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長江口南岸,與崇明島隔江相望,沿南北高架,經薀川路一路向北就進入太倉境內,瀏河,古稱劉家港,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為江蘇省最大的漁業基地,歷史上為江南地區出海要津,元朝海上漕運新航線起點,古代對外貿易重要港口,永樂元年(1403年)開港,享有「六國碼頭」之譽,明代航海家鄭和統領大明船隊,先後七次從劉家港起錨下西洋,號稱「天下第一碼頭」。
鄭和公園:鄭和(1371年~1433年),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 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 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 (今河北任丘 北)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程鄭和,太倉鄭和公園,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1405年至1433年,鄭和受明成祖朱棣之命,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 太倉市瀏河鎮),七下西洋,率海船200多艘、人員2.7萬多,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進入鄭和公園,首先是揚帆大道,其兩側的景觀燈柱均裝飾有鄭和下西洋的浮雕圖案,揚帆大道的盡頭為中央景觀廣場,建有濱水舞臺和大型看臺,湖中有音樂噴泉,湖的對岸有鄭和銅像和鄭和寶船,公園很大,沿河南行,便是異域風情區,異域風情區選擇了鄭和下西洋途經的七個國家和地區的標誌性建築,從異域風情區回到湖的南岸,便是鄭和紀念館,鄭和紀念館,以圖片和實物等史料,展現鄭和不平凡的生平和偉大的航海業績,湖的西岸,停靠有仿製的鄭和寶船,站在寶船上,可以看到高聳的鄭和銅像和鄭和紀念館。
瀏河古鎮:總面積16.9公頃,整合歷史建築~河道街巷~旅遊街區,打造以航海文化、鄭和文化和漁文化為特色的江南古港風情老鎮,整個古鎮河街相依、縱橫有序,古鎮位於瀂漕塘兩岸,東邊為中心街,西側為河西街,由北而南有明德橋、永安 橋、茹經橋、中津橋和水帶橋相連通,另有老浮橋連接鎮的南北,從北入口進入古鎮,首先看到的是瀏河歷史文化長廊,展現瀏河的歷史、風土人情和傑出人物,河西街上分布有範公井、婁東米酒文化館、範公亭,以及瀏河老照片陳列館。
位於新東街的天妃宮,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元至正二年(1342年)重建於現址,為元代四大媽祖廟之一(另三大媽祖廟分別是湄洲媽祖廟、 泉州天后宮和天津天后宮),因此為江南地區最古老、最負盛名、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媽祖廟。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從劉家港啟航前,必先在此進香祈佑,並在此親立「通番事跡碑」。
閱兵臺:位於南江灘路,抗金名將韓世忠駐軍時所築,閱兵臺所在地是太倉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時,倭寇常從這裡登岸侵擾,當地軍民與倭寇多次進行英勇戰鬥,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跡,閱兵臺內存有乾隆二十二年《重修閱兵臺記》碑,為重要的歷史見證。
江灘溼地公園:位於北江灘路,佔地面積30公頃,利用原有的河道打造景觀帶,並用一條架空步道縱貫江岸,是一個具有綜合功能和生態景觀效果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