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詩文中一句:"不到長城非好漢"頓時將護了中原大地幾千年的萬裡長城知名度推向了一個人盡皆知的高潮,也向世人昭示這個幾乎伴隨中國封建社會全程的巨龍在中華人民中的地位。長城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中國上下幾千年勞動人民的結晶。
在歷史發展的道路上,從秦漢開始,到明朝土木堡之變,長城作為屏障一直在抵禦著遊牧民族的入侵。但是後來清軍入關,長城卻失去了他的作用,長城也從此開始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那麼把清軍入關歸咎於長城,或者說將中國落後歸咎於長城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而在當時長城身為屏障為什麼沒有抵禦入侵呢?
京師之危
1644年元旦,在這個處處張燈結彩慶賀新年的時候,當時的北京紫禁城內卻有著一股不一樣的氛圍。
原因無他,這個大明王朝現在除了大明崇禎帝外,還有剛剛稱帝的闖王李自成與一直覬覦關內土地的滿清政權。而在當時的大勢環境下,唯一可以抵禦滿清入關的只有吳三桂鎮守的長城了。
在吳三桂前往遼東之前,後金政權(清王朝)已經與明政府進行了幾次或大或小的交戰,其中當數廣寧之戰與寧遠之戰最為出名。
廣寧之戰中,由於當時的後金(清王朝)強勢崛起,在明朝部隊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便攻打過來。以至於當時的明朝全線潰敗,遼東甚至關外之地盡失,明朝防線也不得以退回到山海關。
在後金奪得關外之後,出於政權穩固與關外漢人居多的因素影響,當時的首領努爾哈赤下令大肆屠殺百姓,來穩固自己統治。
1626年,努爾哈赤在取得遼瀋大捷之後便開始進軍山海關。當時的寧遠(今遼寧興城)是山海關也是大明在關外最後的屏障。倘若寧遠一失,那麼關外便真的無險可守,同樣山海關也將直接暴露在滿族鐵騎之下。
但是就這種情況而言,當時的朝堂之上"放棄關外,退守山海關"的聲音十分高漲,所幸有著袁崇煥的一句"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才使得關外土地沒有盡數淪喪。
為了抵禦後金,1623年,袁崇煥領兵萬餘駐守寧遠。
當時的努爾哈赤將自己的所有目光都放向了軍事重鎮山海關,至於寧遠這座小城他倒是沒有放在眼裡。而且因為有著明廷廣寧之戰的前車之鑑,努爾哈赤也沒有對這批僅僅萬餘的軍事力量加以重視。
要知道當時的軍事重鎮瀋陽、廣寧均是被努爾哈赤打下來的,所以寧遠對於努爾哈赤而言並沒有很重要。
但是他自己卻不知道,就是因為此次輕敵,讓他喪生在徵明之路上。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趁遼東易帥之際,率軍六萬人直逼寧遠,當時的孤城寧遠僅有不到兩萬士兵。因為人數差距過大與努爾哈赤的主要目標在山海關,在抵達寧遠城次日努爾哈赤便下令攻城。
就此輕敵讓努爾哈赤並沒有打探到寧遠城的詳細信息。當時滿族軍隊以騎兵為主兇猛異常,但是與之相對的袁承煥在下令"堅壁清野"之後便開始用紅衣大炮攻擊敵軍。
就此,精於騎射的滿族士兵並沒有一如既往地取得勝利,反而傷亡慘重,努爾哈赤也中炮受傷,半年後更是以此引發毒疽,病逝於關外。
雖然他終身想擊敗大明王朝,但最終卻沒有踏入關中一步。
中原易主
後來的袁崇煥更是憑藉自己出色的軍事能力,取得了"寧錦大捷",成功將山海關保護了下來。倘若說袁崇煥可以一直守護下去,那麼清朝入關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長城也不會因此被迫"背鍋"幾百年。
但是後面發生的事卻是將袁崇煥,也是將明朝逼入了絕境。
1627年六月,寧錦大捷,與袁崇煥有關的軍中之人都受到了應得的賞賜。但是袁崇煥因為得罪魏忠賢的緣故僅僅增加一級官階,再無其他。同年七月,袁崇煥辭官回家。
同年十月,崇禎帝繼位,設計除去魏忠賢並且恢復了袁崇煥的地位。後來的袁崇煥便在關外與金軍鏖戰,互有勝負。
時至1629年,後金主皇太極率軍親徵,突破長城直逼京師。雖然有著袁崇煥率兵誓死抵抗打退金軍,但因為袁崇煥在朝堂得罪了太多人,並且金軍也設計離間,最終袁崇煥被凌遲處死,滿清政權也少了一位入關勁敵。
後來幾經波折,遼東軍事力量大權落在了吳三桂之手。
1644年初,因明朝滅亡已處於千鈞一髮之際,當時的朝堂之上便下令要求"撤寧遠之師以衛京城"。吳三桂便撤師還京,在3月22日,吳三桂收到了京師被闖王軍隊攻破的消息,無奈之下只能在山海關附近"自立"。
就當時的大勢而言,吳三桂以一支羸弱之師夾在闖王與滿清的部隊之間,急需尋找新主是吳三桂當時的目標。
本來的吳三桂想的是投奔闖王李自成,但是據傳後來吳三桂聽到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吳三桂就此作罷,轉頭投向滿清多爾袞。
這也意味著吳三桂將山海關作為獻禮送給了滿清政府。
"攻陷"山海關的滿清政府當機立斷,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際發兵進攻關內,終在1644年4月清朝攻陷北京,入主中原。
而當時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也因為戰爭失敗的緣故不得已退回陝西,開始了自己的節節敗退之路。
據說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並沒有選擇繼承前明朝的軍略繼續與後金政府對戰,反而因為農民軍的格局問題開始了固步自封、迅速腐化,所以才導致真正的失敗。
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城後,確實任由自己軍隊中人進行破壞"子女玉帛盡供其用"、"斬門而入,掠金銀婦女"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但是大戰剛剛結束確實需要給士兵獎勵,而且雖然李自成軍隊迅速腐化,但基本的戰鬥力還是沒有喪失。
從1640年底李自成再次起兵,到攻陷北京城,李自成的起義軍隊只有三年半的戰鬥歷程。至於後期的山海關大戰,更是因為清朝的突然襲擊與吳三桂的反叛才使得李自成落敗,所以清朝入關依舊有一分運氣成分在裡面。
幸運的大順
倘若當時的吳三桂沒有"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滿清入關,反而選擇幫助李自成忠心耿耿地護住山海關。那麼清朝的軍隊反而會選擇從山海關西進犯北京,並且在華北平原上發揮自己強大的騎兵優勢,自西伐東,這將對李自成軍的形式更為嚴峻。
在聽聞崇禎帝以身殉國後,多爾袞立即召開會議想要入主中原。但因為當時的北京城歸李自成所有,滿清曾經數次圍攻北京均未打下,李自成一戰便能攻克,所以多爾袞對李自成多懷敬意。
但是因為聽從明朝降將洪承疇的建議,多爾袞在幾經思慮之後最終決定西進入關。所幸在後來出徵路上遇到了吳三桂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才決定移師山海關,山海關血戰爆發,李自成也得以留存大部分軍事力量。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國,並以此為根據地發兵北京。倘若清朝自西進東,那麼李自成便沒有退路可走,只能選擇被迫決戰,但是因為雙方實力過於懸殊,闖王最終落敗。
由此可見吳三桂降清對李自成而言是一大幸事,也對山海關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