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為中國帶來了什麼,為何最後停止了,至今成謎

2020-12-11 每日看史

朱棣通過造反奪取皇位,不合儒家道理,所以不被當時人們接受。尤其是讀書人更是很嫌棄朱棣,認為他大逆不道。後來朱棣為鞏固自己統治,更是把一代大儒方孝孺殺掉,這就讓朱棣徹底在讀書人當中失去形象。讀書人都嫌棄永樂朝,懷念建文朝。所以,朱棣為扳回自己形象,就進行鄭和下西洋行動,想要宣傳一下自己統治下明朝的光輝。

雖然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學界有很多說法。有的人說朱棣是想找一找失蹤的建文帝,有人說朱棣是想打擊海上的張士誠勢力,有的說朱棣是想消滅帖木兒帝國。

包括當時朱棣提出出海時候,朝中很多大臣也都不同意,認為這樣做沒什麼意義,而且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但是朱棣力排眾議,前後組織六次下西洋行動。到自己兒子繼位,不支持航海運動,就強行把下西洋行動斷掉,到孫子輩才恢復過來,進行了最後一次下西洋事件。

下西洋事件,非常壯觀大氣。在太平洋跟印度洋上航行,前後拜訪三十多個國家,把明朝威望宣傳到了東南亞各個國家。後世人說鄭和是航海時代的先驅。正是因為鄭和的帶動,才有後來西方人的航海。而且當時鄭和航海的技術,西方人多少年後都追趕不上。但是,鄭和出海,在他死後就沒有繼續進行,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部分史學家說,鄭和不再去繼續出海,主要是因為國家經濟拮据,沒辦法繼續出海航行。因為鄭和往外跑一趟,花費的錢財太多了。想想鄭和那些船隊製造技術,就可以明白花費多少錢。再說了,朱棣那時候還整天跟蒙古打打鬧鬧,還要把都城遷到北京城。國家那麼多事,哪有那麼多錢讓鄭和拿到國外去顯擺?所以鄭和下西洋最終被朱棣取消。

但是,與此對應的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鄭和出海,對於明朝經濟繁榮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鄭和出海,加大了明朝與別的國家的貿易,繁榮了進出口事業,別的國家知道明朝東西好,爭相來到明朝,跟明朝做生意。單單是每年進出口貿易,明朝就數錢數到手抽筋。

當然,對於為什麼不繼續出海,民間有一種說法,是當時有個叫做劉大夏的官員,因為覺著鄭和出海航行,實在是太勞民傷財,所以在國家又一次舉行航海活動時候,劉大夏就把鄭和航海海圖藏起來燒掉,讓國家沒有海圖,自然沒辦法航海。據史書考證,劉大夏的確是不支持航海事業,所以把海圖藏起來乃至燒掉都是有極有可能。

還有一種說法,說鄭和死後,國家沒有航海人才,所以就沒辦法繼續出海。要知道航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要對於天文氣象地理等都非常熟悉。而鄭和本來是回族人,當年跟著自己父親四處走,去麥加朝聖,所以鄭和的地理知識,旅遊經驗非常豐富。加上鄭和跟著朱棣徵戰多年,有一定的統兵跟作戰能力,所以鄭和才能夠擔當起出海的任務。

而在鄭和後面,國家人才凋零,八股取士改變了讀書人思想,整天讀書做文章當然不知道航海知識,也不知道地理知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自然找不到帶兵出海的人才。加上後期南方經常有別的外國人來騷擾,所以明朝對於海禁也就嚴厲起來,更不能再進行規模宏大的出海活動。

