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只承認自己叫「朱成功」,鄭成功之名只因滿清篡改歷史?

2020-12-14 最長的歷史

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他在1661年橫渡臺灣海峽,次年打敗了當時駐紮臺灣的荷蘭軍隊,將臺灣重新納入中華版圖,臺灣居民在他死後紛紛修建廟宇紀念他偉大的功績。然而,鄭成功在生平只承認自己姓「朱」,而流傳下來鄭成功的名字其實都是因為滿清改寫歷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鄭成功原名鄭森,在父親鄭芝龍投降滿清後仍然組織部隊全力抗清,是南明政權的主要軍事力量之一。南明隆武帝非常倚重鄭成功的能力,經常感嘆可惜沒有女兒,否則一定要嫁給鄭成功這樣的猛將。明朝的國姓是「朱」,後來隆武帝就將「朱」這一姓氏賜給了鄭森,並且為他改名「成功」。從此,朱成功就成為了鄭森的名字,普通民眾都尊稱他為國姓爺。

而鄭成功對於這個榮譽非常看重,若是有人當面稱呼他為「鄭成功」,他當即要翻臉誅殺此人。後來,鄭成功還立下了規矩,其子孫後代必須繼承「朱」姓,否則就不是他這一脈的子孫。而對於投降滿清的父親,當鄭芝龍寫信勸鄭成功投降時,鄭成功堅定地表示「蓋自古大義滅親,從治命不從亂命」。

在滿清統一中國後,為了彰顯其「正統」的身份,堅決不承認南明政權的合理性,對於鄭成功這樣的著名抗清名將自然也是百般詆毀,還強迫其子孫改回姓鄭。同時,在史書記載和稱呼上也直接稱之為鄭成功,久而久之,鄭成功成為了主流說法。所以,歷史上其實只有「朱成功」,而對於賜姓名之事驕傲一生的鄭森終究無法決定他死後別人對他的稱呼。

