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政權」敗在了哪?李自成:山海關以外都是我的「戰略盲區」

2020-12-20 南書房
歡迎觀看

歷史背景:

公元1644(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號稱「三年不納糧」的「大順政權」在李自成的領導下正式於西安建國,改元永昌,此舉無疑是在標誌著朱明王朝對全國統治權的進一步瓦解,同時也意味著中原地區即將結束腐朽已極的明帝國統治局面。此時此刻,憑藉著起義軍還未消散的銳氣一舉將「大順政權」全面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了擺在李自成及其身邊的謀臣武將面前的下一步戰略規劃。

同年正月初八,大順軍在李自成和劉芳亮的率領下分兵南北兩路由西京出發,開始了渡河東徵、奪取京師的大規模戰略行動。翌年初春,大順軍的「南北合擊」戰略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進展的十分順利,在這整個過程中,除了北路軍在攻取寧武關和南路軍在攻克保定時的兩次戰役稍費時日之外,其餘地區的明朝駐軍基本上是不戰而降,究其原因,大致可以用這八個字來簡單概括,即:「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李自成畫像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將李自成的大順軍堵截在山西境內,明廷也先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強制措施,令人遺憾的是,自大學士李建泰督師失敗之後,擺在崇禎皇帝面前的只剩下最後一招險棋可走,即暫時放棄關外遼西地區的軍事據點,將抵禦清軍入侵的吳三桂部兵力調往西部戰場同起義軍進行作戰。但此番策略在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之下還未等到順利實施,大順軍就已經佔領了大同、宣府等所有京西重鎮,毫無疑問,明廷指望吳三桂前來勤王的計劃徹底泡湯了。同年二月,歷經一系列思想鬥爭和政治鬥爭之後的崇禎皇帝被迫放棄了最後的掙扎,選擇了在煤山上結束自己作為末代帝王的一生。至此,這一在中原地區整整維持了276年統治局面的大明帝國正式宣布滅亡。

崇禎皇帝、李自成畫像

編者導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在與大明王朝抗衡過程中成為最後贏家的「大順政權」該以何種方式去接管這一幅員遼闊的明朝故土成為了擺在李自成等人面前的又一嶄新課題。但從歷史發展的總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窺得,曾被基層百姓寄予厚望的「大順政權」,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取代大明王朝,僅僅是在明帝國滅亡之後作為一顆耀眼的繁星在掙扎於生存線以下的黎民百姓面前輕輕滑過而已。那麼,這一切的結局究竟是因何而導致的呢?此外,「大順政權」的失敗是遼東清朝勢力的催化結果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關於這一系列問題,筆者就從李自成在山海關(抵禦遼東清軍)的戰略布局入手,來與讀者朋友們圍繞著「大順政權」的失敗做一番詳細而又深入的剖析。

明朝地圖、李自成劇照

本文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在明朝滅亡之前,山海關一度被統治者作為抵禦女真(清朝)勢力入侵的最後一道關卡。為了保證山海關不受威脅,崇禎皇帝甚至在大明帝國即將滅亡的最後一刻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將關外的兵力撤進關內同李自成抗衡,可想而知山海關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之大。作為繼大明王朝覆滅之後的又一新興勢力,「大順政權」能不能坐得穩江山,關鍵在於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軍領導集團能否在戰略上對於山海關外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有一個清醒且長遠的認識,其具體實施步驟便是「大順政權」在山海關一帶為抵禦清軍入侵所要進行的戰略部署,因為相較於剛剛被打敗的明王朝,這才是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唯一勁敵。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自成在與明朝鬥爭的過程中,乃至擊敗明朝之後,幾乎都沒有意識到遼東地區的清朝勢力才是同自己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以至於在戰略上錯誤的將大部分(大約三分之二以上)大順軍分布在西北、湖廣襄陽、河南以及新佔領的山西、山東、畿輔等地。毫無疑問,這一分散式的戰略部署對於迅速穩定和擴張「大順政權」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權雖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造就了在關鍵地區缺乏足夠的兵力去維持和鞏固原有的統治地位這一不利條件。

