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吊死的槐樹,最後得到了什麼「待遇」?你看到的並非原樹

2020-12-06 明心讀文史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去看,解放前的北平會帶給你一種怎樣的感受?

北平是一座歷史古城,即使之前也實在太美了。中西合璧的建築,貧富鹹宜民居,各安所安,各樂所樂的社會環境;宮闕嵯峨、湖山明秀、園林整潔、寺觀幽深的地理環境,有很多為別處找不到的特色。但是,歷史留下的滄桑,也同樣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齊如山在他的《北平雜記》中,說其一位友人的看法頗為偏激,讀起來卻也充滿了傷感。他這樣說:

你這些都是一種消閒享樂的看法,北平實在沒有一點蓬勃的生機,而充滿了深沉的暮氣,籠罩著偌大的城池。在中國歷史上不知埋葬了多少的青年志士。我看它只是葬送歷代皇朝的墳墓,而不是創業垂統的源泉。雄麗的皇宮,雖值著欣賞,而淪落的皇子王孫,尤令人悲憫不已。煤山的柏樹,是縊死崇禎的工具;南海的瀛臺,是囚死光緒的監牢。歷史上的悲劇,很多都是從那裡演出,殘渣剩滓,有何值得讚美和留戀呢?——摘自《北平雜記》

其實,這只是他的這位友人的自己看法,但透過這種意識,其實也反映出了北平的本質。無論是煤山的柏樹,還是南海的瀛臺,它們都是記取了一段歷史,是歷史的見證,這也正是這座古城的巨大魅力。如今,這些地方都成為了人們緬懷歷史的旅遊景點。瀛臺固然是無法搬走的,最多也只是破敗,畢竟只是近代之事;而那棵終結了大明、吊死了崇禎的槐樹,卻經歷了近300年,如今卻不是原來的那棵歪脖子樹了。它究竟遭遇了怎樣「不公正」的待遇?

其實,崇禎皇帝與你的父祖相比,也算得一個好皇帝,只是他人強命不強,先祖的昏庸留給他的只是一個爛攤子,他勵精圖治,企圖中興大明,但由於積弊過深,加上天災人禍,最終也是回天乏術。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組織了一場地無效的抵抗之後,殺女屠妻,然後爬上煤山,用一根白綾將自己吊死在了那棵歪脖子槐樹上,幸好還有一個殉葬的太監王承恩陪伴。

然後,滿清的20萬鐵騎,在「漢奸」吳三貴的帶領下,從山海關一路南下,勢如破竹,趁勢攻入北京。李自成敗,明朝亡。那時,滿清對於20萬兵馬能夠入主中原,確實還是底氣不足,是要善待明皇室的。為了收取人心,入關也曾打出「替崇禎報仇」的旗號,進入北京後,順治帝又採取了兩項措施:

一是收斂厚葬崇禎皇帝,並為其譜號「明思宗」;二是將那棵終結了大明王朝的槐樹命名為「罪槐」,用一根大鐵鏈給鎖上了。其實用意非常清楚:厚葬崇禎那是告訴明朝的子民、皇室,大明是李自成亡的國;鐵鏈鎖了槐樹,則是說是槐樹要了崇禎的命,所以槐樹有罪,是「罪槐」。其實清朝一開始這樣做,還是起到了很大的收效,至少南明沒有與李自成合作,這才給了滿清各個擊破的機會。

「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槐無過受鎖枷。」這句詩是上世紀50年代,某先哲在憑弔崇禎皇帝時寫下的,可惜槐樹無法喊冤,也只有靠人來傳情了。這棵老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成了替罪羊,成了大明王朝亡國的恥辱柱。但是,他也未曾想到,他的另外的個功用,卻成了清朝皇帝的警示牌。據說,順治在給槐樹改名後,曾下令凡朝中皇親、大臣,路過煤山歪脖槐樹時,要下馬觀瞻靜思。當然是要思明朝滅亡的原因,時刻警示自己不重蹈覆轍了。