你對此有何看法?快來評論區留言吧。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鄭成功是我們現在人叫他鄭成功,在南明時期他叫朱成功,外號國姓爺。嚴格來說,他應該被稱為「鄭森」(原名),或者「朱成功」。名「成功」也是跟著國姓一塊賜予的,姓鄭的時候並不叫成功。我們現在通稱「鄭成功」,這是清朝人亂叫一氣的結果。
  • 篡改歷史撕裂族群臺當局「去中」黑手伸向鄭成功
    綠營「立委」甚至放出謠言,稱「平埔族人口耳相傳,鄭成功大軍燒殺擄掠,為殺害臺少數民族祖先的兇手」。更離譜的是,連宗教人士也跟著「政治正確」起來,供奉鄭成功的臺南市鹿耳門溪口鎮門宮主委林忠民竟表示,鄭成功連續兩周向他託夢,承認當年對臺灣少數民族犯錯,請他在法會上代為道歉……有了這些鋪墊,臺當局此次降格鄭成功祭典就有了說頭,美其名曰「尊重多元族群聲音」。
  • 鄭成功原是中日混血兒
    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他的生身母親田川氏(鄭氏家譜稱翁氏)是日本人。   明朝末年,吳三桂為爭奪愛妾陳圓圓,以為明帝復仇為名,出關向滿清借兵,結果引狼入室,反而促成了明朝的滅亡。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留下千古罵名。
  • 被賜國姓,為何後人只知國姓爺鄭成功?難道明朝國姓爺不姓朱嗎?
    雖然歷朝歷代都有被賜姓的功臣,但是提起國姓爺,大家腦海中都會出現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身影,鄭成功本名鄭森,其父親是東南沿海勢力最大的海盜鄭芝龍,在明朝滅亡之後,鄭芝龍擁立了朱聿鍵為隆武皇帝,為了表達對鄭氏父子的感謝同時也為了收編鄭氏父子,隆武皇帝對鄭森大加封賞,賜國姓朱,賜名成功,表達得也是希望鄭成功能夠恢復明朝江山。
  •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一天,鄭芝龍將二十出頭的鄭成功引薦給了朱聿鍵,朱初見鄭成功,便非常欣賞他的相貌和才華,拉住他的手嘆道:「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皇帝的」遺憾」感動了鄭成功,在封建時代,能娶到皇帝的女兒應該是非常榮耀的福分。朱聿鍵道出此言,令鄭成功感激涕零,發誓要報效朱明王朝。沒有女兒可許配,怎麼表示自己的隆恩浩蕩呢?
  • 鼓浪嶼上野導遊篡改歷史 稱"鄭和是鄭成功他爹"
    2  野導:  「鄭成功是鄭和兒子」  野導是篡改歷史的「主力軍」之一。  名博「@廈門大城小事」博主陳先生也向記者透露了他和朋友的無奈:當時他們一行人來到鄭成功雕像下,邊上來了個野導,領著幾位外地遊客。野導開腔了:這位鄭成功,是下西洋那個鄭和的兒子!遊客大驚,忙追問:那位下西洋的鄭和不是太監嗎,怎麼會有兒子?面對質疑,野導略略頓了幾秒,隨即「淡定」而從容地回答道:可能沒閹乾淨吧。
  • 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本也有了傳說,還成為了日本人,叫加藤內?
    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本也有了傳說,還成為了日本人,叫加藤內?鄭成功,他的母親是日本人,他父親是一個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鄭成功在崇禎十一年的時候考中秀才。後來又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鄭成功是一位特別有才華的人,在當時受到了隆武帝的看重。
  • 鄭成功死前,想要殺死鄭經,可為什麼結果還是他接了班呢?
    鄭成功,也叫朱成功,這是因為他被南明朝廷賜國姓,所以很多人稱他為國姓爺。鄭成功在南明時期堅持抗清,不過在進攻南京失敗後,感受到了來自滿清的壓力,所以調轉槍口,收復了臺灣,成為了民族英雄,不過也開啟了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可惜的是,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就英年早逝了。
  • 《清史稿》之鄭成功
    明清鼎革之際,抗清最堅決,鬥爭最持久的便是鄭成功,最終以收復臺灣而彪炳史冊。「芝龍嘗娶日本婦,是生森,入南安學為諸生。芝龍引謁唐王,唐王寵異之,賜姓朱,為更名。」鄭成功原名鄭森,母親為日本人,被唐王賜姓「朱」,部下也有稱其為國姓爺。傳奇人物相貌總是不凡,隆武帝一見就「異之」。「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父親鄭芝龍投降,鄭成功苦諫不聽,矢志抗清,氣節可嘆。
  • 歷史真相:原駐金門島國軍,無意中將鄭成功背了300年的黑鍋打碎了!
    歷史上缺啥就不缺背鍋俠!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一位。 歷史更迭時有個潛規則,新的朝代對前朝頭面人物、標杆楷模那是拼了命的抹黑,別管是否經得住推敲,只管抹,大有不抹白不抹的勢頭。鄭成功從殖民者荷蘭人手中奪回了臺灣,為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沒有誰懷疑。
  • 與鄭成功有關的地名