山海關

舉個例子:在大順軍向北京方向進軍的過程中,明朝左良玉部官軍乘機對湖廣承天、德安一帶發起進攻,與此同時,河南一帶的地主武裝勢力也與左良玉相呼應並順勢而起,企圖顛覆當地「大順政權」的統治地位。隨後,為了挽回局勢,李自成當即決定派出左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統帥大軍由陝西奔赴湖廣、河南,最終成功擊退並平定了左良玉和當地地主武裝勢力的反撲。需要說明的是,直至山海關戰役的失敗,袁宗第及其原有的大順軍仍然滯留於湖廣和河南一帶,沒有與李自成和軍一處。

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於以上這種局部短暫性的勝利是導致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終失敗的間接性不利因素。

換句話說,倘若李自成擁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暫時置湖廣、河南等地的反撲於不顧,將袁宗第的右營軍大批兵馬調到北京地區,待遼東局勢穩定之後再調轉馬頭回師左良玉等手下敗將那簡直就是易如反掌。只可惜,李自成計不出此,最終造成兵力過於分散的嚴重後果並老老實實為此買單。

崇禎皇帝畫像

其次,在佔領北京之後,李自成身邊的大順軍總數將近有十萬人左右,其中諸如劉宗敏、李過、劉芳亮等驍勇善戰的大將相對來說也較為充裕,再加上明朝方面投降的軍隊,總體兵力還算可觀。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李自成卻始終沒有在京東以至山海關地區部署重兵防守,殊不知這才是保證明朝殘餘勢力乖乖受降的重要砝碼。在當時,吳三桂的兵力已經由關外調入關內,駐紮於昌黎、灤州一帶,藉此良機,清廷迅速派出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一舉收取了山海關外的所有原明朝軍事據點。此時此刻,對於清朝勢力來說,僅剩下一座山海關便可使八旗鐵騎長驅直入,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爭天下。而儘管如此,李自成的著眼點仍限於招撫關內的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等人,對於關外的「猛虎」則完全置之度外,就好比山海關外的大片區域成為了李自成的「視線盲區」一般。

山海關所在位置

起初,李自成對於吳三桂和高第的招降還算順利,吳三桂在明遼東巡撫黎玉田等部分中高級將領的支持下也決意歸順於「大順政權」,而當時李自成對於山海關一帶的戰略部署卻令人不禁瞠目結舌。吳三桂和高第投降之後,李自成僅派出了之前在居庸關投降的唐通及其部下8000兵馬去接管山海關的防務,此刻,即便是有點戰略言眼光的人都清楚,山海關要地必定要以原部兵馬(即大順軍)進行重兵設防,此舉不僅僅是為了抵禦清朝勢力的大舉入侵,也是為了防止諸如吳三桂等人在受降的過程中產生不測。做個不恰當的假設,倘若山海關擁有大順軍的重兵設防,那麼吳三桂敢於發動叛亂的可能性也就必然會大大降低,更何況單憑唐通的8000兵馬就真的就可以阻擋的了清軍的大舉進攻嗎?由此可見,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確確實實極度缺乏其作為將帥而應有的戰略眼光,最終導致為「大順政權」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李自成劇照

結語:

當然,在山海關一帶不當的戰略部署僅僅是導致李自成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僅憑這一因素能否致使「大順政權」在短時間內徹底覆滅,這一點我們難以下定結論。但從李自成在山海關的這一戰略部署的細節及其對遼東清朝勢力的認識程度足以窺得其作為「大順政權」領導人這一身份的戰略眼光的短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感謝觀看

參考文獻:

鄭天挺:《明末農民起義史料》

楊士聰:《甲申核真略》

《清世宗實錄》

吳莜蓮:《李自成失敗原因再探》

張躍銘:《李自成在北京史實考察》

相關焦點

  • 大順政權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只知道一味打殺,所以李自成屢降屢起
    歷史上,大順政權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只知道一味打殺,其實當時情況可謂三足鼎立,大順在西北明王朝死守華北,江南則被大順攔腰折斷,清軍虎視關外,這個時候大順王朝不要急於北上消滅明王朝,而是鞏固西北建立完整的地方政權,順勢進攻漢中、巴蜀,並且直下江南,這樣一來明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大順王朝阻力還不會那麼大
  • 大順政權為何快速滅亡
    那麼為何在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大順政權反而迅速敗亡了呢?顧誠先生在其《南明史》中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回答: 一是李自成應當認識到遼東興起的滿族貴族建立的清政權是同大順政權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加強針對遼東的防務是新生的大順政權存亡的關鍵。
  • 實力雄厚的李自成為何會在山海關之戰中遭遇失敗?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從西安一路東進,除了在潼關和寧武關等地遭到像樣的抵抗之外,其他明朝軍隊基本都是望風而降或者乾脆隔岸觀火,從而讓李自成得以順利殺入北京。據歷史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大順軍一度擁有百萬之眾,實力不可謂不雄厚。那麼問題來了,實力如此雄厚的大順軍為何會在後來的「山海關之戰」折戟沉沙呢?
  • 明史:李自成到底當了多久的皇帝?他為何要三建政權、兩次登基?
    但李自成沒有在北京城站穩腳跟,因沒能順利招撫明朝寧遠總兵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李自成於四月十三日親率大軍前往山海關剿滅吳三桂和高第,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精銳敗於吳三桂和清軍的聯手之下,隨即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城內舉行了第二次登基儀式,第二天,即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就退出北京,逃往西安。
  • 佔據北京的42天裡,李自成都幹了什麼?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大順軍佔領北京。當日上午,大順軍舉行了入城儀式,「劉宗敏整軍入,軍容甚肅」。當日中午,李自成在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等大順政權文武大員的簇擁下由德勝門入城。有鑑於此,李自成一方面派兵佔據這些地方、一方面選派大批官吏接管這些地方。崇禎十七年三月底,西寧、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京畿、山東、湖北北部都成了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的疆域。在這些地方,李自成派去的官吏和大順軍主要幹兩件事:對官僚地主追贓助餉、對農民免徵三年糧餉。
  • 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
    在攻破北京之後,李自成進行了一次翻新,大明王朝就此滅亡。而李自成只停留了很短的時間,便一路向山海關進發,去消滅不服大順政權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但李自成想不到,吳三桂勾結關外滿清,多爾袞的八旗兵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聯合,擊潰了大順軍。
  • 為何說吳三桂降清對李自成而言是一大幸事,對山海關也是一大幸事
    原因無他,這個大明王朝現在除了大明崇禎帝外,還有剛剛稱帝的闖王李自成與一直覬覦關內土地的滿清政權。而在當時的大勢環境下,唯一可以抵禦滿清入關的只有吳三桂鎮守的長城了。以至於當時的明朝全線潰敗,遼東甚至關外之地盡失,明朝防線也不得以退回到山海關。在後金奪得關外之後,出於政權穩固與關外漢人居多的因素影響,當時的首領努爾哈赤下令大肆屠殺百姓,來穩固自己統治。1626年,努爾哈赤在取得遼瀋大捷之後便開始進軍山海關。
  • 李自成的大順在此建都算不算?
    此外,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黃巢起義建立的大齊政權但是同樣也定都於西安。那麼是否有16朝的說法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歸根結底並不能稱之為一個朝代,只能稱之為過渡性軍事集團,之所以這麼說有兩個原因:原因一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只有一年多,並沒有形成固定疆域,也沒有成型的朝廷機構。最多也就是一度佔據北方半壁江山,並沒有徹底消滅南明朝廷,統一中國。只能算是過渡政權。
  • 古代山海關真的有那麼重要?
    首先,在皇太極以前的努爾哈赤時代,後金一統女真,雖然蠶食了遼東大部領土,但它還是一個東北政權,在它的東邊,還存在明朝的附庸朝鮮,在它的西邊,是蒙古諸部,與後金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明廷漫長的長城防線上,一大半都是防禦韃靼諸部的,只有山海關防線是防禦女真的。
