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太監下西洋

2021-02-07 老師好官微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一個海上探險家,就是三保太監鄭和。

鄭和原來並不姓鄭,他姓馬,名三保。明朝初年,距今六百多年,馬三保出生在今天的雲南省昆陽縣。在昆陽縣的附近,有一個奇大無比的湖,名叫滇池。三保從小就活潑、好動,最喜歡到滇池邊遊泳、玩水,有機會更隨著大人坐上漁船,乘風破浪地航行到滇池中去。不管風浪多麼大,他總是把著船舷,立在船板上,呆看著遠方的風景。

打魚的叔叔、伯伯看了,就笑他說:「小三保,你真傻,不在平平坦坦的陸地上玩,偏要到大風大浪的水上來玩,你不怕暈船啊! "

小三保挺起胸膛,聲音洪亮地說: 「我才不怕,等我長大了,我還要乘更大的船,到更遠的地方去玩!

原來,三保的爸爸是回教徒,曾經到回教聖地——阿拉伯的麥加去朝聖。三保從小就聽爸爸談起外國奇異的風俗、美妙的風光,因此,他小小的心靈裡,充滿了對遠方國家的嚮往。

三保十多歲時,入官做了太監,因為他聰明、勇敢,又立了很多功勞,皇帝明成祖非常賞識他,就升他做宮中太監的總管,賜他姓「鄭」。從此,他改名叫鄭和,人們又稱他為三保太監。  

有一天,明成祖在宮殿對大臣說:「中國自漢唐以來,就曾經多次派使者出使外國;同時,也有不少國家到中國來朝貢。可是,到今天為止,我們對外國的認識還是不夠。我想派人乘船下西洋,宣揚我國的文化和國威,也好促進我國和各國之間的貿易。」

說到這兒,成祖忽然側過頭來,微笑著對鄭和說: "要領導船隊,航行過茫茫大海,到不知名的外國去,一定得有超人的勇敢和智慧。鄭和,我看這工作你很合適!」

鄭和一聽,高興極了,這正是他從小的夢想啊!他趕緊跪下叩謝:「我一定盡全力,不辜負皇上的期望。」

於是,鄭和興高採烈地在全國搜集最好的木材,建造了六十二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船上裝著武器、清水和食物。他又想到:要使別的國家認識中國的文化、感受中國的國威,光靠武力是不夠的。因此,他又帶了很多的中藥、絲綢和日用品,好與外國交換,讓他們了解中國人的生活。

成祖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率領兩萬多士兵上了六十二艘船,在蘇州的劉家河附近,第一次浩浩蕩蕩地出海了。鄭和站在最前面的一艘船上,眺望無邊無際的大海。海面上,銀色的飛魚在浪濤中嬉戲,結伴的海鳥成群往遠方急飛。海風把鄭和的衣袍吹得啪啪作響,他把著船舷,望著海鳥消失的遠方,心裡想: "我也要像海鳥一樣,去看許多神秘又有趣的國家了。」

   海上經常有暴風、有回流、有暗礁,一不小心,便會翻船喪命。幸虧鄭和從小在滇池中乘船打魚,水性和駕船技術都非常好,他懂得用羅盤定方位, 到了晚上,他也常站在船板上,仰望星座的位置,估計自己行走的方向,使船隊不會迷路。

就這樣,鄭和七次下西洋,雖然歷經危難,卻認識了三十多個國家,看到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事。

有一次,鄭和的船被強烈的颱風吹到一塊陸地旁邊。這塊陸地長滿了高大的棕櫚和原始森林,森林裡沼澤遍地,毒蛇野獸出沒,大家都不敢登岸。鄭和說:「我們出海,就是為了認識海外的世界,怎麼可以不上岸呢?」

鄭和挑選了一隊武藝高強的士兵,挑了幾箱船上的貨物,勇敢地往黝暗又潮溼的森林裡走去。好不容易,一隊人才走出這可怕的熱帶森林,一個士兵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大叫起來: 「這是什麼地方,好可怕! 」

