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故事:從清儒鄭珍的楊價墓調查說起

2020-12-14 中國文明網

裝飾繁縟的十三世楊擦墓

楊價墓出土的象紐銀執壺

  【汲古】  

  清代西南大儒鄭珍作於庚申(1860)閏三月的《訪楊價墓記》一文,記載了他對播州楊氏第14世楊價墓的調查與認識。文曰:

  宋威靈英烈侯楊公價善甫之墓,舊無識其處者。道光庚子(1840),趙石知旭與餘言,曾見楊氏譜,稱價墓在桐梓治西胡盧壩。嘗跡之,壩無他古冢,惟山下有石槨,上六下三,在民田中,甚宏致,其外磚猶存。即楊氏後人亦有以為先世當是也。餘時輯府志,據載入「丘墓」中,歷二十年矣。今日獨戴笠遊蟠龍洞,歸溯溱溪南岸行,約去洞三裡,地名宅頭,果得如石知所云者。秧針繞槨頂,外無餘土,不可蹊田,逼視徘徊陌上者久之。因思石知未一見碑碣,獨據譜,譜為其家世傳,故不虛。吾郡凡今存大石冢,率為前代有勢力人。其規制精壯逾此者頗眾,而侯之藏但似此,以別求壩中,又不復有蹤跡,則其譜所傳者信謂是矣。然上下兩列槨大小同,何者為侯墓亦不可定。餘觀其兆當未墾前高平之原,體勢宏稱,葬宜不止一世。若上而侯也,下蓋其子播國公文乎?如下也,上蓋其父威毅侯粲乎?

  根據鄭珍的記載,這裡應有兩座墓葬,一座六穴居上、一座三穴居下,他認為這是楊價與其父楊粲或其子楊文的墓葬。所依據的主要是楊氏家譜的記載。從描述看,這應是一組明代墓葬,非宋墓。科學的考古發掘證明,鄭珍的判斷是錯誤的,楊價墓在新蒲、楊粲墓在皇墳嘴、楊文墓在高坪,錯誤的根源在於其所依據的家譜的記載是錯誤的。

  由此提出的問題是,家譜的記載為什麼是錯的?明人何喬新《勘處播州事情疏》記載了26世土司楊愛曾往冉家(即楊粲墓所在的皇墳嘴)上墳之事,由此表明祭掃祖墳是土司應有之禮,他們記得祖先埋葬的具體地點。21世楊鏗和24世楊綱墓志銘裡清楚提到他們分別祔葬於楊價與楊文墓側,考古發掘結果顯示志文記載無誤。這進一步說明楊氏不可能記錯埋葬先祖的墳塋。族譜的誤記,或因其是後修之故。原譜已在播州之役中被有意焚毀。《平播全書·獻俘疏》記載,明軍繳獲的器物凡100餘件,有「誥命三道,敕書一道」等等,或亦包括家譜。《遵義府志》卷43載有天啟六年(1626)盧安世所作《楊生族譜序》,是天啟時零落的楊氏後人有再修族譜事,或可旁證平播毀譜事。後世所據,鄭珍友人趙石知所見的楊氏族譜,或即此。但因是追記,錯訛難免,不足為據。

  序言的作者盧安世是貴州赤水衛舉人,天啟初,曾率兵參與平水西土司奢崇明之亂,後出任遵義監軍。盧氏在序言中引述了他與楊氏後人楊生的一段對話,十分有趣。引如下:

  餘於蒞任之始,每從公餘,詢諸父老,訪庠生俊秀,欲求便民養兵之法,靖而安之,俾邊隙杜野處寧。適有楊生,獻厥奇略,為予借箸,予甚佳之。恆來謁見,足稱入幕賓矣。越年餘,烽煙漸息(案即水西奢亂),人物頗安。予登龍山,眺湘水,生從。予曰:「快樂哉!山水之固乎?」生愀然曰:「在德不在險也。」予曰:「何以言之?」生曰:「予家自始祖端世守茲土,因爽厥德,遂削平焉。不然,公焉得茲土而蒞之。」予聞是說,始慨然曰:「爾固楊侯子孫乎?胸中甲兵,志氣卓犖,亦云無忝祖德矣。」興盡而返。次日,生持族譜謁予為序。予維楊氏之番,肇自唐,衍於宋元,及於我明。雖當零落之後,而厥族猶彬彬蔚起,以文化武,以治易亂,不恃險阻,從法約束,亦可謂世胄之子孫,識時務,知興衰,挽習俗而還大雅也。爰為序,以表不忘之志。

  我祖若在,哪有你戲唱?

