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農民自稱明朝皇室後人,不僅有族譜為證,還有御賜尚方寶劍

2020-12-17 子夜說史

公元1627年,明熹宗突然駕崩,朱由檢臨危受命,繼承皇位,當時正處於明朝末期,內憂外患,17歲的崇禎帝即位後,勤於政務,大力打壓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一黨,我們都知道,明朝晚期,正是因為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才讓明朝加速衰敗,甚至民間一度出現了只知「九千歲」而不知皇帝的景象,注意證明魏忠賢的權勢之大。

崇禎元年,朱由檢為明熹宗時期被罷免的官員平反,並託以重任,但因為前朝的腐敗,再加上天災人禍,崇禎帝在位期間,並沒有改變明朝滅亡的趨勢,1630年,陝西地區出現饑荒,民不聊生,1634年,河南發生大旱災,隨著災情的擴大,蔓延成蝗災。

隨後崇禎十三年,十四年,河北,天津一帶爆發重大邀請,死傷無數,因為害怕崇禎帝怪罪,下級官員瞞報災情,最後導致各地起義不斷。1643年,李自成從襄陽起兵,一路攻打入京師,三月十九日,見大勢已去的崇禎帝帶著眾多女眷自縊後,自己也於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

而在崇禎帝死後,其子嗣去向問題卻至今是個迷,根據歷史記載,崇禎帝一共有三個存活下來的兒子,分別是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不少人認為,他們或許是逃到某個地方隱姓埋名的活下去了,也有可能是後來被李自成的人找到而賜死了。

前一種說法有很多版本,近幾年在我國各地出現了不少「崇禎後人」,他們紛紛打著自己祖先是明朝皇室來認親,但最後都因為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身份而不了了之,然而就在近年在貴州遵義這邊的一個小鎮,又有人自稱是崇禎帝的後人,並且還拿出了不少證據來證明,專家在進行調查時,也是被震驚了。

在貴州遵義市,有一個叫苦竹埡村的村莊,這裡住著不少鄒姓村民,其中有一位叫鄒代清老人說,自己就是崇禎帝第四子朱慈炤的後人,當年崇禎帝的三個兒子逃出皇宮後,分別被送到了其他地方,而負責派送朱慈炤的是崇禎帝身邊的一位趙姓太監,他將四皇子送出宮後,就帶著他一路西逃,最後就到了這個偏僻的小村莊,但為了保險起見,也將自己的姓名改了,自稱鄒啟貴,因鄒和朱諧音,所以取鄒姓。

怕專家們不信,鄒代清老人還拿出了兩樣東西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其中一個是崇禎帝的寶劍,他說當年崇禎帝在位時非常喜愛第四子,於是特地賜贈了一把尚方寶劍給他,當年這把劍傳到他手上的時候,他還用這把劍砍傷過村裡的惡霸村長,而另一個則是朱慈炤的私印,根據古代皇室的傳統,每代皇子成年後都會有自己的私人印章,這就好比是我們現在的身份證一樣。

後來經過專家鑑定,這兩樣東西的確是文物,不過老人還拿出了朱氏族譜,上面也明確記錄著先祖朱慈炤的名字,在根據老人的說法,這一發現讓專家大為震驚,由此推測居住在這裡的鄒姓村民很有可能是明朝皇室朱慈炤的後人。

