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後人竟現世貴州?有祖墳和家譜為證,還曾拿尚方寶劍打惡霸

2020-12-21 談古論今史有道

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漢族朝廷,它經歷了276年歲月洗禮,最開始從朱元璋農民起義成功登上皇位到最終的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上,朱姓江山算是徹底結束。不過這個王朝依舊給人們留下很多值得稱讚的事跡。修建明長城,鄭和下西洋,甚至最終還有明朝大將鄭成功收復臺灣,但是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一聽這個王朝就是有骨氣的,有氣節的,甚至明朝的最後一位崇禎皇帝也完完全全地貫徹了這句話。

崇禎皇帝一生勤勉,渴望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力挽狂瀾,但是那個時候明朝的江山已經無力回天,內部黨爭不斷,外有強敵威脅,一座大廈搖搖欲墜,即將倒塌。當李自成的軍隊攻進紫禁城時,崇禎自知已無退路,但是為了不讓朱姓江山受辱,謹遵著先帝們的教導,讓自己的妃子們,公主們自縊,有的太監和宮女見狀也紛紛自縊,而自己則選擇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樹上,起義軍攻進來時看見一片慘烈景象。不過他的三個兒子一直成謎,而有的猜測是被殺了,也有的說隱退到深山,還有的說出家當了和尚不問世事。

而最出名的還是朱慈煥,曾經化名王士元,他作為崇禎皇帝的第五個兒子,被人稱為朱三太子,曾經有人想要推舉他為首領,反清復明推翻滿清統治,不過最終也沒有成功。在康熙47年的時候被人告發,以雖無謀反之事,但是有謀反之心,將76歲的朱慈煥殺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明朝血脈就此斷絕,似乎還有其它的血脈殘存於世。

而就在前幾年一位自稱是崇禎皇帝的後人現世貴州,並且有學者李連昌曾寫過一篇《崇禎皇帝後人在遵義》發表在貴州的刊物上。而他叫鄒代清,是貴州遵義巷口鎮的一個農民,他說他是崇禎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朱慈照的後代,而且他們村很多都是朱慈照的後代,有些專家前去調查真相,他還拿出了《朱氏族譜序》和《鄒氏籍貫表》來證明自己的身份。老人敘述當時三位兄弟分三個方向逃跑,只為保存龍脈,朱慈照是被一個姓趙的太監一路護送,來到深山並且隱瞞姓名,改名為鄒啟貴,並長久居住下來,後來與當地人結婚繁衍發展。

在村裡的後山有一個墓碑,上面寫著太監趙恩公之墓,還有一些朱家的墓碑,其中一個是鄒啟貴也就是朱慈照的墓碑。並且家族規定鄒與朱兩家不通婚,因為畢竟他們是一家人。後來鄒代清老人帶著專家們來到自己家中將一把尚方寶劍拿了出來。這把寶劍是當初朱慈照出逃時隨身攜帶的,為以後復興王朝當一個憑證,並且這把寶劍可以上斬昏君,下斬奸臣,鄒代清老人就曾經拿這把寶劍對付惡霸村長,還將其弄傷,自此之後老人就將這把寶劍藏了起來,不敢輕易示人。

現今這個村子有鄒氏族人大概300多人,並且在城郊的海龍鎮還有20多戶,播州區,樂山鎮也都有一定的鄒氏族人,可見分布的還是比較廣的。並且在每年的清明節,這些族人都會聚在一起,前往趙恩公和祖先的墓地進行祭拜。

總結:明朝早已滅亡,對於一些事實我們無從查證,這件事情也曾有人提出質疑過,但是無論真假,當地的百姓恪守著本分,守護著祖先的牌位,將一族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就值得學習,沒有忘記祖先,也沒有忘記恩公,也希望永遠不要忘記明朝的氣節和骨氣。

