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一章

2020-12-26 論語會館

【本篇引語】

本篇主要講仁。仁是人心所能達到的最高精神境界,這一境界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內容。人的本性在仁的境界中得到滋養生發而不斷的成長,人才能夠獲得與天地平齊的地位和能力。

仁是孔門全部學問的核心,是全部《論語》文心之所在。本篇首先解決什麼是仁的問題,隨之確立仁道,接下來講,求仁從孝行開始,進而指明行仁道,致大孝於天下的方法和要點。

仁,是孔門學問對人的精神世界的發現,這個精神世界建立在人的生命體之上,與生命體的人又保持有相對的獨立性,這就把人剖分為性命體的仁和生命體的人兩部分,二者合一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而且,此性命體的仁與生命體的人是一對陰陽,同時也是一對無有的生化關係。故而,這一發現,相當於在人們可見的生命體的人之外,發現了第二個人,所以,這個「仁」字的寫法,人二,在生命體的人字旁加一個二字,人而能仁,這兩個人一起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

此仁的存在,正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相對於生命體的人,這個精神世界的仁,才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和核心。仁,把人與其他的生命體區別開來。古人對仁字的解釋,「仁者,人也」。心中有仁,才可稱人,表達的就是這樣的學理,而不僅僅是講仁、人兩個字的等同。仁的發現,使人認識到了人的本質,在仁的基礎上,人才有可能構建起自己精神的大廈,實現完美的人格。

這一發現是孔子在繼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孔子的這一成果使中國傳統文化走上了徹底的人文路線,有此仁,人才得以位居三才之列,能參贊於天地之化育。

天地人並列三才,三才思想確立了人文思想的基礎,沒有三才思想的支撐,人文精神根本就是脆弱和缺乏根基的。與天地並列三才的這個人,並不是後天慾念支撐的動物性的人,而是人先天具有、具備後天返還功能的仁的境界上的人,經過後天的學習,人人都可以成為這樣的人,仁是仁者心靈的家園,回到家園的人,會在欲界之外,發現別有洞天。富貴貧賤原來都有所依止,所以君子不在境遇上求,而在心地上用功夫,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原文】

子曰:「裡仁為美①,擇②不處③仁,焉得知④?」

【注釋】

①裡仁為美:裡,本意是鄰裡,是人身所居之處,按周代的制度,五家為鄰,五鄰為裡。這裡是以人身所居之處來比類人心所居之處,人身居於裡,而人心則要居於仁。由於孔學道統的遺失,歷來對此頗有歧義。較近本意的說法有,一說,裡,邑,所居之地的意思。裡仁為美,就是居於仁為美。又一說,裡,即居處的意思,裡仁為美就是居仁為美,如孟子所說的「仁,人之安宅也」。②擇:這裡指心念起止處,能擇仁道而處。③處:居處。④知(zhì):同智。

【釋義】

孔子說:「人心居處於仁道,才稱得上是至美的境界。(臨境當機,心念起動,必有揀擇,)選擇之後,使自心偏離而失守於仁道,這樣的話,怎麼能夠說得上有智慧呢?」

【按語】

人內心精神的至美境界是仁,善處仁道,才會享受這種至美;在不斷遷流變化的環境下,是否能使自己時刻居處於仁道,判斷與決策足以考驗人的智慧。在時空變換中,臨境當機,揀擇失當,慾念啟動,就丟失了仁的境界,致使問心有愧,而靈魂自此不得安寧,這樣的話,怎麼能夠稱得上是智慧呢?禪宗師祖說得明白:「至道無難,惟嫌揀擇。」

本篇前面七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仁對人的作用意義,或者說給人帶來的實際利益,以及如何得到仁等各個層面探討關於仁的話題。

【大義闡微】

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

錢穆說:「孔子言禮樂,本於周公,其言仁,則好古敏求而自得之。」

禮必然是應時而變的,仁則是古今通行的道理。

孔子研究三代文化的禮樂得失損益,而從周,好古敏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又代有所長的天人之道,反求諸己、知命知人,而得仁為道本,將學問的重點放在開發人的精神境界上,提出人而致仁的學說體系。為學是學以至仁,為政是行仁,禮樂是行仁的工具,是載人致仁的車船舟楫,故本篇推出仁,說明仁的境界才是人的精神家園,回到這個家園,時時居處於仁的境界,便是學問修養的中心所在。

裡仁為美,這裡的美,是精神上得到的一種美學意義上的享受,動念起心依止於仁,才能獲得這種境界,從起心動念處對心理行為進行管理,需要智慧的參與,並且這本身就是智慧的表現。

孔門學問強調聖人政治,區分君子小人,提倡君子為政,是其學說理論的必然要求,是天文化人文的最終解決方案。

孔子述而不作,法述羲、黃,憲章文、武,根基於伏羲、黃帝草創的中華遠古文明,直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人文理念,在明了天文的基礎之上,發現了人的智慧可以與天地同參,並由此將人由原來被動渺小的動物人提升到與天地平等的位置,提出了三才思想,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人的發現。在這樣的基礎上,以天文來化人文,建立了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基礎,因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明與文化,是有其特定的內涵、而不同於現代通俗觀念的兩個概念。

