任的太監鄭和下西洋
  • 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為的是什麼?朱棣死後,他的結局如何
    只可惜,鄭和此次下西洋雖說宣揚了明朝國威,可是卻沒有找到朱允炆的蹤跡,這是朱棣最為遺憾的地方。 所以,鄭和回到南京休整不久即再次揚帆西下,仍然還是一邊宣揚明朝國威,一邊暗中探訪朱允炆之蹤跡。 此後又於永樂七年、十年、十四年和十九年率船隊下西洋,只可惜,終無所獲。
  • 鄭和下西洋帶回了中國人尋找千年的瑞獸麒麟
    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這二十幾年間 ,鄭和在強大的國力與技術支持下先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地區。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一種是為了外交宣揚大明國威。但其不管是那種目的,對於外國來講帶去的都是和平與友好,而不是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與擴張。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但朱棣為何要派鄭和下西洋呢? ,但不能明說,於是朱棣命鄭和打著「宣揚大明國威,加強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的旗號率領船隊下西洋,公元1405年,鄭和率領船隊,總共278000人從南京出發,在東南亞登陸,幫助各地平定叛亂,還抓獲的海盜頭子平定海上大患,將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帶到海外各地,讓海外國家對明朝充滿嚮往,鄭和下西洋好像開了掛,先後歷時28年,七次下西洋,雖然沒能找到建文帝,但卻宣揚了大明國威,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經歷了三代皇帝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下西洋,沒找到建文帝卻帶回異獸「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明朝成祖時代,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7次下西洋,航線集中於「東南亞-東非」一帶,事跡廣為人知,但是,鄭和航隊在下西洋途中都幹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少有人能講出個大概。據了解,鄭和航隊有62艘大船,有船員27800人,其中最大的「寶船」長達135米,排水量2萬噸,甲板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 鄭和下西洋都幹了什麼?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尋找麒麟,扶持海盜
    說起鄭和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我國明代時期的航海家、外交家。歷史書上也曾提到了其下西洋的事跡,並且這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知識考點,經常出現在考試試題中......雖然名字耳熟能詳,但其實在鄭和下西洋的途中,發生過許多趣事,這也是歷史課本上並沒有詳細記載的,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
  • 印度洋撈出石碑,上面有3種文字,專家憑此道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其中要說朱棣做過最有成就的事情,那便是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起到了宣揚明朝威望的作用,也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朱棣為何派鄭和下西洋,世人對此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朱棣是借下西洋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後來,印度洋撈出石碑,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才真正的顯露。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探秘那些難解的未知事件
    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卻跟這三件無解之謎無關,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跟第一件未解之謎有莫大關聯,那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1405年7月11日,鄭和始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雲南昆陽人,他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其率船隊七下「西洋」,先後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亞的蒙巴薩港)。這七下西洋,又都做了些什麼?目的又是什麼?
  • 鄭和到底是什麼人,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麼?
    鄭和之所以能漂洋過海的下西洋,顯然不是鄭和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而是當時的一國之君所決定的。當時的皇帝叫明成祖朱棣。大家都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本來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他把自己的郎子野心付諸於實際行動中,硬是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回了皇位。
  • 鄭和下西洋航行的寶船到底有多大,真的堪比現代航母嗎
    明永樂皇帝,為了彰顯大明帝國的國威,派遣心腹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中國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顯示了中國明朝初期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快繼續出海,第二次下西洋到達了佔城、爪哇、暹羅、印度西南端等地,於1409年回國,此次專門到錫蘭對佛寺布施,捐贈珠寶金銀,供養佛陀。第三次1409年出發,到達越南、馬來西亞等國。
  • 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世界第一,這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巔峰
    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世界第一,這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巔峰【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一個國家的領地不僅包括陸地,還包括了領海。但其實,在明朝成立的一百年裡,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技術是十分牛的,而這些技術就體現在由明成祖發起,由鄭和領導的七次下西洋。由於朱棣的皇位並不是通過正常程序得到的,有些大臣不太服氣,他急需幹出一些成績來提升自己的威望。但這個時期天下太平,在陸地上百姓有吃有穿,北邊的少數民族也不敢犯渾,沒有可以做出成績的地方。
  • 鄭和下西洋時跟一個國家打了一仗,還把國王擄回了明朝
    公元1405年,鄭和開始了七次下南洋之旅,這個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宦官,從此以一種十分另類的方式彪炳史冊如今,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眾說紛紜,其實無論是何目的,至少在宣揚國威上鄭和做得十分成功,而著名的錫蘭山之戰更是替大明王朝大大的長臉,好好教訓了膽敢挑釁大國權威之輩。錫蘭山國就是今天的斯裡蘭卡,地處印度半島南端,橫亙在印度洋北側,是今天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之間的交通要道。在大航海時代,錫蘭山國作為中轉和貿易的交匯點,在列國之間扮演了重要作用。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這一切,都是為了等待鄭和船隊的到來。 根據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時,帶的翻譯官馬歡,也是回民,馬歡精通波斯語、阿拉伯語,在鄭和團隊中身兼兩職,既為外事翻譯,又負責傳播中華文化。馬歡至少參加了七次下西洋時的三次。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你知道嗎?大明軍事實力很強大,很強很強。當初,清朝無數次在海上戰敗,海軍敗了一次又一次,籤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而大明,有著當時最厲害的海軍,實力世界第一。根據歷史記載,明朝有著一支戰艦達三千四百艘的強大海軍,不管是數量還是實力都是世界第一。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鄭和後面的五次下西洋是每次必到馬六甲國一趟,保證了馬六甲國的發展秩序,讓馬六甲日益繁榮,馬六甲國王為表親善和謝意,也多番親自到明朝都城朝覲大明皇帝。
  • 鄭和在馬六甲建了一口井,600多年裡被4個國家爭奪,其中有何緣由
    ——《鄭和》鄭和下西洋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傳說中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為了尋找當時不見蹤跡的建文皇帝,二是為了完成朱棣要宣揚明朝的國威的任務,三是為了擴展朝貢貿易。這是現代人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種種猜測,而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並且這件事情在對後世的影響上也較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