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鄭和下西洋如何跟那些國家交流的呢?使用的什麼語言?

2020-12-25 蜀黍愛歷史

大家好,今天小編分享的是鄭和下西洋當時是如何跟那些國家交流的呢?使用的什麼語言?大家一起來討論下。早期阿拉伯文化並沒有對外輸出的能力,阿拉伯在徵服薩珊波斯後,其文化和政治制度受到了波斯極其強烈的影響,實際上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就是起家于波斯的。這之後向外輸出的阿拉伯文化已經是波斯化了的阿拉伯文化了。加上波斯在中亞和西亞的巨大影響,實際上直到近代這些地區都是波斯影響佔主流的。

東非的貿易,是阿拉伯人在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是同為中國穆斯林學術語言的。鄭和船隊帶有阿訇,是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波斯語是當時西亞、南亞的通用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印度莫臥兒帝國也都通行波斯語。波斯語是元朝的三種官方語言之一(漢文、蒙古文、波斯文),馬可波羅(波斯語是馬可波羅會說的唯一東方語言)和元朝就是通過波斯語交流的。明朝有專門培養波斯語(明朝叫『回回語』)翻譯人才的機構。

事實上,波斯語的地位在路上絲綢之路較高,原因是從伊朗到中亞有一大片波斯文化區,但是在海上絲綢之路波斯語的通用性就差多了。事實上,中世紀波斯語的重心在深處中亞內陸的薩曼王朝及其繼承者,核心城市是撒馬爾罕和布哈拉。波斯人,甚至可以說整個泛伊朗民族,基本可以視為一個內陸民族。在海上雖然也有一些波斯人(比如泉州亦思巴奚兵亂其中一方就是波斯人),但是影響力的確不如阿拉伯人。

鄭和下西洋所停靠的地方僅有忽魯漠斯(荷姆茲)是今伊朗領土,但今天的荷姆茲甘省依然是伊朗的兩個阿拉伯人省份之一(另一個是胡澤斯坦)。換句話說,鄭和船隊根本沒有經過任何一個波斯語地區,怎麼可能以波斯語為主要語言?

從中國到西亞和非洲的這條航線是阿拉伯在幾百年前開通的。新加坡到中國的航線開通較晚,新加坡以西的航線開通得更早了。已經有考古證明沿著這條航線關鍵港口都存在著阿拉伯人的居住區和生活區域。所以,當時鄭和採用的是阿拉伯語,而不是影響高的波斯語。

