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作為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無論是科技還是經濟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交通方面也越發的便捷,隨著各種技術的改革,城市與城市之間不再被大山阻隔,為了能夠修建最快速的交通路線,我們往往鑿山而過,因此隧道在我們日常出行中尤為常見。
隧道的修建,工程龐大,即使擁有了現在的建設技術,依舊是一項嚴峻的工程項目,而隧道名稱多數都是按照地理位置命名,不過卻有一個特例,雖然隧道僅長13.6米,卻敢命名為「天下第一」。
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
這座被命名為「天下第一」的隧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往北約20公裡的褒斜棧道上,這條隧道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也被稱為石門隧道,石門隧道全長13.6米,寬4.2米,高在3.5米左右。
東漢永平4年(公元61年),漢林帝下詔開鑿石門隧道,據史料記載,至公元63年才開始施工,至公元66年開通,歷時3年左右。在如僅看來這條長度今為13.6米的隧道是一條微不足道的隧道,但是在那個沒有機械火藥的年代,修建這條隧道的難度可想而知。
「天下第一」隧道的修建方式
石門隧道作為1900多年前完成的一項偉大的工程,它的開鑿技術是值得深究的,在清代的《棧道歌》中有記載關於這條隧道的修建方式「積薪一炬石為橋,錘鑿既加如削腐」,從這句詩詞我們可以看出石門隧道是採用火燒水淬的方式開鑿的。
石門隧道的建設,完全採用了最原始的辦法「火燒水激」鑿成的,作為我國最早的人工隧道,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寶貴資料,同時也是為我們展示了古代最早可通行人和車輛往來的山體隧道。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毅力和智慧,「火燒水激」用我我們現代的解釋,就是利用了物理熱脹冷縮的原理,雖然我們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對於科學不發展的古代,這期間需要積累多少先人的智慧。作為中國第一條人工隧道,以「天下第一」命名也是名副其實。
修建石門隧道帶來的變化
石門隧道開通後,可以說方便了周邊生活的居民,同時通過石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餘,記事詠物,抒懷為文都鐫刻在了石門的崖壁之上,形成了如今壯觀無比的石門摩崖石刻。
根據1960年的文物普查統計,在石門故址的石刻上就發現了104種,在石門內壁就多達34種,上自漢魏,下至明清。琳琅滿目,儼然一座石刻寶庫。在這些眾多的石刻中,其中的十三種石刻最為突出,因此也被稱為石門漢魏十三品。
隧道的作用顯而易見,無論在古代,還是在如今的社會,它在交通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遠見,即使艱難,也依舊堅持開鑿隧道,正如我們經常念叨的「要想富,先修路」,對這個「天下第一」 的人工隧道,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