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下西洋的竟然是他,從太監到航海家,他經歷了什麼
鄭和原來是明朝的一個太監,但後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世的時候曾經七次下「西洋",開闢了一條連接我國和亞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是回族人,他原本姓馬,原名叫做馬文和,小名叫三保。他父親和祖父都曾到過聖地麥加,鄭和深受家庭的影響和薰陶,對婆羅洲以西的海洋的風土人情早有了解。後來,他人宮成為一名宦官,跟隨燕王朱棣起兵,深得朱棣器重,特意給他賜姓鄭,任內官監太監。朱棣即位後,為了宣揚大明王朝國威,命鄭和率船隊遠航西洋。鄭和奉命督造了六十餘艘大船和相應數量的中小海船。
他自己的座艦光桅杆就有九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整個船隊配備將士兩萬餘人,有近千名的水手、工匠、醫生、翻譯和採辦等等,裝載著無數貨物,於1405年由長江口出發,中間路過福建,浩浩蕩蕩駛向越南南部。經過爪哇、蘇門答臘,向西橫渡印度洋,最後一站到達印度西南的古裡。他的船隊在古裡又分為兩支,繼續向西行駛。其中一支沿印度西海岸北上,穿過阿拉伯海,到達今天的伊朗、沙特那些西亞各國;另一支由古裡向西南,最遠到達非洲。
鄭和下西洋總共裡程十萬餘裡,每次出海行程兩到三年,前後共二十八年,所到大小不一的國家有三十多個。所用時間之長,所到地方之多,船隊規模之大,當時就是金氏世界紀錄。這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達·伽馬發現好望角,迪亞士到達印度,要早上半個世紀。鄭和每到一個地方,都先向當地國王贈送禮物,表明了明朝對外政策,公平合理地開展商貿活動,贏得了這些國家的信賴和歡迎。
例如,他一到西亞的祖法兒,國王立即派有關官員通告全國。一時間,當地的商人和百姓,帶著大量土特產,從全國各地趕來,交換鄭和從國內帶去的絲綢、陶瓷、茶葉、漆器和各種手工藝品,這在當時就極大的促進了明朝和這些國家的經濟上的交流。鄭和在海上遠航,除了要面對狂風巨浪的威脅,還曾遇到過種種不測。第一次回國的時後,他的船隊在印尼舊港突然遇到海盜搶劫。這批歹徒搶劫過往商船,各國商人都深受其害。海盜對鄭和船上的財物雖十分眼紅,但一看船上眾多的驍勇將士,不敢明搶,便陰謀暗害鄭和。
鄭和將計就計,指揮將士包圍海盜,活捉了匪首,放火燒毀了海盜船,為海上絲綢之路清除了一大障礙。鄭和第一次回國,明成祖朱棣對其大加讚賞。當鄭和第三次率船隊到達斯裡蘭卡時,當地國王頓起歹心,一面以談判商貿為名,誘騙鄭和人城;一面密令軍隊到海邊劫持鄭和船上的財物。鄭和發覺後,回去的道路已被切斷,情況萬分危急。但鄭和處驚不亂,冷靜分析形勢,認為此時敵人城內防務空虛。於是便率領身邊僅有的兩千人馬,毅然佔領了國都,俘虜了國王和他的家人、大臣。等劫持船隊的敵軍得知國王被俘,趕來救援時,卻被明朝軍隊前後夾擊,潰不成軍。鄭和將被俘國王及其妻小押解到京城,明成祖赦免了他們的罪過,遣送回國。
從這之後,沿途各個國家對明朝也更加尊重和更好,為日後海外華人在這些國家生活居住創造了有利條件。鄭和一直來往於明朝與西洋各國之間,由於積勞成疾,他在最後一次通使途中,在印度古裡病故。鄭和的七次下西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航海資料,擴大了中國人的視野,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寶貴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