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代皇帝崇禎,寧願在煤山上吊身亡,也不願遷都南京,為何?

2020-12-06 涵瑋譚歷史

崇禎16年10月,李自成率軍拿下潼關,將孫傳庭處死,並佔據了西北地區。次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地區成立大順政權,並率領大軍北伐作戰,直指北京。此時大明迎來了最大危機,但崇禎卻始終沒遷都南京。

很快,李自成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身亡,實際上崇禎完全可以遷都南京,此時大明的南部地區還沒有淪陷,他完全可以發號施令組織兵力再戰,和吳三桂裡應外合,滅掉李自成的大順軍,為何崇禎始終沒有遷都?

其實崇禎帝很早就想要遷都南京,但卻被張皇后反對。等到李自成稱帝當天,他召見太子李明睿,太子認為只有南遷才能緩解一時之局,崇禎認可他的觀點,卻始終沒有動身,這其中有何隱情?

1、大臣反對

明朝末期,因魏忠賢被處死,宦官勢力大大削弱,文官集團一家獨大。面對崇禎帝的遷都想法,大臣們齊聲阻止,這些文官重視氣節,生怕會被百姓辱罵。想當初土木堡之變時,徐有貞等大臣建議南遷,結果遭到唾棄。

2、南遷阻力大

從北京到南京看似不太遠,但因交通比較落後,路途還是非常遙遠的,一路上皇帝的安危無法得到保障,且遷都比較複雜,其中涉及的問題多。當時明朝連一百萬的軍餉都拿不出,又如何去南遷呢?

3、崇禎帝好面子

崇禎作為一個皇帝,他為人剛愎自用,很多名將遭到冤枉並殺害。他還十分好面子,沒有什麼擔當。他一心想要遷都南京,但卻從來沒有下達行政命令,企圖希望能得到百官們的認可,並由百官去推動這個計劃,以此保住他的好名聲。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讓皇帝鎮守北京。

