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西洋
明成祖時期,為了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影響,同時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和山東德州。
1405年7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62艘大船組成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號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剌加(馬六甲)、錫蘭(斯裡蘭卡)、古裡等國家。1407年10月2日,鄭和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正月,明成祖命工部造寶船四十八艘。1407年10月13號,命太監鄭和、王景弘,王貴通等出使古裡、滿剌加、蘇門答臘、阿魯、加異勒、爪哇、暹(xiān)羅(泰國)、佔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蘭、南巫裡、甘巴裡等國,賜其國王錦綺(qǐ)紗羅,1409年夏,回國。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明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瀏家港啟航。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賊兵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1411年7月6號,鄭和回國獻亞烈苦奈兒與永樂帝,朝臣齊奏誅殺,永樂帝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釋放亞烈苦奈兒和妻子,給予衣食,命禮部商議,選其國人中賢者為王。
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明成祖命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齣發,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東非麻林迪(肯亞),1415年8月12號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長頸鹿)。
第五次下西洋。船隊1417年6月出發,護送古裡、爪哇、滿剌加、佔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裡、卜剌哇、蘇門答臘、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裡、沙裡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爾進貢長角馬(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羚羊?)、獅子。卜剌哇進貢千裡駱駝、鴕雞(鴕鳥)。爪哇、古裡(印度半島西南海岸)進貢麾裡羔獸。1419年8月8號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鄭和船隊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中道返回,1422年9月回國。
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1月,鄭和奉明宣宗命,率領二萬七千餘官兵,寶船61艘,南京下關啟航。鄭和在返航途中,於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埋葬於古裡,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1433年7月,返回南京。
七下西洋,開闊了明朝人的眼界,增進了對外交往,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由於船隊規模太大,成本很高,也由於不是商業性的航行,沒有掠奪等行為,這導致獲利不多,難以擁有持久下西洋的動力,都城遷往北京,也帶來了與西洋各國交往的不便,這些因素都帶來了明朝下西洋行為的終結。
如果明朝政府採取資助船隊的策略,而不是全管,招募有航海知識或願意冒險的傑出人才,讓其自行招募水手,率領小規模的船隊,像葡萄牙或西班牙做的那樣,並給予更多的商業目的,讓其擁有較大的自由度,也許就可以實現明朝遠洋航海的持久化(市場化)。明朝的鄭和船隊是完全的國有企業運行模式,生命力自然不如葡萄牙或西班牙派出的政府贊助的民營企業運行模式的船隊。
鄭和船隊的主要路線,最遠到達了非洲之角或紅海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