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術家|如何由下而上地看中國當代藝術?

2020-12-25 藝術競爭力

如果把中國現下當代藝術的現狀與其誕生之初相比,不得不說有幾分群魔亂舞的色彩,博眼球和先鋒的界限模糊不清,資本與藝術的關係也越發曖昧。然而在其伊始,中國當代藝術其實是反叛、獨立的代名詞。

1979年到1983年,由吳冠中在雜誌《美術》上發表的《繪畫的形式美》一文起, 「風格與內容」的爭論便一直是熱點。這是理論界極為重要的一次大討論。幾乎是每一個時代,這樣的爭論都能引起一場思想風潮的轉變。

Fish at Flower Harbour Wu Guanzhong,圖片來自wikiart

而在整個八十年代,藝術界也發生了兩件大事。最初由黃銳、馬德升、鍾阿城、曲磊磊、王克平、嚴力等人在1979年春天發起的「星星美展」是中國前衛藝術的開端。組織者將奇怪的油畫、水墨畫、木刻和木雕掛在了中國美術館外的鐵柵欄上,彼時館內正在展出《建國三十周年全國美展》。這一場展覽震撼了諸多美院學生與好奇的大眾。整個展覽過程由封殺到遊行到復出,也為此平添了強烈的戲劇色彩。它開創了中國美術界一個新的時代,大眾看不懂的藝術,也就從此開啟了。

而「85新潮美術」則是完全以西方各種現代主義理論與實踐為思想準備和視覺參照的。各個藝術群體如星星之火,在全國各地爭相興起:「北方藝術群體」、「新野性畫派」(徐州)、「池社」(杭州)、「紅色·旅」(南京)、「廈門達達」……中國廣大地區全方位、前所未有地發動了一場現代主義的藝術運動。

谷文達,神話.遺失的皇朝Form C 1983-7 1983-1987 Ink on rice paper 65×95.3x4cm, COPYRIGHT 2015 ASIA ART CENTER

20世紀80年代末期1989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的「中國現代藝術展」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事件,展覽主題是「不準調頭」。這一展覽是對20世紀80年代中國前衛藝術的總結。在發生了肖魯的「槍擊事件」、「匿名信事件」兩次停展等事件以及隨後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之後,中國當代藝術進入了一個低沉期。

而直到1992年,中國當代藝術才又有了幾分興起的勢頭。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舉辦。慄憲庭、張頌仁在1993年策劃的「後八九——中國新藝術」(POST 1989:NEW ART IN CHINA)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群體性的走向國際藝術領域至關重要的一環,是89大展後最為突出的展覽。

Серия "Маски"Zeng Fanzhi,圖片來自wikiart

縱觀歷史,當代藝術似乎離我們過於生澀。在倫敦裡森畫廊目前正在舉辦的「餘像:當代藝術」上,YT專訪策展人王宗孚,傾聽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系譜的新解讀。

YT:從60年代到90年代,這些出生於不同時代,經歷過不同歷史的參展藝術家們所探索的當然有所不同,你可以用最簡短的句子來描述這些年代不同的藝術家之間最基礎的差異嗎?

王宗孚:有兩個根本性的差別。

一是我所在的80後群體,我們是與中國的美術館一同成長的第一代。在林天苗、向京他們的那個年代,中國是沒有當代藝術美術館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這意味著基礎設施上的缺乏。1979年在中國美術館邊星星畫會舉辦了第一屆「星星美展」,十年後中國有了「中國現代藝術展」(China / AVANTGARDE)。但除此之外,中國是當代藝術的荒漠。而在趙趙、沈莘他們所處的年代裡,藝術家開始和畫廊、博物館、美術館甚至是拍賣行、策展人以及策展的機制共同成長。這是從前曾未有的。

Installation view 『Afterimage: Dangdai Yishu『 at Lisson Gallery, London, 2019,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在主題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一代有跨國界的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屬於一個國際社會。在網絡裡被聯結起來,各種科技包圍在四周。80後在更加全球化的世界中成長,在90年代,藝術世界更小了。你可以在北京,在上海或是在杭州。所以兩代人的思維是很不同的。我認為老一輩藝術家更傾向於思考當代藝術對中國的意義,而年輕一代則會更有全球思維——當代藝術究竟是什麼?

aaajiao, 『404』, 2017, installation view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YT:拋開年代有什麼共性嗎?

