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2020-12-12 小光陪您看歷史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是回族人,他原本姓馬,原名叫做馬文和,小名叫三保。他父親和祖父都曾到過聖地麥加,鄭和深受家庭的影響和薰陶,對婆羅洲以西的海洋的風土人情早有了解。後來,他人宮成為一名宦官,跟隨燕王朱棣起兵,深得朱棣器重,特意給他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朱棣即位後,為了宣揚大明王朝國威,命鄭和率船隊遠航西洋。鄭和奉命督造了六十餘艘大船和相應數量的中小海船。

他自己的座艦光桅杆就有九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整個船隊配備將士兩萬餘人,有近千名的水手、工匠、醫生、翻譯和採辦等等,裝載著無數貨物,於1405年由長江口出發,中間路過福建,浩浩蕩蕩駛向越南南部。經過爪哇、蘇門答臘,向西橫渡印度洋,最後一站到達印度西南的古裡。他的船隊在古裡又分為兩支,繼續向西行駛。其中一支沿印度西海岸北上,穿過阿拉伯海,到達今天的伊朗、沙特那些西亞各國;另一支由古裡向西南,最遠到達非洲。

鄭和下西洋總共裡程十萬餘裡,每次出海行程兩到三年,前後共二十八年,所到大小不一的國家有三十多個。所用時間之長,所到地方之多,船隊規模之大,當時就是金氏世界紀錄。這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達·伽馬發現好望角,迪亞士到達印度,要早上半個世紀。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先向當地國王贈送禮物,表明了明朝對外政策,公平合理地開展商貿活動,贏得了這些國家的信賴和歡迎。

例如,他一到西亞的祖法兒,國王立即派有關官員通告全國。一時間,當地的商人和百姓,帶著大量土特產,從全國各地趕來,交換鄭和從國內帶去的絲綢、陶瓷、茶葉、漆器和各種手工藝品,這在當時就極大的促進了明朝和這些國家的經濟上的交流。鄭和在海上遠航,除了要面對狂風巨浪的威脅,還曾遇到過種種不測。第一次回國的時後,他的船隊在印尼舊港突然遇到海盜搶劫。這批歹徒搶劫過往商船,各國商人都深受其害。海盜對鄭和船上的財物雖十分眼紅,但一看船上眾多的驍勇將士,不敢明搶,便陰謀暗害鄭和。

鄭和將計就計,指揮將士包圍海盜,活捉了匪首,放火燒毀了海盜船,為海上絲綢之路清除了一大障礙。鄭和第一次回國,明成祖朱棣對其大加讚賞。當鄭和第三次率船隊到達斯裡蘭卡時,當地國王頓起歹心,一面以談判商貿為名,誘騙鄭和人城;一面密令軍隊到海邊劫持鄭和船上的財物。鄭和發覺後,回去的道路已被切斷,情況萬分危急。但鄭和處驚不亂,冷靜分析形勢,認為此時敵人城內防務空虛。於是便率領身邊僅有的兩千人馬,毅然佔領了國都,俘虜了國王和他的家人、大臣。等劫持船隊的敵軍得知國王被俘,趕來救援時,卻被明朝軍隊前後夾擊,潰不成軍。鄭和將被俘國王及其妻小押解到京城,明成祖赦免了他們的罪過,遣送回國。

從這之後,沿途各個國家對明朝也更加尊重和更好,為日後海外華人在這些國家生活居住創造了有利條件。鄭和一直來往於明朝與西洋各國之間,由於積勞成疾,他在最後一次通使途中,在印度古裡病故。鄭和的七次下西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航海資料,擴大了中國人的視野,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寶貴歷史資料。

