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華夏系列文化周活動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馬六甲舉行

2021-01-13 國際在線

  中新社馬六甲10月6日電 (記者 趙勝玉)《2017華夏系列文化周活動——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馬來西亞著名旅遊城市馬六甲舉行。

  主辦者介紹說,文化周獲得來自當地民眾和世界各地遊客的熱烈迴響,參觀者透過講座和論壇見證峇峇娘惹族群如何將堅韌和寬容的精神融入多次變遷,克服文化差異的考驗,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配合文化周的啟動,主辦方舉辦了《共生緣——峇峇娘惹情》紀錄片新聞發布會。《共生緣》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支持,本月起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廈門開拍。該片製作人黃婉彬表示,《共生緣》將是全球首部以民間視角為切入點,系統展現與剖解跨文化、跨民族的峇峇娘惹族群的電視紀錄片。該片不僅致力於展示中華民族與馬來民族悠遠的人文文化交流,更展現峇峇娘惹在特殊的歷史文化環境中,構建區域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智慧與理念。

  馬六甲州政府對華商務特使兼閩南書院院長顏天祿指出,峇峇娘惹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和諧共存的典範,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倡導了友愛和平的價值觀。

  峇峇娘惹(馬來語:Baba Nyonya),是指15世紀初期到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代、清代移民和當地原住民通婚產生的混血後裔。這些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

  峇峇娘惹文化周由中國駐馬大使館、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主辦,馬來西亞華人公會中央黨校、馬六甲僑生公會等協辦,閩南書院、鄭和朵雲軒承辦。

