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點,爾何如?」鼓瑟希①,鏗爾,舍瑟而作②,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③。」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④春者,春服既成,冠者⑤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⑥,風乎舞雩⑦,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注釋】
①希:同「稀」,指彈瑟的節奏放慢,收曲,聲音稀疏,餘音繚繞的樣子。②作:站起來。③撰:說的話,陳述的事。《經典釋文》作具字解,鄭本作僎,《說文》,僎,具也。④莫:同「暮」。⑤冠者:成年人。周制,年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⑥浴乎沂:在沂水邊洗頭面手足。浴,盥洗。沂,水名,發源於山東鄒城東北,過曲阜市南經江蘇北部入黃海,傳說當時該處有溫泉。⑦舞雩(yú):祭天求雨的祭壇,古人以舞來求雨,故稱舞雩,有地標性質。雩,音。地名,在曲阜南門外。
【釋義】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呢?」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稀落,接著「鏗」然止住,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不同於幾位同學的才高志大呀!」孔子說:「那有什麼妨礙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說:「最嚮往的意境就是,暮春三月,脫下冬裝,換上了春天的衣服,能夠和五六位青年人一起,帶著六七個兒童少年,去沂河邊踏青浴面,到舞雩臺上覽勝臨風,再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都很想與曾皙一起去了呀!」
【按語】
人民真正嚮往的生活,國家治理的終極目標。
【大義闡微】
希,通稀,稀疏,舒緩放慢,準備結束演奏。鏗爾,演奏完畢,起身之前,最後撥動一下瑟弦,發出的聲音。撰,鄭玄作僎,「僎讀曰詮,詮之言善也。」這裡是說三子志向遠大,善言大志。
莫春,就是暮春三月。春服,是春天穿的裡表兩層的袷衣,也叫復衣。魯國在今山東省,春天天氣還比較涼,到暮春三月才可以換下冬天笨重的冬衣,換上春裝比較輕盈的袷衣。
浴乎沂,沂是沂河,是出於沂山的沂水流經魯曲阜城南的部分。晚春三月,剛剛換下冬衣,河裡的水還相當寒冷,如果沒有冬泳的功夫,此時在沂水裡面遊泳還不大可能,但是,春遊到河邊的人,欣賞一下潺潺的流水,彎下身來,掬一汪清泉,洗一洗手,洗一把臉,體驗一下那份清涼,感受一下春的氣息,還是非常愜意的。
舞雩,是一種祈雨的祭祀,殷代已有這種活動,常用跳舞的方式進行,殷墟甲骨中有「舞雨」或「雨舞」。舞雩設有專用的祭壇,魯國都曲阜南門外是沂河,沂河北岸設有舞雩壇。應該是當時百姓休閒旅遊觀光的景點,孔子也非常喜歡到這裡來遊玩,《論語·顏淵》12.21章有「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在這裡,沐浴在春風之中,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一定會有與朱自清先生一樣的對春天的感受(朱自清先生有散文《春》)。
冠者,是已經成年的人。古代男子20歲舉行冠禮,所謂二十而冠,束起頭髮,戴上帽子,叫束髮加冠,標誌著已經成年。一行十幾個人,有各種年齡段的人,有老者,有年輕人,有孩子,一起在春天的氣息下,在沂水河畔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之中,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何等的其樂融融的和諧世界。此情此景,孔子也非常的嚮往。
「吾與點也!」是在三人面前對曾皙的肯定,把曾皙的優點來作對治三子缺陷的藥,使三子有所思,暗示三人的志向沒有問題,但是要統一到曾皙的方向上來,才能夠趨於完美。
這正是國家治理的終極理想,足兵、足食、民信之都是手段,最終都是為了這一理想社會為共同目標,所以,孔子這裡在其他三子面前,首肯「與點」,是在使四人分開的志向合而為一。前面三者是後面的基礎和前提,後面是前面三者的目的和歸宿,沒有前面的政治基礎,人民不能安享自然的快樂;忘記後面的目的和歸宿,前面三者就會走上歧途。一分為四,四而為一,才是孔子的真實行處,奈何四子各執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