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沒有吊死煤山樹頂,而是逃到河南雲夢山活了144歲?

2020-12-21 抱膝先生

鶴壁淇縣有一通古碑,立於清初,距今300多年,因為碑上刻了「扯淡」、「再不來了」這些大白話,從而遠近聞名,被稱為「扯淡碑」。

扯淡碑正面圓首刻「再不來了」、「扯淡」,居中「太極仙翁脫骨處」,兩側碑文「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訪道雲夢修真,事跡已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

反面圓首刻「碑陰」,居中「為善最樂」,兩側碑文「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

全碑共刻111字,不提墓主真實姓名、生卒年月,就連生平事跡也語焉不詳,所以一經傳開,眾說紛紜。

對於扯淡碑的故事,當地老人回憶,扯淡碑址本在原朝歌鄉北圈門外祖師廟內。相傳為明朝勳臣、雲南沐王府沐英後代避難隱居之所。沐氏至雲夢山學道,隱其姓名,只云為燕人。

據老人講,民國初年從北京方向常有人來看扯淡碑。他們不是成群結隊,而是三三兩兩。下火車之後,或打聽,或找一個嚮導帶路,來到扯淡碑前,先是站立默哀,然後繞墓轉幾個圈,再到墓碑前撫摸石碑,默讀碑文。之後,便悄然離開。

對於這塊111字「扯淡碑」墓主的真實身份,當地有學者專門寫了近3萬字的長文,指明墓主就是明末崇禎皇帝。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中,崇禎皇帝算是最讓人心疼的了。

相比在他之前的嘉靖、萬曆兩位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崇禎勵精圖治,掃滅「閹黨」,到頭來卻還是殉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不過,即使《明史》中,對於崇禎皇帝國破後是死是逃,當時就已經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或言帝已出城」「南幸」,「或言崩」。

煤山上那具自去冠服、穿衣襟詔、以發覆面的屍身到底是不是崇禎,在北京城屁股都沒坐穩的李自成並未仔細辨認,後世也就難免揣測,崇禎皇帝並沒有吊死煤山樹頂,而是聽取了大臣先前的建議,效仿永樂朝建文帝故事,向南逃出了京城。

為什麼說泰極仙翁就是崇禎,扯淡碑就是崇禎皇帝的墓碑?

學者考證,泰極仙翁的事跡既然「詳載」甲申國變史冊,那地位自然非同一般。而「泰極」來自於古語「泰極而否」,敢用這兩個字的,自然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那「泰極仙翁」就是一個下臺修道的皇帝了。當地民間傳說,「泰極仙翁」本來是要繼續往南逃的,只是過不了黃河,所以又回到了雲夢山。同時,中國並無「水木」的姓氏,「朱」去首部而為「木」,水則屬北,「水木」或即意為「北方的朱氏」。

崇禎皇帝為什麼會落腳雲夢山?因為這裡有他已經棄官還鄉的秘書——轉本御史孫徵蘭。

據說孫徵蘭回鄉之後,行蹤詭秘,很少在家安居,常常遊山玩水,摩崖刻石,興建樓閣,看風水布鎮物。淇縣、衛輝的山山水水,布滿他的足跡和墨跡,這些或許與為崇禎選避難之地有關。

在孫徵蘭寫故鄉山水的詩歌中,多次出現「仙翁」的形象:「閒花谷口任紛紛,萬事仙翁總不聞。」「且是仙翁無事事,牛見蓑笠送詩媒。」

雲夢山北面有一獨立圓柱形山峰,形如滿月,又似印章,孫徵蘭在此峰的東西兩側都有摩崖,內容完全相同。題曰:印月峰三個大字。落款,右側寫「皇明御史」,左側寫「孫睡仙書」。而在清初,「月」實際上是暗指明朝的一個意象。山頂有孫家寨,傳說為孫徵蘭所建兵營,是他屯兵練兵的地方。

而他在故鄉南陽村建的玉皇閣被百姓稱為金鑾殿,衡門村建的老龍廬被稱為「孫逸仙行宮」,這些顯然都不是孫徵蘭敢用的名頭。

同時,淇縣還有一段「朱改王」的歷史。

定王朱慈炯是崇禎第三個兒子,史載京師淪陷後下落不明。而在淇縣廟口鄉王洞村和王灘村之間有座王家祖墳,有墓碑上刻「定王歸宿」字樣,中刻「明崇禎之子廣裕避嫌改名王公諱廣大崔孺人陵墓」。

