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旅遊,有個地方常常被遊客錯過,它就是故宮博物院對面的景山公園,很多人在沒有到北京之前,以為它是故宮的一部分,實際上在故宮博物院之外。這個公園最大的標籤是崇禎自縊處,因為歷史課本裡提過,很多從來沒有到過北京的人也有印象。
景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城區景山前街,明清時期的北京中軸線從這裡穿過,城市中心點就在景山上,標誌性銅牌在萬春亭的南側。
在萬春亭遙望故宮博物院,氣勢恢宏的明清禁城建築群鋪在視線前方的平面上,紅牆金瓦,無聲訴說著歷史。
1651年之前,景山還不叫景山,而是叫萬歲山,俗稱「煤山」。當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檢深感回天乏力,含恨在東麓的一棵槐樹上自縊身亡,以身殉明。朱由檢就是明朝最後一代皇帝崇禎。
如今,崇禎自縊的那棵槐樹已經不見蹤跡,只留下樹前兩塊紀念這次殉國事件的石碑,這兩塊石碑是民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930年,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敬立的,其中一塊石碑寫著「明思宗殉國處」,前面的那一塊寫著詳細的碑文。
石碑左側,遊客可以看到一棵胸徑50釐米的百年槐樹,這棵槐樹是1996年從東城區建國門內北順城街六號居民院內移植過來的,用來代替當年崇禎自縊的槐樹。
景山其實並不是自然形成的山峰,這裡在遠古時期曾是永定河故道,永定河改道後慢慢形成土丘,遼金兩代在附近建造行宮,剩餘的泥土堆疊於此處而成山。
景山的海拔為94.2米,相對高度只有45.7米,但在地勢相對平坦的北京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制高點,萬春亭就在這個制高點上。
除了故宮博物院,在萬春亭上還可以高空視角俯瞰北海公園和附近的城市景觀,但見遠山連綿,高樓林立,北海公園的白塔點綴在林木和城市建築群中間,景色秀麗,美不勝收。
景山腳下,和故宮相反方向是壽皇殿,這片精緻的建築群就像濃鬱版的故宮,在明朝的時候,這裡是皇帝遊幸的場所。
和其他皇家建築一樣,萬春亭的繪畫內容非常豐富、精美,盡顯皇家威儀。
這座建築是清代乾隆十五年建造的,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建築面積達到530平方米。
站在萬春亭的迴廊上遙望恢宏的紫禁城,不禁想起崇禎。
明朝到了崇禎這一代皇帝,內憂外患,已經是病體殃殃,把一個朝代的滅亡歸咎到崇禎一個人身上,多少有失偏頗。
崇禎皇帝朱由檢出生於1611年,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他自縊那年才34歲。
朱由檢是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雖然身為皇族中人,但朱由檢的童年並不幸福,他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前雖然貴為太子,但並不受明神宗朱翊鈞所喜,朱由檢的母親劉氏也不受朱常洛寵愛。朱由檢五歲那年,劉氏因故獲罪,被朱常洛下令杖責而死。年紀輕輕就失去至親,朱由檢內心的悲苦可想而知。後來,朱由檢先後被交給庶母西李和東李撫養成人。再後來,朱由檢的異母哥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朱由校登基,把他冊封為信王。
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他只在位7年,23歲的時候因誤食「仙藥」而駕崩。朱由校沒有子嗣,賀崩前將皇位傳與朱由檢,朱由檢登基後改年號為「崇禎」,那一年他只有17歲。
作為皇帝,崇禎登基後並沒有像唐明皇李隆基一樣迷失在後宮,反而是勤於政事,明令規定宮廷上下戒奢節儉,並帶頭行動。他明白宦官弄權的嚴重危害性,大力剷除閹黨朋羽,平反了很多冤獄。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崇禎算得上明朝末年最勤奮、最勵精圖治的皇帝,可惜當年的明王朝早已經病入膏肓,縱使崇禎百般補漏,也只能多續命幾年,沒有辦法從根源深處改變王朝的歷史走向。
崇禎在位期間,朝廷內部黨爭不斷,民間又頻發災害,民間的義軍和關外後金的崛起絲毫不給這個日益羸弱的王朝半點喘息機會,崇禎的宏圖大志隨著李自成入京而灰飛煙滅。歷史留給他的是一串感嘆號和民間褒貶不一的評價。
如今的景山公園是市民鍾愛的戶外休閒場所,也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人文景區。從景區入口處走到山下,再登到山頂,用時不過十分鐘左右,遊程遍布各種皇家建築。
觀妙亭,建於乾隆十五年,已經有240年的歷史,它的西側是緝芳亭,旁邊栽種著松樹,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季,也是綠意盎然。
這座重簷八角攢尖頂山亭的頂部覆蓋著翡翠綠琉璃瓦片,剪邊則是黃琉璃瓦。
緝芳亭視野開闊,和觀妙亭同年興建,這裡可以欣賞到北京城的半邊城景。
富覽亭和東側的周賞亭,以及緝芳亭、觀妙亭同時興建,重簷圓攢尖頂結構,孔雀藍琉璃瓦覆頂,在周圍林木的映襯下別有一番雍容氣派。
慢遊景山,感受皇家威儀,賞紫禁雄風,歷史書裡的相關文字一一浮現於腦海。
風景在眼中,歷史在心中。我大中華就是一本厚重的史書,用心品讀,也只能略懂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