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到底有多厲害?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豎碑立傳

2020-12-13 騰訊網

說到明朝,很多朋友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十個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僅用十個字就可以看出明朝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的統治實力,這十個字是對明朝氣節的真實寫照,也是最好的總結。

雖然明朝也有幾位碌碌無為的皇帝,但這並不影響對整個明朝統治時期的評價,皇帝都有這樣的「志向」,下面的臣子更是要有自已忠肝義膽的氣節,即使到了明末也不乏忠臣義士的存在,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當人們都在談論皇帝、重臣這樣的「高層管理」時,往往會忽略一些皇帝背後「隱藏」人物的事跡,這群人就是與皇帝接觸非常親密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貼身太監,死後卻被清朝的順治皇帝修墓、康熙皇帝豎碑,他到底有多厲害呢,值得兩位後朝的皇帝有如此之舉呢?

一、明朝太監的權力

明朝在建立伊始,它的政治統治機構與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的是,在原有的內閣、執行、監察、六科、五寺機構的基礎上,增加了「特務機構」,是由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構成。

東廠的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其管理者為宮中太監,成為明朝宦官幹政的開端。

明朝中後期時,朝臣和宦官之間搶奪權勢而明爭暗鬥,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對臣宦實行有效的控制,成化帝朱見深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

《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不特刺奸之權,薰灼中外,並東廠官校,亦得稽察」、「邏卒四出,天下騷然」。可想而知明朝太監的權力與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名鼎鼎的魏忠賢就是當時的重要管理者之一,在明熹宗時期得到重用,把宦官執政推向頂峰。

二、司禮監秉筆太監

到了明末,太監仍然有著較高的地位和權力,王承恩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成為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

或許有的朋友不知道司禮監秉筆太監是多大的「官兒」,在這裡可以稍做解釋一下。「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權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一個職務,除了握有批紅的權力外,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一般還兼任提督東廠,可謂位高權重。」

魏忠賢當初也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出身,王承恩能夠位居司禮監秉筆太監,可見他在崇禎皇帝心中有著非同一般的份量。王承恩身為太監,卻做得都是幫助皇帝御朝廷的要事,「批紅」權力不僅僅是太監代為處理國政,同時還是皇帝利用宦官勢力牽制內閣的重要管理手段。

要知道內閣是明朝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而「批紅」則是代皇帝行使權力,確保皇權的利益不受損害和侵犯,並防止任何違背皇帝意圖的行為出現。

可以想像得出,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在掌權時期必定會得罪不少朝臣,畢竟自已在行使權力時會牽扯到一些朝臣的利益,在明末內憂外患、天災不斷的情況下,王承恩能夠恪盡職守實屬不易。

三、奉命守城、護帝殉國

1644年3月李自成攻打北京,王承恩奉命守城。《明史》中記載:「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內官,備親徵。」

李自成大軍來襲時,很多明朝的舊部都已經人心惶惶,各自尋求生路,或逃跑,或投降,而王承恩卻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城池,親自奮戰在第一線,只是最終勢單力孤,節節敗退,當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他和崇禎都知道,明朝大勢已去。

崇禎皇帝為了不讓自已的后妃和子女受辱,親手逼死后妃、殺死昭仁公主、砍殺長平公主。這一切王承恩都看在眼裡,親眼目睹了皇室的悲慘結局,和崇禎皇帝的必死決心,在這種情況下,王承恩沒有像其他太監那樣選擇投降,而是一直陪在崇禎皇帝身邊。

當李自成在紫禁城內物色妃嬪時,王承恩陪伴崇禎皇帝爬上了煤山,遠眺曾經輝煌的大明王朝的滅亡,想必心情也是無比的絕望,最終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

崇禎皇帝死前在自已的藍色袍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如此愛民的皇帝,生不逢時,遇到天災不斷,殫精竭慮仍舊是無力挽回大明江山,情景是何等的悲壯。王承恩見到崇禎皇帝自縊後,對著崇禎皇帝行了三拜九叩的君臣大禮,在一旁的海棠樹上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當李自成的手下發現崇禎皇帝的屍體時,同時看到了旁邊王承恩的屍體,當時只是草草入葬。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即位,在為崇禎皇帝營建思陵時,也為王承恩修建了陵墓,為褒獎王承恩親自撰寫「貞臣為主,捐軀以從」。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樹碑立傳,以稱頌他護佑君主、不畏強敵的忠貞性格。

小結:

明朝「出名」的太監有很多,成化以前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專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專權,等等。

但像王承恩這樣能夠忠心為君為國的鳳毛麟角,大多數太監都會為了爭奪權力與利益而做一些令人髮指的事情,而王承恩雖然同樣為太監,但他所做的事是其他太監所不能比擬的。

有人對王承恩評價是「做壞事的好人」,看似矛盾的評價,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王承恩不是一個尋常的太監,他是唯一能夠葬在皇陵旁邊,有後朝皇帝為其修墓樹碑立傳的太監。凡是有他的唯一性,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是嗎?