相關焦點

  • 貴州一農民自稱明朝皇室後人,不僅有族譜為證,還有御賜尚方寶劍
    崇禎元年,朱由檢為明熹宗時期被罷免的官員平反,並託以重任,但因為前朝的腐敗,再加上天災人禍,崇禎帝在位期間,並沒有改變明朝滅亡的趨勢,1630年,陝西地區出現饑荒,民不聊生,1634年,河南發生大旱災,隨著災情的擴大,蔓延成蝗災。
  • 貴州山村一鄒姓村民,聲稱崇禎第17代後人,居然有家傳尚方寶劍作證
    後來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即位,崇禎皇帝很厲害,但是明朝此時已經救不回來了,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滿軍攻打,明朝基本上是亡了,但是明朝的根基是萬曆皇帝給廢了的,不能怪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特別慘,甚至都不清楚有沒有留下後人。
  • 貴州有個老人自稱崇禎的12代後人,別人不信,他拿出三個證據
    現如今,貴州有個老人自稱崇禎的12代後人,別人不信,他拿出三個證據。  這個老人叫鄒代清,現年60歲,面目慈祥卻不怒自威,他是朱慈照(鄒啟貴)的第11代後人,朱慈照(鄒啟貴)卻正是明思宗朱由檢第四子,所以鄒代清是崇禎的12代後人。可是很多人不相信,他拿出三個證據。
  • 貴州一小山村住著明崇禎皇帝後裔,祖傳尚方寶劍因砍村長被沒收
    當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讓周皇后、袁貴妃自殺,公主全部掩面持劍而斬。 然後上吊於煤山,很多人覺得大明朝皇族已經絕後了,其實並非這樣,當年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照的下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最近有人站出來說,他們便是大明崇禎皇帝,永王朱慈照的後裔。
  • 崇禎皇帝後裔在遵義?改姓為鄒隱居山村已歷13代
    近日,網上流轉著這樣一個帖子:「崇禎皇帝有一支後裔居住在遵義,但他們不姓朱,姓鄒。」這是八卦新聞還是真的?7月24日,貴州都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內侍送太子來遵義  當天早上10時許,記者按帖子所指,趕到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一個名為苦竹埡的寨子,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一位自稱崇禎後人的老人——70歲的鄒代富。
  • 貴州有一偏僻山村,500餘位鄒氏村民自稱皇帝後裔,有祖傳寶物為證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各位朋友早上好!子淵之前為大家介紹過許多著名人物的後代,引起了讀者的熱烈討論,今天咱們就再來聊聊一位末代皇帝的後人,幾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近年來卻現身於貴州。然後他將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叫到面前,告誡他們勿忘復國,隨即讓心腹太監為他們喬裝打扮逃出宮去,還留下遺詔讓明朝臣子輔佐太子、匡扶社稷。▲崇禎皇帝朱由檢劇照不過這三位皇子究竟逃至何處,百年來一直是爭論不休,民間也流傳著多種說法。有人說朱慈烺被太監送往其舅周奎家中,後者因畏懼招來殺身之禍,主動將其獻給攝政王多爾袞,不久後遇害。
  • 古代上能打昏君,下能斬奸臣的4大兵器,除了尚方寶劍,你還知道幾個?
    在古代,我們都知道一個好皇帝少不了敢於向他諫言的官員們和敢於和貪官汙吏作對的清官大臣們。那麼,這些清官、大臣們他們也需要一些「武器」來保護自己,一個好的皇帝也會願意給這些大臣們權利。這也就有了我們常常聽到的「上打昏君,下斬奸佞」的四大武器。那麼這四個武器是什麼呢?
  • 崇禎後裔其實從沒消失,改為鄒姓定居貴州,見人就說:有祖傳寶刀
    不過卻很少有人思考過一個問題,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是否有後裔存世?如果有,他們又在何處?對於這一話題,存在著幾種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莫衷一是。不過到了近幾年,卻有人驚奇地發現,在貴州遵義,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村莊,村子裡500餘戶鄒姓村民竟然都自稱是崇禎帝的直系後裔。
  • 湯和及其後人考
    到了明孝宗的時候,皇帝想到太廟配享祭祀的六王的子孫僅有兩家(徐、沐兩家)繼承爵位,卻有四家已淪落為平民百姓,因而心中不忍,就叫禮部等部門找到四王的長房嫡系後人,並授予他們世襲南京錦衣衛指揮使的官職,就近護衛祖墳。湯傑的兒子湯紹宗被任選為此職,並在嘉靖十一年被封為世襲靈璧侯。
