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通向慘敗之路的莫過於模仿以往英雄們的計劃,把它用於新的情況中。 」—— 邱吉爾
模仿向來是不為人所提倡的,因為模仿只能學到外在的虛假表象,很難學到其中的精髓。
然而眾所周知,對於日本而言卻是憑藉著「抄作業」一步一步走向富強的,尤其是唐朝之時日本不遺餘力的學習以及政策方面的「照搬」為人所熟知。然而在鎌倉時期日本所盛行的卻是宋風。
一、中國始終作為亞洲文化核心
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無論經濟上還是政治上在同時代的亞洲國家當中都極具影響力,除卻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昏暗時代以外,一直處於亞洲前沿,有著相對突出的領軍地位。
無論韓國、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都有著向中國文化學習的地方,而中國亦是作為文化輸出大國延續至今。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茶道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的輸出。
放眼當下,中國亦是作為一個龐然大物雄踞於亞洲,周邊國家的發展與中國之間已經建立著極為深厚的互相影響作用,無論是經濟貿易方面亦或是政治方面都有著較為深遠的交流。
二、日本的開放學習日本關於學習的方面亦是為人所熟知的,然而歷史卻證明著他們每個階段所選擇的學習目標都極大程度的推進了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坦而言之單單這學習的心態是讓人佩服的。
例如唐朝時期,無數日本人相繼前往中國學習先進文化知識,包括政治上也是幾近照搬唐朝政府的律令制度,即日本飛鳥時代的大化革新。
自此以後,日本始終延續著對於中國近乎不斷的學習過程,畢竟作為當時的強國,中國的強大不無原因,而日本素來就有向強者學習的習慣。
而這一進程隨著,近代中國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以及腐敗無能而終止,因為在中國以外,日本見識到了西方列強的先進科技文明以及強大之處,準確察覺到了時代的變化,因此開展了明治維新,使得國力一躍之下突飛猛進。
仇恨雖不能忘卻但不應因此蒙蔽雙眼,日本的優秀之處亦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在開放學習這一方面。
他們能夠時刻洞察自身的不足之處,稍有落後便推動一系列的改革,以近乎照搬的形式向強者學習,繼而轉化為自身的進步與發展。
而縱觀我國近代屈辱的歷史,正是因為清政府盲目自大,對於整個世界文明的推進熟視無睹,甚至於閉關鎖國,以免國外「不良之風」席捲而來,對內不思進取沉浸於自己所謂的「大國」之夢,因此招致凌辱。
若是清政府早日洞察先機,吸收西方先進科技技術,絕不至於淪落到那般田地。雖有無數有志之士看到了其間的差距,做出了相對的努力,洋務運動,但也微乎其微,這也充分說明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落後以及不足之處。
無論是為人處世亦或是治理國家,都應該常懷不恥下問之心,時刻保持清醒察覺世界形勢的變化,對於比我們強盛的分析其強盛的原因所在,繼而加以學習轉化為我們前進的助力。
對於比我們弱小的要分析其為何弱小以及獨到之處,繼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唯有如此,國家才能進步,為人才能不斷成長,能力不斷增強。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止盡的,當一個人一個國家停止學習喪失進取精神,便意味著早晚被超越的事實發生,而落後就要挨打亦是註定的。
三、日本選擇宋風的緣由
之所以在日本的鎌倉時期宋風盛行,除卻日本人本身的學習精神至關重要以外,還包含著其他幾個方面的原因。
1、歷史的延續。日本對於中國的學習早有起源但是大規模的學習是在唐代發生的,如前文所言日本近乎「照搬」了唐朝的制度與各類文化。
然而輾轉到了宋朝時期,日本的學習依舊沒有結束,在他們看來,作為大唐的接替者宋朝依舊有著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依舊是他們所不可撼動的龐然大物。
因而他們便延續著對於宋朝的在學習,而宋朝的文化亦隨之流入日本。對於崇尚強者的日本人民而言,宋朝的先進文化自然得到了歡迎。
2、經濟的發達。相較於歷朝歷代,論軍事宋朝不足為道,畢竟重文抑武的現象在宋朝尤為嚴重。然而宋朝的商業貿易經濟卻是數一數二的。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的先進經濟文化在當時的世界水平亦是獨樹一幟,然而卻因過度「柔和」的政策,使得空有財富無人把守,導致宋朝歷經北宋、南宋之後走向滅亡。
但不可置疑的是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等在宋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因此對於,當時的日本人而言,眼見宋朝國家富庶,生活方式先進,自然忘卻了唐朝投入宋朝的懷抱。
首先是經濟貿易上,宋朝對於海外貿易極度重視,開闢了「海上陶瓷之路」,當時的海船便達到了300餘噸,而後世歷經兩百年哥倫布用以發現新大陸的航海船隻也不過區區120噸左右。
因此,當時宋朝的強盛遠播海外,彰顯著當代的文化與經濟的璀璨。
3、佛教文化的傳播。除卻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外,中國古代佛教文化向日本的傳播亦是由唐朝在宋朝時期達到了鼎盛。
唐朝時期中國的佛教文化開始向日本傳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鑑真東渡。當時佛教文化在生產力落後的日本迅速蔓延開來,無數僧侶遠渡重洋來學習中國的佛教文化。
到達宋朝時期之後,隨著海運、海上經濟貿易的發展使得來往船隻愈發繁多、規模隨之不斷擴大,因此那些仰慕佛教文化的人得以跨越山海,來到宋朝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不僅限於佛教文化,各種類的文化亦隨之傳播出去。
因此,宋代文化的傳播歸根結底至關重要的便是海上貿易的開展以及不斷地擴大規模。
4、「同命相憐」。眾所周知,宋朝除卻經濟富饒之外,軍隊方面根本不值一提,這也就導致了後期面對群狼環伺無力抵禦,正能夠通過割讓土地、賠償金銀財物等來謀求和平。
然而談判往往是建立在雙方實力對等的前提下,而且人的貪慾是永無止盡的,一旦嘗到甜頭就是源源不斷的騷擾與侵佔。
因此宋朝被迫在下退守南方建立了南宋,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苟延殘喘之後徹底滅亡。
而在這段時間裡,整個國家的氛圍是壓抑的,畢竟國恨家仇當前,或濃或淺的屈辱感覺佔據著每個人的心頭。
眾所周知,人一旦壓抑,無論看什麼亦或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片灰濛濛的,因此,那段時期的文化產出亦是壓抑的。
而對於當時的日本,他們的社會尚且落後,受地區的限制生產力始終不高,人民的生活也較為慘澹,因此宋朝當時傳達過去的文化概念,與日本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一定的契合之處,使得日本人未免感同身受,亦因此崇尚於宋風。
任何一個時代的發展都離不開自身的努力以及對於強者的借鑑,因此保持開放進取的姿態對於國家亦或是個人都是有必要的,唯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方能有更為深遠的進步。
任何一個真正的大師都常懷學徒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