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為何被封為「延平王」?是親王還是郡王?

2020-12-12 指縫間的歷史

文/晚風暮雨

鄭成功是明末民族英雄,徵戰東南沿海屢敗清軍,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名垂青史,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

鄭成功的「延平王」爵位,得名於福建「延平府」。

早在隆武時期,初出茅廬的鄭成功獻上抗清破敵之策「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得到隆武帝誇獎,並被封為忠孝伯,賜上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

有資料稱,鄭成功獻策之地正是福建「延平府」,從此之後,鄭成功和延平結下不解之緣。

隆武帝對鄭成功十分器重,有資料稱:隆武帝「見其氣宇不凡,忠誠英武,乃撫其背鼓勵曰:『惜吾無一女以配卿,卿可盡忠吾家,勿忘故』因改其名成功,並賜姓朱,為御營中軍都督,賜上方劍,儀同駙馬」。

鄭芝龍降清、隆武帝遇難之後,鄭成功帶領部分親信前往沿海島嶼,招兵買馬繼續抗清,實力逐漸壯大。

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繼位後,改元永曆,派人前往廈門告知鄭成功新帝即位之時,鄭成功喜出望外,以手加額,說道:「吾有君矣!」然後設香案,望南而拜,尊其朔號,宣布效忠永曆帝。

清廷見崛起鄭成功效忠南明,多次以「靖海將軍」、「海澄公」爵位及賜漳、泉、惠、潮四府為封地拉攏,但鄭成功一面假裝和談,虛與委蛇,一面積蓄力量,準備將來北徵,收復失地。

永曆八年(公元1654年)六月,永曆帝遣兵部侍郎萬年英賚敕至廈門,封鄭成功為「延平王」,但鄭成功以自己無功為由,上表推辭,只是請皇帝敕封前一年在海澄縣殺敵有功的將士。

三年後,永曆帝以鄭成功的戰功不在李定國之下,準備封其為王爵。

據《臺灣外記》記載:永曆十一年,永曆帝與兵部左侍郎冷孟銋等人商議此事。

冷孟銋認為:「太祖祖訓,外臣無封王例,故徐達以死後追贈王爵。今在擾攘之際,理應從權不可徒守以經。如李定國,不過以戰勝定南王孔有德之功,遂封西寧王爵。成功系先帝賜姓,其與祖制無違,亦應封王。以便統眾而收人心。」

永曆帝表示贊同:「卿所奏甚合時宜,當議王號。」

冷孟銋又說:「當以延平一府封之。俟江南有功日,再晉封一字親王,方見次第。」永曆依議,著禮部鑄「延平王印」。

這段記載中,將延平府封給鄭成功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唐宋以下,封國但取空名,而不有其地,明代亦然」。

鄭成功的「延平王」並未得到封地,僅是作為王號取用。

明末大儒顧炎武先生認為:「 宋時封國,大小之名皆有準式,有明則草略殊甚。即郡王封號,而或以府,或以州,或以縣,或以古縣,或但取美名。初無一定之例,名之不正,莫甚於今代。」

意思是明朝的郡王封號,往往從全國各地的府名、州名、縣名中,選取一個寓意美好的。

這一年,永曆帝還冊封了鄭成功部下一批將領爵位,如王秀奇為「祥符伯」,馬信為「建威伯」、甘輝為「崇明伯」、黃廷為「永安伯」、萬禮為「建安伯」、陳輝為「忠靖伯」、洪旭為「忠振伯」等等。

鄭成功的「延平王」為郡王,所以後來也被稱為「延平郡王」,同時期的抗清名將李定國因戰功昭著,赤膽忠心而被封為晉王,即親王。

無論鄭成功還是李定國,都是抵禦外族入侵的英雄,都應當被後人敬仰!

