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暮雨
鄭成功是明末民族英雄,徵戰東南沿海屢敗清軍,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名垂青史,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
鄭成功的「延平王」爵位,得名於福建「延平府」。
早在隆武時期,初出茅廬的鄭成功獻上抗清破敵之策「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得到隆武帝誇獎,並被封為忠孝伯,賜上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
有資料稱,鄭成功獻策之地正是福建「延平府」,從此之後,鄭成功和延平結下不解之緣。
隆武帝對鄭成功十分器重,有資料稱:隆武帝「見其氣宇不凡,忠誠英武,乃撫其背鼓勵曰:『惜吾無一女以配卿,卿可盡忠吾家,勿忘故』因改其名成功,並賜姓朱,為御營中軍都督,賜上方劍,儀同駙馬」。
鄭芝龍降清、隆武帝遇難之後,鄭成功帶領部分親信前往沿海島嶼,招兵買馬繼續抗清,實力逐漸壯大。
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繼位後,改元永曆,派人前往廈門告知鄭成功新帝即位之時,鄭成功喜出望外,以手加額,說道:「吾有君矣!」然後設香案,望南而拜,尊其朔號,宣布效忠永曆帝。
清廷見崛起鄭成功效忠南明,多次以「靖海將軍」、「海澄公」爵位及賜漳、泉、惠、潮四府為封地拉攏,但鄭成功一面假裝和談,虛與委蛇,一面積蓄力量,準備將來北徵,收復失地。
永曆八年(公元1654年)六月,永曆帝遣兵部侍郎萬年英賚敕至廈門,封鄭成功為「延平王」,但鄭成功以自己無功為由,上表推辭,只是請皇帝敕封前一年在海澄縣殺敵有功的將士。
三年後,永曆帝以鄭成功的戰功不在李定國之下,準備封其為王爵。
據《臺灣外記》記載:永曆十一年,永曆帝與兵部左侍郎冷孟銋等人商議此事。
冷孟銋認為:「太祖祖訓,外臣無封王例,故徐達以死後追贈王爵。今在擾攘之際,理應從權不可徒守以經。如李定國,不過以戰勝定南王孔有德之功,遂封西寧王爵。成功系先帝賜姓,其與祖制無違,亦應封王。以便統眾而收人心。」
永曆帝表示贊同:「卿所奏甚合時宜,當議王號。」
冷孟銋又說:「當以延平一府封之。俟江南有功日,再晉封一字親王,方見次第。」永曆依議,著禮部鑄「延平王印」。
這段記載中,將延平府封給鄭成功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唐宋以下,封國但取空名,而不有其地,明代亦然」。
鄭成功的「延平王」並未得到封地,僅是作為王號取用。
明末大儒顧炎武先生認為:「 宋時封國,大小之名皆有準式,有明則草略殊甚。即郡王封號,而或以府,或以州,或以縣,或以古縣,或但取美名。初無一定之例,名之不正,莫甚於今代。」
意思是明朝的郡王封號,往往從全國各地的府名、州名、縣名中,選取一個寓意美好的。
這一年,永曆帝還冊封了鄭成功部下一批將領爵位,如王秀奇為「祥符伯」,馬信為「建威伯」、甘輝為「崇明伯」、黃廷為「永安伯」、萬禮為「建安伯」、陳輝為「忠靖伯」、洪旭為「忠振伯」等等。
鄭成功的「延平王」為郡王,所以後來也被稱為「延平郡王」,同時期的抗清名將李定國因戰功昭著,赤膽忠心而被封為晉王,即親王。
無論鄭成功還是李定國,都是抵禦外族入侵的英雄,都應當被後人敬仰!
參考資料:《臺灣外記》、《清史稿》、《南明史》、《日知錄·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