雲夢山北面有一獨立

王灘村自稱定王第10世孫的王姓老人講家史說,「朱改王」後人至今已繁衍了17代。甲申國變,王承恩並沒有從死煤山,而受崇禎皇帝之託,帶著更名為王廣大的定王逃到淇縣住了下來。在王廣大結婚的時候,王承恩曾拿出一領皇袍,內襟寫道:「莊烈三子朱廣裕,避嫌改名王廣大,婚配崔氏,啟傳後代,勿忘祖門。崇禎二十年。」

「朱改王」迄今360餘年了,已繁衍17代。《王氏家譜》在敘述那段歷史時這樣寫道:「闖王替天廢明帝,崇禎託孤王承恩。王洞隱姓朱改王,續寫家承啟後昆。」

老人家祖墳的墓碑上刻有這樣的詩句:「承恩蒼天灰若木,託孤之志化夕陽。白骨飛灰從此去,任他神烏曉夜忙。」據說就是王承恩臨終前發出的感慨。

現在,除了北京明十三陵的思宗陵有王承恩墓,在雲南也出現了王承恩墓。據說王承恩累得升遷,受魏忠賢排擠,來到雲南彌勒下伍村大息宰元詔寺出家。改姓張,名升南,號翠微山人。然而,王承恩在元詔寺只過了3年的清閒日子,又被崇禎皇帝一紙聖旨召回。入朝不久,即逢李自成攻陷京城,王承恩陪同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後來,雲南門生孔志周等3人到京城將其骨灰運回安葬。

而今,河南雲夢山出現了雲南沐王府後人的扯淡碑,雲南沐王府地盤上出現了崇禎從死太監王承恩的墳墓,這難道也是無巧不成「歷史」?