相關焦點

  • 崇禎後人竟現世貴州?有祖墳和家譜為證,還曾拿尚方寶劍打惡霸
    修建明長城,鄭和下西洋,甚至最終還有明朝大將鄭成功收復臺灣,但是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一聽這個王朝就是有骨氣的,有氣節的,甚至明朝的最後一位崇禎皇帝也完完全全地貫徹了這句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明朝血脈就此斷絕,似乎還有其它的血脈殘存於世。而就在前幾年一位自稱是崇禎皇帝的後人現世貴州,並且有學者李連昌曾寫過一篇《崇禎皇帝後人在遵義》發表在貴州的刊物上。
  • 貴州山村一鄒姓村民,聲稱崇禎第17代後人,居然有家傳尚方寶劍作證
    明朝末期,萬曆皇帝即位,萬曆皇帝沒有什麼本事,明朝本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萬曆一即位,加速了明朝的衰敗。 後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即位,崇禎皇帝很厲害,但是明朝此時已經救不回來了,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滿軍攻打,明朝基本上是亡了,但是明朝的根基是萬曆皇帝給廢了的,不能怪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特別慘,甚至都不清楚有沒有留下後人。
  • 貴州有個老人自稱崇禎的12代後人,別人不信,他拿出三個證據
    熟讀中國古代歷史,大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明思宗朱由檢,本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最終無法阻擋清軍入關,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現如今,貴州有個老人自稱崇禎的12代後人,別人不信,他拿出三個證據。
  • 貴州一小山村住著明崇禎皇帝後裔,祖傳尚方寶劍因砍村長被沒收
    然後上吊於煤山,很多人覺得大明朝皇族已經絕後了,其實並非這樣,當年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照的下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最近有人站出來說,他們便是大明崇禎皇帝,永王朱慈照的後裔。這個崇禎皇帝後裔居住的村子在貴州省遵義市巷口鎮苦竹椏村,位於貴州非常偏遠的一個小山村。這個小山村跟貴州其他偏遠地方一些,風景優美,有世外桃源之風,與世無爭。
  • 貴州有一偏僻山村,500餘位鄒氏村民自稱皇帝後裔,有祖傳寶物為證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各位朋友早上好!子淵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著名人物的後代,引起了讀者的熱烈討論,今天咱們就再來聊聊一位末代皇帝的後人,幾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近年來卻現身於貴州。在自縊前,崇禎帝催促周皇后為大明殉國,又親手刺死諸位妃嬪、公主。然後他將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叫到面前,告誡他們勿忘復國,隨即讓心腹太監為他們喬裝打扮逃出宮去,還留下遺詔讓明朝臣子輔佐太子、匡扶社稷。▲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不過這三位皇子究竟逃至何處,百年來一直是爭論不休,民間也流傳著多種說法。
  • 河南81歲老人自稱皇室後人,相貌酷似朱元璋,家中有聖旨冰盤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們往往都是擁有超凡的才智與過人的膽識,但在眾多開國皇帝中,有一個人他出身草根,無甚文化,卻硬生生將中華大地的江山從蒙古人手中奪過,開國後又以鐵血手段清洗了和自己一起並肩作戰的功臣,令人膽戰心驚,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出身草根,幼時家貧無法讀書,為地主放牛為生。
  • 朱元璋的後人為何為鄒姓老人拿出三件傳家寶證明自己是明朝後裔
    而在中國貴州遵義的一個叫苦竹亞的村落,又有著一個老人號稱自己是崇禎皇帝的後人,而老人的名字叫做鄒代青都知道的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叫做朱由檢,那麼和現在的鄒姓又是怎麼扯上關係的!在中國歷史每一代王朝的更迭都會有著同樣要做的事情,那就是逃命,畢竟都知道的,當每一代新朝政所建立之時,必然會對曾經的皇室作出一系列的清剿,而那些皇族子嗣在為了能夠保全自己的性命,最後都不外乎隱姓埋名成為貧民,而還有很多的更是連姓都改了,早在最早的記載,中秦始皇所留下來的子嗣本來姓嬴,而後來因為漢朝的全力圍剿,皇族很多逃出去的皇族子嗣都紛紛換上了秦姓才得以保全。
  • 改姓為鄒隱居山村已歷13代
    近日,網上流轉著這樣一個帖子:「崇禎皇帝有一支後裔居住在遵義,但他們不姓朱,姓鄒。」這是八卦新聞還是真的?7月24日,貴州都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內侍送太子來遵義  當天早上10時許,記者按帖子所指,趕到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一個名為苦竹埡的寨子,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一位自稱崇禎後人的老人——70歲的鄒代富。
  • 崇禎後裔其實從沒消失,改為鄒姓定居貴州,見人就說:有祖傳寶刀