  • 勒石銘記,以昭後人!周恩來祖墳地已立碑標記
    1977年,鄧穎超同志遵總理遺願,囑居杭親屬,得當地政府支持,平祖墓,埋遺骸,還地於民,為世人樹立典範。今勒石銘記,以昭後人。」落款時間為 2019年9月。當地村民告訴記者,不久前柯橋文物部門來立了這塊石碑。在平水鎮外凰獅子山上,記者看到,周恩來十七世祖周笑巖墓遺址和十八世祖周樵水墓遺址前,也立了同樣一塊大小的石碑。
  • 家譜故事:從清儒鄭珍的楊價墓調查說起
    道光庚子(1840),趙石知旭與餘言,曾見楊氏譜,稱價墓在桐梓治西胡盧壩。嘗跡之,壩無他古冢,惟山下有石槨,上六下三,在民田中,甚宏致,其外磚猶存。即楊氏後人亦有以為先世當是也。餘時輯府志,據載入「丘墓」中,歷二十年矣。今日獨戴笠遊蟠龍洞,歸溯溱溪南岸行,約去洞三裡,地名宅頭,果得如石知所云者。秧針繞槨頂,外無餘土,不可蹊田,逼視徘徊陌上者久之。因思石知未一見碑碣,獨據譜,譜為其家世傳,故不虛。
  • 「尚方寶劍」的名字從何而來,它到底有多少特權?
    那麼,這個尚方寶劍到底有多少特權?難不成真可以隨意處決各地的高官? 但這個傳說其實並不可靠,因為在黃帝時代,中國還處於石器社會時代,而在西周初年,周天子的衛隊:天子六師,很多士兵還在使用木棍作為兵器。 從這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西周,青銅冶煉技術有了一定進步和積累的狀態下,天子的武裝尚且不能完成金屬化,更何況原始社會時代?因此,從唯物史觀角度來看,劍的起源,最起碼是在商周以後。
  • 遼寧男子自稱馬超後人有家譜 專家稱DNA可判斷(圖)
    本報訊(華商晨報華商響網記者謝楊)三國馬超勇冠三軍,無人不知,那麼他有後人嗎?他的後人都在哪呢?朝陽市市民馬先生稱,他有兩本家傳百年以上的「馬氏家譜」,表明他們家族是馬超的後人。馬氏家譜開篇標註「道光壬午續修」近日,一套承傳百年以上的「馬氏家譜」亮相,家譜的所有者馬生民自稱是三國時大將馬超後人。
  • 朱元璋的後人為何為鄒姓老人拿出三件傳家寶證明自己是明朝後裔
    而在中國貴州遵義的一個叫苦竹亞的村落,又有著一個老人號稱自己是崇禎皇帝的後人,而老人的名字叫做鄒代青都知道的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叫做朱由檢,那麼和現在的鄒姓又是怎麼扯上關係的!老人也親自闡述,為躲避李自成的追殺,崇禎的兒子朱慈照便更名為鄒祁貴,而鄒代青老人便是這周啟貴的第11代子孫當然如何知道它是不是編的呢!
  • 崇禎皇帝沒有吊死煤山樹頂,而是逃到河南雲夢山活了144歲?
    同時,中國並無「水木」的姓氏,「朱」去首部而為「木」,水則屬北,「水木」或即意為「北方的朱氏」。崇禎皇帝為什麼會落腳雲夢山?因為這裡有他已經棄官還鄉的秘書——轉本御史孫徵蘭。據說孫徵蘭回鄉之後,行蹤詭秘,很少在家安居,常常遊山玩水,摩崖刻石,興建樓閣,看風水布鎮物。
  • 貴州明代定邊城,崇禎帝親賜城名,至今居民長住城內
    像這樣建造在山頭之上的城池,首先給人的疑惑就是水源從何而來,根據實地查訪,城內居然有三口古井,時逢初冬,水面還蒸騰著熱氣,出水口似乎為地下巖穴的石縫中汩汩冒出,終年不斷!環顧四周,山上既沒有茂密的植被,山頂上的井水從何而來,頗令人費解?
  • 男子迷信風水 為自家「轉運」挖三家族祖墳
    他們的祖墳竟被挖得面目全非,墓碑和遺骸消失,豎上了寫有別人名字的墓碑。其中一個家族祖先有1600多名後人。三個家族的人接連報案,挖祖墳男子被警方抓獲。近日,該男子被從化區法院以故意毀壞財物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
  • 65歲在川山西籍老人閻晉修:我為徐向前鄧小平修家譜
    受邀為小平修家譜  從業餘愛好研究家譜到作為一項事業去做,閻晉修品嘗了艱難也收穫了喜悅。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專業修家譜一時不能為人接受。閻晉修的思路相對超前,市場啟動時很艱難,不要說花錢請他修家譜,連前來諮詢的人都很少。但閻晉修一直認為,家譜文化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總有一天人們會認識到它的價值。
  • 家譜有時也「沒譜」,尋根問祖需要建立「基因家譜」
    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中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
  • 為啥說孔、孟、曾、顏是一家?--孔、孟、曾、顏家譜起名輩分字
    --孔、孟、曾、顏家譜輩分字孔、孟、曾、顏四姓氏字輩詩50字如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崇禎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衍植)奏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