參考資料:《明代特務政治研究》《萬曆野獲編》《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順治皇帝為什麼傳位康熙,而不是立次子福全為帝?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十四歲的順治皇帝突然「駕崩」(是否「去世」在史學界存爭議,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順治皇帝在遺詔中,宣布立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承帝位,即康熙皇帝。當時順治皇帝在世的皇子共有六人。
  • 順治皇帝到底是駕崩了,還是出家了?
    歷史上的順治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可惜他掌權的時間並不長,在他最年輕有為的時候卻突然暴斃,年僅23歲,這成了清朝最大的奇案之一。於是有民間流傳,順治皇帝並沒有駕崩,只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了。在北京的石景山上,至今仍有順治皇帝出家的寺廟,慈善寺,而且裡面還有順治皇帝的塑像。這就讓人好奇,順治皇帝到底是駕崩了,還是出家了呢?
  • 傑出軍事家,立下無數汗馬功勞,他是福全,順治皇帝最喜歡的兒子
    英年早逝,恐怕就是清朝順治皇帝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他的一生很短暫,只有24年。幸好,由於滿族文化,儘管只活了24歲,但他依舊留下不少子嗣,有血脈可以繼承大清的江山。 順治皇帝一生,有8個兒子和6個女兒,最後繼承皇位的是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鼎鼎有名的康熙皇帝。
  • 康熙皇帝玄燁即位後,他兄弟們的下場如何?
    玄燁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他一共有6個兄弟,大哥牛鈕是順治皇帝的長子,三個月大就夭折了,二哥福全是順治皇帝的次子,他之所以未能即位,是因為有一隻眼睛殘疾了。康熙是順治皇帝的三子,榮親王是順治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榮親王的母親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董鄂妃,董鄂妃生下榮親王以後,順治皇帝非常的高興,並立他為皇太子,但這位榮親王出生三個月以後就夭折了。康熙的五弟是常寧,六弟是奇綬,七弟是隆禧,八弟是永幹。
  • 22歲順治皇帝去世以後,為何傳位給了排行老三的康熙?
    公元1661年,22歲的順治皇帝去世。關於順治皇帝的傳說很多,有人說順治皇帝並不是英年早逝,而是出家做了和尚。但是清朝官方說順治皇帝死於天花,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在順治「去世以後,」排行老三的玄燁繼位,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
  • 順治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
    清順治皇帝福臨,是為滿清入關以來的第一個皇帝,是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然而做了十八年的福臨,卻突然離世,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大未解之謎。對於順治皇帝的死,有以下幾種說法。而在這本關於他的起義實錄中,記載了順治皇帝在親徵廈門時,被鄭成功的火炮擊中斃命。有點像努爾哈赤的死法,但是這個說法沒有其他史料支持,屬於一家之言,只能當野史來看。
  • 董鄂妃到底有多漂亮?讓順治皇帝為美人棄江南,一條證據揭開真相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董鄂妃離世,他傷心過度而亡。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在董鄂妃離世之後,順治皇帝傷心欲絕天天以淚洗面,時達半年之後,就傳出了他死亡的訊息。而當時朝廷給民間的說法是,皇帝死於天花因無藥可治,最終病故身亡。那麼為什麼民間爭議最大的是他出家了呢?
  • 康熙王朝:順治為什麼選康熙做皇帝?有個原因很多人不知道
    順治皇帝去世的時候,匆匆忙忙,只來得及挑出幾個輔政大臣,還沒來得及確立皇帝人選,就一命嗚呼了。留下孝莊和一堆還未成年的兒子們,順治一共有八個兒子,長子牛鈕和四子榮親王都是還沒有滿一歲就早早死掉,只有次子福全、三子玄燁、五子常寧、六子奇授、七子隆禧、八子永千六個,但是這裡面最大的福全也不過才八歲。孝莊皇后犯了愁,不知道該挑誰繼任皇位好。因為清朝去除了嫡長子即位傳統,而是能者居之。
  • 他是康熙皇帝哥哥,小時候願望是當一名賢王,後來實現了嗎
    從1690年到1697年,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主要依仗的大將,是他同父異母的哥哥福全。福全生於1653年9月8日,是順治皇帝的第二個兒子。順治皇帝的長子牛鈕只活了不到3個月,就夭折了,因此福全算是順治皇帝的長子。福全的母親是孝獻皇后董鄂氏。順治皇帝一生寵愛董鄂氏,愛屋及烏之下,對福全也很疼愛。
  • 順治死後,孝莊太后扶持康熙繼位,康熙能成為皇帝還多虧了董鄂妃
    當年順治帝走的匆忙,算是英年早逝,雖然他留下遺旨讓皇三子玄燁繼承皇位,但是眾所周知,當時清朝剛入關,局勢並不穩,而順治英年早逝,所以子嗣基本都是幼年,在那種局勢下,能選一位幼年的君主繼承皇位嗎?這是需要當時的統治者好好掂量的。