甲申歷史是古往今來的熱門話題,既然扯淡碑上留下了「水木氏」、「事跡已詳載甲申記」等線索,或許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泰極仙翁」到底是何方神聖。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大明朝,中國漢族最後一個統治的封建王朝,1644年,以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結束了277年的大明王朝,崇禎皇帝死的非常狼狽,根據記載,當時的他,披散著頭髮,穿著藍色的衣服,左腳光著,右腳一隻紅色的鞋子,即使是這樣,還掩蓋不住一個帝王的權威,那麼,為什麼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一個兢兢業業工作的皇帝,保不住自己的江山呢?
  • 崇禎皇帝吊死的槐樹,最後得到了什麼「待遇」?你看到的並非原樹
    他這樣說:你這些都是一種消閒享樂的看法,北平實在沒有一點蓬勃的生機,而充滿了深沉的暮氣,籠罩著偌大的城池。在中國歷史上不知埋葬了多少的青年志士。我看它只是葬送歷代皇朝的墳墓,而不是創業垂統的源泉。雄麗的皇宮,雖值著欣賞,而淪落的皇子王孫,尤令人悲憫不已。煤山的柏樹,是縊死崇禎的工具;南海的瀛臺,是囚死光緒的監牢。
  • 吊死崇禎的那棵樹,百年之後長成了神奇的形狀,像極他死前的動作
    吊死崇禎的那棵樹,百年之後長成了神奇的形狀,像極他死前的動作。崇禎一個悲劇化身的皇帝。本來不該成為亡國之君的,但是大明的江山到了他這裡卻是走上了盡頭。如果崇禎能夠生在和平時代,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只可惜生在了亂世。大明這個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有誰能夠救得了大明呢?
  • 勤勞懇懇的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
    崇禎皇帝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如果說滿清時候的南明政權不算的話,崇禎皇帝就是由漢人所統治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十六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崇禎皇帝和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崇禎禎皇帝命人分別將太子、永王、定王送出京城,命令自己的皇后和妃嬪們自縊,並且砍殺了自己的兩個女兒。最後,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自縊身亡。一代君王,就這樣帶著憤懣和不甘離開了人世。是什麼原因導致崇禎皇帝最後自縊身亡呢?
  • 溥儀晚年的事情:進故宮需買門票,在崇禎吊死的煤山發出如此感嘆
    說到溥儀,我們都知道他是末代皇帝。中華民族的封建帝制開始於公元前221年,一直到1912年,一共存在了2132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沒多久,隆裕太后就以太后的名義發布了退位詔書,溥儀也正式退位了。溥儀雖然在1912年2月退位,但是退位後的溥儀有一段時間並沒有離開紫禁城,他在紫禁城內依然享受皇帝的生活。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1644年4月25日,當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城之際,崇禎皇帝在司禮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自縊於山腰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終年33歲。 崇禎皇帝親手為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劃上了句號。
  • 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寧願在煤山上吊身亡,也不願遷都南京,為何?
    崇禎16年10月,李自成率軍拿下潼關,將孫傳庭處死,並佔據了西北地區。次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地區成立大順政權,並率領大軍北伐作戰,直指北京。此時大明迎來了最大危機,但崇禎卻始終沒遷都南京。很快,李自成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身亡,實際上崇禎完全可以遷都南京,此時大明的南部地區還沒有淪陷,他完全可以發號施令組織兵力再戰,和吳三桂裡應外合,滅掉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崇禎始終沒有遷都?其實崇禎帝很早就想要遷都南京,但卻被張皇后反對。
  • 明朝有三大營,50萬精銳部隊,崇禎皇帝為何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標誌著大明帝國277年的國運戛然而止,華夏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近三百年暗無天日的黑暗時期,滿清肆虐三百年,漢家志士血淚斑斑
  • 崇禎皇帝在吊死前,留下遺書,其內容是什麼?李自成看完為之動容
    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火光沖天,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在他吊死前,他曾留下了一份遺書,李自成看完遺書後,為之動容。那麼,崇禎皇帝到底在遺書上寫了什麼,為何死對頭李自成看完後為之動容。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 明朝大廈將傾,崇禎皇帝找算命先生測字,連測三字後,苦笑搖頭
    講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關於明末皇帝崇禎的。明末時,內有闖王李自成反叛,外有滿洲女真侵略,大明朝內憂外患,身為一國之君的崇禎皇帝眼看大廈將傾,實在有說不出的苦悶和無能為力。崇禎:「問國事。」先生:「田字出頭視為由,意思是農民要出頭了(農民反叛)。」崇禎一聽大驚,忙道:「你聽錯了,不是這個由,是有沒有的『有』字。」
  • 明代墓碑刻「扯淡」 學者:不可能是崇禎皇帝的
    河南淇縣一公園現明代墓碑  人民網北京8月1日電(陳苑) 今天上午,記者就河南淇縣摘心臺公園「扯淡碑」碑上的刻字及對墓主人身份的猜測,對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商傳進行了採訪。
  • 探秘明代滅亡的罪魁禍首:不是崇禎無能,而是諸多原因
    歷史的滾滾車輪推向了公元1627年,大明王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意外落水生病,不治而亡,年僅22歲。同年八月,皇位由朱由校的弟弟年僅十七歲的信王朱由檢繼承,朱由檢就是大明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任皇帝。朱由檢繼位的時候,大明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殘破不堪。
  • 河南有個摘心臺,此人曾在此被帝王剖心,遊客:看到楹聯想哭
    河南是一個旅遊大省,旅遊資源相當豐富,每個地方都有很多歷史遺蹟,這些古代遺址、遺蹟,給當地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歷史文化支撐。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地方就有很多歷史遺蹟,淇縣位於河南省的北部,古稱朝歌,曾經是殷末四代帝都和衛國的國都。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正因為這樣長,公主就硬生生的失去了一條胳膊,但是最終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坤儀公主,還有一位叫做袁妃。他們兩人都是比較聰明懂事的,但是最終也逃不了崇禎皇帝的毒手,最終雙雙都被崇禎皇帝親手殺害了。當時崇禎皇帝看到自己大勢已去,也不想讓自己家族的人再活下去,他還想要去殺害皇后。
  • 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豎碑立傳
    說到明朝,很多朋友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十個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僅用十個字就可以看出明朝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的統治實力,這十個字是對明朝氣節的真實寫照,也是最好的總結。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不過,他財政政策的方向,卻搞錯了,當時的情況是百姓之所以造反,是因為自然災害帶來的農業危機和饑荒、苛捐雜稅,但是崇禎皇帝只是看到表面的農民起義和清朝的外患,沒看到這個統治危機,為了籌足軍餉和物資,大肆對普通民眾尤其是農民加稅再加稅,結果李自成一度被打到逃到深山之中,這就是「十八騎如商雒山」的故事,但是清朝的外患卻沒有消失。
  • 崇禎皇帝自殺,後宮中唯有她自願跟著陪葬,「領旨自縊」
    祖宗家業在自己手中敗落,皇帝死了,也無法面對歷代祖宗的。皇室也似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的敗落,生與死就不在自己的手中了。明朝滅亡,作為皇帝的崇禎,帶著無盡的心痛,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而他的後宮呢?除了被殺的人,其實還有很多人活了下來,能跟著崇禎皇帝一起自殺的沒有幾個,我們今天說的就是周皇后,這位大義悲壯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