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漢族朝廷,它經歷了276年歲月洗禮,最開始從朱元璋農民起義成功登上皇位到最終的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上,朱姓江山算是徹底結束。不過這個王朝依舊給人們留下很多值得稱讚的事跡。修建明長城,鄭和下西洋,甚至最終還有明朝大將鄭成功收復臺灣,但是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一聽這個王朝就是有骨氣的,有氣節的,甚至明朝的最後一位崇禎皇帝也完完全全地貫徹了這句話。
崇禎皇帝一生勤勉,渴望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力挽狂瀾,但是那個時候明朝的江山已經無力回天,內部黨爭不斷,外有強敵威脅,一座大廈搖搖欲墜,即將倒塌。當李自成的軍隊攻進紫禁城時,崇禎自知已無退路,但是為了不讓朱姓江山受辱,謹遵著先帝們的教導,讓自己的妃子們,公主們自縊,有的太監和宮女見狀也紛紛自縊,而自己則選擇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樹上,起義軍攻進來時看見一片慘烈景象。不過他的三個兒子一直成謎,而有的猜測是被殺了,也有的說隱退到深山,還有的說出家當了和尚不問世事。
而最出名的還是朱慈煥,曾經化名王士元,他作為崇禎皇帝的第五個兒子,被人稱為朱三太子,曾經有人想要推舉他為首領,反清復明推翻滿清統治,不過最終也沒有成功。在康熙47年的時候被人告發,以雖無謀反之事,但是有謀反之心,將76歲的朱慈煥殺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明朝血脈就此斷絕,似乎還有其它的血脈殘存於世。
而就在前幾年一位自稱是崇禎皇帝的後人現世貴州,並且有學者李連昌曾寫過一篇《崇禎皇帝後人在遵義》發表在貴州的刊物上。而他叫鄒代清,是貴州遵義巷口鎮的一個農民,他說他是崇禎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朱慈照的後代,而且他們村很多都是朱慈照的後代,有些專家前去調查真相,他還拿出了《朱氏族譜序》和《鄒氏籍貫表》來證明自己的身份。老人敘述當時三位兄弟分三個方向逃跑,只為保存龍脈,朱慈照是被一個姓趙的太監一路護送,來到深山並且隱瞞姓名,改名為鄒啟貴,並長久居住下來,後來與當地人結婚繁衍發展。
在村裡的後山有一個墓碑,上面寫著太監趙恩公之墓,還有一些朱家的墓碑,其中一個是鄒啟貴也就是朱慈照的墓碑。並且家族規定鄒與朱兩家不通婚,因為畢竟他們是一家人。後來鄒代清老人帶著專家們來到自己家中將一把尚方寶劍拿了出來。這把寶劍是當初朱慈照出逃時隨身攜帶的,為以後復興王朝當一個憑證,並且這把寶劍可以上斬昏君,下斬奸臣,鄒代清老人就曾經拿這把寶劍對付惡霸村長,還將其弄傷,自此之後老人就將這把寶劍藏了起來,不敢輕易示人。
現今這個村子有鄒氏族人大概300多人,並且在城郊的海龍鎮還有20多戶,播州區,樂山鎮也都有一定的鄒氏族人,可見分布的還是比較廣的。並且在每年的清明節,這些族人都會聚在一起,前往趙恩公和祖先的墓地進行祭拜。
總結:明朝早已滅亡,對於一些事實我們無從查證,這件事情也曾有人提出質疑過,但是無論真假,當地的百姓恪守著本分,守護著祖先的牌位,將一族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就值得學習,沒有忘記祖先,也沒有忘記恩公,也希望永遠不要忘記明朝的氣節和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