    自此,臺灣遭受荷蘭的統治達38年之久。1661年至1662年,在做了充分的準備之後,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2500名甲士,分乘200艘戰艦,從福建金門料羅灣出發,浩浩蕩蕩挺進臺灣、一舉趕走了駐紮在島上的荷軍,並向荷軍首領莊嚴宣告:「臺灣者,中國之土地心。久為貴國所踞,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從而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臺灣的38年的統治,收復了祖國領土臺灣。
  • 臺北市長說鄭成功「精神錯亂」,有無道理?
    ②在個人方面,鄭成功對於自己的日本母親有著很深的感情。田川氏病重時,鄭成功對隆武帝說:「非成功敢輕離陛下,奈臣七歲別母,去秋接到,並未一面。忽爾病危,為人子者心何安?以其報陛下之日長,故敢暫為請假。稍愈,臣即兼程而至。」
  • 真相:原駐金門島國軍,無意中將鄭成功背了300年的黑鍋打碎了!
    歷史上缺啥就不缺背鍋俠!今天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歷史更迭時有個潛規則,新的朝代對前朝頭面人物、標杆楷模那是拼了命的抹黑,別管是否經得住推敲,只管抹,大有不抹白不抹的勢頭。這朱以海剛開始「監國」,兩個人就以「正統」之爭幹了起來。1646年滿清趁二朱大打出手的間隙悄悄地渡過錢塘江直取紹興,張國維兵敗身亡。此時,投至魯王朱以海旗下的馬士英,阮大鋮即原來弘光帝的佞臣,又趁機唆使朱以海的多名將官,希望通過劫持朱以海,而後降清以換取高官厚祿。朱以海察覺後一人逃奔到石浦。
  • 日本人眼中的鄭成功:打敗滿清給日本長臉,手下軍隊全是日式武士
    國姓爺鄭成功在明清兩朝都備受尊重,他死後康熙皇帝還親自寫了輓聯致敬。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鄭成功在島國日本也是個大名人,日本人很是崇拜他,還為他建寺廟,寫戲本。鄭成功為什麼在日本如此受歡迎呢?日本人為什麼要紀念他呢?
  •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一個決策,無意間挽救了臺灣
    鄭成功於1624年出生,原名鄭森,號大木,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的隆武帝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為國姓爺。後人習慣叫他為鄭成功,而不是朱成功。1644年清軍入關,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宣告了大明的滅亡。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本想去清朝謀個官職,沒想到,滿族人居然扣留了鄭芝龍。清兵打到福建,逼死了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子。
  • 【歷史掌故】鄭成功與安海
    (海峽之聲記者 黃偉華 江德能 鞠先鶴)晉江安海鎮在明朝時稱「安平鎮」。而在海峽對岸的臺灣臺南,也有一個安平鎮。兩岸雙安平,無言地述說著兩岸的歷史連結和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傳奇故事。    安平是鄭成功青少年時代讀書成長的地方,也是他反清復明和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起事基地。
  • 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上的今天  ——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收復臺灣  歷史意義:  此戰,是我國海戰史上規模大、距離遠的一次成功的登陸作戰,主要表現是:一、鄭成功準備充分。詳細偵察掌握臺灣地形和敵軍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況,在人力、物力上進行了長期的較為充分的登陸作戰準備,反覆商討作戰計劃,做到行動統一,計劃周密。二、戰機適時。
  • 立廟崇仰,年年祭祀,日本為何對鄭成功這麼上心?真相是狼子野心
    七歲之前,鄭森一直在日本平戶和母親田川氏在一起生活,雖然鄭森最早接觸的是日本文化,但他在心裡十分清楚,自己是個中國人,他一直想要重返故土。 隆武皇帝大受感動,便給鄭森賜國姓朱,名成功,這便是「鄭成功」在歷史上的大名的由來。
  • 民族英雄鄭成功臨終之謎:自己猝死,又下令斬殺妻子、兒子和孫子
    不過,以洪旭為首的將軍們,一起商議後認為,斬殺夫人和世子不妥,於是向鄭成功建議,只殺乳母陳氏和鄭克臧。憤怒的鄭成功堅決不同意,可一時鞭長莫及,他還沒來得及採取下一步行動,自己卻突然暴病身亡,年僅三十九歲。不過,明眼可見這件事有很多疑點,兒子有違倫理不至於下這麼狠的手吧?董氏何辜,為何也要被殺?諸將為何敢於抗命?
  • 開臺聖王(鄭成功)
    「開臺聖王」為臺灣廣泛崇祀的神明,同時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臺灣崇拜的「開臺聖王」就是明末清初抗清名將鄭成功。原名森、乳名福松,1645年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人稱「國姓爺」;1655年南明桂王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