相關焦點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探秘那些難解的未知事件
    大家好,今天小編跟大家聊一聊明朝的一個壯舉:鄭和下西洋。明朝一直有幾件未解之謎,至今無解。第三件事兒就是天啟大爆炸之謎,這個爆炸非常離奇,至今無解。奇在爆炸的毫無徵兆,其次波及範圍非常大,完全不符合明朝當時應有的科技,最最奇的是死去的人都是未著寸縷。可以說是相當獵奇的一段歷史。今天小編跟大家聊的卻跟這三件無解之謎無關,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跟第一件未解之謎有莫大關聯,那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1405年7月11日,鄭和始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叫馬和、馬三寶,雲南昆陽人,他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其率船隊七下「西洋」,先後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亞的蒙巴薩港)。這七下西洋,又都做了些什麼?目的又是什麼?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幸好前後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鞏珍三人都將見聞記錄成書,即《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三書,成為研究鄭和以及明代中外交通史的第一手資料,其中以《瀛涯勝覽》對於15世紀初南洋各國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民俗、物產等記載為詳,被各國學者公認為三書中最重要的一部。
  • 鄭和下西洋期間的引進來與走出去 - 中國貿易報
    不過這隻所謂的「麒麟」其實就是現實中的長頸鹿,因為在索馬利亞語中長頸鹿的發音與漢語中的「麒麟」相似,所以便附會成了「麒麟」。 麻林國為何會不遠萬裡來中國朝貢?原來自鄭和下西洋後,各國向中國進行的朝貢貿易大幅增加。海軍航空大學教授馬俊傑表示,各國通過朝貢貿易可獲得豐厚的回報,而明朝則可以引進各國特色商品。除了朝貢貿易,鄭和下西洋時,規模更大的是國際貿易和民間互市貿易。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一生七次下西洋,為的是什麼?朱棣死後,他的結局如何
    當時,鄭和已在靖難隊伍之中,伴隨在朱棣的左右,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朱棣在坐了江山之後才賜他姓「鄭」。 於是,如《明史》所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朱棣開始讓鄭和出海,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這事畢竟不能擺在檯面上,所以只能假託「耀兵異域」為由。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海陸和商路雙管齊下的漢朝當時羅馬的貴族們皆以能穿上東方絲綢為實力象徵。這條海上商業路線以廣東沿海地區為基地,最後到達歐洲地區,中間必須經過馬六甲,華夏商人們大多都會選擇在馬六甲進行補給和休整。永樂皇帝派鄭和下西洋最大的目的是輸出這些多出來的商品,讓明朝的經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很多船隻上都載滿了大明急於外銷的商品,船隊每到一處必銷出不少商品,船隊還是以前面的朝貢模式為基礎,但是同時新增了很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商業模式,諸如由船隊中的明朝官員組織的官貿模式、由明朝民間商人直接和諸國諸地區直接對接的民貿模式等。
  • 鄭和下西洋,從國外給朱棣帶來只麒麟,現在看著畫像讓人哭笑不得
    918字,閱讀約2分鐘鄭和下西洋,從國外給朱棣帶來了一隻麒麟。因此,麒麟這種想像中的動物至今仍被人們虔誠地信仰,被尊為吉祥的信物。麒麟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古人一直認為它的外形與獅子相似,非常威猛。因此,我們看到的大多數獅子可能都是獨角獸,但它們長得太像了,以至於我們承認錯誤卻不自知。有著紅色的皮毛和響亮的叫聲,通常被用作雕像,為家家戶戶帶來好運,震懾邪魔。
  •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
    三保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他究竟在尋找什麼?很多人對鄭和這個人七次前往西洋存在很大的爭論,時至今日都讓人覺得十分迷惑,這麼多次出海到底為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一下幾種常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假設,僅供大家參考。
  • 「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媽祖」的種類又有哪些
    鄭和七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航海文明的巔峰,這一壯舉有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和歷史選擇的必然 性。鄭和具有多重宗教信仰的背景,其中媽祖信仰這種起源於民間的信俗文化對鄭和的航海經歷產生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影響。同時鄭和下西洋對媽祖文化的海內外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時期是明朝官方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面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中國正在成為東方世界一個有力的符號,不僅展示了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圈與亞洲各國,以及非洲若干國家交往的宏大場面,也為這個世界即將被充分探索和透徹了解做了技術上的準備。
  • 印尼巴淡舉行「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啟動儀式
    印尼海洋統籌部、旅遊部和廖內群島省官員共同按下電鈕宣布正式啟動「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 顧時宏 攝    2月21日的巴淡島海邊,一艘紅白相間雕有龍頭、畫有飛天仙女的「鄭和號」輪船旁,雙獅共舞、笛聲長鳴。印尼海洋統籌部、旅遊部和廖內群島省官員共同按下電鈕宣布正式啟動「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
  • 為何鄭和沒有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
    但鄭和這支浩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沒有完成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只是「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而87年後,一位名叫哥倫布的歐洲海盜卻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那支規模遠遜於鄭和的小小船隊,遠航到達美洲,揭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   在國人高規格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時,不斷有鄭和具備完成環球航行能力的文字見諸各大媒體。鄭和真的具備完成環球航海的能力嗎?
  • 是什麼原因讓鄭和7次下西洋?難道真是為了宣揚國威嗎?
    那麼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耗費巨資讓鄭和下西洋呢?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揭秘這一段歷史!後來朱棣得到消息說朱允炆已遠遁海外,就緊急派人出使蘇門答臘和爪哇,但是茫茫人海中找一個人如同大海撈針,於是就有了鄭和前後七次下西洋之舉。那麼為什麼不選別人而選擇鄭和呢?
  • 揭秘鄭和曾七次下西洋,為何沒有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舉世震驚,而且他航海時的裝備簡單,又比鄭和航海的時間晚了八九十年,可是為什麼不是鄭和先發現新大陸呢?1405年,明成祖就派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兩萬多人,從江蘇出發,開始遠洋,這時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西亞古代典籍《馬來紀年》記載,滿刺加(馬六甲)王國的開國君主是拜裡米蘇刺。拜裡米蘇刺原是淡馬錫(今新加坡)王國的國王,被暹羅(今泰國)兵馬追殺,渡過柔佛海峽北逃,於1402年落腳於一個海邊的小漁村。
  • 【鄭和研究】從越南史料看鄭和下西洋與佔城的關係
    但在越南浩如煙海的漢籍史料中至今還沒 有發現過任何關於鄭和訪問佔城的記載;越南的 歷史學家也從來不承認這一歷史事實。其原因 撲朔離迷,令人不解。為此筆者試圖通過對越南 現存中文漢籍史料的梳理,爭取從另外一個角 度,對鄭和下西洋與佔城的歷史背景做一些粗淺 的分析,尤其對越南史料中為何沒有這段歷史的 記載提出新的思考。
  • 追尋鄭和「七下西洋」!他們的蹤跡永遠留在這片海!
    不過,記者近日在南海採訪時了解到,海洋地質學家已經把鄭和船隊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實體中,有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還留下了什麼?目前可尋到哪些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