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大順政權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只知道一味打殺,其實當時情況可謂三足鼎立,大順在西北明王朝死守華北,江南則被大順攔腰折斷,清軍虎視關外,這個時候大順王朝不要急於北上消滅明王朝,而是鞏固西北建立完整的地方政權,順勢進攻漢中、巴蜀,並且直下江南,這樣一來明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大順王朝阻力還不會那麼大,江南財富盡在掌握,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北伐大明,但是依然可以爭取清王朝支持,完全可以效法朱元璋對待突厥的辦法,實在不行大順軍也可以兩線作戰,明王朝那個時候只剩下空架子。
其次,李自成當時應該認為清軍只是像往常一樣入關劫掠,沒意識到是舉國動員進來佔地盤的,他也沒條件提前獲知這個重大情報,因為大順軍在關外沒有哨探,如果他提前知道清軍要大舉入關,我相信他不會只帶幾萬人去山海關送人頭,而是會急調其它地區的大順軍兵力北上,最起碼要先搞好防守,而不是倉促地跑去野戰,正常情況下北京守半年毫無問題,大順軍得不到充足糧餉又久攻不下北京自然就撤了,但大順政權還是太年輕了,竟然不按套路出牌無視後勤直插北京。
只是明朝人心已盡才讓李自成不戰而勝,這反倒把大順整到了坑裡,總得來說李自成起事較晚,核心團隊成熟度不夠,失敗是大概率的,絕不是偶然,李自成誤判了清軍的入關路線,也沒料到清軍是急行軍這麼快就到了,以為還是像過去那樣走喜峰口,所以看大順軍的行軍路線,開始是往密雲去的,中途得知清軍走的遼西走廊去了山海關,才調頭向東,這兩大判斷失誤,決定了一片石之戰還沒打結果就註定了,清軍這次入關的目的不是劫掠,不是和金朝一樣入主中原,而是統治整個中國,這一點誰都沒想到,畢竟連蒙古人都是細嚼慢咽,清軍的胃口居然出乎邏輯的大,要不南明也不能幹出聯虜平寇的事兒來。
如果還是和之前一樣動員幾萬人入關搶劫,那李自成的準備工作是足夠的,就算打不贏也不會全面崩盤,但因為小看了清軍的野心,沒有應對清軍大舉入關的預案,一片石戰敗後被清軍一路追著打,沒有喘息時間,只能倉皇逃回陝西,吳三桂已經背叛了大順攻破了山海關,那就必須出兵把山海關奪回來趁吳三桂立足未穩軍心惶惶的時候,必須趕在滿清和吳三桂合流之前,所以是越快越好,所以事不宜遲,李自成馬上就整軍出發了。
但是半路上滿清趕到怎麼辦?簡單,派人切斷山海關和滿清的聯繫,於是派了唐通斷北道,同時預警清軍的到來,只能說,李自成的人事已盡,成事在天,吳三桂已經背叛了大順攻破了山海關,那就必須出兵把山海關奪回來趁吳三桂立足未穩軍心惶惶的時候,必須趕在滿清和吳三桂合流之前,所以是越快越好,所以事不宜遲,李自成馬上就整軍出發了,但是半路上滿清趕到怎麼辦?簡單,派人切斷山海關和滿清的聯繫,於是派了唐通斷北道,同時預警清軍的到來,只能說,李自成的人事已盡,成事在天。
李自成其實應該對清軍實力有粗略估計,他跟洪承疇主力打過,李自成全軍覆沒18騎逃入商洛山,然後洪承疇率8總兵出關打清兵,然後全軍覆沒,另外,滿清也沒想到吳三桂突然投向他們,導致打了個措手不及,而且滿清迅速籠絡地主,李自成還從那裡頭鐵搶土豪來,其實我更想黑的是南明,滿清和大順打的時候,他們從那裡內耗,無論是大順,還是吳三桂,都低估了山海關的重要性,低估了山海關對於後金的重要性,所以大順只是把吳三桂當作明朝最後一個有資格頑抗的軍事力量,把山海關當作普通的九邊邊關,而沒有想到吳三桂是為漢朝百姓守門。
最後,因為李自成屢降屢起,形勢一不對就投降,明軍主力一去關外就復反,李自成實際上與黃太吉相互呼應、互為表裡,活活玩死的明王朝,黃太吉也面臨草原上的對手與缺糧問題,所以形勢一不對就求和,下面有請闖兄弟表演,等闖兄弟撐不住了,再放著我來!所以,李自成自以為是與黃太吉達成默契的,惺惺相惜,有心理上的盟約作備,沒想到蠻夷不吃這一套,沒有什麼契約是不能違反的,更何況與反賊沒有可落實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