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2021-01-20 小妹看野史

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兵攻入大明首都北京城,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帝自縊,大明滅亡。

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自縊,大明王朝一共歷經276年。

時間雖不長,但大明是一個璀璨的王朝,給世人留下無數瑰寶和文明。

你知道嗎?

大明軍事實力很強大,很強很強。

當初,清朝無數次在海上戰敗,海軍敗了一次又一次,籤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而大明,有著當時最厲害的海軍,實力世界第一。

根據歷史記載,明朝有著一支戰艦達三千四百艘的強大海軍,不管是數量還是實力都是世界第一。

眾所周知,在明朝永樂帝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僅是因為鄭和本人優秀,最重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明朝有著世界上最厲害的海軍。

假如明朝的海軍不強大,鄭和能順利七下西洋嗎?能讓周圍小國家臣服明朝?能促成萬國來朝的盛大場面?

不,絕對不能。

明朝的海軍在每一年的春天和夏天,都會進行大規模的巡航。

巡航不僅僅向周圍小國展示了明朝海軍的軍事實力,讓別的國家不敢侵犯大明,還不斷宣揚了國威,讓明朝的海軍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

當然,明朝的海軍除了巡航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維持海上秩序。

因此,明朝的海軍也被稱為——東亞警察。

在那個時候,海盜很流行,他們殺燒搶掠,無惡不作,給沿海的老百姓造成了極大困難和危險。

而就在這個時候,明朝的海軍出現了,他們打擊海盜,維持秩序,還老百姓一個盛世。

在公元1373年和1374年的時候,明朝海軍曾兩次追擊日本海盜,一直到琉球島,將日本海盜一網打盡。

公元1409年,明朝海軍又在北部將越南海盜擊敗,再一次保護了明朝人民的海上安全和權力,更是維護了周邊小國家的海上安全。

相關焦點

  • 鄭和七下西洋概況
    七下西洋明成祖時期,為了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影響,同時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1405年7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62艘大船組成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號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剌加(馬六甲)、錫蘭(斯裡蘭卡)、古裡等國家。
  • 鄭和七下西洋,那些不為更多人知道的事
    自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8年),宦官鄭和曾七下西洋。每次都有260來艘海船以及27000多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共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及地區,加深了我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
  • 太倉瀏河,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
    ,先後七次從劉家港起錨下西洋,號稱「天下第一碼頭」。鄭和公園:鄭和(1371年~1433年),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 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 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 (今河北任丘 北)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程鄭和,太倉鄭和公園,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
  • 鄭和七下西洋的幕後功臣——福船
    十五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曾經七下西洋,航線划過亞洲到達非洲,堪稱人類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然而或許你不知道,鄭和的航海偉業離不開一個「寶物」的加持,他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遠航船隻——福船。東漢時期「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於是夷通,至今遂為常路」。此時的福州已成為海上重要交通樞紐。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是一種尖底木質帆船,與廣船、沙船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古船。作為主要航行於浙江南部、福建及廣東東部一帶洋面的海洋木帆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具有底尖、上闊、首昂口張、尾部高聳的船型特點,且有多層底板、水密隔艙的設計。
  • 鄭和七下西洋: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盛大的海上航行
    正是為了海上遠徵和建造一支遠海船隊,中國才於1391年在南京地區植下了五千多萬株樹。從其開國時代起,明代的中國就開始吸引外國使節。東亞所有國家的使節都蒞臨北京,例如1369年是來自高麗、日本、越南、佔婆的使節,1371年是來自柬埔寨和暹羅的使節,1370和1390年是來自馬來半島諸王國、甚至來自科羅曼德爾(裸人國,馬八兒)的使節。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萬明 | 馬六甲海峽崛起的歷史邏輯——鄭和七下西洋七至滿剌加考實
    在中國明朝,親歷下西洋的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番國記》,和《鄭和航海圖》皆稱「滿剌加」,《東西洋考》稱「麻六甲」。滿剌加的含義,有兩種解釋。據《馬來紀年》記載:當羅�^斯幹陀沙(拜裡迷蘇剌)在一棵濃蔭廣被的大樹下休息時,發現他的獵狗追趕鼠鹿,反而獵狗被打跌到水裡,他不禁大悅道:「這是一塊好地方,就是鼠鹿也極為勇敢,我們就在這裡造一座城吧」。