崇禎帝很是無奈,但為了名聲只好留在北京,結果只能自縊身亡。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那棵歪脖子樹是什麼樹?現在那棵樹怎麼樣了?大明朝,中國漢族最後一個統治的封建王朝,1644年,以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結束了277年的大明王朝,崇禎皇帝死的非常狼狽,根據記載,當時的他,披散著頭髮,穿著藍色的衣服,左腳光著,右腳一隻紅色的鞋子,即使是這樣,還掩蓋不住一個帝王的權威,那麼,為什麼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一個兢兢業業工作的皇帝,保不住自己的江山呢?
  • 明朝有三大營,50萬精銳部隊,崇禎皇帝為何吊死煤山?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標誌著大明帝國277年的國運戛然而止,華夏的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近三百年暗無天日的黑暗時期,滿清肆虐三百年,漢家志士血淚斑斑
  • 李自成快打到北京城時,崇禎為何不學宋朝,遷都南京?
    崇禎皇帝也可以學趙構,在面對李自成的威脅時,南逃在南京建都,然後再組織各地兵馬徵討李自成。崇禎也許也可以複製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壯舉,延續大明國祚,他也能避免成為亡國之君。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 燕王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朱棣作為一個十分厲害的皇帝,可以說他的文治武功完全不亞於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可以說中國歷史上論皇帝能力,朱棣完全可以排上前幾名,他發動靖難之役推翻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定都南京大明王朝為什麼會進行遷都,這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呢?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在此我們說明一下明朝的君王為何能夠快速處理宦官之亂?其實宦官的權力無非是建立在帝王的信任之上,不管是魏忠賢還是王振、劉瑾等人,也無非是依附於皇權之上,如果帝王想要有所行動,尤其是一位頗有手段的明君,他們的勢力便會迅速清除。 繼位之後的崇禎皇帝,儘管一副明君之氣象,但奈何前人給的王朝窟窿太大,明王朝內部危機不斷。
  • 大明滅亡前,崇禎為什麼要將皇后妃嬪和公主們全部殺死?
    崇禎三百八十年;炎黃兒郎萬萬千。祖血喚醒胸中志;華夏永屬漢家天! 這首詩是清代詩人屈大鈞所作,正是崇禎朱由檢的真實寫照。公元1644年3月16日,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攻至北京昌平,大明政權岌岌可危,崇禎在紫禁城召集群臣商量對策,竟無一人敢發聲,現場已經有朝臣開始痛哭。
  • 假如崇禎遷都南京 那麼會不會出現第二個南北朝?
    公元1627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崇禎上臺後很有一番作為,清除魏忠賢的閹黨勢力、平反冤獄、整飭邊政,雖然崇禎很勤政,但是明朝的腐朽已經深入骨髓,再加上皇太極和李自成從外到內的反覆折騰,大明王朝實在是吃不消了,崇禎十五年二月,明清松錦大戰,明軍慘敗,丟失了關外的全部土地;崇禎十六年五月,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
  • 大明崇禎皇帝「落寞」的背影,太勤政而過早顯露出了老態?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明末的最後一位皇帝:明毅宗朱由檢(崇禎),很多人也認為他是大明最悲劇性的一位皇帝。作為大明的最後一位「總經理」,這位仁兄心裡的滋味可想而知,因為伴隨他皇帝生涯結束的還有另一個稱呼:「亡國之君」,這可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想獲得的稱號。
  • 明朝滅亡是崇禎皇帝打破魏忠賢與東林黨平衡關係造成的?
    崇禎繼位的時候只有十六歲,當時明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宦官專權、國庫空虛、民亂四起,山海關外崛起的後金八旗露出了狼子野心,不斷衝擊著關寧防線。年輕的崇禎皇帝和他的父兄不同,他不是一個貪圖享樂的皇帝,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皇帝,至少他的心思基本全在朝政方面。
  • 大明王朝被滅的前一晚,崇禎皇帝做了什麼?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歷史上對於崇禎的解讀褒貶不一,大明王朝被滅之際也是崇禎死亡的時候,崇禎去世的前一夜裡,崇禎將自己的三位兒子都叫到自己的跟前,但是這三位皇子依舊衣著光鮮的來到父親的身邊,這時候的崇禎非常的驚訝,因為就在當夜李自成的軍隊已經攻破了北京城,這時候正朝著北京的內城來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從此,直到明朝崇禎帝去世為止,明朝的都城都在北京。從定都的不同,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父子觀念的差距。2、 遷都北京的無奈雖然明朝遷都北京,但是,在明朝的制度上,南京依舊是明朝的首都,不過,在地位上,這兩個首都之間的差距可極大。
  • 「煤山自縊」究竟是末世君王的氣節,還是失去理智的昏招?
    「煤山自縊」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面對著國破家亡的局面,選擇了上吊自殺。他的這一舉動,被許多後世人譽為「天子死社稷」的表率,認為非常有氣節,維護了大明王朝的最後一絲尊嚴。然而,也有另一個觀點與之相反,認為「煤山自縊」是失去理智的昏招。
  • 勤勞懇懇的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
    崇禎皇帝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如果說滿清時候的南明政權不算的話,崇禎皇帝就是由漢人所統治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十六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崇禎皇帝和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崇禎禎皇帝命人分別將太子、永王、定王送出京城,命令自己的皇后和妃嬪們自縊,並且砍殺了自己的兩個女兒。最後,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自縊身亡。一代君王,就這樣帶著憤懣和不甘離開了人世。是什麼原因導致崇禎皇帝最後自縊身亡呢?
  • 溥儀晚年的事情:進故宮需買門票,在崇禎吊死的煤山發出如此感嘆
    說到溥儀,我們都知道他是末代皇帝。中華民族的封建帝制開始於公元前221年,一直到1912年,一共存在了2132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沒多久,隆裕太后就以太后的名義發布了退位詔書,溥儀也正式退位了。溥儀雖然在1912年2月退位,但是退位後的溥儀有一段時間並沒有離開紫禁城,他在紫禁城內依然享受皇帝的生活。
  • 崇禎皇帝吊死的槐樹,最後得到了什麼「待遇」?你看到的並非原樹
    無論是煤山的柏樹,還是南海的瀛臺,它們都是記取了一段歷史,是歷史的見證,這也正是這座古城的巨大魅力。如今,這些地方都成為了人們緬懷歷史的旅遊景點。瀛臺固然是無法搬走的,最多也只是破敗,畢竟只是近代之事;而那棵終結了大明、吊死了崇禎的槐樹,卻經歷了近300年,如今卻不是原來的那棵歪脖子樹了。它究竟遭遇了怎樣「不公正」的待遇?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1644年4月25日,當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北京城之際,崇禎皇帝在司禮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自縊於山腰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上,終年33歲。 崇禎皇帝親手為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劃上了句號。
  • 朱棣拿下南京後,如果不遷都的話,未來明朝可以保住半壁江山麼
    可惜朱高熾只做了9個月皇帝就去世了,沒能完成遷都的事情。這會子他兒子朱瞻基上臺做了皇帝,他也崇拜自己的爺爺,既然是爺爺朱棣選擇遷都,那麼他也就沒有理由反駁這件事了。所以就將北京定為都城。兩百多年以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其後又被多爾袞佔領,明朝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