參考資料:《臺灣外記》、《清史稿》、《南明史》、《日知錄·封國》

相關焦點

  • 泉州破解歷史之謎:鄭成功為延平王而非延平郡王(圖)
    「詔封延平王」,這是永曆皇帝詔封鄭成功為延平王的印章
  • 民族英雄鄭成功,明延平郡王祠
    歡迎大家來看小編介紹的旅遊景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明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紀念館。明末清初,中國大陸正處於朝代更迭的時期,荷蘭人乘虛而人,以東印度公司為名在臺灣進行殖民統治。他們不僅在島上橫徵暴斂,而且還在海上劫掠華人與東南亞來往的船隻,使島上居民和過往商船都飽受其苦。
  • 廈門唯一祭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將遷址
    中新社廈門5月7日電 (記者 陳悅)記者7日從廈門思明區相關官員處了解到,廈門唯一一座祭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即將遷址重建,計劃於年底前完成。廈門延平郡王祠是清末民初民眾為懷念拜謁鄭成功而建造的,已有百餘年歷史,和著名的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同屬最早的一批延平郡王祠。
  • 流落在外43載 鄭成功像將重返延平郡王祠
    中新網2月13日電 四十三年前不知何故流落在外的兩百多年歷史鄭成功神像,17日將重返臺南市延平郡王祠安座,鄭成功神像迴鑾,也讓延平郡王祠成為全臺鄭成功的祖廟。「中央社」報導說,為迎接鄭成功神像返回延平郡王祠,臺南市政府16日起一連兩天舉辦「延平王祭」,由臺南市長許添財16日晚上親往媽祖樓祭拜鄭成功神像,17日請回神像在延平郡王祠舉行安座大典。
  • 臺灣「開山王廟」與「延平郡王祠」
    臺灣「延平郡王祠」俗稱鄭成功廟,始建於清朝初年,位於臺南市南邊開山路,廟中奉祀臺灣民間稱為「開山始祖」的鄭成功。這是臺灣紀念鄭成功祠廟中歷史最久、祭禮鄭成功最隆重之地。  鄭成功祖籍福建南安,受南明皇帝賜「朱」姓,人稱「國姓爺」;清軍入關,明朝覆亡,鄭氏投入反清復明大業。
  • 王金平今開啟謁祖之行 首站廈門延平郡王祠拜謁鄭成功
    王金平一行首站來到廈門延平郡王祠拜謁。今天下午,王金平一行抵達位於廈門鴻山公園的延平郡王祠,漳州白礁王氏家廟的王氏後人也在現場迎接。隨後王金平與家人步入延平郡王祠,擔當主祭人,依循古禮,拜謁鄭成功。王金平朗誦祭文,表達對鄭成功的感念與崇敬。王金平表示,有鄭成功帶自己先祖王文醫到臺灣,才有今天自己率王氏宗親回原鄉祭祖尋根。
  • 走進臺南延平郡王祠
    從金門島到赤嵌城、從安平古堡到延平郡王祠,接待方的盛情款待讓我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沿途的所見所聞也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作為鄭氏後人,有關鄭成功的傳奇故事更是讓我引以為傲。雖然這是我第一次踏上臺灣島,但所到之處似乎並不感到陌生,這或許是因我常神遊這個地方的緣故吧。那天,走進臺南延平郡王祠已是午後,這是官方祭祀鄭成功的場所。此處古木參天、青瓦朱牆,那宮殿式的古建築蔚為大觀。
  • 泉州贈送的鄭成功石雕像在臺南市延平郡王祠揭幕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記者陳鍵興)綜合臺灣媒體報導,由福建省泉州市贈送的一座鄭成功騎馬石雕像3日在臺南市延平郡王祠揭幕。參加揭幕典禮的兩岸人士表示,兩岸應加強交流,發揚鄭成功的精神,為兩岸百姓謀福利。    這座鄭成功石雕像由泉州市設計打造,耗資新臺幣近千萬元,高6.9米,重達200噸,是目前臺南市最高大的鄭成功雕像。
  • 臺南延平郡王祠 仿中國北方宮殿熱門旅遊勝地
    透過這座由大陸泉州市贈送給臺南市的石像,不難發現開臺英雄鄭成功對兩岸的影響力。尤其石像的設置,現更成為臺南的文化地標之一,是日本客以及相當多大陸觀光客,造訪臺南必經之地。  明永曆16年(1662年),鄭成功逝。地方百姓勉其驅荷開臺功績、忠貞亮節情操,因此於此地建廟奉祀,為「開臺聖王廟」,即「延平郡王祠」前身。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都屬於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也就說皇室宗親。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其中,最大的就是和碩親王(簡稱親王),親王一般是皇帝的兄弟或者皇子,其他人一般是得不到這種殊榮的。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待遇是非常優厚的。親王下面是多羅郡王(簡稱郡王),郡王一般是親王的子侄。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何不保護永曆帝去臺灣?