相關焦點

  • 「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馬來西亞舉行
    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左3)、馬六甲州議員楊勝利(左4)等嘉賓為文化周開幕。新華網發(王大瑋 攝)  新華網馬六甲8月28日電(王大瑋)「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日前在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舉行。  這屆文化周的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峇峇娘惹文化藝術論壇、峇峇娘惹生活回顧展、文藝表演、藝術聯展、藝術品鑑定等活動,受到當地市民的熱烈反響。
  • 馬來西亞舉行峇峇娘惹文化周促進海絲文化交流
    新華社馬來西亞馬六甲8月30日電(記者林昊 王大瑋)第三屆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文化周25日至30日在馬來西亞歷史名城馬六甲舉行,以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  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在文化周期間表示,歷史上,中國與馬六甲等今天馬來西亞所屬地區有著不解之緣。
  • 「峇峇娘惹文化」濃鬱的地方之一~馬六甲
    最近看到了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小娘惹》,這部電視劇讓我想起了之前去馬來西亞玩的時候,參觀遊覽當地的風景名勝,以及感受當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先來隨我一起感受獨具魅力的馬六甲文化吧!後來這些中國後裔定居馬六甲並與當地土著婦女通婚,形成了獨有的峇峇娘惹社群。峇峇娘惹是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在經過馬六甲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有人稱他們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歷史上,「峇峇娘惹」這一名稱產生於明清時期。十五世紀初期,鄭和率領他的船隊曾多次駐節馬六甲,在明成祖朱棣的授意下以「朝貢貿易」的形式開展商業活動,出口明朝商品,幫助馬六甲成為當時東西貿易活動的主要商港。隨著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貿易往來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開始湧向馬來半島。在這一時期,東南亞地區的中國的移民中不乏有當年隨鄭和一起出海的船員。
  • 第一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在馬六甲開營
    新華網吉隆坡10月23日電 由馬來西亞僑生公會主辦、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六甲鄭和·朵雲軒藝術館協辦的第一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22日在馬六甲正式開營。新華網發 王大瑋 攝    參與第一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的學生共有12人,分別來自中國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廈門理工學院。    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永和表示,峇峇娘惹文化是馬來西亞極具特點的民族文化之一,如今開始被更多的中國學者所關注,也在馬六甲掀起了一股峇峇娘惹文化熱潮。
  • 馬六甲的獨特族群--峇峇娘惹
    原標題:馬六甲的獨特族群--峇峇娘惹 原標題:馬六甲的獨特族群--峇峇娘惹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雯雯):在馬六甲,馬來人、華人、峇峇娘惹、印度人、葡萄牙人後裔等組成了多元種族的社會,儘管他們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卻能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峇峇娘惹這一獨特族群就與鄭和下西洋有關。
  • 《小娘惹》帶熱「娘惹文化」 什麼是峇峇娘惹?
    如今,該劇的熱播,讓歷史悠久的「娘惹文化」重新受到關注。什麼是峇峇娘惹?「Baba and Nyonya」,中文翻譯為「峇峇娘惹」,有人也把他們稱為「Peranakan Cina」,意思是「土生華人」或「僑生華人」。有關峇峇與娘惹的由來,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娘惹文化
    2018年6月來到馬六甲,我第一次接觸峇峇娘惹文化,是從他們的食物煎蕊開始的。煎蕊是一種甜品,用椰糖、綠的白的涼粉、榴槤冰淇淋等製成。一端上來,我就感受到了濃鬱的東南亞味道——又香又甜、又冰又滑!甜品店老闆是一位50多歲的高個子眼鏡男,藍色的T恤,發白的牛仔褲,看起來很乾練。
  • 高清:馬六甲峇峇娘惹婚禮
    原標題:高清:馬六甲峇峇娘惹婚禮 2月8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婚禮主持人為新娘調整鳳冠。  馬來西亞馬六甲市有20多萬華人,有許許多多關於華人的故事,其中一個就是峇峇娘惹。峇峇娘惹是最早期移民到馬六甲的華人與當地馬來西亞人結婚後生下的後代,男孩稱峇峇,女孩叫娘惹,此後逐漸形成峇峇娘惹族群。一些峇峇娘惹人至今仍奉行傳統婚禮,程序十分講究,敬茶、紅包一樣都不能少。新華社發(張紋綜攝)   2月8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新人互餵對方吃湯圓,象徵圓滿。
  • 影像記憶·馬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館