  讀書至此,不禁啞然。播平後,楊氏嫡系盡無,唯有旁支餘絮仍在遵義生活至今。其境遇與氣度,於此可略見一斑。而其所追記之事,大多已失真。(作者系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飛)(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後裔家譜引發柳公權墓之爭:墓所在地現兩種說法
    該家譜序末落款為:  嘉慶六年歲次辛酉孟春著   成梅謹識  清嘉慶六年即公元1801年,距今214年了。從文中口吻判斷,此為柳成梅憑自己所知做的家譜。《舊唐書》《新唐書》均記載柳公權「字誠懸」。該家譜中「誠懸」當指柳公權。按柳成梅所寫,柳公權死後葬在其食邑的藍田柳莊,此後其子孫安家於此。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 譜 的形 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 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
  • 《鬼吹燈》雪莉楊的父親沒來過鬼洞,又怎麼會託精絕女王墓夢?
    一個就是在內蒙古的大金國將軍墓裡面,編劇讓兩個古代小孩把那一對玉贈送給胡八一和王胖子。這樣處理的好處便使得盜墓惡行,變成行善積德的好事。另一個便是在走出西域精絕女王墓的時候,胡八一他們看到葉亦心等幾個學生,這才恍然大悟,之前在墓中看到的都是幻覺,從而使得故事更加合理和緊湊,也不至於太悲涼和悽慘。
  • 劉姓家譜目錄
    12704【河北滄州】劉氏家譜三卷首一卷      (清)劉濤  劉玉策修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人民大學  河北大學  遼寧圖12705【河北】鹽山劉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劉傳恕等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鉛印本  四冊
  • 楊氏最全42本家譜,跨越了近3000年歷史!
    我們楊姓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一個大姓,家譜文化自然也是博大精深。而在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一位村民家中竟然藏有42本家譜,中間跨越了近3000年的歷史。其價值之高,數量之多,時間線之長都讓我們驚訝,這42本家譜完整記錄了他們這個楊姓分支從西周來的延續。
  • 家譜的故事:日照丁氏家族史事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或「家乘」,被譽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是記載一姓的世系和姓氏中重要人物事跡的譜籍,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部「史」,姓姓都有一本「書」。中國最早的家譜,可追溯到夏商周。根據家譜傳承、記載方式不同,可分為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甲骨家譜、青銅家譜、石碑家譜、書本家譜等。
  • 存世中國家譜共有608個姓氏 陳姓家譜最多達2990種
    古往今來,由於大量家譜的亡軼,中國家譜的姓氏已難以統計。目前已知的存世中國家譜裡共有608個姓氏,其中單姓552個、複姓56個  一本本世代相傳的家譜,以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著中華民族每一個世代相傳的姓氏繁衍生息。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608個姓氏的家譜流傳至今。
  • (轉載)盧氏家譜,盧家人快來對下,看看有沒有你的?
    > (清)盧洪烈修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範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江蘇寶應盧氏家譜八卷,首一卷、補遺一卷>臺灣臺北盧氏家譜 (清)盧元璞序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四川彭山盧氏族譜一卷
  • 南京發現王安石父親墓,考古隊挖到一半時,後人拿家譜趕到
    2009年,南京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就在修建別墅的時候,挖到了大量的墓磚,考古隊知道後立刻讓他們停止了項目,因為這個地方很有可能 是古代墓葬群。而且他們修建別墅的這個地方離沐英家族墓很近,很大可能是沐英的後代。所以立即進行了修復,考古隊判斷這是一座明代墓葬。但是因為來得晚了,古墓還是被施工隊破壞的很嚴重,已經沒有了考古的價值。準備把墓葬掩埋了。
  • 河南有個「臺灣村」,發現原住民家譜,沿襲臺灣高山族習俗