但是,頗為搞笑的是,這棵槐樹在被鎖200多年後,竟然是洋鬼子為它鬆了綁。八國聯軍在侵華期間,攻入北京城後順便「拿」走了古槐上的這條鐵鏈,因為,那是文物,是一段歷史。而從槐樹解綁之後,大清竟然戲劇性地走向沒落,也沒有過多少年就滅亡了。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古槐在解綁之後又迎來了新的劫難。在那個特殊年代裡,紅衛兵小將們將其作為「封建餘孽」,進行了最為徹底的清算。扒了樹皮、樹枝,沒皮後的老槐奄奄一息。1971年,這棵幾近枯死的老槐被園林部門下令剷除。

自此,崇禎皇帝上吊的老槐樹的樹生便徹底畫上了句點。後來被當作旅遊景點參觀的老槐樹並非吊死崇禎的「罪槐」,而僅僅是1996年景山公園工作人員找來移植的。這棵槐樹與先前的罪槐一樣,都是歪脖子,且都是老樹(新槐年約150歲)。只是,此樹,早已不是彼樹……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大明朝,中國漢族最後一個統治的封建王朝,1644年,以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結束了277年的大明王朝,崇禎皇帝死的非常狼狽,根據記載,當時的他,披散著頭髮,穿著藍色的衣服,左腳光著,右腳一隻紅色的鞋子,即使是這樣,還掩蓋不住一個帝王的權威,那麼,為什麼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一個兢兢業業工作的皇帝,保不住自己的江山呢?
  • 吊死崇禎的那棵樹,百年之後長成了神奇的形狀,像極他死前的動作
    吊死崇禎的那棵樹,百年之後長成了神奇的形狀,像極他死前的動作。崇禎一個悲劇化身的皇帝。本來不該成為亡國之君的,但是大明的江山到了他這裡卻是走上了盡頭。如果崇禎能夠生在和平時代,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只可惜生在了亂世。大明這個時候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有誰能夠救得了大明呢?
  • 崇禎皇帝在吊死前,留下遺書,其內容是什麼?李自成看完為之動容
    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火光沖天,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在他吊死前,他曾留下了一份遺書,李自成看完遺書後,為之動容。那麼,崇禎皇帝到底在遺書上寫了什麼,為何死對頭李自成看完後為之動容。
  • 崇禎皇帝沒有吊死煤山樹頂,而是逃到河南雲夢山活了144歲?
    對於扯淡碑的故事,當地老人回憶,扯淡碑址本在原朝歌鄉北圈門外祖師廟內。相傳為明朝勳臣、雲南沐王府沐英後代避難隱居之所。沐氏至雲夢山學道,隱其姓名,只云為燕人。據老人講,民國初年從北京方向常有人來看扯淡碑。他們不是成群結隊,而是三三兩兩。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山海關虎視眈眈,北京城鐵桶合圍,往哪跑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山海關虎視眈眈,北京城鐵桶合圍,往哪跑有關明朝的滅亡,固然有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連李自成都認為崇禎帝並非昏君,明朝遺老們也都認為崇禎是勵精圖治的君王。假使崇禎生活的年代靠近明代中期一些,或許可以稱得上聖明的帝王。
  • 崇禎皇帝自殺後,明朝太子去哪了?
    相信聽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是一位少了一條胳膊的尼姑,傳說這位斷了一個手臂的尼姑,是明朝滅亡知君崇禎皇帝的長公主。於是很多人們便表示疑惑,居然是公主為什麼淪落到如此地步?崇禎當年因為看到大勢已去,最終決定自殺。在他自殺之前,砍掉了這位公主的右臂,同時他還說了一句話,就是胡為生我家。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說你的命不好,為什麼偏偏出生在我的家族當中?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從明朝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吊死煤山,這件事來看,果然雖未亡國之君,卻不失帝王之儀。李自成起兵造反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難道崇禎皇帝就沒有想過逃跑嗎?當然想過,年紀輕輕的誰不怕。其實當時,明王朝還有一根救命稻草,它就是關寧鐵騎,這支大明王朝的精銳部隊。
  • 勤勞懇懇的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