相關焦點

  •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在這個時候,只有十歲的鄭和就被當時的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而且還把鄭和給閹了,讓他在軍中當秀童。後來鄭和又被帶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後鄭和就被藍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這個燕王就是日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為這個契機,鄭和和朱棣相識。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後,將重任託付給了鄭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在這個時候,只有十歲的鄭和就被當時的明軍的副統帥藍玉給擄走了,而且還把鄭和給閹了,讓他在軍中當秀童。後來鄭和又被帶到了南京,到了南京之後鄭和就被藍玉送到了南京的燕王府,這個燕王就是日後的明成祖朱棣。也就是因為這個契機,鄭和和朱棣相識。所以在朱棣登基之後,將重任託付給了鄭和,鄭和也不辱使命,七下西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
  • 鄭和七次下西洋,把一生獻給了大航海事業,最後他的結局怎麼樣?
    鄭和下西洋,有六次都是在永樂年間奉旨出洋。成祖死後,即位的仁宗洪熙皇帝中止了下西洋,仁宗死後,宣宗皇帝又恢復了下西洋,鄭和於宣德五年(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後一次,鄭和最後病卒於此次下西洋返程途中。
  • 簡述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一個偉大的航海家的傳奇故事
    船隊到達這裡後,可在此中轉,然後再到附近一些國家去訪問、貿易。去各國的船隻也都回這裡集中,等候西南信風整隊返航。鄭和的船隊在滿刺加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到了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古裡是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終點,這是西洋各國中的一個較大的國家。明代以前,中國就和古裡有過來往。永樂元年,明朝的使臣也來過這裡,古裡國王派遣使臣訪問過中國。
  • 平史 | 他是史上最早進行大航海的偉大航海家,麥哲倫比他晚了一百年!
    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28年,拜訪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他的航海時間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都要早七、八十年。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歷史罕見,不僅是明代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的創舉。
  • 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為的是什麼?朱棣死後,他的結局如何
    可憐朱允炆能力稍遜,左右親信之人又非能臣,齊泰、黃湜不過兩個急於立功之輩,李景隆更是難堪重任,乃至於他雖然佔據了絕對優勢,卻也將一手好牌打爛,稀裡糊塗地輸給了朱棣。 李景隆之流更是無恥至極,眼看朱棣打到南京來了,竟然跑去給朱棣開城門,朱允炆用這樣的人焉有不敗之理。
  • 鄭和經歷過七次下西洋,其中下西洋這麼多次還是有原因的
    作為中國人,我們有屬於自己的航海驕傲,他就是曾經七次下西洋的鄭和。他的航程是古代的航海史上最早,最長的經歷,再加上之前人們對於未知的好奇。人們充滿了幻想,而鄭和的經歷,足夠令人們驕傲,鄭和的航海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至今人們仍對鄭和的航海經歷與航海背景津津樂道。
  • 朱棣一朝,鄭和下西洋只有六次,那七下西洋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鄭和下西洋,給東南亞,西亞,非洲都帶來了政治上的和平,經濟上的繁榮。大明朝也因為鄭和出使西洋,而變得開放生動。然而,鄭和在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後,這項偉大的航海活動突然被取消了。這是為什麼呢?而既然如此,又為何會有史書上所記載的第七次航行呢?
  • 鄭和七次下西洋,期間都遇到些什麼事,經歷驚險又有趣
    小時候因為戰亂,被朱元璋手下大將藍玉擄到南京,被閹割成為太監。之後得到燕王朱棣的賞識,便跟隨其左右。由於立下戰功,朱棣賜其「鄭」姓,從此改名鄭和。 鄭和最出名的事件,就是曾七次下西洋,但是對於在下西洋期間,鄭和都遇到些什麼事,大多數人就比較陌生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原來,鄭和在下西洋期間,可沒少經歷驚險又有趣的事情。
  • 是什麼原因讓鄭和7次下西洋?難道真是為了宣揚國威嗎?
    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結束,「三寶太監」鄭和在為期28年的時間裡,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沿海南下一共進行了七次下西洋。在這七次下西洋中船隊遠航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先後造訪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古代的航海事業貢獻巨大。
  • 帶你領略鄭和下西洋的風採(一)
    這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和平使者,他高揚著和平、友好、交流的旗幟;這是六百年前人類波瀾壯闊的遠航,他七下西洋的壯舉成為世界永遠的紀念;這是六百年來人類的光榮與夢想,他千翻的盤對成為夕陽永不磨滅的風景;這就是六百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 他隨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死在印度,他帶屍骨回南京,一年後開始第八次...
    雖然沒能找到建文帝,但卻宣揚了大明國威,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經歷了三代皇帝,朱棣在公元1424年病死,他的長子朱高熾繼位八個月就死了,孫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鄭和最後一次出海已經是明宣宗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下西洋,沒找到建文帝卻帶回異獸「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明朝成祖時代,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7次下西洋,航線集中於「東南亞-東非」一帶,事跡廣為人知,但是,鄭和航隊在下西洋途中都幹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少有人能講出個大概。據了解,鄭和航隊有62艘大船,有船員27800人,其中最大的「寶船」長達135米,排水量2萬噸,甲板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雲南昆陽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1371年生,又名馬三保、三寶太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跟著朱棣南徵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鄭和船隊那麼,鄭和七次下西洋,到底帶回來些什麼寶貝呢?
  • 鄭和去世不久,記載他航海的寶貴資料卻不翼而飛,真相撲朔迷離
    六百年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個偉大的壯舉。按理說,史書對此應該是大書特書的。但實際上,鄭和下西洋的這段歷史在很長一段時期,只是一個傳說,最終為後人所知並廣為流傳的,只是因為一本神魔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這是為何呢?
  • 世界航海史上唯一的和平艦隊,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後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麥哲倫、哥倫布等優秀航海家的名字漂洋過來,出現在一片片新大陸之上。然而航海時代只為出航的國家帶來了財富,對於那些新大陸居民來說卻是噩夢的開始。在古代航海史上,唯獨中國明代的航海家完成了以和平事業為主的大航海,那就是著名的鄭和下西洋。
  • 他參加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備受明成祖器重,卻因病去世
    他參加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備受明成祖器重,卻因病去世中國歷史充滿了很多形色各異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傳到現在,一定是有他存在的理由的,通過閱讀這些史詩,能讓我們了解到王朝興衰更替背後的規律。今天小編要說的一位就是曾參加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備受明成祖器重,卻因病去世!這位就是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楊慶。205年10月26日,位於南京牛首山東側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正德學院,在施工中發現一座明代古墓,墓中陪葬品雖僅有陶瓶、油缸及與之配套的石座、錢幣、鐵鑿等器物,但有一合墓誌價值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