王宗孚:藝術家們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共通性。所以即便歷經了不同的政策和規則,他們經歷的是一種政治。相同的系統、相同的語言以及相同的歷史洗禮。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展覽要呈現的一種具象狀態,這是我所謂的後具象狀態。在九十年代他們被傳達社會真相和當時的現狀。現實是最好的老師。一旦你能夠從現實中得到認知,你就能開始探索自己的實踐。但不一定非要將作品抽象化,所以這些藝術家開始將自己的概念逐漸向具象化方向發展。喻紅非常擅長這件事。向京是通過雕塑去探索具象化。每個人都採取不同的手段去表現這個傾向,張培力藉助相片和影像作品。他的作品《不確切的快感》(Uncertain Pleasures)裡,身體在多個屏幕中被放映,被不斷搔撓。藝術家曾梵志在做的不是抽象或是社會批判的,他也在具象化的方向創作,十分與眾不同。我認為這些作品都給史學家們提供了中國當代藝術演進的資料和更多理解。

Lin Tianmiao, 『Protruding Patterns』,2014, installation view ,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YT:對於80年代以後的藝術家,他們會傾向於探索什麼主題?

王宗孚:非常多。我可以在這次展覽裡給你舉出很多例子,這些都是非常棒的詮釋。因為整個展覽是有層次的,分為不同章節。向京的雕塑刻畫的是她在上海同性戀酒吧裡遇見的一個女人,作品的妙處在於她從一個普通女人的軀體身上傳達出了言語的平靜。她塑造了社會上一個特定的女性形象。從表面的肉體抽離,你會看到其中蘊藏的社會語言。林天苗的作品中並沒有肉體,但所有的顏色都是來自皮膚。皮膚的顏色、色調以及質感。每一根絲線,每一種顏色都代表她所遇見的人的皮膚顏色。所以對我來說,我認為這當中有著很奇妙的轉化,他們將一個單一的主題用了許多不同的媒介來表達。

Lin Tianmiao, 『Interconnectedness #2』, 2019, installation view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而王友身的作品是從90年代開始的,那時候才剛有了「當代藝術」這個詞。他是《中國青年報》的圖片編輯,用到的都是報紙。在文化的革新後,社會開始有更多的信息。而把目光投向徐文愷,他的作品裡很明顯地傳達一種限制。所以這次展覽從舊的紙媒到現在的新媒體題材都有覆蓋,其實也是對從前到至今的掌握。厲檳源的行為藝術擊垮了一面牆,他用一把斧子把這面牆一點點肢解,最後便有了這件作品,磚塊散落在地面。馬秋莎的作品則是討論刻板印象和女性,它們如何轉變。喻紅從 1999 年起,她每年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將自己或者某個個人事件與同年出現的當代新聞或雜誌文章並列呈現。她將這一系列命名為《目擊成長》。所以這是當代藝術和政治的相遇。趙趙拍攝了在新疆不同家庭的影片,這也是他的出生地。

Li Binyuan 『Breakdown』 (2019)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YT:你認為上一代藝術家,其中尤其是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在歐洲是沒有得到合理的展示的。所以這次在你策劃的展覽裡你是如何安排的?