  • 李自成抗清最激烈的1645年,張獻忠為什麼攻打大順政權漢中
    公元1645年正月張獻忠親率大西軍主力北上,攻打大順佔據陝西漢中地區。開始張獻忠的大西軍進展順利,主力先鋒李定國迅速打敗大順大將韓文佔據漢中。但隨後大順軍名將賀珍率部迅速救援漢中,先打敗並生擒大西虎威將軍張能第,後又兩次打敗大西軍主力李定國部,最終迫使張獻忠放棄佔領漢中退回西川。
  • 李自成為何只在北京當了42天的皇帝?看看他在北京42天都幹了啥
    1644年對於中國來說,註定是風雨飄搖的一年,這年發生了許多的事,這些事足以左右中國歷史的走向,這年崇禎皇帝還在苦苦支撐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張獻忠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清在關外虎視眈眈,四方各自坐鎮一方,這時只需要一隻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就足以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 佔據潼關,闖王李自成為啥擋不住清兵,倉皇逃離、放棄西安
    導語: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此後更是屢戰屢勝,終究攻滅明王朝。不過,彼時最大的敵手並不止明王朝,北方的女真同樣虎視眈眈,而李自成部猶在沾沾自喜,全然沒有憂患意識。
  • 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被清軍殺害,而軍中的兩個文人高官卻沒能盡忠
    李自成在山海關戰役中失敗之後,又被清軍南北夾擊,最終大本營西安失守也只是時間問題。1645年正月,李自成決定放棄西安,率軍南撤,往河南、湖廣等地發展,並意圖趁勢奪取南明弘光政權控制的江南等地,從而以此為基地反攻清朝。
  • 李自成最後一搏武昌之戰,霸陳圓圓悍將劉宗敏戰死,宣告大順覆滅
    計我師追躡自成及分翼出師敗賊凡十有三戰,獲駝三十一、馬騾六千四百五十、船三千一百八艘。」多鐸愛新覺羅·阿濟格,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順治元年(1644)跟隨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李自成大敗之後,於順治二年正月撤出北京,西安,向湖廣轉進,從內鄉、
  • 李自成敗逃:長時間各方面矛盾的積累,而非短暫的質變
    尤其是這一支義旗的孤掌難鳴,讓李自成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困難。隨後因為軍事判斷的失誤,李自成遭遇了吳三桂和滿清軍隊的夾擊,最終只能敗逃北京。李自成失敗的根源在於貪汙腐化嗎?其實你可能被騙了。從歷史的因素看,李自成的敗逃卻是長時間各方面矛盾的積累,而非短暫的質變。
  • 江口沉銀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主人之爭:可能系李自成賜與張獻忠
    在大順政權行將統一全國之際,張獻忠以一種示弱的態度面對李自成,以便能夠順利入川,在巴蜀地區建立割據政權,這是由二者之間此消彼長的實力變化所決定的。在張獻忠的徵戰生涯中,這種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在於己不利的形勢下,他既曾「受撫」於明廷,也曾示弱於李自成。
  • 明朝覆亡在即,吳三桂率大軍駐守山海關一帶,為何沒有及時勤王?
    其實,在帝國覆亡前夕,崇禎帝只要把吳三桂從山海關調往前線平叛,便極有可能扭轉敗局。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擁有精兵數萬,為何沒有及時入京勤王?一切,還要從李自成率軍入京說起。李自成率軍進攻北京,行軍神速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僭號稱帝,建立大順政權,隨即率軍進入山西,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便攻克汾州、蒲州、太原、忻州、代州、寧武關等地,
  • 一場大戰,兩代王朝,憑什麼山海關是「天下第一」
    當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定都江蘇南京,坐擁「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糧倉並不能讓他安心坐穩政權,因為蒙古的殘餘勢力從未停止對其邊疆的威脅直到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力排眾議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壯舉,促使大明王朝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特別是軍事指揮中心徹底北移,並配合以山海關為起點的長城防禦優勢才真正夯實穩固了大明王朝的政權,從而開創了永樂盛世。在永樂大帝當政之下,山海關的關城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姿態,徹底阻斷了關外蒙古族殘餘勢力反撲中原的夢想。
  • 李自成侄子李過原來寫了這麼多日記和回憶錄,但是,讀了不許笑喔
    黃巢和李自成是中國歷史上兩大草莽英雄。這兩人均崛起於布衣底層,糾結起百萬之眾,衝州撞府,攻城掠地,闖入帝都,建立起自己的「皮箱王朝」,又在轉瞬之間,迅速敗亡。奇怪的是,儘管正史已明確交待了這兩人的最後歸宿,但民間各種傳言還是喧騰不已,他們都躲過了最後的殺戮,剃度出家,飄飄然做了世外高僧,坐看風雲起落,笑對花謝花開。甚至,有關李自成出家的地方,高達十四種說法。這其中,又以禪隱湖南石門夾山寺之說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