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概況

2020-12-16 治國評天下

七下西洋

明成祖時期,為了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影響,同時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和山東德州。

1405年7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62艘大船組成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號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剌加(馬六甲)、錫蘭(斯裡蘭卡)、古裡等國家。1407年10月2日,鄭和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正月,明成祖命工部造寶船四十八艘。1407年10月13號,命太監鄭和、王景弘,王貴通等出使古裡、滿剌加、蘇門答臘、阿魯、加異勒、爪哇、暹(xiān)羅(泰國)、佔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蘭、南巫裡、甘巴裡等國,賜其國王錦綺(qǐ)紗羅,1409年夏,回國。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明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瀏家港啟航。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賊兵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1411年7月6號,鄭和回國獻亞烈苦奈兒與永樂帝,朝臣齊奏誅殺,永樂帝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釋放亞烈苦奈兒和妻子,給予衣食,命禮部商議,選其國人中賢者為王。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明成祖命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齣發,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東非麻林迪(肯亞),1415年8月12號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長頸鹿)。

第五次下西洋。船隊1417年6月出發,護送古裡、爪哇、滿剌加、佔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裡、卜剌哇、蘇門答臘、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爾進貢長角馬(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羚羊?)、獅子。卜剌哇進貢千裡駱駝、鴕雞(鴕鳥)。爪哇、古裡(印度半島西南海岸)進貢麾裡羔獸。1419年8月8號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鄭和船隊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中道返回,1422年9月回國。

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1月,鄭和奉明宣宗命,率領二萬七千餘官兵,寶船61艘,南京下關啟航。鄭和在返航途中,於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埋葬於古裡,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1433年7月,返回南京。

七下西洋,開闊了明朝人的眼界,增進了對外交往,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由於船隊規模太大,成本很高,也由於不是商業性的航行,沒有掠奪等行為,這導致獲利不多,難以擁有持久下西洋的動力,都城遷往北京,也帶來了與西洋各國交往的不便,這些因素都帶來了明朝下西洋行為的終結。

如果明朝政府採取資助船隊的策略,而不是全管,招募有航海知識或願意冒險的傑出人才,讓其自行招募水手,率領小規模的船隊,像葡萄牙或西班牙做的那樣,並給予更多的商業目的,讓其擁有較大的自由度,也許就可以實現明朝遠洋航海的持久化(市場化)。明朝的鄭和船隊是完全的國有企業運行模式,生命力自然不如葡萄牙或西班牙派出的政府贊助的民營企業運行模式的船隊。