王宗孚:算起來的話女性藝術家要多於男性。這次的女藝術家有林天苗、馬秋莎、沈莘、喻紅、向京,佔了5/9。但六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們已經算是老一批了,九十年代的藝術卻是新誕生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當代藝術在中國產生之前,現代藝術還用的是另一種形式。在北美和歐洲,當代藝術比中國早了40年,這中間有整整40年的鴻溝。

Installation view 『Afterimage: Dangdai Yishu『 at Lisson Gallery, London, 2019,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這次展覽中,老藝術家有四位:王友身、向京、林天苗、喻紅,其中三位都是女性。

YT:你在藝術群像中提出了一種「跨範疇」趨勢,把媒介、身份和民族的豐富性聯繫在一起。將身份民族的豐富性聯繫,是否是對巫鴻教授在其著作《製造歷史》(2008)中提出全球化和「去疆界化」的中國藝術景觀觀點的否定?

王宗孚:在這次展覽裡,趙趙的作品的確是在描繪中國的某地區,但這並不代表我就把中國的藝術景觀疆界化了。中國也是一個文化概念。中國經歷了漫長的文化演進,歷史上有各個王朝,疆域也一直有變化,蒙古曾經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中國呈現出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形態。

Installation view Yu Hong, at Lisson Gallery, London, 2019,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中國文化在當下也遍布各個角落,在倫敦,在紐約。我曾經問過別人一個問題,沈莘生在北京,她和徐震相比誰更「中國」?所有人都笑了。我是美籍華裔,在海外長大,但我也在中國生活。而這些藝術家也有很多旅居的經歷,但他們仍然是中國人。而60年代出生的那些藝術家在改革開放前,也並沒有大量接觸世界的機會。但這些並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重點在於他們對西方的態度如何。

Shen Xin, 『Commerce des Esprits』, 2018, Four-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 installation view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而這次展覽也是為了詮釋中國的當代藝術的複雜性和展現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是如何成長的。

YT:展覽作品中是否接觸了政治相關的題材?

王宗孚:我認為藝術很難不去接觸政治,藝術家生活裡的經驗是必定會受到政治的影響的。趙趙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和新疆聯繫在一起,方方面面,或多或少都會被政治影響。這件作品只是單純展示了新疆地區家庭的生活,沒法兒說和政治一定是相關的。新疆家庭他們在家中載歌載舞,唱出非常浪漫動人的曲子。這只是對家庭的描繪。雖然在新疆有一些比較敏感複雜的成分,但是這並不是這件作品所表達的。

Wang Youshen, 『Newspaper / Interior decoration』, 1993-2019, installation view the artist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YT:就策展而言,你個人比較喜歡討論大的歷史、社會題材還是較為生活化的小題材?

王宗孚:我完全看我所接觸的藝術品。在南京四方美術館現在有我策劃的藝術家哈龍·米爾扎(Haroon Mirza)的展覽,它關於光和聲的組合。在眾多作品中我們只能用眼睛把它們組合,但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多感官。我們希望觀眾能有多感官的體驗。

Installation view 『Tones in the Key of Electricity『 at Sifang Museum, Nanjing, 2019

策展這件事上我更傾向於是批判的角度,如何去提升中國藝術的藝術性。還有從全球化的角度去探討中日、中韓藝術的關聯性。

YT:在探討主題時,你會去找與主題有共同性的藝術家創作,還是選擇用反差讓主題突出?

王宗孚:主題是最後產生的,我策展的第一步是搜尋。比如這次的展覽,我放眼了這幾個年代的藝術家,去找出我想要的能夠表現當代藝術這個主題的藝術家。然後是作品是否能被展出。策劃是在紙上的,它畢竟不是實踐。但第一步永遠是調查和搜索。