    公元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緬甸王交給吳三桂,隨即被吳三桂殺害,在前一年,也就是永曆帝逃入緬甸的永曆十五年,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佔據臺灣,當時的清朝無水師,臺灣是絕對安全的避難處。
  • 王金平抵廈赴延平郡王祠祭拜:兩岸中華兒女本是同根生
    下午3點,王金平率家人、宗親赴廈門延平郡王祠祭拜。王金平的「開臺祖」王文醫是軍人,當年隨民族英雄鄭成功赴臺,並在今天的高雄路竹等地定居,因此這次「尋根之旅」第一站便是去祭拜鄭成功。雖然天公不作美,天上飄起小雨,但抵擋不住臺灣王氏宗親的熱情。值得一提的是,來自王金平祖籍地漳州白礁的鄉親也前來共襄盛舉。
  • 汪毅夫:鄭成功廟題聯
    《名聯鑑賞詞典》(黃山書社,1988)收有唐景崧《臺灣臺南鄭成功廟題聯》:「由秀才封王為天下讀書人別開生面,驅異族出境語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並謂:「本聯聯文也有兩種,文字小異,誰是作者的說法也不一。另說為邱逢甲作」。
  • 鄭成功為什麼變成了日本英雄?
    當《環球時報》記者走進這個當年日本遣唐使的出發地時,發現鄭成功早已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記者在當地感受到,300多年過去了,平戶市沒忘記這位生於斯長於斯的英雄。這裡有鄭成功紀念館、鄭成功誕生石、鄭成功廟、鄭成功紀念公園等,每年7月14日鄭成功誕辰的日子還會舉行祭典活動。
  • 科普:古代的「郡王」是什麼級別?什麼人才能獲封郡王?
    晉代西晉始見郡王之稱,即親王別稱,如司馬伷封東莞郡王,司馬亮封扶風郡王。唐代唐代,皇太子之子封郡王,親王之子若得帝恩亦可封郡王,大臣、節度使亦有封郡王者(如參與神龍革命的敬暉等五人、唐代宗時大將郭子儀等),郡王與國公並為從一品。晚唐、五代,異姓封郡王者甚多。宋元宋代,通常皇子會先封為國公,隨後進封郡王、親王。
  • 紀念鄭成功晉封延平王360周年活動
    2018年07月05日 20:33:47 來源: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7月5日電(張麗君)日前,紀念鄭成功晉封延平王360周年活動在南平召開。
  • 組圖:走進臺灣「明延平郡王祠」
    組圖:走進臺灣「明延平郡王祠」 2008年04月09日 11: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灣「明延平郡王祠」位於臺南市開山路152號,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臺灣民眾為感念鄭氏驅荷復臺、開疆拓土的功績與精神,特立廟奉祀,當時稱「開山王廟」。清同治13年(1874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臺籌辦防務,深入了解民意後,上疏朝廷,奏請為鄭氏立祠。
  •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臺南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是全臺境內最著名的鄭成功祠,也是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座。祠廟將建築與庭院結合,環境優美,建築別致,還可尋得一些日治時期的遺韻。如今,這裡不僅是來臺遊客必參觀的一處熱門景點,也是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和臺灣島內唯一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專祠。
  • 親王、郡王和太子,三者誰的地位最高,每個朝代又都有哪些區別?
    北周時期,周武帝仿《周禮》,置十一等爵,即王、郡王、縣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鄉男。隋代,隋文帝更改封爵,改十一等爵為九等爵廢縣王、鄉男,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自隋代開始,王品級被定為正一品,郡王品級被定為從一品,由此親王的地位自然要高於郡王。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經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什麼不去勤王
    公元1662年(南明永曆十六年),永曆帝朱由榔被緬甸王交給吳三桂,緊接著,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死。然而就在永曆帝被殺的前一年,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將臺灣收復,這時候的臺灣是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