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自稱為明朝太監鄭和之後,有書為證,生活在泰國,人丁興旺!

2020-12-17 黃門左侍郎

與中國帝五史相伴生的,還有一部中國太監史。自有皇帝始,皇權的身邊就沒少了太監的身影。比如,第一個稱皇帝的大秦始皇帝趙政,他的身邊就有一個最終亂政滅秦的大太監趙高。老趙指鹿為馬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待秦始皇意外死亡後,他聯合李斯矯詔誅殺了太子扶蘇,立了個昏庸無能的二世胡亥,結果讓大秦成了短命王朝。

其實,在歷史上留下罵名的太監並不在少數,比如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是誤君禍國的典型。其實,淨身為奴的太監並不都是變態的奸邪小人,也人有歷史上留下清名的,比如發明了造紙術的畢升,對皇上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還有七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他們留給後人的,都是正能量。

深受永樂帝朱棣信任的鄭和,其身世較為傳奇。史稱,鄭和本姓馬,是雲南昆陽人,10歲左右的馬和,被進攻雲南的明軍所俘,並受了「宮刑」,次年被送進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4歲的他經宮中指派,進入燕王府服侍朱棣,後改名鄭和。

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徵北戰,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歷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

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永樂三年六月十五(公元1405年7月11日),朱棣欽命鄭和為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鄭和的人生輝煌,正是因其於1405到1433年間的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有誰能相信,就是這樣一位著名的太監,竟然還有後人。據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泰國鄭和後裔鄭崇林傳》介紹,該書的作者鄭淑湘,女,泰王國清邁府人,鄭和第十七世孫女,清邁大學人文學院英語系退休副教授。書中詳細介紹了鄭和後裔怎樣來到海外的歷史以及現狀。問題是鄭和10歲左右就淨身做了太監,他怎麼可能有後代?即使有,怎麼還在泰國?

原來,鄭和淨身前,家中共有兄妹六人,哥哥馬文銘,鄭和是次子,此外,他還有四位姐妹。他晚年時,哥哥馬文銘將長子馬恩來過繼給他,改名鄭恩來,由鄭恩來為鄭和延續血脈,傳遞香火。當年,鄭和還收養了兩名親侄子,就是他姐妹的兒子,其中一個留在雲南,另一個則在鄭和任南京守備時來到南京,並定居南京。

那麼泰國的鄭和後裔是怎麼回事,原來在清朝末年,鄭和的後裔不堪壓迫,鄭和第十五代子孫鄭松林跟隨馬幫來到泰國北部的清邁省,迎娶了當時管理清邁的土司的女兒,在當地紮下根來。由於年代久遠,這支在泰國的後裔已經不會中文了,他們大概有一百多人。《泰國鄭和後裔鄭崇林傳》的作者鄭淑湘女士就是鄭松林的孫女,算起來應該是鄭和的第十七代孫女。

鄭和逝世雖然已經610多年了,泰國鄭氏一族用另外一種方式延續著他的血脈和精神,這對鄭和也是一種別樣安慰吧!

