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協】「混血古城」馬六甲:尋找「鄭和」故事 感受娘惹文化
說起馬來西亞,「馬六甲」是一個繞不開的地方,這個地處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的古老城市,可以說是整個馬來西亞歷史的開端,同時它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在那裡不僅有古老的鄭和傳說,多元文化的交融並蓄,更有共建「一帶一路」的新故事。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座魅力古城的風情。
《走進東協》馬來西亞採訪組記者 伍曉慧:相傳六百多年前,順著季風一路南下的鄭和商船來到馬六甲海峽,就是沿著這樣一條水道來到了馬六甲古城。這是馬六甲河,直通馬六甲海峽的交通主動脈,當時在這條河流上,人們在這裡進行瓷器、絲綢、茶葉、香料的大量交易。如今,這條馬六甲河已經停止了商船貿易,但是我們從河的兩岸依然可以飽覽馬六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明留下的建築風貌,飽覽這所一座「混血古城」的魅力。
馬六甲河蜿蜒穿過,也將馬六甲古城一分為二,荷蘭紅屋、華人聚集的雞場街、馬來水村等房屋毗鄰而建。在鄭和船隊到訪馬六甲之後的數百年裡,這座城市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家殖民佔領,也最終形成了交融著多元文化的「混血古城」。而最早帶著貿易和和平而來的鄭和船隊,在馬六甲更多留下的是美好的歷史傳說。相傳鄭和一行駐紮的 「三寶山」,以及那裡的三寶廟、三寶井,依然受到當地人的保護和敬仰。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主席 陳念升:鄭和七下西洋,有五次到了馬六甲,所以說馬六甲人每個都很清楚,鄭和下來是來保護這個地方,遺留下好多的 一些這個經典的事跡。
這是馬六甲當地一年一度的峇峇娘惹文化周的現場。峇峇娘惹,明朝之後漸漸定居在馬六甲的中國移民與當地人結婚所生的後代,如今依舊在馬六甲,乃至東南亞地區開枝散葉,代代傳承。這個交融著中國、馬來西亞等多民族文化的族群,也正在為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及中馬間的友好溝通做著努力。
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總會長 顏泳和:其實峇峇娘惹族群很特別的,根來自於中國,就已經在馬來西亞種下來,現在已經變成了一棵很大的樹,紮根了,從來不忘本,+比如我們的生活習慣,比如我們的崇拜的都是中國的+因為這些共同點,可以讓兩國的民心相通。
《走進東協》馬來西亞採訪組記者 伍曉慧:除了觸手可及的歷史遺蹟以及代代傳承的娘惹人家,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中國文化依然在給今天的馬六甲帶來新的活力,在馬六甲海峽邊的這棟白色的劇場內,就正在上演由中國和馬來西亞團隊共同打造的大型情景體驗劇《又見馬六甲》。
演出從鄭和船隊抵達馬六甲時拉開序幕,以「時間船」為主軸,馬六甲古城的起源與發展,多個民族在馬六甲繁衍生息與文化交融,都在這70分鐘的演出中獲得了清晰的展現。
永大集團總執行長 巫光倫:這個劇場他算是全東南亞擁有最長舞臺的劇場,我們把一個最先進的科技,就是360度的旋轉觀眾席,可以想像一下兩千人的觀眾坐在旋轉觀眾席上面,一個不間斷的形式+把馬六甲的文化跟中國的元素共同呈現給所有觀眾。
《又見馬六甲》的整個劇目由中國導演王潮歌執導,歷時五年打造,由200多名華人、馬來裔、印度裔等不同族群的馬來西亞演員呈現,將中馬間的合作和文化共鳴傳遞給世界的觀眾。
《又見馬六甲》演員 Shathish:有很多華人朋友馬來朋友,我現在就很開心,我的老師全部是華人,在這邊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又見馬六甲》演員 賴崇正:這個是一個很棒的體驗,就是我們從一個馬六甲的觀點出發到國際,就是我們不只是介紹華人文化,而且帶給世界看到馬來西亞的色彩。
《走進東協》馬來西亞採訪組記者 伍曉慧: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讓馬六甲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當年鄭和的遠航,帶來了商船帶來了文化,也帶來了和平和友誼。如今,乘著「一帶一路」的風帆,我們與馬六甲,與馬來西亞間的往來將更加緊密,也期待著在這裡留下更多動人的故事。
(新媒體編輯:陳乃嘉)
熱詞: 走進東協 混血古城 馬六甲 尋找 鄭和 故事 感受 娘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