原來,森林的旁邊,搭了許多破爛的小茅屋,裡面住著一群渾身長滿了疥瘡的人。這些可憐的病人,看見鄭和,便像幽靈一樣地圍過來。士兵都嚇得直後退,說道:「我看我們快走吧,別給他們傳染了一身疥瘡。」

鄭和說: 「別走,我們正好帶了藥來,可以幫助他們。

鄭和捲起袖子,打開士兵扛來的木箱,取出各種中藥,開始為這些病人治療。鄭和與一隊士兵在茅屋裡住了幾天,不眠不休地為病人熬藥、塗藥,疥瘡這種傳染病總算初步止住了。

鄭和為人治病的消息傳到國王的耳朵裡,國王立刻派使者迎接鄭和入宮,鄭和這才知道,他已經到了暹羅國了。

暹羅國的皇官非常高大華麗,可是國王看起來卻很憂愁。暹羅國王說: 「我國多雨潮溼,河水又混濁,所以老百姓喝了常常生病,你看要怎麼辦才好呢?

鄭和聽了,想一想,說道:「我有辦法!」鄭和立刻就派人取來一桶混濁的河水,只見他把一塊透明的石頭放進桶子裡,輕輕搖一搖,水就漸漸澄清了。

暹羅王看了又驚又喜,大聲叫道「這是變魔術嗎?水怎麼一下子就變清了呢?」鄭和笑著說:「這不是魔術,我剛才丟進水裡的,是船上帶來的明礬,中國人懂得用明礬澄清水裡的雜質。水清了,喝下肚就不會生病。

從此以後,鄭和就教導暹羅人如何用明礬澄清水質,又留下了許多中國人治病的藥方,大家都很敬愛這位從中國來的使者。鄭和臨走時,暹羅王親自率領官吏和百姓到海邊送行,還贈送了許多奇珍異寶,表示對中國的尊敬。

鄭和到了很多國家,有時候,他也會遇到中國人。這些中國人都是在更早的年代裡,因為家鄉貧窮才乘船出海尋找新天地的;或者是出海打魚,遭遇大風暴被吹到外國去的。他們定居下來,按照中國人的習俗生活,成為最早的移民。這些華僑見到祖國來的鄭和,都十分高興,也給他很多幫助。

當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錫蘭的國王聽說鄭和要來,打起了壞主意: 「鄭和的船上載了許多中國的珍貴貨品,我不妨表面上邀請他入官飲酒,再偷偷派五萬士兵把船上的貨物搶來。」

鄭和上岸,知道錫蘭王邀請他入宮,很高興地帶了一隊士兵就去了。走到半路,突然跑來一個滿頭大汗的華僑,慌忙地對鄭和說: 「糟了,糟了,我聽說錫蘭王設下陰謀,要搶你們的船,殺你們的人呢!

這時,鄭和的一個部下害怕起來,說道:「我們不如逃回船上,回中國去吧!"

鄭和皺了皺眉頭說:「不行,錫蘭王已經把士兵埋伏在海邊,我們折回頭,一定會被他們攔截。我們只有假裝不知道蘭王的詭計,到官裡去赴宴。古人說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要趁這機會活捉錫蘭王。」

於是鄭和不慌不忙地到了錫蘭王的王官。他在向錫蘭王敬酒的時候,做了暗號,他的部下突然撲上前去,緊緊抓住錫蘭王。

錫蘭王是個很兇暴的人,雖然被捉住了,卻不屈服。他惡狠狠地說:"哼!就算殺了我,你們自己也會沒命,我還有五萬大軍在外面呢!」鄭和笑吟吟地說: "我早已派人偷偷回去,通知船上的人了。在我們的船上,不只有值錢的貨物,也有最厲害的武器和士兵,打起仗來,還不知道誰勝誰敗呢!」