相關焦點

  • 明朝十大太監排名,魏忠賢僅第三,有一人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首富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黨爭和宦官,黨爭就是東林黨與浙黨、楚黨、齊黨、秦黨、閹黨之間的鬥爭,最終動搖國本,導致明朝元氣大傷,最終釀成滅國之禍;太監專政就更不用說了,明朝的大太監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與東漢並列,來看看明朝歷史上十大有名的太監都有誰吧:TOP、10 曹化淳
  • 中國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是太監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墓地在哪裡
    於是鄭和和朱棣就這樣有了交集,這一次也徹底改變了鄭和的人生軌跡。鄭和聰明、機靈、辦事牢靠,朱棣看在眼裡,非常重視他。而且在靖難之亂中,鄭和為朱棣立下了戰功,因此朱棣在登基之後就封了鄭和做了內官監太監,雖然是個太監,但是也好歹是個正四品的官員,而且地位僅僅次於司禮監太監。除此之外,朱棣還給鄭和賜姓,將「鄭」姓賜給了鄭和,鄭和於是就把馬和改成了鄭和,鄭和這個名字給跟隨了鄭和一生。
  • 貴州一農民自稱明朝皇室後人,不僅有族譜為證,還有御賜尚方寶劍
    公元1627年,明熹宗突然駕崩,朱由檢臨危受命,繼承皇位,當時正處於明朝末期,內憂外患,17歲的崇禎帝即位後,勤於政務,大力打壓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一黨,我們都知道,明朝晚期,正是因為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才讓明朝加速衰敗,甚至民間一度出現了只知「九千歲」而不知皇帝的景象,注意證明魏忠賢的權勢之大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明朝官方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國正在成為東方世界一個有力的符號,不僅展示了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圈與亞洲各國,以及非洲若干國家交往的宏大場面,也為這個世界即將被充分探索和透徹了解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 全球唯一以「太監」命名的城市,外國人聽了想笑,卻是中國的驕傲
    世界上有很多名字稀奇古怪的城市,比如我國的包頭和駐馬店確實讓人一時之間摸不到頭腦。還有泰國的曼谷並不是它的全稱,它的全稱可是被吉尼斯列為世界上最長的地名。可能有人會十分好奇三寶龍又和太監有什麼樣的關係,三寶壟這個名字源自於「三寶太監」,而這個就是就是我們明朝時著名的太監
  • 馬六甲尋古訪鄭和
    明朝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到馬六甲時曾駐軍此山,後人為紀念他,遂稱為三保山。     說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年我隨船去馬六甲,船上的大副就姓鄭,而且硬說自己是鄭和的後人,你要是一較真:「鄭和是太監。」他還幽你一默:「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船未到港,他就制定了去馬六甲尋根訪古的計劃。
  •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明太祖時,有日興因有功於朝廷,太祖賜他的姓加一「寶蓋」而成了「宥」,一時,天下「有氏」皆姓「宥」。而對於鄭和、鄭成功,則是另一種情況,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一,鄭和確實被賜姓「鄭」鄭和的出身不詳,本姓馬,回族,因在兄弟中排行三,故小名「三寶」(後三保)。在明朝平雲南之役時俘獲所得,時年11歲,後受宮刑。
  • 非洲一島民眾自稱中國人:鄭和西洋水手的後裔,拿出證據認祖歸宗
    帕泰島居民只有千餘人,主要靠出海打魚維持生活,全島都是晝夜溫差大的海洋氣候,四周是茂盛的紅樹林。建築古樸而有特色,人們有信仰伊斯蘭教且愛好和平。法扎是帕泰島最大的鎮,島上三個村子,其中有一個村的村民自稱是中國人的後裔,它就是老上加村。
  • 為何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那麼快亡?太監和東林黨我們了解多少
    談到明朝,很多人立刻就冒了出來,特別是對朱元璋,那是各種歌功頌德。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華夏文明就是在明朝,具體來說是在朱元璋先生這裡發生重大轉折的。日本學者說: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很片面,但卻也有一定的道理。
  • 貴州有一偏僻山村,500餘位鄒氏村民自稱皇帝後裔,有祖傳寶物為證
    3月17日,京城被起義軍攻破,崇禎皇帝自知無力回天,最終在太監王承恩的陪伴下登上煤山自縊,大明王朝就此落幕。在自縊前,崇禎帝催促周皇后為大明殉國,又親手刺死諸位妃嬪、公主。然後他將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叫到面前,告誡他們勿忘復國,隨即讓心腹太監為他們喬裝打扮逃出宮去,還留下遺詔讓明朝臣子輔佐太子、匡扶社稷。