三才思想中的人,並非是生理意義上的人就可以與天地位列三才的,而是包含道德和智慧的精神境界上得到開發達到了仁的境界的聖人,人達到聖人的境界,就可以與天地並列三才。這就把人從被動的服從於自然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把人從原始的宗教迷信中徹底地解放出來。在周代初期,鬱郁乎文哉的以人為本的禮樂文化,就被人自己主動地建立起來了,這就奠定了中華民族近三千年來的文化基礎。

三才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才,有根本、根本動因的意思。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因,最終歸結起來,只有三個:天、地、人。天以四時輪轉運化構成萬事萬物運化的原始驅動力;地以方位不同而有所便利,為萬事萬物提供物質基礎;人以智慧可以通達天地時空運轉變化而參與到推動天地間萬事萬物變化的進程中,以「和」天與地的運化,此「和」既是結果,也是方法、手段。

接下來的事情是解決人如何成為聖人,聖人是人來做的,孔子提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更有困而不知者。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除去前後兩項,中間兩項就是凡人入聖的途徑。就連孔子自己,也甘居學地,也就是說,包括孔子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是通過學習,學做聖人,甘為君子,從而一步一步達到聖人境界的,這就為人們提供了非常具體的路徑。在這樣的路徑基礎上,完成了孔門學問的體系的建設。所以,聖人政治,是中國傳統中政治的核心。

聖人是大化了的人,此大人以天地之心為心,視民為我同胞,視世間萬物為我同體,所謂人人與我同體,萬物與我同根,天地與我同源,具有同體大悲的情懷,悲天下之蒼生萬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樣就將高高的天,落實在了民生、民聲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民為主體、為民做主的思想,這就是《尚書》中的民主思想的核心及其建立的內在邏輯。

聖人是精神境界,也是學問境界,通過學習和實踐,人人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所謂天下皆堯舜,這是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境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人人為堯舜,大道自可行之。天下大同,是精神上的大同,而人人皆為堯舜的大同世界,必然是經濟上自由平等的世界。而精神上不能平等的世界,即使如何的財富豐足,都不會是真正的平等,這個平等不只是人際間的人人平等,還要包含世間萬物的同體大悲的平等。

智慧是道心的運用,運用道心,使身心居處於仁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樂而我淨,隨順自然,萬物徑流,時光飛逝,所謂逝者如斯,而仁境能夠如如不動,如此運化道心,自然是智慧的境界。

如果將聰明用於私利的計較,個人、局部、偏於一隅,執於一斑而不能得其全豹,終究不能獲得智慧通達,無法瞭然全局於胸,也就根本不能達到如《尚書·洪範》所言的建用皇極所需要的智慧境界,更別提天地一心的仁的境界了,這哪裡是智慧之舉呀?

另外,智慧與聰明,在中國文化中是不同層次的兩個概念,智慧是孔學中「智仁勇」的智,是心智上的智慧成就;聰明,是耳目之力,耳聰目明,感官的層次。聰明是小聰明,智慧是大智慧。智慧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則,不能夠得到真正的智慧,得到的僅只是一些聰明罷了。用心不建立在仁的基礎上,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擇不處仁,焉得智呢?