餘像:當代藝術

2019.07.03-2019.09.07

裡森畫廊倫敦空間

王友身 Wang Youshen, Newspaper/advertising, 1993年 Wang Youshen

- E N D -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藝術數據分析機構Artprice近日公布其最新一期年度報告的相關數據所顯示,中國當代藝術佔據了全球當代藝術市場份額的40%,而美國當代藝術的份額卻只有38%。就增長趨勢而言,中國當代藝術已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全球當代藝術中迸射光芒。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如今又面臨哪些問題?近日,業界相關專家、學者和藝術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察與見解。
  • 王非非《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鄭州,中國 2020 新概念藝術展,文創大廈榕·美術館,蘭州,中國 2020 中國當代藝術夏季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2020 海島藝術節,北隍城島,蓬萊,中國 2019 中國「當代素描」大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 在香港看中國當代藝術的前世今生
    展於「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皮道堅認為,此白瓷作品糅合西式美術訓練基礎與蘇聯的寫實造型能力,用當代的方式表達出藝術家對現代社會問題、現實問題的關注,體現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新概念。 展出的不僅包括22位藝術家的超過100件作品,同時還有與創作相關的資料和記錄片,立體呈現了從「文革」後期到「85新潮」這段歷史時期內,「非官方」藝術的面貌。  展覽是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沈揆一與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安雅蘭共同策劃。其中,安雅蘭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首位到中國進行研究的美籍藝術史學家。
  • 12位中國當代藝術家訪談,訴說他們的藝術歷程
    在八十年代的中國,美國的波普作為一種新的藝術觀念雖然猛烈地衝擊和影響了中國的前衛藝術,但是,中國藝術家註定不會生產真正的波普作品。7徐坦徐坦,1957年生於中國武漢,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1993年加入大尾象工作組,現居住工作在珠三角和紐約;曾獲德國國家學術交流中心(柏林)藝術家基金,(DAAD.Berlin,2004)和紐約亞洲文化協會藝術家基金(ACC.2002)。
  • 羅韜《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1994 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獲學士學位 2003 獲得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學院繪畫與雕塑藝術學位2004 獲得義大利佛羅倫斯高級視覺藝術研究證書 2005 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 2005 獲得英國倫敦建築聯盟學校(AA) 居住與城市主義碩士 2006 ~2019 Verse-Design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2019
  • 七位AAC藝術中國評委眼裡的中國當代藝術
    ,在環境危機中出現的人和宇宙的新多元化關係,而在此之上,中國當代藝術如何保持藝術創作的獨立多元而不倒退?如何繼續使得每個創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場和表達?「AAC藝術中國」作為一個根植於中國本土的藝術評選獎項,對中國當代藝術進行著全面的記錄和傳播,評選過程不僅是對當代中國藝術現狀的一次巡覽和梳理,也是對藝術家如何回應和影響變化中的現實以及未來藝術潮流走向的一種預測。
  • 對談| 「看不懂當代藝術原因當然不在觀眾,而在藝術家」
    沙龍邀請到英國觀念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創始人周大為、VICE中國創始人孟金輝、裡森畫廊中華區總監董道茲,共同探討「文化創新:藝術的深度與廣度」這一話題。藝術家瑞安·甘德作為本次沙龍的主講人首先闡述了他的藝術觀點。甘德從裝置、雕塑、攝影到講座、出版等領域都有涉獵。
  • 胡天遙|中國當代藝術是東西方價值觀博弈下的怪胎!
    美國當代藝術家波洛克中國當代藝術是東西方價值觀博弈下的怪胎文/ 胡天遙因此,當代藝術在時下中國必定舉步為艱,深受體制的警惕與排斥。有人曾經十分樂觀地放言,當代藝術中心必定會在中國,這是多麼無知的痴心妄想呀!當代藝術中心不可能出現在中國,也沒有這種必要。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陌生風景」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相遇
    曾策劃1980年代末巴黎蓬皮杜 「大地魔術師」展的策展人馬爾丹在比較近30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後,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說:「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當代藝術家們似乎在創作中國版的波普藝術,那在我看來是比較膚淺的。如今,藝術家們似乎更希望通過作品傳達有深度的思想。」
  • 中國當代藝術的特點