  • 清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出家?他是怎麼死的?真相又如何?
    清順治皇帝到底有沒有出家?他是怎麼死的?真相又如何?他是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他是清朝皇太極第九子;自六歲登基以來,他在位十八年。自小便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這位在清朝歷史上第三位皇帝,雖六歲登基,小小年紀卻有不同於普通人的特性,畢竟是九五之尊,五歲時野外涉獵,他便射中一麅!
  • 順治選擇繼承人,福全一句話錯失皇位,要不然康熙成不了皇帝
    不過,我們一般說的都是那些成功當上皇帝的事情,而鮮少會提及那些與這個位置擦肩而過的人。也經常會講述那些有豐功偉績的人物,很少提及那些上位時間比較短,沒有為社會做出很大貢獻的皇帝。在小編的印象中,不管是書籍,或者是我們經常接觸的電視劇,我們都很少看到順治的身影。這主要是因為比起其他皇帝,他的存在是很弱的。
  • 康熙皇帝繼位後他的兄弟們怎麼樣了!
    福全自幼就對皇位沒有興趣,順治問其志,他說:「願為賢王。」於是,順治便當了真,把他從皇位繼承候選人中剔除了出去。康熙繼位後,福全就一直安安穩穩的當他的王爺,但實際上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到了康熙二十九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依仗勢力強盛,勾結沙俄,準備叛亂。於是,康熙派38歲的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討伐噶爾丹。
  • 他是順治最信任的太監,為何康熙一繼位,孝莊便要將他處死?
    前言 吳良輔是宮裡最受順治皇帝青睞的太監。順治皇帝在去世之前,將他送到附近的廟裡,剃光了他頭髮,讓他安安穩穩在廟裡做和尚。然而,在順治皇帝去世後,順治母親孝莊太后卻立即派人把吳良輔抓回來給殺掉了。那麼,這吳良輔到底做了什麼,讓順治帝如此保護著他,又讓孝莊太后如此容不得他呢?
  • 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掘墓鞭屍,順治皇帝為何對他如此仇恨?
    他不僅按皇帝的規格厚葬了多爾袞,還追諡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對他的後人大加撫恤。僅僅過了兩個月,多爾袞身後的境遇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順治先是褫奪了多爾袞生前及身後的一切爵位和恩俸,後來又對其挖墳掘墓,鞭屍、梟首示眾。
  • 山西五臺山一寺廟,清朝順治皇帝在此出家,康熙寫詩、乾隆題匾
    山西省有很豐富的旅遊資源,並且在旅遊方面它又是一個很特殊的省份,由於這裡的自然地理環境相對比較複雜,自金元之後,這裡不再是戰略中心,所以在之後受到戰爭的損害較小,因此這裡的歷史遺蹟比較多,而且被保護的也很完整,而在山西最著名的景點當數忻州市的五臺山了,每年的遊客都非常多,五臺山上有一個寺廟
  • 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上)
    順治皇帝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年幼登基,在位18年,並在其母孝莊太后的幫助下整頓吏治,重視農業休養生息。為清初的穩定打下了基礎,是清朝歷史上頗有仁政的君主,但卻英年早逝,24歲就撒手人寰了。由於福臨年幼尚不知事,多爾袞大權在握,所以福臨年幼時可以說是一個傀儡皇帝,直到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才掌握了實權,他先將多爾袞同母兄弟阿濟格幽禁然後宣布自己親政。並將多爾袞的罪狀昭告天下吧,罷除多爾袞的封號,終止了多爾袞生前被給予的種種恩惠,此時的順治皇帝年僅14歲,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他確實有當皇帝的才幹。
  • 五臺山順治皇帝出家的寺院,康熙曾派韋小寶看望
    據清廷大檔記載,康熙皇帝曾5次巡禮於五臺山,乾隆皇帝則6次駐蹕清涼聖境。就連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也讓韋小寶在五臺山清涼寺見到了順治皇帝。法王如意寶有一張珍貴的法照正是留影於在清涼石端,他帶著笑意凝視前方,目光如炬,卻又空靈,莊嚴好看。他的愛犬也坐在石上,背對鏡頭看著遠山,好像若有所思。法王的身後是清涼谷連綿的青山,腳邊有石上淺綠色的斑駁苔痕。其時法王也帶領僧眾們於清涼寺塑了很多佛像。
  • 王承恩:明朝最沒存在感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死後葬入皇陵
    自古以來,皇陵裡面埋葬的都是歷朝皇帝和后妃,就連皇子都沒資格進入皇陵,但是,在明十三陵裡,卻埋葬了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王承恩。說起明朝的太監,大家更熟悉是魏忠賢,是東廠與西廠,對於王承恩好像沒什麼印象,他憑什麼能葬入皇陵呢?
  • 康熙的母親不得寵,但是他卻當上了皇帝!全因為另一個女人的幫助
    劇中那樣去演繹自然是有它的考慮,但是無論如何玄燁確實成功地繼承了皇位。當然,這只是電視劇之中演的橋段,實際歷史上康熙的繼承也那麼順利嗎?那一段時間沒有什麼阻礙嗎?實際上,歷史上康熙能繼承皇位,並不像劇中的劇情那樣順利,康熙能那麼順利地當上皇帝和一個女人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