    不過卻很少有人思考過一個問題,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是否有後裔存世?如果有,他們又在何處?對於這一話題,存在著幾種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莫衷一是。不過到了近幾年,卻有人驚奇地發現,在貴州遵義,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村莊,村子裡500餘戶鄒姓村民竟然都自稱是崇禎帝的直系後裔。
  • 祖先的財產是留給後代的 那按法律明朝皇室後人可以收回故宮嗎
    按照我國的法律,長輩的財產在長輩去世後是留給後代的,這也十分的符合情理,而故宮可以說是明朝皇帝的財產,那麼按照法律,明朝皇室後人是不是有權利收回故宮呢?
  • 明朝滅亡,時至今日,仍有16萬人自稱大明遺民,崇禎忌日痛哭
    這標誌著明朝的徹底滅亡。此後清軍入關,建立了清朝,直至1912年清朝滅亡,清朝的皇室仍然對大明朝的後人趕盡殺絕。時至今日,明朝已經滅亡了370多年。這期間,明朝皇室的後人基本已經滅亡了。當時清軍入關之後,就對明朝的皇室成員展開了大規模的屠殺,即使是在康熙帝時期,發現了明朝的流亡太子朱由檢,康熙帝對他也沒有手下留情。
  • 探訪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後人隱居村莊
    近日,人們發現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後人隱居在一個村莊,並擁有證明其身世的族譜和一些傳世文物,引起社會關注。 走進安徽省肥東縣包公鎮竹塘社區山徐村,就會發現這裡1000多戶居民都姓徐。經肥東縣博物館副館長彭餘江解讀其家譜得知,這個村莊大有來歷,村民都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後人。
  • 山東驚現蘇祿國國王后裔,拿出族譜自證身份,專家:難以置信
    山東驚現蘇祿國國王后裔,拿出族譜自證身份,專家:難以置信 文 | 韋爵爺 估摸很多網友朦朦朧朧,其實也很理解,畢竟蘇祿國早在1915年的時候就亡國了,不過在明朝朱棣時期,就有蘇祿國的蹤跡,當時蘇祿國的國王非常嚮往明朝的強大,所以就帶著侍從來不遠千裡來到了中國進行訪問。
  • 京津冀史學家論析「楊家將族譜」
    據介紹,楊家將系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族,先祖是東漢名士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賄反腐,楊氏譜系世稱「四知堂」;自唐朝播州宣慰使楊端為始祖,北宋楊業(令公)、楊延昭(六郎)忠義傳天下;及至明朝,楊家將後裔楊政及其子侄隨朱元璋開國建功,被譽為「一門五虎」,封地於天津武清,稱為瀛西楊家將,其後人楊杲(楊業21世孫)戰死沙場,被御賜「金頭」葬於廊坊市廣陽區許各莊村。
  • 康熙殺光明朝皇室後人 為何又在朱元璋墓前三叩九拜?
    (一) 人有一個毛病,就是再要命的秘密,他早晚也得找個人嘮嘮。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的一個兒子,叫做朱慈煥,因為排行老三,所以後世也叫他朱三太子。
  • 南京發掘王安石父親墓,專家剛開挖,王安石後人拿族譜趕來:住手
    就是這麼一個家喻戶曉的名人,其膝下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兒女,但卻有好些個兄弟姐妹,因此整個王家算是一個很大的家族了。而王家經過一千年的歷史滄桑,到現在還有多少後人呢?
  • 望城驚現兩百年前嘉慶族譜 詳述尖山李氏出自李唐皇室
    李自恆與李克明兄弟倆在查閱210年前清朝嘉慶年間的尖山李氏族譜。星辰在線記者 李勇 攝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所長尋霖介紹,據可考資料證實,尖山李氏出自江西湖茫,湖茫李氏出自李唐皇室。尖山李氏族人分布省內外及全球,後裔近百萬人。據了解,尖山李氏目前省內多分布在湘陰、沅江、南縣、長沙縣、天心區、開福區、湘潭市、湘潭縣等地。江西、貴州、湖北及美國、臺港、紐西蘭均有分布。  這套《尖山李氏宗譜》完成於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詳細記敘了尖山李氏的發源、遷徙、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 泰國皇室御賜袈裟布施活動在西雙版納曼扁玉佛寺舉行
    託缽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明捐法師)2016年10月27日,泰國皇室御賜袈裟布施代表團代表攜泰國國王蒲美蓬•阿杜德御賜袈裟、物品及寺廟修繕款來到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混鎮曼扁村玉佛寺進行布施
  • 「楊家將」後人自費20多萬元出族譜(圖)
    尋根認祖改變了他的生活,7年來,尋訪、踏查、出書……自費20多萬元,中學還沒畢業的他,打算出版4部和楊氏家族歷史文化相關的書籍,其中《吉林楊氏族譜》日前出版,另外3部也已定稿。他就是58歲的江城人楊永玖,「楊家將」的子孫,楊業的第38代後人。
  • 陳友諒還有後人嗎?專家:有,而數量龐大,生前無姓死後必須姓陳
    比如說元朝末年,曾自稱為帝的陳友諒出身時也是天降異象。陳友諒,元末湖北沔陽人,祖上原本姓謝,但由於他爺爺入贅到了陳家,從此就只能改為陳姓。為了維持生計,陳友諒從小就跟著父母在河邊打漁,比較能吃苦,後來讀過幾年書。二十來歲的時候,陳友諒一次偶遇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到他爺爺墓地後,笑著對陳友諒說:「你祖父的墳地風水很好,你以後前途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