今天小編就說這些,你們還有要補充的嗎?歡迎你們來吐槽,小編會繼續努力的,好好鑽研,學習。小編每天都會在這裡等你們,希望你們能繼續喜歡小編,加小編關注哦。喜歡就收藏吧!鄭和下西洋如何跟那些國家交流的呢?使用的什麼語言?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探秘那些難解的未知事件
    大家好,今天小編跟大家聊一聊明朝的一個壯舉:鄭和下西洋。明朝一直有幾件未解之謎,至今無解。奇在爆炸的毫無徵兆,其次波及範圍非常大,完全不符合明朝當時應有的科技,最最奇的是死去的人都是未著寸縷。可以說是相當獵奇的一段歷史。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卻跟這三件無解之謎無關,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跟第一件未解之謎有莫大關聯,那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明朝官方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國正在成為東方世界一個有力的符號,不僅展示了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圈與亞洲各國,以及非洲若干國家交往的宏大場面,也為這個世界即將被充分探索和透徹了解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 鄭和下西洋為中國帶來了什麼,為何最後停止了,至今成謎
    所以,朱棣為扳回自己形象,就進行鄭和下西洋行動,想要宣傳一下自己統治下明朝的光輝。雖然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學界有很多說法。有的人說朱棣是想找一找失蹤的建文帝,有人說朱棣是想打擊海上的張士誠勢力,有的說朱棣是想消滅帖木兒帝國。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當鄭和船隊停靠在馬六甲港口時,拜裡迷蘇丹看著那些從未見過的大船和威風凜凜的大明軍隊,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震撼,他不斷向鄭和表達對永樂皇帝和大明的尊敬,希望成為大明的藩屬國。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特地給拜裡迷蘇丹帶去了永樂皇帝的敕封詔書,永樂皇帝封拜裡迷蘇丹以王爵,讓馬六甲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 鄭和下西洋開闢的島嶼,明朝領土的一部分,清朝弄丟後一直沒收回
    說到鄭和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太監,因為功勞巨大被稱作"三寶太監",鄭和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不僅僅帶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他在下西洋過程中,還為明朝開闢了一處島嶼,即納土納群島。
  • 是什麼原因讓鄭和7次下西洋?難道真是為了宣揚國威嗎?
    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結束,「三寶太監」鄭和在為期28年的時間裡,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沿海南下一共進行了七次下西洋。在這七次下西洋中船隊遠航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先後造訪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古代的航海事業貢獻巨大。
  •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鄭和航海圖》的影響如何呢?影響研究確實是比較難說,我認為該圖的影響是蠻大的。因為茅元儀《武備志》先後有明朝天啟元年(1621)茅氏初刻本、清初錢塘汪允文據天啟元年的修補重印本、清初復刻本、道光木活字本等多個版本。茅元儀《武備志》還流傳到日本,有日本寬文四年增加了日文訓點的和刻本。
  • 鄭和下西洋時跟一個國家打了一仗,還把國王擄回了明朝
    利用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錫蘭山從中獲取了相當大的利益,他們劫掠商旅、攫取保護費,「諸番皆苦之」,成了海上一霸。就是面對這樣的地頭蛇,鄭和付諸武力行動,爆發了錫蘭山之戰。公元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正是在此過程中錫蘭山之戰爆發。其實在前兩次下西洋的時候,鄭和就和錫蘭山國王打過交道,第一次,錫蘭山國王就像對待其他各國使臣一樣,向鄭和索要財貨,鄭和毫無準備,只好避其鋒芒。
  • 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與他的寶船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明成祖朱棣為了褒獎他,敕建靜海寺。這座位於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廟,取名「靜海」,寓意為「四海平靜、天下太平」。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接受央廣記者宋歌採訪六百多年前,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在與各國交往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鄭和下西洋每到一處,都會把中國的曆法、冠服、圖書等贈與當地,還向他們傳播中國的建築、醫學等等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1405年7月11日,鄭和始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雲南昆陽人,他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其率船隊七下「西洋」,先後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亞的蒙巴薩港)。這七下西洋,又都做了些什麼?目的又是什麼?
  • 有人說明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真是這樣嗎?真相如何?
    因為明成祖朱棣畢竟是靠武力推翻朱允炆才取得的天下,很多地方的人都不服他的統治,對他的統治有著很大的異議,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比朱允炆差,也為了展示自己治理下的大明的繁盛,派遣鄭和下西洋,在所經過的地方宣揚大明的威嚴和強盛,同時也利用這個機會加強和各地區國家的交流,獲取經濟利益和奢侈品運回國來,滿足皇帝獵奇的心理,也向周邊的國家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強大,所以明成祖在位期間願意花費重金造船派遣最信任的太監鄭和下西洋
  • 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為的是什麼?朱棣死後,他的結局如何
    朱棣開始讓鄭和出海,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這事畢竟不能擺在檯面上,所以只能假託「耀兵異域」為由。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朱棣特意選出了27800士卒隨同鄭和一起出海,更有長44丈、寬18丈的船62艘,浩浩蕩蕩下西洋而去,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返回南京,真可謂是一場盛事。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遍訪三十國●鄭和下西洋遍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很早就和很多國家和地區有交往,縱觀中國古代史,以漢朝、唐朝、明朝交往最為盛況,漢朝張騫班超出使西域,大唐鑑真東渡、玄奘西遊,明代鄭和下西洋。相比之下,鄭和下西洋時間最長,歷程最遠,規模最大,交往範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當時西洋國家和地區,大多是小國弱國,大明外交政策則是:「厚往薄來」、「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 鄭和只會航海?看他下西洋都幹了些什麼?打仗外交玩政治無一不精
    鄭和下西洋,沒找到建文帝卻帶回異獸「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明朝成祖時代,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7次下西洋,航線集中於「東南亞-東非」一帶,事跡廣為人知,但是,鄭和航隊在下西洋途中都幹了什麼事情?我想這就少有人能講出個大概。據了解,鄭和航隊有62艘大船,有船員27800人,其中最大的「寶船」長達135米,排水量2萬噸,甲板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此間出版的《馬來紀年》對鄭和在馬六甲的功績和遺蹟有記載。馬六甲現建有鄭和展覽廳,展現了鄭和與馬來西亞的淵源。明朝公主漢麗寶下嫁馬六甲蘇丹,改編為歌劇,以華語、馬來語和英語多次演出,深受歡迎。  當地人民對鄭和頂禮膜拜,鄭和在馬六甲的事跡家喻戶曉。
  • 【鄭和研究】從越南史料看鄭和下西洋與佔城的關係
    鄭和七次下西 洋,每一次都要訪問佔城,這可以從明朝的文字 史料和文物史料得到確鑿的證明,如《瀛涯勝覽》 《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鄭和航海圖》《天妃靈 應之記碑》等。鄭和率領的龐大艦隊雲帆蔽日, 浩浩蕩蕩,七次來到佔城的主要港口,並且停留 了很長一段時間,理應與當地政府與民眾有很多 的互動和交往,也應該引起佔城周邊國家的注 意,特別是位於今越南北部的強敵安南國的關 注。
  • 明朝的建立跟浙東有直接關係
    你看那個乾隆皇帝,一生寫了那麼多詩,在他以前還有個金朝的金章宗,也寫過不少好詩文,這是什麼文化呢?總的說來還是一句話:中華民族的文化。  記者:明朝朱元璋為什麼要閉關鎖國呢?  商傳:這個說法本身不大準確。朱元璋並沒有閉關鎖國。朱元璋的治國大策是求穩定,恢復經濟。
  • 鄭和下西洋期間的引進來與走出去 - 中國貿易報
    原來自鄭和下西洋後,各國向中國進行的朝貢貿易大幅增加。海軍航空大學教授馬俊傑表示,各國通過朝貢貿易可獲得豐厚的回報,而明朝則可以引進各國特色商品。除了朝貢貿易,鄭和下西洋時,規模更大的是國際貿易和民間互市貿易。 《瀛涯勝覽》記載了鄭和在古裡國(今印度南部)所進行國際貿易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