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讓周皇后、袁貴妃自殺,公主全部掩面持劍而斬。 然後上吊於煤山,很多人覺得大明朝皇族已經絕後了,其實並非這樣,當年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照的下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最近有人站出來說,他們便是大明崇禎皇帝,永王朱慈照的後裔。
這個崇禎皇帝後裔居住的村子在貴州省遵義市巷口鎮苦竹椏村,位於貴州非常偏遠的一個小山村。這個小山村跟貴州其他偏遠地方一些,風景優美,有世外桃源之風,與世無爭。如果你要來到這個小村子,遵義市紅花崗區洗馬路西側巷樂公路是唯一的選擇,苦竹椏村位於巷樂公路向北10公裡處。
住在這裡的村民說,他們就是崇禎皇帝的直系後裔,從明末至今已傳承14代,分布於巷口苦竹埡、海龍壩、遵義縣三岔合、老城官井、貴陽、四川、重慶等地,子孫已約1000餘人。還拿出了諸多的證據。
第一個證據,便是村內有三處古墓,一個墓碑寫著「 始祖鄒公諱啟貴(母諱任氏)至墓」 。另一墓稍小, 碑文為「 趙思公之墓」, 距另兩墓約20 米。鄒啟貴便是朱慈照隱姓埋名後的名字,而任氏便是朱慈照的夫人。為什麼要改姓鄒呢?據《鄒氏家譜》載,為了當年掩護朱慈照逃亡的就是畫家鄒子麟。
第二個證據,是《鄒氏家譜》,第一冊為鄒啟貴所寫的《朱氏族譜序》, 前附《鄒氏籍貫表》為皇家族譜,第二冊為普通人家家譜,這個族譜裡詳細記錄了朱慈照在鄒家的核心地位,即始祖。村裡人以兩個族譜相貫通為由,力證他們是崇禎皇帝後裔。
第三個證據,傳言是村子裡保存了很多皇家的信物。然而這些信物目前已經無法索回,只是第10 代傳人鄒萬福親眼所見並告之其子鄒代林,後來因為保存人不知所蹤這些宮廷信物已經無法找回。
第四個證據,是當地的一些習俗。每年清明節, 各支鄒姓均要匯到港口苦竹椏祀祖, 拜誰呢?就是鄒啟貴。殺豬宰羊頂禮膜拜, 熱鬧隆重, 年復一年, 經久不衰。這個村子裡一直有一個傳統:鄒家和朱家不允許通婚。
最後一個證據就更厲害了,據說,這個村子保存了一把明朝皇帝的尚方寶劍。其實作為平頭百姓來說,沒有必須為了血統去編造一個族譜和這麼多的證據,所以這把寶劍的真實性也毋庸置疑。當年,朱慈照的後人,就曾經因為當地村長的飛揚跋扈,用劍怒砍村長,上演了現實版「上斬昏君,下斬佞臣」的鬧劇,也因為此,這把劍也被沒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