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去看,解放前的北平會帶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
北平是一座歷史古城,即使之前也實在太美了。中西合璧的建築,貧富鹹宜民居,各安所安,各樂所樂的社會環境;宮闕嵯峨、湖山明秀、園林整潔、寺觀幽深的地理環境,有很多為別處找不到的特色。但是,歷史留下的滄桑,也同樣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齊如山在他的《北平雜記》中,說其一位友人的看法頗為偏激,讀起來卻也充滿了傷感。他這樣說:
你這些都是一種消閒享樂的看法,北平實在沒有一點蓬勃的生機,而充滿了深沉的暮氣,籠罩著偌大的城池。在中國歷史上不知埋葬了多少的青年志士。我看它只是葬送歷代皇朝的墳墓,而不是創業垂統的源泉。雄麗的皇宮,雖值著欣賞,而淪落的皇子王孫,尤令人悲憫不已。煤山的柏樹,是縊死崇禎的工具;南海的瀛臺,是囚死光緒的監牢。歷史上的悲劇,很多都是從那裡演出,殘渣剩滓,有何值得讚美和留戀呢?——摘自《北平雜記》
其實,這只是他的這位友人的自己看法,但透過這種意識,其實也反映出了北平的本質。無論是煤山的柏樹,還是南海的瀛臺,它們都是記取了一段歷史,是歷史的見證,這也正是這座古城的巨大魅力。如今,這些地方都成為了人們緬懷歷史的旅遊景點。瀛臺固然是無法搬走的,最多也只是破敗,畢竟只是近代之事;而那棵終結了大明、吊死了崇禎的槐樹,卻經歷了近300年,如今卻不是原來的那棵歪脖子樹了。它究竟遭遇了怎樣「不公正」的待遇?
其實,崇禎皇帝與你的父祖相比,也算得一個好皇帝,只是他人強命不強,先祖的昏庸留給他的只是一個爛攤子,他勵精圖治,企圖中興大明,但由於積弊過深,加上天災人禍,最終也是回天乏術。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組織了一場地無效的抵抗之後,殺女屠妻,然後爬上煤山,用一根白綾將自己吊死在了那棵歪脖子槐樹上,幸好還有一個殉葬的太監王承恩陪伴。
然後,滿清的20萬鐵騎,在「漢奸」吳三貴的帶領下,從山海關一路南下,勢如破竹,趁勢攻入北京。李自成敗,明朝亡。那時,滿清對於20萬兵馬能夠入主中原,確實還是底氣不足,是要善待明皇室的。為了收取人心,入關也曾打出「替崇禎報仇」的旗號,進入北京後,順治帝又採取了兩項措施:
一是收斂厚葬崇禎皇帝,並為其譜號「明思宗」;二是將那棵終結了大明王朝的槐樹命名為「罪槐」,用一根大鐵鏈給鎖上了。其實用意非常清楚:厚葬崇禎那是告訴明朝的子民、皇室,大明是李自成亡的國;鐵鏈鎖了槐樹,則是說是槐樹要了崇禎的命,所以槐樹有罪,是「罪槐」。其實清朝一開始這樣做,還是起到了很大的收效,至少南明沒有與李自成合作,這才給了滿清各個擊破的機會。
「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槐無過受鎖枷。」這句詩是上世紀50年代,某先哲在憑弔崇禎皇帝時寫下的,可惜槐樹無法喊冤,也只有靠人來傳情了。這棵老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成了替罪羊,成了大明王朝亡國的恥辱柱。但是,他也未曾想到,他的另外的個功用,卻成了清朝皇帝的警示牌。據說,順治在給槐樹改名後,曾下令凡朝中皇親、大臣,路過煤山歪脖槐樹時,要下馬觀瞻靜思。當然是要思明朝滅亡的原因,時刻警示自己不重蹈覆轍了。
但是,頗為搞笑的是,這棵槐樹在被鎖200多年後,竟然是洋鬼子為它鬆了綁。八國聯軍在侵華期間,攻入北京城後順便「拿」走了古槐上的這條鐵鏈,因為,那是文物,是一段歷史。而從槐樹解綁之後,大清竟然戲劇性地走向沒落,也沒有過多少年就滅亡了。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古槐在解綁之後又迎來了新的劫難。在那個特殊年代裡,紅衛兵小將們將其作為「封建餘孽」,進行了最為徹底的清算。扒了樹皮、樹枝,沒皮後的老槐奄奄一息。1971年,這棵幾近枯死的老槐被園林部門下令剷除。
自此,崇禎皇帝上吊的老槐樹的樹生便徹底畫上了句點。後來被當作旅遊景點參觀的老槐樹並非吊死崇禎的「罪槐」,而僅僅是1996年景山公園工作人員找來移植的。這棵槐樹與先前的罪槐一樣,都是歪脖子,且都是老樹(新槐年約150歲)。只是,此樹,早已不是彼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