    在藝術創作上, 世界各國的藝術家既深受自身文化傳統的浸染和影響而表現出自身強烈的地域性特色,同時也處在國際文化大背景的交互作用當代性之中。因此,優秀的藝術作品也就是在深厚的文化傳統基礎之上,同時體現了我們時代的文化特徵,以及藝術家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的創新之作。
  • 如何讀懂當代藝術
    這張照片中呈現的是一隻伸出來的胳膊,下面是空曠的街道,好像一個人在看時間。這張照片你能讀懂嗎?如果讀不懂,你會如何去弄懂它?藝術也是一樣,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換標準的。唐代的時候,婦女喜歡濃妝豔抹把自己養成大胖子,今天卻想辦法抽脂減肥。
  • 當代藝術 是當代文明的藝術表達
    因為,曾經封閉的中國社會,一旦開放後,本該依次吸收的當代文明成果,同時湧現在面前。讓彼時彼地的歷史依次重複,是不切實際的空想。面對身處社會現場的迫切需求,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應對,根據具體的需求來借鑑、創造。回看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路徑,主要是圍繞個體和生存處境的關係展開的。當然,在有感而發的表達過程中,必須解決藝術語言的有效性,因此推進了藝術語言的自然生長。
  • 華鳥《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聚乳酸等材料 38x38x18cm 主要展覽 2018 2018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書畫藝術展,聯合國會議中心,曼谷,泰國 2015 第十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書畫藝術展,聯合國,紐約,美國 2014 飄在海上——十人藝術作品展
  • 試論油畫在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當代油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油畫作為一種外來文化的載體被傳入到中國,已走過了百餘年的歷史。在這個漫長的歲月裡,經受了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與衝突,也經受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審美心理的整合。發展至今,中國油畫已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藝術人物·當代著名藝術家——楊紅
    國際當代藝術家楊紅,1959年出生,中國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會員,惠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亞洲美術家聯盟理事,香港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外名人高級研究員,中國嶺南麗民俗油畫創始人。斯裡蘭卡社會主議民主共和國國際交流協會中國首席代表。
  • 當代藝術市場裡的非洲藝術家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大約兩年前,蘇富比現代和當代非洲藝術部在倫敦開業時,這一趨勢似乎有所改善。自2017年5月16日第一次(成交率79%,總成交額360萬美元)以來,該公司為非洲藝術家創造了60多項新的拍賣記錄。這一成功是由市場上的幾位新星推動的,其中包括繼馬利克·西迪貝(2002年)之後第二位在威尼斯雙年展(2015年)上獲得金獅獎的非洲藝術家安納蘇(El Anatsui)。
  • 湖北藝術家組團「空降 」,看楚文化如何與當代藝術相融
    近日,「楚材晉用——湖北當代藝術邀請展」展在深圳祥山藝術館舉行,展出了楊國辛、李邦耀、劉子建、徐坦、石磊、方少華、石衝、曾梵志、王慶松、馬六明、史金淞、何岸、唐永祥、劉窗、王思順、李燎、葛宇路、江安18位藝術家作品。
  • 基金會,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推手?
    但對於中國當代藝術領域而言,基金會也許依然有些陌生。他們如何運作?如何選擇資助項目?它們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處於什麼角色?前景又如何?Cc基金會&藝術中心的新展是英國藝術家瑞安· 甘德(Ryan Gander)的中國首秀選擇資助誰?
  • 何桂彥:「中國當代藝術語言」的焦慮
    今天,愈來愈多的國際展覽交流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中國的當代藝術沒有自己的語言體系、修辭方式、表述話語,不管時代精神多麼豐滿,如果最終缺乏具有本土文化意識的語言作為載體,在全球化的藝術語境下,其文化身份還會陷入尷尬的境地。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建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整個80年代,大致有三條語言發展線索值得關注。
  •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30個趨勢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需要當代藝術新的社會化認知。在我國經濟發展站上新起點的同時,當代藝術也不只是孤立發展,而是與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社會發展形勢相結合,不再只發展藝術本身的價值,而是開始探索藝術對於社會、對於市場和城市的影響。在IP、新媒體、數位技術區塊鏈等的影響下,藝術新經濟開始快速發展,藝術消費開始步入人們的視野。那麼在新時代,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哪些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