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仁第四4.10、4.11、4.12原文及翻譯

2020-12-10 95國學

論語裡仁第四4.10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③之與比④。」

「注」:①適:可以。②莫:不可以。③義:適宜、妥當。④比:親近、相近、靠近。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一定如此,沒有不可如此,只以正當、合理作為標準。」

「解讀」: 孔子認為,有道德的君子為人低調、公正、善良,從不鋒芒畢露,對任何事情不盲從、不跟風,只以「道義」為基準。這是一種嚴肅靈活的處世態度。

論語裡仁第四4.11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④。」

「注」:①懷:安。②土:鄉土。③刑:法制懲罰。④惠:恩惠、好處。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安於德行,小人安於鄉土;君子畏法循禮,小人趨利貪得。」

「解讀」:此章也解釋為:「君子關懷德政,小人關懷生活;君子關懷刑罰恰當否,小人關懷利益是否足夠。」將君子作為國君、官吏解,小人作為普通老百姓解,亦可。

論語裡仁第四4.12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放①於利而行,多怨②。」

「注」:①放(fǎng):依據,效法。②怨:怨恨,怨憤。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每件事都依據個人的利益肆意而行,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解讀」:無貪小利,必致大德,必成大功。節慾自律,先義後利,其怨自消。

孔子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必須以「道義仁德」為基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此才能得到眾人的尊重。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建立在個人利益之上,凡事都以自我意志為轉移,那麼,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以上就是論語裡仁第四4.10、4.11、4.12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注」:①喻:知曉,明白。「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義,小人所了解的是利。」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注」: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缺少賢德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樣的行為。」「解讀」: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
  • 「論語心解」「裡仁為美」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孺悲①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等傳話的人剛走到門外,孔子便取出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到。 「解讀」:據《札記,雜記》記載,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求教禮學。這一章所記述的大概是孺悲初次去拜見孔子時的情景。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公山弗擾①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③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公山弗擾據守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地方去也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到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召用我的人,豈能是平白無故地徵召我?
  • 論語裡仁圖片原文一句一圖-荀卿庠整理
    【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翻譯】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 論語子張第十九19.24原文及翻譯
    論語子張第十九19.24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叔孫武叔詆毀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不可能被詆毀得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是可以超越過去的。仲尼的賢德,則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有人要自找絕路,那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
  • 論語公冶長第五5.1、5.2、5.3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公冶長①,「可妻也。雖在縲紲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他現在被關在牢獄裡,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論語公冶長第五5.
  • 論語學而第一1.10、1.11、1.12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禽①問於子貢②曰:論語學而第一1.1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①,觀其行②;三年③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兒子的言談志向;父親去世後,觀察兒子的行為活動。若是他能夠繼續遵守父親的途徑、方向,就可以說他是盡到『孝』了。」
  • 《論語譯註》---中國文明網
    《論語譯註》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一、 圖書內容簡介  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向以注釋準確、譯註平實著稱,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原文及翻譯「原文」傳統文化論語子路第十三13.12原文及翻譯「原文」國學經典論語子路第十三13.13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如果能夠端正自身的行為,那麼從事政務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又怎麼能糾正別人呢?」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子張第十九19.23原文及翻譯
    論語子張第十九19.23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叔孫武叔①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③,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有賢能。」子服景伯把這句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房屋的圍牆來作比喻,我的圍牆只有一個人的肩膀那麼高,誰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
  • 《論語·裡仁篇》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尊老愛幼,識別小人
    《論語·裡仁篇》春秋·孔子及弟子《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共二十篇。《裡仁篇》為其第四篇,涉及到義利關係、道德修養、孝順長者及君子小人等。《論語》裡仁篇第四春秋·孔子及弟子子曰:「裡(住處。居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同「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窮困),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鄭朝暉:讀《論語·裡仁》記
    4.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評析】裡仁,實際上是孔子期望建立的民間風尚。這種民間的道德共識,實際上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品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而且,這種觀念與中國的宗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巨大。
  • 論語憲問第十四14.45、14.46、14.47原文及翻譯
    論語憲問第十四14.4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注」:①敬:嚴肅恭敬。
  • 我讀《論語》62:裡仁為美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廟這是論語的第四篇第一章,也即為《論語.裡仁》的第一章,《論語.裡仁》共計26章,主要談仁、義、利等,整體而言較談禮的《論語.八佾》更務實正因為如此,所以孔子於《論語》通篇中,不斷地提及仁。我個人理解,該篇僅僅只是強調居住環境應該是充滿仁的,居住環境中沒有薄情寡義、輕薄殘忍之輩,而是充滿仁愛,父子親近,兄弟友愛,鄰裡和睦,其樂融融。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