果然,鄭和的軍隊在岸邊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俘虜了成千上萬的錫蘭士兵。鄭和不但不殺他們,反而把他們都放了。後來,被釋放的錫蘭王很感慨地說:「我現在才明了,你們中國實在是一個重視仁愛、和平的國家。」從此以後,錫蘭每年都到中國進貢,表示對中國的敬意。

鄭和在前後三十年間,一共下西洋七次。他的船隊最遠曾經穿過阿拉伯海、波斯灣,進入紅海,抵達非洲東岸。這在六百多年前,是世界航海紀錄中偉大的創舉。一直到今天,在南洋各地,還留著不少紀念三保太監的遺蹟,流傳著關於鄭和的各種傳說呢。

      六百多年前,世界海運未興,各國往來困難,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不但把中國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工業製造品傳入南洋,促進海內外文化、經濟之交流,並掀起國人大量移民南洋的熱潮。更可貴的是,鄭和表現出中華民族愛好和平、扶弱抑暴的王道精神。而八十多年後西方的哥倫布探尋新大陸之時,所到之處,無不插上十字架和西班牙國旗,並且予以武力佔領。

文章圖片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上下五千年227篇 三保太監下西洋
    京城裡傳說紛紛,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自殺,趁宮裡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裡逃出城外去了;別的地方傳來的消息更離奇,說建文帝到了什麼什麼地方,後來還做了和尚,說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沒死,萬一他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豈不可怕。
  • 鄭張尚芳 鄭和為什麼叫三保太監
    六百年前,鄭和統率二萬七千多人的龐大艦隊,七下西洋(當時稱婆羅洲即汶萊以東為東洋,以西為西洋),最遠到達東非的麻林國,就是現在肯亞的馬林迪。馬來西亞登嘉樓州的三保公廟、檳城的鄭和三保宮、沙撈越州尖山的義文宮三保廟都很有名。鄭和把鑿井技術傳至日惹等地,這裡的水井通常叫做「三寶(保)井」。臺灣的三寶(保)姜、榴槤也有跟鄭和有關的傳說。所以孫中山先生也讚揚他: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為什麼東南亞西洋各國不以鄭和本名而以三保(寶)太監相稱?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三保太監」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明人,回族,生於公元1371年,公元1381年,明將傅友德進攻雲南,年僅10歲的馬三保被俘虜,傅友德為了邀功,將10歲的馬三保閹割成太監送到宮中
  • 《三寶太監下西洋記》
    只見萬歲爺坐在九重金殿上,又聽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時人有詩曰:        雞鳴閶闔曉雲開,遙聽宮中響若雷。        玉鼎浮香和霧散,翠華飛杖自天來。        仰叨薄祿知何補,欲答賡歌愧不才。        卻憶行宮春合處,蓬山仙子許追陪。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三保太監」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昆明人,回族,生於公元1371年,公元1381年,明將傅友德進攻雲南,年僅10歲的馬三保被俘虜,傅友德為了邀功,將10歲的馬三保閹割成太監送到宮中,由於馬三保聰明伶俐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後來將其送到第四子燕王朱棣身邊當差,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孫建文帝繼位,身為皇叔的燕王朱棣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奪位之爭,史稱「靖難之役」,馬三保在幫助燕王奪位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燕王十分器重他,賜姓為「鄭」,這就是鄭和名字的來歷!
  •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鄭和七下西洋之謎,不是找寶藏而找他
    鄭和世稱三保太監,是我國明朝初期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使鄭和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到底哪種說法才是當時明成祖派鄭和西下的真正目的呢?
  • 明朝海軍:數量實力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被稱為「東亞警察」
    眾所周知,在明朝永樂帝年間,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僅是因為鄭和本人優秀,最重要還是因為當時的明朝有著世界上最厲害的海軍。假如明朝的海軍不強大,鄭和能順利七下西洋嗎?能讓周圍小國家臣服明朝?能促成萬國來朝的盛大場面?不,絕對不能。
  • 鄭和七下西洋概況
