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 圖源:臺媒
作者 劉匡宇
近日,蔡英文接受臺視「臺灣大未來」節目專訪,借「朝韓文金會啟示」在兩岸關係上做文章,表示願意實現兩岸政治對話和「兩岸領導人會見」,並就會見提出要價「對等、相互尊重、不設政治前提」。事實上,這類說辭並不新鮮,最近一年,蔡的兩岸政策從「三新」到「三不」,接連拋出所謂「互動新模式」和「新問卷」,越發強調轉守為攻,與大陸爭奪所謂「兩岸對等博弈」主動權,也不斷揭示了其「與時俱進」的「兩國論」潛意識。
一是刻意混淆朝韓與兩岸現狀,用「對等」偷渡「兩國論」。蔡英文在訪談中稱,朝韓領導人相互以「總統先生」、「委員長」為稱謂見面,體現了「對等、尊重」的關係。事實上,蔡上臺後不止一次拋出「對等論」,但之前多為「對空喊話」,如今再以朝韓首腦會晤借題發揮,卻找錯了參照系。兩岸關係與朝韓關係現狀存在本質差異:其一,兩岸非「兩國」。半島南北是同為聯合國成員國的兩個獨立主權國家。而國際社會普遍承認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有待統一的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蔡英文這個「偽總統」不但大陸不會見,世界上多數主流、正常的國家都不會予以官方承認和交往。因此,兩岸領導人的見面必須是在避免造成「國與國關係」的觀感或「事實」。這也是合乎兩岸各自現行法律規定的做法。其二,朝韓會晤有前提、有目標。一方面,朝韓會談的政治前提並非所謂「對等、尊重」,而是朝鮮同意暫停試射飛彈與核試驗;另一方面,朝韓有著共同的「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朝韓峰會的隨員中有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委員長李善權和韓國統一部長康京和,從會後公報《板門店宣言》,到會議菜品安排乃至民間輿論,無不洋溢著「和平信念和統一理想」。蔡英文刻意模糊事實、顛倒邏輯,是為了得出「兩岸應不設前提談判」的似是而非的推論。其三,朝韓國族認同未分裂。朝韓雖為兩國,但其政府和人民從未否定雙方在民族、語言、文化、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的一致性。而反觀蔡當局,其花樣百出、以「去中國化」為外衣的「文化臺獨2.0」,在教育、語言、信仰和民族構成等做手腳,試圖建構具有本體屬性的「臺灣民族」,從而試圖在分裂國家的同時進一步分裂中華民族。簡而言之,一個跑到南太平洋和非洲去「尋親」,卻從來不肯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蔡英文,自然沒有坐上兩岸對談桌的資格。
二是用「不設政治前提」轉嫁責任、打擦邊球。蔡英文還拋出「繡球」,稱「沒有臺灣總統能拒絕在不預設前提及對等原則下與對岸領導人見面」,並稱「兩岸在遙遠的角落裡猜對方意圖,是很危險的事情」。事實上,從此前的「互動新模式」到如今「不設前提的對等會見」,蔡英文一直在幻想或別有用心地鼓吹繞過「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實現兩岸「官方互動」,乃至領導人對話。其潛臺詞是大陸以政治原則作為兩岸政治交流的「障礙」,導致了兩岸如今的「冷對抗」僵局和臺海動蕩不安。不過,津津樂道朝韓峰會的蔡或許忘記了,會談當日也是「汪辜會談」25周年,而且就在她上臺不久,當時的兩岸領導人就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進行了載入史冊的「習馬會」,兩岸的政治交流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韓國當時還曾派人奔赴兩岸「取經」。但正是民進黨為一黨之私,破壞了兩岸和平發展走向深化的進程。蔡英文刻意曲解「朝韓模式」談「對等」,其潛臺詞是說「兩岸政治定位的對等」,希望大陸與「臺灣總統」對話,間接為其潛在的分裂主張和「兩國論」背書。
三是爭奪「區域博弈」主導權,配合美國戰略。蔡英文重申了其「從國際走向兩岸」的論調。蔡稱,「美臺關係現在看起來是好的」,比起官員交流層級問題,更希望美臺在經濟、安全等問題上尋找合作利基。這是在暗示美臺關係是臺灣所有「對外關係」的核心,其下是「區域關係」,而兩岸關係只是區域諸多關係中的一環。蔡稱,臺灣願意「承擔區域責任」,「沒有排除中國大陸的市場」,希望與中國大陸在「互利」基礎上合作。自上任以來,蔡一直將兩岸關係置於所謂「東亞和亞太區域」之下,強調臺灣要「從國際走向兩岸」,從而擺脫「對大陸依賴」,作為通向「漸進臺獨」的一個路徑。近一年來,在美方的指點下,蔡的「區域論」不斷升級,更加強調自己作為「區域參與者」的「責任」與「貢獻」。
其一,蔡談「區域」是東施效顰、自我拔高。國際政治語境中,通常只有強權國家喜歡談「區域」。這一概念隱含著一種俯瞰姿態,有把各國「去國家化」、「地區化」的潛意識。例如,在美國人眼中,所謂「印太區域」就是把相關各國看作其「美國治下和平」戰略大棋盤的東方一角。蔡當局受美國思維影響大談「區域」有三層潛臺詞:首先是「代主發聲」,認為包括大陸在內的區域各方都應服膺美國戰略利益;其次,認為自己與其他亞太國家和地區一樣,具有平等的「參與者」身份,將自己抬高為「東亞一員」,擠進國際社會;再者,在臺海「小區域」中鼓吹兩岸的「平等地位」,動輒給大陸參與國際和區域事務「下指導棋」,是要爭奪「兩岸對等博弈」的主導權。
其二,蔡的「區域」當前內涵是「印太戰略」。自從美日等國明確將「印太戰略」作為其西太平洋戰略的主軸後,參議員殷霍夫(James Inhofe)、國務院副助卿黃之瀚(Alex Wong)等美方人士不斷向蔡傳話,要求其設法為「印太戰略」做貢獻,美國也開始在國際上將臺灣塑造為「負責任行為體」的「新模範」。蔡當局則多次高調附和,強調臺灣在安全、經貿和民主政治上,對「印太戰略」有「貢獻、潛力和責任」,誇耀其有能力、有意願做美西方圍堵中國大陸的馬前卒,甚至妄圖利用川普政府對華和涉臺政策的調整,做「順勢而為」的「執棋者」。(作者 劉匡宇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