  • 有祖墳和家譜為證,還曾拿尚方寶劍打惡霸
    修建明長城,鄭和下西洋,甚至最終還有明朝大將鄭成功收復臺灣,但是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一聽這個王朝就是有骨氣的,有氣節的,甚至明朝的最後一位崇禎皇帝也完完全全地貫徹了這句話。而最出名的還是朱慈煥,曾經化名王士元,他作為崇禎皇帝的第五個兒子,被人稱為朱三太子,曾經有人想要推舉他為首領,反清復明推翻滿清統治,不過最終也沒有成功。在康熙47年的時候被人告發,以雖無謀反之事,但是有謀反之心,將76歲的朱慈煥殺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明朝血脈就此斷絕,似乎還有其它的血脈殘存於世。
  •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鄭和為什麼叫鄭和,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鄭和原名馬三保,深受朱棣的喜愛。朱棣賜姓為「鄭」,注意賜姓和賜國姓不是一回事,朱棣是賜姓,而不是賜國姓,馬三保的鄭姓是因為當時他立功的地方地名叫鄭家壩,所以賜姓鄭,賜名和。朱棣從來沒想過賜國姓「朱」,鄭和也從來不叫國姓爺。
  • 同樣被明朝皇帝賜姓,鄭成功被稱作國姓爺,為何鄭和卻不行
    明朝有兩位鄭姓大英雄,分別是鄭和與鄭成功,而且兩人同樣都被明朝皇帝賜姓,但是鄭成功被人稱作「國姓爺」,卻沒有人如此稱呼同樣被賜姓的鄭和,這是為何呢?背後大有學問。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原名鄭森,是鄭芝龍和他的日本妻子田川氏的兒子。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比如說間接拓寬了自己的管轄範圍,很多國家開始主動進貢交流,明朝也收穫的很多的附庸國和朝貢國。當然金銀財寶這些財富也隨之而來。更重要的是傳遞了明朝和平交流的意願,獲得了其他國家的認可,從而在另一方面宣示了自己的主權,這都離不開三保太監「鄭和」突出的功績。鄭和在成名前的故事,史書上並沒有完全清晰的記載。
  • 中國古地圖證鄭和第一個發現美洲? 印媒:真實性存疑
    地圖的製作者進一步解釋說,這是一幅關於「向明朝進貢的蠻族」的地圖。這幅地圖上有藍色的波形線,這是中國地圖製作的一個典型特徵。地圖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特別是各個大洲以及兩個南北半球的輪廓,則完全是歐洲人描繪地球的方式。《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的作者、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利用這份地圖作為其關於是誰發現了美洲的研究的證據。
  • 鄭張尚芳 鄭和為什麼叫三保太監
    至今肯亞海濱拉穆群島的帕泰島西尤村,還留有一群船隊水手傳下的後裔,其中一個名叫夏瑞福(Mwamaka Shariff)的女孩,在前年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活動中,還得到中國教育部特批的公費留學中國的名額。鄭和下西洋影響深遠,至今東南亞好多地方立有奉祀鄭和的廟宇,不完全統計有14座,以印尼6座、馬來西亞4座為最多,多以「三保」命名。如中爪哇三寶壟的「三保廟」是印尼第一大華人廟宇。
  • 鄭和下西洋開闢的島嶼,明朝領土的一部分,清朝弄丟後一直沒收回
    說到鄭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太監,因為功勞巨大被稱作"三寶太監",鄭和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不僅僅帶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他在下西洋過程中,還為明朝開闢了一處島嶼,即納土納群島。
  • 鄭和七下西洋概況
    七下西洋明成祖時期,為了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影響,同時確立自己繼位的正統性,從永樂三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1405年7月,明成祖命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62艘大船組成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號在爪哇三寶壟登陸,進行貿易。時西爪哇與東爪哇內戰,西爪哇滅東爪哇,西爪哇兵殺鄭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懼,獻黃金6萬兩,補償鄭和死難士兵。鄭和船隊後到過蘇門答臘、滿剌加(馬六甲)、錫蘭(斯裡蘭卡)、古裡等國家。
  • 鄭和為何叫「三保」太監?「胡同」是來自蒙古語?答案在這本書中
    鄭和為什麼叫「三保」太監?史書中日本為什麼叫「倭奴」?「胡同」是來自蒙古語嗎?「東西南北」的本義是什麼?吐蕃的「蕃」究竟怎麼念?錢冠宇這些看似習以為常卻又令人心生好奇的問題,都來自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1933—2018)的文選《胭脂與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