「至道無難,惟在揀擇」,禪宗大師就更發明了孔子的這個意思。

孔子杏壇講學圖

相關焦點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二十一章
    《論語》本篇僅舉三例,陳列三點,已將父子情感的培育完整地勾畫出來,作為培育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基礎,作為孝道的精髓,為仁的基礎,在本篇中居於重要的地位,讀者欲誠心向學,則必當細細品味。【大義闡微】「父母的年歲,不可不常記在心呀!」每當父母生日之時,實在是又是歡喜,又是憂懼。對父母的年歲,要做到心裡有數,常記在心。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六章
    讀了這一章句,仁者,您看到孔子的心了嗎?前面數章主要講裡仁之美,本章開始講如何智慧地選擇才能夠「處仁」、「利仁」。【大義闡微】富貴與貧賤之間,人們很容易就表現出好與惡,從而做出取捨;仁與不仁之間,人們卻不容易就表現出好與惡,從而難以做出取捨。這裡孔子講了兩種人:真正理解了人之為人的仁之美,而追求仁的人,是好仁者;真正理解了不仁之惡,而非常地厭惡不仁的人,即是惡不仁者。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四章
    這是緊接著前面一章來說的,對前面一章語義的進一步深化,前面一章說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愛人是發之於真實的本性的真感情,而這樣,仁者之惡人,他的心仍然是出於愛。又一說,惡字讀如善惡之惡(è)。仁者發之於真情的去厭惡某人,其實也只是出於愛人,並不是惡意。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八章
    【按語】繼前面講了仁之後,本章開始講求仁道的問題。前面探討過君子求仁沒有誰會力不足,這裡接著說明求道主要在於用志而不是用力。石經「可矣」作「可也」,相比於「矣」字,「也」字似乎語氣不足,鞭策人心的力度欠弱。【大義闡微】未死先學死,不死得長生。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九章
    【按語】本章是反面講上章朝聞夕死的至誠向道之心。會有人表面上似乎已有向道之意,其實卻難以擺脫有形的物與欲的誘惑,這樣也會經不住誘惑,為其所累而終究失去道心,或者說根本就不能夠入道。道是內心上的追求,如果不能擺脫物與欲的誘惑,那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在兔子的頭上希望找到牛角,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 論語大義(崔栢滔)堯曰篇 第三章
    所以本篇內容非常簡潔明了,三章篇幅,分為七個大的層面,就把為政的要點作了準確全面地概括,堪稱為政的寶典。知命、知禮、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命本於天文,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在堅實的天文和數學成就基礎之上,對此,我們看下面的數據支持。
  • 論語大義(崔栢滔)微子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這一篇以「殷有三仁」開篇,結尾以「周有八士」與之遙遙相對,殷商的衰落,與周的興起,其原因就非常的明顯了。在以周有八士的人才盛況結尾之前,末尾第二章直接說明了形成這種盛況的原因,那就是周初統治者的人才觀念和人才政策。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三十章
    【大義闡微】希,通稀,稀疏,舒緩放慢,準備結束演奏。鏗爾,演奏完畢,起身之前,最後撥動一下瑟弦,發出的聲音。撰,鄭玄作僎,「僎讀曰詮,詮之言善也。」這裡是說三子志向遠大,善言大志。莫春,就是暮春三月。春服,是春天穿的裡表兩層的袷衣,也叫復衣。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子路篇 第二十五章
    【大義闡微】在最初的本義上,君子、小人只是德稱,並不是與職務有關的稱呼。先王政治架構中,領導崗位要求有德操的君子來擔當,這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任職條件或崗位要求。習慣了以後,人們就把君子等同了領導。本章就是講這兩種領導風格,作為領導者,不可不察。原文中講得很清楚,讀者慎思之。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先進篇 第十四章
    【大義闡微】府,是國家儲藏財物文書與兵甲武備的府庫。長府是魯國內府的名稱,在魯君宮內,長府承擔的就是這樣的儲藏功能。在本章中,「為」長府,又被稱為「改作」。王船山先生對此依據《春秋穀梁傳》和《春秋公羊傳》指出,「修舊為新,有加其度曰作曰為。」
  • 「論語心解」「裡仁為美」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裡仁第四4.10、4.11、4.12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論語裡仁第四4.1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④。」「注」:①懷:安。
  • 《論語·裡仁篇》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尊老愛幼,識別小人
    《論語·裡仁篇》春秋·孔子及弟子《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共二十篇。《裡仁篇》為其第四篇,涉及到義利關係、道德修養、孝順長者及君子小人等。《論語》裡仁篇第四春秋·孔子及弟子子曰:「裡(住處。居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同「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窮困),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我讀《論語》62:裡仁為美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廟這是論語的第四篇第一章,也即為《論語.裡仁》的第一章,《論語.裡仁》共計26章,主要談仁、義、利等,整體而言較談禮的《論語.八佾》更務實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於《論語》通篇中,不斷地提及仁。我個人理解,該篇僅僅只是強調居住環境應該是充滿仁的,居住環境中沒有薄情寡義、輕薄殘忍之輩,而是充滿仁愛,父子親近,兄弟友愛,鄰裡和睦,其樂融融。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注」:①喻:知曉,明白。「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義,小人所了解的是利。」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注」: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缺少賢德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樣的行為。」「解讀」: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
  • 淺析《論語·裡仁篇》:「孔子之道」有一基本思想,就是「忠恕」
    本章為《論語·裡仁篇》第十五章。這一章,孔子借曾子之口,講了「忠恕」這個道理。當然「忠恕」這個道理,可能並非孔子想要講解的本義,但對於一貫以「啟發式」教育為主的孔子來說,他並不贊成自己所有的弟子全都變得如「模具」生產出來的一樣,沒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而正是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所以其「七十二弟子」才能個個都有建樹,更是湧現出「孔門十哲」這樣流傳後世的千古美談。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解讀:這裡說出了環境對人有重大影響,因此孔子提出了居必擇仁的原則。「仁」是孔子談論的核心主題,在《論語》中「仁」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其他的主題,甚至包含孝道在內,都未曾受到孔子師生如此的注目。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論語裡仁第四4.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遊曰:「事君數①,斯②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注」:①數(shuò):屢次、頻繁。②斯:就。
  • 《論語譯註》---中國文明網
    《論語譯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一、 圖書內容簡介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向以注釋準確、譯註平實著稱,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裡仁為美透露怎樣的買房智慧?參透這一點,幸福幾代人
    《Shut Up》總第459期 2020年04月06日 第38期 《論語》第四章「裡仁篇」,第一句是「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過來就是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好,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個明智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