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逃跑,山海關虎視眈眈,北京城鐵桶合圍,往哪跑
有關明朝的滅亡,固然有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連李自成都認為崇禎帝並非昏君,明朝遺老們也都認為崇禎是勵精圖治的君王。假使崇禎生活的年代靠近明代中期一些,或許可以稱得上聖明的帝王。但仍有大片江山的崇禎帝,為何不逃跑另做打算,反而急匆匆在煤山上吊呢?
1.北京城中的崇禎帝,已經猶如困獸之鬥,與骨幹大臣之間相互不信任,最終走向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回顧歷史,我們能夠發現,崇禎跟他的父親萬曆皇帝乃至他的哥哥明熹宗相比,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勤奮皇帝,在政事上宵衣旰食,兢兢業業,並且其本身也是中上智慧。但就是這麼一位青年才俊,其努力和勤勉卻沒有換來帝國的延續,反而成了自己最不願面對的亡國之君。
崇禎最後不逃跑,甘願在煤山上吊死,實際上是骨幹大臣沒有人再聽從自己的旨意,在李自成大軍圍困北京城的時候,崇禎最後一次召開御前會議,竟然無一人前往,此時的崇禎猶如被去除了爪牙的猛虎,心中再有不甘,也只能面對兵敗如山倒的現實。
究其原因,是崇禎在內心深處根本不信任臣工,在其當朝的17年時間裡,前後任用的內閣大學士多達50人,六部和督察員的首長都是走馬燈似的換,其中吏部尚書13人,戶部尚書8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6人,工部尚書13人,督察院左都御史20人,結果多達百人的明朝頂級官員團隊,竟然沒有一個讓崇禎滿意。
更為重要的是,崇禎對在前線作戰的高級將領,同樣懷疑和猜忌,先後使用袁崇煥、楊嗣昌、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熊文燦、陳新甲等人分別與後金和農民起義軍作戰,姑且不論這些人戰績如何,基本上沒有一個得到善終。到了最後,或許高級將領和大臣們明白,無人能夠得到崇禎的信任,也無人能夠在崇禎這裡得以善終,故而眾叛親離。
2.山海關外後金的鐵騎已經虎視眈眈,北京城外李自成的大軍摩拳擦掌,第二天就要發起總攻,崇禎帝進退不得,已經走投無路
有關明朝的滅亡,滿清入關後始終認為是李自成的「匪軍」滅亡了明朝,逼死了崇禎,在李自成兵敗之後,撿了個大便宜的清朝按照帝王之禮安葬了崇禎。當然,清朝這麼做是為了統治需要,也是為了安撫人心,更為重要的是讓江南的遺老遺少們明白,崇禎之死跟自己沒有關係,且吳三桂投降清軍,本身也是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
假設崇禎沒死,李自成的大軍不戰自潰,虎視眈眈的滿清鐵騎就能放過崇禎一馬嗎?歷來亡國之君,基本上沒有好下場,何況是心性高傲的崇禎皇帝。因此,在清朝看來,崇禎是死得其所,很多問題變得迎刃而解,王朝更迭中的話術演變,不就是如此嗎?
李自成在圍困北京時,也派人告訴崇禎,若是其宣布退位,可以保其全家性命,但是這對崇禎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根本不可能接受。因此崇禎下的最後一道聖旨,就是通過諸多臣工是誤國亡國之臣,雖然進行了簡單的自我批評,但是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後,崇禎還像痴人說夢一樣宣布赦免除了李自成以外的農民軍謀反之罪。
崇禎內外交困,內憂外患,雖然看似還有偌大的江山,還有諸多的臣民,但已經無人為這個日薄西山的王朝繼續賣命,能夠跟隨崇禎的,唯有紫禁城中的一群太監而已。故而崇禎吃了最後一頓晚飯,拔劍殺妻殺子殺女,唯有慨嘆一生「誰讓你生在帝王家呢」。
3.崇禎在位十七年,是勵精圖治又身心俱疲的十七年,在大廈將傾的王朝尾聲之中,很多事情已經爛到骨頭裡
崇禎在位17年間,跟歷代帝王比起來,其勤奮指數應該是中上水平的,但命運就是這樣,對於一個爛到骨頭裡的王朝,越是想快速解決問題,越是心急,越會帶來新的問題。治大國若烹小鮮,古人誠不我欺。
後人總站在歷史的縱深高度上評價崇禎的無能,但即便你我深處其中,也無法改變一個王朝的滅亡。唯有通過復盤當時的情形,一窺崇禎的內心世界。與那個三十年不上朝的父親相比,與只會喝酒玩樂的哥哥相比,乃至跟明中期後期諸多明朝皇帝相比,崇禎無疑是優秀的,但正是這個優秀的繼承者,成了整個大明朝的替罪羊。
崇禎當然能夠看到王朝的命運,但過於期望於人力,故而頻繁更改國策,頻繁更換大臣,頻繁更換高級將領,希望有人能夠力挽狂瀾,若是短時間見不到效果,就開始著急。等於買了一支被深度套牢的股票,越是不願意刮骨療毒,越是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故而勵精圖治的崇禎無疑也是筋疲力盡的崇禎,更是身心俱疲,悲憤鬱悶的崇禎,假使他是一個荒唐皇帝,乃至一個只問聲色的荒淫皇帝,或許明朝滅亡也不會那麼快。
概而言之,崇禎不逃跑的原因如下:
其一,眾叛親離,退無可退,明朝大廈將傾,崇禎勵精圖治,卻做多錯多,大臣走馬燈似的換,到自殺當天召開御前會議,已經沒有人到場;
其二,內憂外患,腹背受敵,山海關外有滿清鐵騎虎視眈眈,關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已經把北京城圍得水洩不通;
其三,身心俱疲,無心再戰,崇禎有心做中興之君,但自身性格有很多局限和弱點,與大臣關係緊張,身心俱疲,悲憤絕望,無心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