    2019年8月,馬來西亞,馬六甲市馬六甲的荷蘭街有座峇峇娘惹博物館。嚴格地說,它算不上博物館,只是一家大戶留下來的老房子。這是峇峇娘惹常見的婚姻組成。峇峇娘惹是馬來發音,意為「土生華人」,這是一批特定的中國移民的後裔。他們當中的男性被稱為峇峇(baba),女性被稱為娘惹(Nyonya)。馬六甲是峇峇娘惹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土生華人是早期(明代、清代)移民,多來自於福建、潮汕。與之區分,清末民初的華人移民被稱為「新客」。
  • 遇見峇峇與娘惹
    鄭和七下西洋時曾五次到過馬六甲,船隊每次回國時都有部分隨從留在馬六甲,這些留下的隨從和留居海外的華人商人迎娶了當地的女子為妻,生下的男性後代稱為「峇峇」,女性則稱「娘惹」,此後便逐漸形成了峇峇娘惹族群。如今,曾經的「峇峇娘惹」已經成為馬六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娘惹菜?上頭禮?你不知道的娘惹峇峇文化
    前幾天頭OK看電視劇《小娘惹》,才知道還有「峇峇」、「娘惹」這麼一說。他們是十五世紀初期從中國南方漂洋過海,定居在馬來西亞的南洋一帶(馬六甲、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的中國明朝或以前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小部分是廣東和客家籍,很多都與馬來人混血。
  • 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
    中新社馬六甲2月13日電 題: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中新社記者 陳悅大年初八午夜,和家人一起莊重的往供桌上擺放金豬(烤豬)、燒肉等菜餚以及甘蔗、鳳梨等水果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告訴中新社記者
  • 峇峇娘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之花出海後的升華綻放
    最近,央視8套開播了翻拍版曾經風靡一時的熱播劇《小娘惹》。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馬六甲,天蘭是被賣到大富人家做傭人的小娘惹,妾室的身份讓她受盡頭家娘的折磨。她的女兒菊香,在一場大病過後變得聾啞,成年後為了抗爭被安排的婚姻。
  • 《小娘惹》「峇峇娘惹」的那些事兒
    電視劇《小娘惹》的熱播,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族群——峇峇娘惹。作為一個少見的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豐富多彩的「峇峇娘惹」文化吧。峇峇(Baba)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來亞(今馬來西亞)的滿剌伽(今馬六甲)、滿者伯夷國(今印度尼西亞)和室利佛逝國(今新加坡)一帶的華人後裔,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稱為baba nyonya,峇峇娘惹是音譯。
  • 由《小娘惹》看峇峇娘惹的文化,娘惹竟是明朝時流落在海外的華人
    峇峇娘惹的由來在明朝時期,中國人曾經有過一次遠行,也許是為了發展對外貿易活動,亦或是單純地探索未知世界,以鄭和為首的一干人等進行一次較遠的西行探險活動,又稱為「鄭和下西洋」。鄭和他們在經過馬六甲的時候,有一些中國人留在了當地沒有回來,這些人與馬來西亞人結合,繁衍後代。馬來人與中國人結合生下的孩子就叫做峇峇娘惹。峇峇是對男人的稱呼,娘惹就是對女人的稱呼。不過峇峇娘惹不僅僅分布在馬來西亞,在新加坡一些東南亞國家都有峇峇娘惹群體的存在。
  • 「2017華夏周莊文化周」在馬來西亞名城馬六甲舉行
    摘要:(記者 趙勝玉) 「2017華夏周莊文化周」23日在馬來西亞著名旅遊城市馬六甲舉行。「華夏周莊文化周」由江蘇水鄉周莊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馬六甲雞場街文化坊工委會、馬六甲文化街老店商家公會聯合舉辦,鄭和·朵雲軒(馬六甲)藝術館承辦。
  • 娘惹衣 & 峇峇娘惹
    來到東南亞一年多,我對異族婦女的衣服最感興趣,印度、馬來、娘惹(今天應該算作華族)、從頭黑到腳的保守穆斯林婦女都讓我感到一種神秘兇悍的美。雖然一樣飽經戰亂,但東南亞、南亞的社會文化從未根本割裂,在服飾上得以保留一種東方傳統的女性美,大膽的裸露、羞澀的遮蓋、異常鮮豔的配色、花卉圖案的極大豐富...當你看見印度女人頭戴鮮花、露著豐腰、搖曳著沙麗,馬來一家男女老少穿著亮麗統一的節日服裝,頭髮花白的老娘惹邁著細碎的步子、穿著刺繡豔麗的Kebaya(上衣)和Sarung(紗籠),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 《小娘惹》翻拍,峇峇娘惹文化令人驚嘆,堪比舌尖上的中國
    2008年《小娘惹》開播,歐萱憑藉著靈活的表演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峇峇娘惹文化走進普通市民的眼裡。如今,《小娘惹》翻拍,採用更加先進的拍攝設備,每一幀都是峇峇娘惹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增加了廚房的鏡頭,採用美食級別的拍攝手法,把獨具特色的娘惹菜的原始原味透過鏡頭傳達給觀眾。說起峇峇娘惹文化,和我們的中華文化真是脫不了關係。
  • 明朝人和東南亞土著的後裔形成的獨特峇峇娘惹文化,你了解多少?
    最近有一部叫《小娘惹》電視劇火遍了網絡,講的是善良的女子月娘不屈不撓奮鬥一生的故事。但是娘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峇峇娘惹文化又有哪些你了解嗎?峇峇娘惹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之間,定居在馬六甲海峽、一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當地原住民與明清移民通婚產生的後代,娘惹文化就是指這種有著六百多年歷史,以南洋華人女性文化為主的華人文化。這種娘惹文化融合了中華民族文化和馬來族的文化,不僅在飲食方面獨樹一幟,在生活習俗上也是帶有明顯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