    1997年,村民陳堂三家的老房屋倒塌,其妻在清理房內物品時,無意間發現了編纂於清同治六年的陳氏臺灣原住民家譜。隨後,周、林、黃、蔡四姓也先後找到了各自的家譜。傳說變成了信史,村民們臺灣原住民的身份也最終得到了確認。該家譜的發現在全國還是首例,同時彌補了高山族無文字史的空白。
  • 家譜造假泛濫,名人後裔有假冒!
    各姓各氏只有少數家譜採用歐陽修、蘇洵的「小宗之法」,大部分家譜為彰顯門第,採用宋朝皇族家譜的「大宗之法」,編修族譜、宗譜、大宗譜「會千萬人於一家,統千百世於一人」。隨意上溯,趨附名門,攀援望族,冒接世系,亂認先祖的統宗統系現象十分泛濫。由於統宗統系的譜牒影響到了封建世襲、繼承制度的實行。
  • 被「遺忘」的寇準墓
    下面來看由一正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播出的鄉村調查。清明節是祭祀先祖,緬懷先賢的時候。
  • 李氏家譜
    李氏家譜 2008-07-21 08:46     來源:中國紀念網     編輯:賀晨曦李姓家譜目錄 2056【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不分卷 (清)李東元等繼修 清光緒六年民國二十三年(1934)鉛印本 一冊 河北大學 2069【河北蔚縣】蔚州李氏家譜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冊 日本 美國 2070【河北青縣】李氏家譜 清光緒十二年(1886)鈔本 四冊 河北青縣王鎮店鄉北張莊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譜不分卷 (清)李鴻文修
  • 貴州遵義出土一副連釘子都是黃金打造的棺槨,墓主竟是楊價夫婦
    這時楊價得到了宋軍被圍的消息,可能考慮到如果宋軍敗北,蒙古軍就不能繼續前進了,所以他決定親自率領五千精兵,支援宋軍,對抗蒙古軍。最後,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蒙古軍被擊退,宋軍危在旦夕。此後,楊價又多次率軍進攻蒙古軍,使當時的宋軍壓力大為減輕。
  • 家譜中一般都有哪些內容?
    家譜,其實對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又叫族譜,宗譜等。大姓的宗族,肯定是會修家譜的,現在隨著經濟條件的發展,很多小姓宗族,在一個地方呆久了以後,也會修家譜。家譜的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世本》,被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
  • 家譜: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 連綿不斷的家族史
    將來有國立大圖書館,能盡集天下之家譜,俾學者分科研究,實不朽之盛業。」 千年文明古國,歷經滄海桑田,身處其中的百姓家族無論大小,不分貴賤,都有著豐富的家族故事,這些細微生動的家族史與個人生命史共同編織著中國歷史的長卷。
  • 丹陽後裔尋找曾布祖墓的辛苦經歷,值得一看!
    近十年來,在續修家譜的過程中,有效促進了丹陽境內各支曾氏族人的互動聯誼,使得中斷近70年的丹陽曾氏祠堂公祭祖先儀式再次得到延續。尋找曾布祖墓以慰多年遺憾宋《嘉定鎮江志》云:「丞相文肅曾布墓在長山之相公灣。」清《金山志》記載:「曾布鎮江人,住千石墟之東」。明正德《丹徒縣誌》記載:「(宋)丞相曾布墓,在長山之相公灣」。
  • 餘姚陸埠徐氏向天一閣捐贈家譜 為清代和民國時期活字本
    徐和銓(右)面前的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家譜。民國版徐氏宗譜。昨天一大早,徐松慶、徐和銓等一行四人從餘姚趕到寧波市區,代表姚南杜徐徐氏宗譜續編理事會,專程向天一閣博物館捐贈了兩套《慈南圖嶼徐氏宗譜》。徐和銓等四人來自餘姚陸埠鎮,記者了解到,在清代、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之初,陸埠在行政區劃中都屬於慈谿,所以他們捐贈的兩套家譜名為《慈南圖嶼徐氏宗譜》。說起這兩套老譜的來歷,徐和銓介紹,由於80多年來一直不曾修譜,族中年輕一代已經不知道自己的家族歷史,也不清楚祖輩是誰。
  • 家譜尋根·風範︱張谷英村(1):耕讀傳家世代長
    家譜尋根 ·風範︱張谷英村:耕讀傳家世代長 ——張谷英村傳統家訓家風故事之一 清代耕讀故事三則 張谷英村是農耕社會的一個微型縮影,數百年來,村裡人一邊本份耕種,一邊教習詩書,把「耕讀」二字作為整個家族的立世之本。 兄弟雙雙中舉人 張煌,字任才,肄業於長沙嶽麓書院。
  • 洪汝堂(新蔡)楊氏家譜序
    「楊」者,「木昜」也,而非「木易」,中華姓氏之一,源起周室姬姓,肇始楊國封地。考我始祖楊公諱友才,字同心,源自弘農,承伊洛之淵源;系出山東,接洙泗之脈絡;移居天中,啟洪汝之似續。想他日:漢沐四知之風、隋襲帝王之氣、唐秉詩文之韻、宋攜忠烈之志;觀我族:元遷於山東棗林、明定於新蔡沈崗,清盛於洪汝河畔,今散於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