    崇禎皇帝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如果說滿清時候的南明政權不算的話,崇禎皇帝就是由漢人所統治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十六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崇禎皇帝和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崇禎禎皇帝命人分別將太子、永王、定王送出京城,命令自己的皇后和妃嬪們自縊,並且砍殺了自己的兩個女兒。最後,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自縊身亡。一代君王,就這樣帶著憤懣和不甘離開了人世。是什麼原因導致崇禎皇帝最後自縊身亡呢?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不過,他財政政策的方向,卻搞錯了,當時的情況是百姓之所以造反,是因為自然災害帶來的農業危機和饑荒、苛捐雜稅,但是崇禎皇帝只是看到表面的農民起義和清朝的外患,沒看到這個統治危機,為了籌足軍餉和物資,大肆對普通民眾尤其是農民加稅再加稅,結果李自成一度被打到逃到深山之中,這就是「十八騎如商雒山」的故事,但是清朝的外患卻沒有消失。
  • 亡明的崇禎真的是昏君嗎?北京景山自縊處,樹已不見,獨留傳奇
    遠徵之王李自成入侵北京時,明朝皇帝朱友堅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他在山腳下的一棵槐樹上上吊自殺。朱玉建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如今,崇禎自縊的寶塔樹已經不見了,只剩下前兩塊石碑來紀念殉難事件。這兩塊石碑是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所建,其中一塊石碑上寫著「明思聰逝世之地」,另一塊石碑上則有詳細的銘文。在石碑左側,遊客可以看到一棵百年古樹,胸徑50釐米。
  • 明朝有三大營,50萬精銳部隊,崇禎皇帝為何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標誌著大明帝國277年的國運戛然而止,華夏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近三百年暗無天日的黑暗時期,滿清肆虐三百年,漢家志士血淚斑斑
  • 崇禎皇帝的死要面子,錯失了最後一個機會,不然大明還有救
    崇禎皇帝是個勤政的皇帝,但也有太多的缺點,他生性多疑、喜怒無常,都要當亡國之君了還死要面子。正是他的位置沒有擺正,失去了最後一個挽救大明朝的機會,成為煤山上的吊死鬼。這是發生在崇禎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的事,李自成的大軍進抵北京彰義門,但他沒有馬上下令進攻北京。
  • 明朝大廈將傾,崇禎皇帝找算命先生測字,連測三字後,苦笑搖頭
    於是崇禎對算命先生說:「你幫我測個字。」先生:「測什麼字呢?」崇禎皇帝本命朱由檢,於是乎他說:「便測這個『由』字吧。」先生:「您是要問家事呢還是問國事?」崇禎:「何解?」先生:「你看這個有字,便是大明二字各去一半,國家垂危,江山不保。」崇禎皇帝只聽得臉色煞白,卻又強加鎮定,辯解道:「你又聽錯了,不是有沒有的有,而是地支的第十位的『酉』字。」先生:「還問國事?」
  • 明代墓碑刻「扯淡」 學者:不可能是崇禎皇帝的
    在採訪中,商傳向記者確定「扯淡碑」不可能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墓碑,並猜測此墓碑是明朝沐氏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扯淡碑」不可能是崇禎皇帝的  商傳解釋說:「崇禎皇帝的墓就在北京的十三陵的明思陵,這個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他是怎麼埋進去的。」
  • 北京城的中心點不在故宮裡,而在這座山上,崇禎曾在山底自縊
    當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檢深感回天乏力,含恨在東麓的一棵槐樹上自縊身亡,以身殉明。朱由檢就是明朝最後一代皇帝崇禎。 如今,崇禎自縊的那棵槐樹已經不見蹤跡,只留下樹前兩塊紀念這次殉國事件的石碑,這兩塊石碑是民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930年,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敬立的,其中一塊石碑寫著「明思宗殉國處」,前面的那一塊寫著詳細的碑文。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
  • 大明王朝被滅的前一晚,崇禎皇帝做了什麼?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歷史上對於崇禎的解讀褒貶不一,大明王朝被滅之際也是崇禎死亡的時候,崇禎去世的前一夜裡,崇禎將自己的三位兒子都叫到自己的跟前,但是這三位皇子依舊衣著光鮮的來到父親的身邊,這時候的崇禎非常的驚訝,因為就在當夜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破了北京城,這時候正朝著北京的內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