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
國家發展目標路徑清晰
(尼泊爾)朱納·巴斯內特
在中國參觀考察的經歷讓我難忘,我不僅去了北京等大城市,還到訪了四川的農村。至今還記得,在四川成都郫都區的戰旗村,豆瓣坊、榨油坊、竹編坊、布鞋坊……一家家傳統手工作坊坐落在乾淨整潔的街道兩旁。村民們一邊做手工一邊聊家常,遊客絡繹不絕,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詢價購物。村裡有座郫縣豆瓣博物館,展示了當地傳統特色豆瓣的製作過程、醬園生活與工作場景。
很難想像,這裡曾經飽受貧窮、落後和環境汙染的困擾。如今,戰旗村已發展成為四川集體經濟十強村之一。參觀過程中,我不停地記錄提問,年輕的村幹部耐心回答,充滿了朝氣和自信。戰旗村把當地特色農業、傳統技術與旅遊業有機結合,走上了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的鄉村振興經驗值得尼泊爾等發展中國家學習和借鑑。幾十年來,中國數億人口擺脫貧困。這為中國進一步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位於北京朝陽區的麥子店街道社區,當地居民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京劇、舞蹈等藝術節目。社區重視養老建設,設有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等,方便老年人生病時及時就醫。豐富的社區生活,增加了居民的交流和感情,他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深深留在了我的記憶裡。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走出了符合本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為國家發展制定了路線圖,目標路徑十分清晰。中國的發展是在立足本國國情,不斷思考、創新、實踐的基礎上取得的,絕非複製他國發展模式,這為很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思路。
2019年,尼中兩國領導人成功實現互訪,進一步提升了兩國互聯互通的規劃和建設水平。在對尼泊爾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廓爾喀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追溯尼中兩國人民攜手前行的歷史淵源,為兩國關係前景擘畫美好藍圖。這是《廓爾喀日報》自1901年創刊以來,首次在頭版頭條刊登外國領導人的署名文章。當時,作為編輯團隊的一員,我感到非常榮幸。
共建「一帶一路」以包容的姿態和務實行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各國減少貧困、增加就業,為參與國家和地區創造了加快發展的機遇。該倡議是對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力支持。
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文化。通過專業、客觀、公正的報導,增進不同國家民眾間的理解互信,媒體的作用至關重要。通過實地訪問,我對中國和中國人民有了更加具體的感知和認識。我願把我的體會和思考,分享給更多尼泊爾讀者。
(作者為尼泊爾《廓爾喀日報》首席記者,本報記者陳尚文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