    七下西洋明成祖時期,為了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影響,同時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1405年7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62艘大船組成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號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剌加(馬六甲)、錫蘭(斯裡蘭卡)、古裡等國家。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有人自稱為明朝太監鄭和之後,有書為證,生活在泰國,人丁興旺!
    與中國帝五史相伴生的,還有一部中國太監史。自有皇帝始,皇權的身邊就沒少了太監的身影。比如,第一個稱皇帝的大秦始皇帝趙政,他的身邊就有一個最終亂政滅秦的大太監趙高。老趙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實,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的太監並不在少數,比如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是誤君禍國的典型。其實,淨身為奴的太監並不都是變態的奸邪小人,也人有歷史上留下清名的,比如發明了造紙術的畢升,對皇上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還有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他們留給後人的,都是正能量。深受永樂帝朱棣信任的鄭和,其身世較為傳奇。
  • 鄭和七下西洋:色彩濃厚,重義輕利、不計得失。
    鄭和(1371年-1433年),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下西洋的評價約在萬曆二年成書的 浙江 嘉興人 嚴從簡所撰《殊域周諮錄》中記載:在明憲宗成化年間, 在某太監慫恿之下, 皇帝也想下西洋取寶, 派人到兵部索要鄭和下西洋歷史資料,但沒有找到。兵部尚書(相當今國防部長)項忠要處分檔案官,在旁的劉大夏便說: 「 三保(施按:此指鄭和)下西洋費錢糧數千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
  • 史上最不像太監的太監,奉命下西洋居然是有特殊任務?
    這麼努力的人當然會被賞識了,很快他就從一堆太監中脫穎而出,被還是燕王的朱棣看中了,並任命他為隨從。作為一個宦官,他文武雙全,而且外貌也是很不錯的,據說他器宇軒昂、體魄健壯,再加上明眸皓齒。這樣一個要內涵有內涵,要外貌有外貌的人,也難怪皇帝會選擇他作為下西洋的人選了。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鄭和七下西洋概況
    七下西洋明成祖時期,為了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影響,同時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1405年7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62艘大船組成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號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剌加(馬六甲)、錫蘭(斯裡蘭卡)、古裡等國家。
  • 有人自稱為明朝太監鄭和之後,有書為證,生活在泰國,人丁興旺!
    與中國帝五史相伴生的,還有一部中國太監史。自有皇帝始,皇權的身邊就沒少了太監的身影。比如,第一個稱皇帝的大秦始皇帝趙政,他的身邊就有一個最終亂政滅秦的大太監趙高。老趙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實,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的太監並不在少數,比如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是誤君禍國的典型。其實,淨身為奴的太監並不都是變態的奸邪小人,也人有歷史上留下清名的,比如發明了造紙術的畢升,對皇上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還有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他們留給後人的,都是正能量。深受永樂帝朱棣信任的鄭和,其身世較為傳奇。
  • 鄭和為什麼稱「三寶太監」,原來是因為他的宗教信仰
    鄭和(1371年-1433年)出生於明洪武四年,本來姓馬名和,小名三保,回族。其祖為來自中亞的Bukhara(今烏茲別克斯坦)的色目人。其六世祖叫賽典赤·贍思丁,元初來到中國,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元朝雲南行省最高長官稱平章政事。行省長官統一掌握軍事、行政、財政大權)。
  • 汽車三保項目及費用,汽車三保項目及費用詳細介紹
    導讀:汽車三保項目及費用,汽車三保項目及費用詳細介紹大家好各位愛車的車友們大家應該都知道每個汽車都是有要三保的,那麼各位車友們大家知道汽車三保項目及費用嗎?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汽車三保項目及費用:項目看大家三保是多少公裡,如果你都是按時保養的,三保應該也就1萬5千公裡,小保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