  • 明朝的軍事實力有多恐怖?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海船碾壓哥倫布
    為了士兵們能更準地使用火銃,幾乎每天都在練習發射,可以這麼說,明朝的火銃營就是用錢燒出來的。這樣長時間下來,明朝的軍隊戰鬥力快速增長。當時全世界的人口大約有四億,而一個明朝便有大約八千萬人,妥妥的世界第一強國。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由於馬三保聰明伶俐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後來將其送到第四子燕王朱棣身邊當差,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孫建文帝繼位,身為皇叔的燕王朱棣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奪位之爭,史稱「靖難之役」,馬三保在幫助燕王奪位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燕王十分器重他,賜姓為「鄭」,這就是鄭和名字的來歷!
  •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鄭和七下西洋之謎,不是找寶藏而找他
    鄭和世稱三保太監,是我國明朝初期偉大的航海家。曾率領一支來自大明王朝、由200多艘船隻和兩萬七八千人組成的巨大船隊,以當時各國航海者無法想像的恢弘氣勢,打通了東西方的海上航線。然而,那些航海的過程卻顯得撲朔迷離:鄭和是誰,他如何就成為了創造人類海上奇蹟的英雄?鄭和為什麼要七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 唐朝只用一萬海軍就消滅五萬日本海軍,為什麼明朝海軍就不行?
    唐朝只用一萬海軍就消滅五萬日本海軍,為什麼明朝海軍就不行?你有沒有那種感覺,就是中國的水師的戰鬥力越來越差,到了清朝乾脆就已經被鐵甲艦給打服了,不得不走上一條在後面苦苦追趕的路,事實上,在唐朝的時候我們的水師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為什麼到了明朝清朝的水師實力就大幅度下滑了呢?唐朝進攻高句麗,可以出動十萬海軍,甚至打到日本,佔領了日本一部分,日本都沒辦法。到了明朝,打遼東女真,甚至沒有海軍?
  • 鄭和:一望無際的大海,阻擋不了你探索的步伐,七下西洋終成回憶
    相信每當大家聊到明史,很多人都會想到鄭和下西洋。在那個朝代,中國的航海業已經非常發達,而且治國思想,海洋政策等都非常開明,這種種因素,鑄就了這家喻戶曉的鄭和七下西洋。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航海行動,對國家的形象及發展前景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三寶大人」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實現幼時夢想
    鄭和的父親是個具有頑強意志的人,他迎難而上,在經歷過種種磨難之後終於到達麥加。沿途的驚險環生和異國情調,給年幼的鄭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新奇事物,像磁鐵般吸引住他,使他從小就立下了遠航朝聖的誓願。他經常幻想自己也能有這樣一天,跳出狹小的生活牢籠到廣闊的新天地去。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明朝官方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國正在成為東方世界一個有力的符號,不僅展示了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圈與亞洲各國,以及非洲若干國家交往的宏大場面,也為這個世界即將被充分探索和透徹了解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 追尋鄭和「七下西洋」!他們的蹤跡永遠留在這片海!
    追尋鄭和「七下西洋」!他們的蹤跡永遠留在這片海!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經南海,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當時史上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
  • 露梁海戰,明朝海軍終於復活,卻也是其最後的輝煌
    說起明朝海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只有鄭和下西洋,那時候的明朝,繁榮強盛,萬國來朝,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將大明的威風名揚海外,不過後來,大明國力衰退,海防荒廢,海軍的樣子只能用慘澹來形容,當時來訪的葡萄牙人還說:一艘歐洲戰船可敵50艘明朝戰船。
  • 明朝4大世界第一,每個都讓人震撼不已,心生敬佩!
    就像是明朝,明朝在大家眼中,可能就是一個宦官當政,朝政混亂的朝代。在明後期還實行了海禁政策,禁止了商品的對外貿易。所以大家對於明朝的印象可能也有一些不好。但大夥是否知道,在明朝,有震驚了世界的幾大世界第一的成就,樁樁件件都會讓人覺得自豪,這些事件一定能讓你對明朝的印象改觀。第一個世界第一:人口總量世界第一。
  • 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 船隊是否到過澳洲、美洲?
    隨行的馬歡、費信、鞏珍所寫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以及《鄭和航海圖》,都有比較明確的記錄,除了東南亞的近鄰,就是印度洋、阿拉伯、東非各國,諸如越南、柬埔寨、泰國、汶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裡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國、印度、伊朗、葉門、沙烏地阿拉伯、索馬利亞、肯亞等國。這是以往人們的共識。近些年來,情況有了變化。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中國海軍「鄭和」號到訪印尼甲板招待會在雅加達碼頭舉行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攝   中新社雅加達11月7日電 (記者 顧時宏)7日晚的印尼雅加達丹蓉布洛港碼頭,晚風習習,軍樂嘹亮,日前到訪印尼的中國海軍「鄭和」號舉行隆重的甲板招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