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桅帆船「鳳凰號」啟航重走鄭和下西洋之路

2020-12-13 搜狐網

  新華網蘇州8月8日電(記者李燦)一隻名為「鳳凰號」、以風力為主要動力、噸位10噸的單桅帆船,8日從江蘇太倉——599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啟航。它將沿著當年鄭和船隊的航線,重走鄭和下西洋之路,探尋當年鄭和船隊的遺蹟,體驗豐富而驚險的海上生活。這隻長12米、寬4米的單桅帆船只有3名船員,他們是:45歲的華人航海家、計算機專家翁以煊,45歲的鳳凰衛視專題節目中心副總監、多次參與戰爭和危險事件報導的資深媒體人鄭浩,以及多次成功報導危險事件、23歲的鳳凰衛視攝影師黃睿。

  翁以煊擔任船長,將自始至終參加。鳳凰衛視的參加者則將進行輪換。鳳凰衛視將開設《鳳凰號航海日誌》欄目,用實時衛星聯機、口頭報導、照片寫真、傳輸片斷等方式,向觀眾同步展示這一葉孤舟下西洋的經歷、見聞和花絮。

  「鳳凰號」從太倉劉家港向東駛出長江口之後,將沿著中國東南海岸線南下,再途經越南、汶萊、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泰國、緬甸、斯裡蘭卡、馬爾地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聯、安曼等國家,於明年春天抵達非洲肯亞。沿途採訪報導,行程大約8個月。

  本次航海活動由香港鳳凰衛視、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五洲傳播中心和江蘇省太倉市政府聯合舉辦。公元1405年7月11日,太監鄭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2.7萬餘人從太倉劉家港出發,出使中國南海以西的國家和地區,稱為「下西洋」。在28年的時間裡,鄭和曾先後7次率船隊遠航,到過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東非北岸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人類航海史上創造了偉大的奇蹟。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在鳳凰號出發儀式上說:「航海代表了一個民族的胸懷、眼界和實力。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鳳凰號』重新展開的下西洋之旅表現出今天的華人已經找回當年鄭和下西洋那種胸懷。」(完)