鄭和船隊的主要路線,最遠到達了非洲之角或紅海區域。

相關焦點

  • 太倉瀏河,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
    鄭和公園:鄭和(1371年~1433年),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 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 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 (今河北任丘 北)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程鄭和,太倉鄭和公園,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
  • 鄭和七下西洋的幕後功臣——福船
    十五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曾經七下西洋,航線划過亞洲到達非洲,堪稱人類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然而或許你不知道,鄭和的航海偉業離不開一個「寶物」的加持,他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遠航船隻——福船。東漢時期「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於是夷通,至今遂為常路」。此時的福州已成為海上重要交通樞紐。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是一種尖底木質帆船,與廣船、沙船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古船。作為主要航行於浙江南部、福建及廣東東部一帶洋面的海洋木帆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具有底尖、上闊、首昂口張、尾部高聳的船型特點,且有多層底板、水密隔艙的設計。
  • 萬明 | 馬六甲海峽崛起的歷史邏輯——鄭和七下西洋七至滿剌加考實
    在中國明朝,親歷下西洋的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番國記》,和《鄭和航海圖》皆稱「滿剌加」,《東西洋考》稱「麻六甲」。滿剌加的含義,有兩種解釋。據《馬來紀年》記載:當羅�^斯幹陀沙(拜裡迷蘇剌)在一棵濃蔭廣被的大樹下休息時,發現他的獵狗追趕鼠鹿,反而獵狗被打跌到水裡,他不禁大悅道:「這是一塊好地方,就是鼠鹿也極為勇敢,我們就在這裡造一座城吧」。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由於馬三保聰明伶俐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後來將其送到第四子燕王朱棣身邊當差,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孫建文帝繼位,身為皇叔的燕王朱棣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奪位之爭,史稱「靖難之役」,馬三保在幫助燕王奪位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燕王十分器重他,賜姓為「鄭」,這就是鄭和名字的來歷!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眾所周知,在明朝永樂帝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僅是因為鄭和本人優秀,最重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明朝有著世界上最厲害的海軍。假如明朝的海軍不強大,鄭和能順利七下西洋嗎?能讓周圍小國家臣服明朝?能促成萬國來朝的盛大場面?不,絕對不能。
  • 萬裡長江第一港,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鮮為人知的瀏河古鎮
    瀏河古鎮位於江蘇太倉市瀏河鎮中心北街與鄭和路交叉處,鄭和路路南是古鎮北入口。入口外面東側有一個小型的停車場,免費停車。北入口進去後就是中心北街,西側是瀂漕塘,塘西是河西街。瀏河古鎮就是指這「兩街一塘」,及臨街的八十幢明清時代的木結構古建築。
  •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鄭和七下西洋之謎,不是找寶藏而找他
    曾率領一支來自大明王朝、由200多艘船隻和兩萬七八千人組成的巨大船隊,以當時各國航海者無法想像的恢弘氣勢,打通了東西方的海上航線。然而,那些航海的過程卻顯得撲朔迷離:鄭和是誰,他如何就成為了創造人類海上奇蹟的英雄?鄭和為什麼要七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 鄭和七下西洋,那些不為更多人知道的事
    自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8年),宦官鄭和曾七下西洋。每次都有260來艘海船以及27000多名船員組成的龐大船隊,共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及地區,加深了我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
  • 「三寶大人」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實現幼時夢想
    鄭和的父親是個具有頑強意志的人,他迎難而上,在經歷過種種磨難之後終於到達麥加。沿途的驚險環生和異國情調,給年幼的鄭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新奇事物,像磁鐵般吸引住他,使他從小就立下了遠航朝聖的誓願。他經常幻想自己也能有這樣一天,跳出狹小的生活牢籠到廣闊的新天地去。
  • 鄭和:一望無際的大海,阻擋不了你探索的步伐,七下西洋終成回憶
    相信每當大家聊到明史,很多人都會想到鄭和下西洋。在那個朝代,中國的航海業已經非常發達,而且治國思想,海洋政策等都非常開明,這種種因素,鑄就了這家喻戶曉的鄭和七下西洋。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航海行動,對國家的形象及發展前景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 船隊是否到過澳洲、美洲?
    隨著研究的深入,鄭和下西洋的謎團和爭議逐漸露出水面。鄭和船隊的某些小分隊是否到過澳洲、美洲,就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話題。鄭和下西洋到過哪些地方?隨行的馬歡、費信、鞏珍所寫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以及《鄭和航海圖》,都有比較明確的記錄,除了東南亞的近鄰,就是印度洋、阿拉伯、東非各國,諸如越南、柬埔寨、泰國、汶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裡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國、印度、伊朗、葉門、沙烏地阿拉伯、索馬利亞、肯亞等國。這是以往人們的共識。近些年來,情況有了變化。
  • 追尋鄭和「七下西洋」!他們的蹤跡永遠留在這片海!
    追尋鄭和「七下西洋」!他們的蹤跡永遠留在這片海!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途經南海時是否有因天災人禍而船沉海底?對此,考古學家沒有像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那樣,給出響亮的答案。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經南海,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當時史上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
  • 鄭和七下西洋: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盛大的海上航行
    大家今天在南京郊區還可以看到一位婆羅洲國王的寢陵,他曾經攜全家並在大批侍從的陪同下到明京朝貢,並於1408年駕崩於那裡。在太監們率領下的中國使節,也於1403年到達爪哇和蘇門答臘、滿刺加,並一直到達南印度西海岸的柯欽。我們可以假設認為,廣州、泉州、福州的大港口,自13世紀以來就不斷與這些遙遠地區進行貿易,因為人們根本無法以其他的方式來解釋這些外交關係的恢復。此外,明朝明顯具有以此擴張主義的企圖,它重溫了蒙古人的美夢,雖然其風格已發生變化。
  • 揚威西洋——鄭和下西滅海盜洋,擒昏君,封國王,傳播中華文明
    他的名字叫鄭和。 鄭和本姓馬,其父是虔誠的穆斯林,常對兒女講述當年漂洋過海到麥加朝聖的故事。鄭和在這種家庭的薰陶下,早早的在心裡埋下探險海洋的種子。1381年,朱元璋平定雲南,11歲的鄭和被徵,成為燕王朱棣的侍童。由於他辦事機敏,氣質上和燕王又比較相似,加上天賦聰明,少有大志,勤奮好學,少小離家獨立生活的磨練,成長為一個富有才識的宦官。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歷史】鄭和的故事 | 海上拓荒者——鄭和
    鄭和,原名馬和, 洪武四年出生於雲南昆陽州的一個穆斯林家庭。到底是出於加強邊防的需要,還是尋找建文帝的政治考量,抑或「教化四夷」等,朱棣的動機我們已經無從探尋, 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充滿雄心與氣魄的皇帝正緩緩開創一番不朽的事業——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永樂三年六月己卯,江蘇太倉劉家港熱鬧非凡,沉寂多年的中國南方海岸驟然活躍起來。朱棣任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 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捲起袖子,打開士兵扛來的木箱,取出各種中藥,開始為這些病人治療。鄭和與一隊士兵在茅屋裡住了幾天,不眠不休地為病人熬藥、塗藥,疥瘡這種傳染病總算初步止住了。鄭和為人治病的消息傳到國王的耳朵裡,國王立刻派使者迎接鄭和入宮,鄭和這才知道,他已經到了暹羅國了。暹羅國的皇官非常高大華麗,可是國王看起來卻很憂愁。
  •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起點——三寶宮
    三寶宮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琅山村小土庶自然村海邊,是座為紀念鄭和下西洋而建成的宮廟。 據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寶太監鄭和總兵第五次下西洋途中,到泉州寄泊候風,親自往靈山聖墓行香;其船隊駐紮於秀塗港沿岸時,曾到百崎訪問,當地仍留有郭仲遠及百官在接官亭迎接鄭和的傳說。爾後,鄭和統率船隊,由秀塗與下埭之間的神山出發,沿晉江南下,抵南洋諸島。
  • 淺析鄭和下西洋時在長樂留下的遺物遺蹟
    引言鄭和從明永樂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九年間,先後七次率領大規模船隊,遠航西洋。他的船隊攜帶大量瓷樂器、絲綢、銅鐵器和金銀等物,「雲帆高張,丹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鄭和七下西洋,歷經「大小凡三十餘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加強了與這些國家、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 雲南昆明晉寧觀光之城,鄭和之故裡
    於是派出鄭和等100多人組成船隊七下西洋,與中國周圍的國家建立起友好的外交關係,促進中國與他國的國際交往。而此次出行的團隊的領頭人,鄭和即是出生於我們的雲南省昆明市普寧區。除此之外我們的普寧區依然是滇文化的發祥地,是滇國都一所在地,也是古滇青銅文化的中心。普寧區的旅遊景點,主要有盤龍寺,普照寺,寶泉寺,鄭和公園,石寨山古墓群以及梅樹村自然保護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