相關焦點

  • 「鳳凰號」單桅帆船太倉啟航挑戰鄭和下西洋航跡
    中新社太倉八月八日電 (記者 李妮)今天,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一艘名為「鳳凰號」的單桅帆船在鄭和當年的出發地——江蘇太倉劉家港,揮別親朋,駛向大海。三位船員將孤舟挑戰鄭和當年的航跡,並通過鏡頭向世人展現遼闊的海洋世界。
  • 印尼巴淡舉行「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啟動儀式
    印尼巴淡舉行「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啟動儀式 2015-02-21 18:38: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印尼海洋統籌部、旅遊部和廖內群島省官員共同按下電鈕宣布正式啟動「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 顧時宏 攝    2月21日的巴淡島海邊,一艘紅白相間雕有龍頭、畫有飛天仙女的「鄭和號」輪船旁,雙獅共舞、笛聲長鳴。印尼海洋統籌部、旅遊部和廖內群島省官員共同按下電鈕宣布正式啟動「鄭和下西洋之路」旅遊線。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馬六甲海峽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內風平浪靜,海流緩慢,潮差較小,極適合古代木帆船安全航行。早在漢代,南方通往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航路。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雖然很早成為東西航運要道,但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的馬六甲王國,直到鄭和下西洋的前三年,才形成雛形。據成書於1612年的馬來西亞古代典籍《馬來紀年》記載,滿刺加(馬六甲)王國的開國君主是拜裡米蘇刺。
  • 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與他的寶船明朝永樂年間,國力強盛,鄭和下西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了異國他鄉,明成祖朱棣為了褒獎他,敕建靜海寺。這座位於南京城西北角的寺廟,取名「靜海」,寓意為「四海平靜、天下太平」。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接受央廣記者宋歌採訪六百多年前,鄭和浩浩蕩蕩的船隊在與各國交往中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鄭和下西洋每到一處,都會把中國的曆法、冠服、圖書等贈與當地,還向他們傳播中國的建築、醫學等等
  • 「2020帆都青島」科普篇|選擇單桅帆船還是雙桅帆船?
    「2020帆都青島」科普篇|選擇單桅帆船還是雙桅帆船?
  •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帶著大量的金銀銅錢、貨幣,途經蘇門答臘、阿魯、舊港、滿刺加、小葛蘭,鄭和下西洋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即打擊海盜,保護南海諸國遣使入貢,建立起海上的安全航道。鄭和下西洋從未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也很少動用武力。1407年鄭和出使途經舊港(三佛齊國),稱霸海上的海盜陳祖義率船隊試圖偷襲劫掠,鄭和在海戰中生擒陳祖義回朝,「由是海內振肅」,從此太平。
  • 世界最豪華單桅帆船下水 價值5300萬美元(組圖)
    ———船主維多利亞     新快報訊 世界最大和最豪華的單桅帆船24日正式下水,這艘造價高達5300萬美元的帆船「MirabellaV號」將會在本周末展開其處女航,之後以租用方式供富豪享用。新船極受歡迎,還未啟航,今年聖誕和新年整整一個月的黃金檔期就已經預訂一空。
  • 世界上最大的單桅帆船在杜拜出現
    單桅帆船具有簡單性的優點。這種古老的遠洋船舶由木頭製成,由風力驅動,數英裡之外明顯的長莖船體和三角形的晚風帆無疑為阿拉伯半島的居民帶來了歷史的自豪感。從7世紀開始,該地區的海運商在夏天將自己的渡船送到印度洋,在季節性季風之前,裝載著水果,魚和珍珠。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宣德五年(1431年)鄭和第七 次下西洋,則是由南京龍灣造船廠出發,到達福建長樂,停留約8個月之後,再由此前往西洋各國。從季風航海的角度分析,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真正出發港,應該是福建長樂。鄭和船隊海上航行中的季風問題01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的航線分析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中,對宣德五年(1431年)至宣德七年(1433年)鄭和船隊第七次下西洋行船程、停靠地點均有詳細記載。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
    鄭和下西洋與亞洲和非洲各國的交往,不僅是政治和經濟上的,更多體現在文化交往上,其中也包含著動物的交流,而在諸多動物之中,麒麟(長頸鹿)是特別突出的動物,這一動物似乎可以放在外交和文化的視野中來討論。 異獸呈現:鄭和下西洋與海上七次「麒麟貢」 鄭和下西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共計三次,即永樂三年(1405)六月至永樂五年(1407)七月、永樂五年(1407)十二月至永樂七年(1409)八月、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主要是出使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當鄭和船隊停靠在馬六甲港口時,拜裡迷蘇丹看著那些從未見過的大船和威風凜凜的大明軍隊,從靈魂深處發出一種震撼,他不斷向鄭和表達對永樂皇帝和大明的尊敬,希望成為大明的藩屬國。當鄭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時候,特地給拜裡迷蘇丹帶去了永樂皇帝的敕封詔書,永樂皇帝封拜裡迷蘇丹以王爵,讓馬六甲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 迎著日出,從女王宮到猴麵包樹大道,馬達加斯加單桅帆船已經啟航
    5000阿利亞裡正面圖案是日出時兩艘馬達加斯加傳統單桅帆船行駛在海面上的場景。帆船上面用英文寫著「MADAGASCAR ACTION PLAN 2007-2012」就是馬達加斯加行動計劃的意思。行駛在海面上的兩艘單桅帆船
  • 鄭和下西洋給馬六甲帶來深遠影響
    南方網訊 六百周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竟有五次到馬六甲,每次他率領官兵駐紮在三寶山上。鄭和船隊駐紮在馬六甲海域,沒有佔領馬六甲一寸土地,甚至一芥不取,是名副其實的和平使者。鄭和還護送馬六甲蘇丹祖孫三代朝貢往返,並對入侵的鄰國軍隊進行調和,為馬六甲王朝奠下關鍵性的基礎。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帝國開創者穆罕默德在七世紀初創立,起源於現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
  • 鄭和下西洋航行的寶船到底有多大,真的堪比現代航母嗎
    01不過鄭和下西洋卻存在一些爭議,尤其是關於鄭和旗艦——寶船的大小問題。學術界對此表示一致同意,鄭和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記載,出自鄭和的通事(翻譯官)馬歡的《瀛涯勝覽》。由於馬歡是鄭和下西洋的見證者,其記載肯定靠譜,因此後世的談遷、張廷玉等史學家都引用了這部書籍,記載了鄭和寶船的樣式。這也是當前一些史學家認定超大型鄭和寶船的重要原因。
  • 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
    新華社香港2月21日電(記者侯莉萍 張雅詩)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21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幕,60多件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珍貴文物首次與香港觀眾見面。    為當日開幕儀式剪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博士向記者介紹說,現存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寥寥可數且散存各處,這次展出的文物是專家們花費了幾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搜集到的,其中有11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用大量歷史文物真實再現了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彰顯了當時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高超的造船水平。
  • 扒一扒鄭和下西洋管的那些「閒事」兒
    包抄帖木兒帝國歷史學家向達、尚鉞提出鄭和下西洋是針對帖木兒帝國,聯合印度包抄帖木兒帝國後方,牽制其東進。明初時,帖木兒大舉進攻明朝,因此從海外結盟是鄭和下西洋的一個主要目的。不過,根據史學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紅海等地無形中對帖木兒帝國採取半月形的外圍攻勢。」反映鄭和下西洋之舉並非旨在包抄帖木兒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